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CIA密檔解密:中國不遺餘力發展獨立核能力

(2008-04-30 15:25:12) 下一個

日前,美國宣布將中央情報局的70餘份與中國有關的國家情報評估文件匯編解密,這些秘密報告涵蓋了一代美國情報官員對中國的觀察和研究結果,時間從1948年至1976年,也就是從內戰結束到毛澤東逝世期間中國動蕩的歲月。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把這批解密的與中國有關的國家情報評估文件匯編稱之為“追蹤巨龍”,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發行的規模最大的關於國別情報文件的匯編集。按照美國方麵的說法,這些曾經被列為機密的文件代表中央情報局和美國政府對中國問題最具有權威性的評估,是中國近代曆史上一個重要時代的絕無僅有的記錄,代表著情報界整整一代中國問題專家和分析家以及高級官員對中國的研究和觀察成果。

李潔明是美國前駐華大使,曾經在中央情報局工作過,還以第一名中央情報局官員的名義在當時的北京聯絡處工作過。李潔明指出,這些情報同時也存在著明顯的失誤。他舉例說,有一份報告說,中國黨內高層沒有明顯的親蘇聯的派係,然而沒有過多久就發生了黨的副主席、毛澤東在黨章中確定的接班人林彪駕機逃亡蘇聯的事件。美國情報人員對這一事件的判斷明顯失誤。另外,李潔明認為,美國情報分析人員所撰寫的這些報告有膚淺的傾向,研究中國,不能光看現狀,一定要和曆史聯係起來看。

中國密檔1-中國不遺餘力地發展獨立的核能力

概況:共產主義中國在不遺餘力地發展自己獨立的核能力。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就開始努力培養科學技術人員,建立科研機構開發原子能。1955年得到蘇聯技術援助後,這種努力更是得到穩步發展。在保證相當自主的條件下,中共通過談判和同蘇聯簽訂正式協定的途徑,從官方獲得這些援助。但我們相信蘇聯給予這些援助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目的是盡量拖延中國獨立擁有核武器的時間。

機構設置:1958年2月成立的第二工業機械部主管中共軍用原子能計劃,統管原子能工業。該部是仿效蘇聯同行而建立的。而國務院則主管包括原子能研究、培訓、同位素應用在內的和平應用工作,這項工作由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機構負責研發,並被作為最重要的研發任務。

技術能力:一些西方培養的非常出色的中國原子能專家回到中國後,50年代初期在研究所和高校中建立了20多個原子研究機構,中國的原子能研究得以迅速開展。除了蘇聯提供的研究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中國製造了大量的回旋加速器和其他粒子加速器。通過原子研究聯合機構,中國取得了大量的蘇聯粒子加速器。中國在該機構中投資占20%,僅次於蘇聯。

我們相信中國培訓和研究的發展將滿足軍用原子能計劃發展的需要。中共現在有能力理解和利用在原子科學領域大量的公開的科學文獻。然而,在這個評估期內,科技人員的短缺可能會持續存在,阻礙中國設計、建設、開發核裂變原料的能力。如果蘇聯決定減少或終止技術援助,對中國而言形勢將更加嚴峻。

鈾礦石生產:1950-1954年間,在蘇聯的幫助下,中國在一些地方開采了鈾資源。1955年,中國更加需要鈾資源和蘇聯的援助。1957年蘇聯幫助中國繪製的礦床開發圖紙表明,中國意圖開發南部的礦床並擴大對新疆的開發。

盡管不了解礦石真實的品級,我們評估當前中共每年有生產相當於500噸可回收的鈾金屬礦的能力。到1963年,將有能力每年生產1000噸以上。沒有證據表明中共向蘇聯提供鈾礦石,相信它們都被用於中國國內。

鈾金屬:有證據表明在1957-1960期間中國建造了生產鈾金屬設施,據此,我們評估1960年末中國的鈾金屬工廠已經投入使用。

核裂變材料:中國對鈾資源的開發、對礦床開采和鈾金屬工廠的建設表明中國有為?生產做準備的意圖。盡管U-2 35生產並不必需鈾金屬,但這個過程的第一步能夠為U-235的分離提供原料。在中國,核裂變金屬生產設施的計劃和設計可能在1957年就已經開始。

我們估計,中國的第一台反應堆將在1961年底投入運營,第一個?反應堆在1962年底建成使用。由於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鈾工廠投入使用的日期,由於反應堆和化學分離設施沒有直接建立,?生產真正開始可能比預測的要早一年或晚幾年。可能U-235工廠正在建設,然而,考慮到開發工作的進展程度,中國不可能在1962年底以前生產出高純度的U-235。

中國密檔2-中蘇矛盾歸因於國家競爭

背景:中蘇衝突歸因於國家競爭,也歸因於前十年的意識形態鬥爭。在20世紀30年代毛當權之前,中蘇兩黨的關係就像學生和老師的關係。毛當權後,中國發現蘇聯的建議是不恰當的,有時甚至是危險的,莫斯科控製中共的企圖使中共對其產生不信任和敵意。

讓人十分吃驚的是,有了這個陰影,中蘇蜜月仍能持續這麽長時間。50年代,朝鮮戰爭及其對北京和華盛頓所造成的持續影響以及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把北京和莫斯科聯係在一起。同時,北京希望獨立自主,擔心蘇聯援助可能造成中國的依賴和弱小狀態,因此,為了尋求經濟的突破,北京作了一次不甚成功的嚐試──1958年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蘇聯認為這是意識形態的挑戰,也是技術援助的錯誤使用。

