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寧夏大麥地岩畫可能推前人類文字史萬年(組圖)

(2008-02-27 11:39:27) 下一個

李祥石在岩畫前

大麥地岩畫群

  寧夏發現距今1.3萬年至1萬年的“圖畫文字”,可能比甲骨文更早

  寧夏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本月5日向外界披露:在寧夏中衛大麥地發現了距今1.3萬年至1萬年的圖畫文字。有專家稱,這些“文字”一經確認,意味著人類文字曆史可能提前8000—10000年。據悉,該研究成果目前已經有關古文字專家考證審定。

  遠赴寧夏,走進大麥地,近距離感受大麥地岩畫的神秘與壯觀,並專訪有關岩畫專家。

  11條衝溝岩麵鑿刻圖案數量驚人

  大麥地岩畫符號似文似圖

  大麥地位於寧夏衛寧北山人跡罕至的地方,西麵是一望無際的騰格裏沙漠,東麵與巍峨連綿的賀蘭山相對,奔騰不息的黃河與之日夜相伴。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使得這裏的岩畫基本保持原始狀態。

  西北二民院岩畫研究所研究員李祥石介紹,大麥地岩畫1988年首先由一位地質工作者發現,並報告給寧夏博物館。李祥石獲悉後,帶著幹糧在賀蘭山方圓幾十裏尋找,終於在“1989年4月進入了大麥地”。

  大麥地麵積15平方公裏,自東向西排列著南北走向的11條衝溝,千奇百怪的密集岩畫群就鑿刻在這些山梁、山溝的岩麵上,如同一個天然畫廊。岩畫規模宏大,數量驚人,內容豐富。這裏遺存的史前岩畫登記在冊的已有2137幅,展現個體形象8453個,平均每平方公裏遺存圖像達568個之多,超出了世界公認的判定岩畫“主要分布區”限定標準的20倍。在岩畫密集地段,幾乎所有可以作畫的石麵都被充分利用,所有岩畫都是依據石麵大小而設計、刻畫。石麵較小的刻簡單動物,石麵寬闊的刻複雜畫麵;畫麵內容有狩獵畜牧、戰爭舞蹈、牛羊虎狼、日月星辰、天地神靈、手足蹄印、男根女陰、圖案符號等。

  大麥地岩畫群體性場麵很多,最大的一塊石麵長9米、寬1.2米,竟被刻上100多隻動物和符號,幾乎沒有空白。像這樣的巨幅岩畫在大麥有近百個,描繪的都是遊牧、狩獵、舞蹈、戰爭、祭祀等場景,表現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被研究者稱為“遊牧長卷”。而岩畫上那些似文似圖的符號,也具有象形和表意的功能,頗有文字雛形。

田園

天象

  圖文配合由繁到簡體現文字發展規律

  大麥地“文字”比甲骨文更早?

  關於文字的起源,中國專家學者們一直在尋找,以前更多是從出土的陶器上尋找到的各種刻畫符號,但都比較零星。後來發現了岩畫,經過漫長的曆史演變,石頭大麵積存在並且石頭能夠長期保存,像大麥地的岩畫,漫山遍野都是,也是古人最容易接觸到的天然的載體。

  李祥石對記者說:“我從事多年的岩畫研究工作,從未見過像大麥地那樣多抽象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符號存在。目前發現了1500個這樣的符號,數量是很多的。大麥地附近的賀蘭山距離黃河1公裏,這裏孕育著黃河文明。從目前考察的岩畫內容看,既有遊牧文化的東西,也有農業文明的東西,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產生人類智慧的火花,孕育一種文字符號的產生是可能的;從文字發展的規律看,