另外,1953年斯大林逝世,更加激發了北京把毛推舉為共產主義世界理論家和最高領導人的意圖。盡管在195 6年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的報告使兩國爭端加劇,蘇聯並沒有對於這種挑戰作出有效應對。

中國提出原子能援助的要求遭到了莫斯科拒絕,加上1958年台海危機中蘇聯拒絕同中國一起對抗美國,進一步激化了日益惡化的兩國關係。1960年蘇聯撤回了在中國的技術專家,兩國矛盾公開化,標誌著兩國在經濟技術合作領域所作的努力以失敗而告終。1963-1964的論戰使矛盾更加激化,中國意識到赫魯曉夫的下台並不能改變蘇聯對北京的政策。這種狀況持續,並最終升級為軍事競爭。

軍事方麵:從1965年中蘇邊境,特別是蘇聯方麵,軍事力量不斷增加,充分說明了兩國之間的深刻敵意。196 5年邊境摩擦有13至14次,現在與中國小規模衝突達到43次。同時,蘇聯邊境的戰鬥機從不到220架增長到1150架。

盡管很快意識到蘇聯增加兵力,中國並沒有在邊境集結更多的部隊。因為1965-1968年,中國正深陷“文化大革命”,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卷入其中。在中國南部,北京受到美國武力威脅。相對弱小的軍事力量使它不能激怒蘇美任何一方。這種戰略選擇使中國收縮兵力,以確保所有潛在威脅互相牽製,保持戰略平衡。

1969-1970年,中國沿烏蘇裏江挑起邊界爭端,蘇聯予以回擊,中國對於蘇聯進攻的擔憂達到了極點。北京立即作出回應,加強了對邊境部隊的約束,同意進行邊界談判,同時加強中國北部的軍事力量和地下掩體設施建設。隨著19 71年,中國加入聯合國、和美國關係改善,北京在與蘇聯的對抗中信心劇增。外交領域的成功和戰略性武器的發展都緩和了北京達到頂點的緊張情緒。

結論:中國的政治危機仍在繼續,並且不知道何時才能結束。無論最終的結局是什麽,這場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革命已經給核心領導集團和共產黨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並極大程度改變了其內部權力的分配,使中國社會各階層陷入了混亂的漩渦之中,刺激了不安定勢力的出現,與此同時導致中國在世界範圍內陷入孤立。

中國密檔3-中國全麵卷入朝鮮戰爭

概述與結論:目前秘密進入朝鮮境內的中國軍隊約有3到4萬,再加上朝鮮的兵力,總數達到7.5萬人至8.5萬人,足以阻止聯合國軍隊在冬季推進到中朝邊境,以待時局變化。中國有280萬正規軍,200萬後備役部隊。東北目前的正規兵力已達70萬,在30到60天內,可以調動35萬兵力進行地麵行動。而且,這種調動不會削弱中國對其他地區的控製。另外,中國擁有200架戰鬥機可投入戰鬥。

如果沒有中國幹預,聯合國軍隊將很快抵達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這是中國和蘇聯不願看到的情況。中國意圖很明確:在朝鮮半島,阻止聯合國軍取得全麵軍事勝利和保留一個共產主義政體。這一舉動得到蘇聯的支持甚至直接指示。很明顯,中蘇兩黨有限度地接受中國卷入全麵戰爭的風險,甚至最終把蘇聯牽扯進來。兩黨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方麵很可能直接與蘇聯進行討價還價,而不願和中國進行一場代價昂貴的戰爭。

中國采取行動可能有限度但目標十分明確:1.避免朝鮮事件在意識形態和政治上造成災難性後果。如果聯合國軍取得勝利,共產主義陣營將受到嚴重影響。對於中國來說,“衛星國”朝鮮如果陷落,將是一次嚴重的政治恥辱,擴大影響的努力首先在亞洲圈內受挫;2.將聯合國軍趕離中國和蘇聯的地理邊境;3.保存朝鮮,使其繼續作為共產主義的軍事堡壘;4 .將聯合國軍,主要針對美國軍隊,繼續拖在朝鮮半島,使其無暇顧及德國等地區的軍事存在,這是共產主義全球戰略的一部分;5.控製朝鮮北部的水力資源和其他經濟資源;6.即使朝鮮戰敗,也將爭取在政治解決中獲得相對有利的地位。

隨著時局的發展,中國對朝鮮的策略有很大的彈性,可以軟硬兼施。在政治宣傳上,中國宣揚為朝鮮人民而不惜一場全麵戰爭,真實的意圖是組織“人民誌願軍”對抗聯合國軍,達到“出師有名”的目的。或者說中國人民對美國苦大仇深,這是一場正義對非正義的戰爭,而不是對世界宣戰。

如果以現有的中國軍隊在朝鮮北部摧毀聯合國軍主力,中國將從東北繼續調動部隊增援,從而獲取最
大的政治利益;如果雙方在北部形成僵持局麵,中國方麵則可能認為,北部山區地形以及冬季來臨,至少在明年春天以前可以有效阻止聯合國軍的進攻。這種僵局對聯合國軍非常不利,而朝鮮方麵可以贏得時間重建軍隊以及在敵後開展遊擊戰。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問題最終以政治解決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大。

中國很明顯地意識到,他們對朝鮮的幹預(目前隻限於不是秘密的秘密軍事援助)可能招致報複和卷入全麵戰爭,但他們接受這種風險。中國可能不會理會聯合國要求其撤軍的最後通牒。如果領土遭到侵犯,中國可能而且可以全麵進入朝鮮,力圖全力消滅聯合國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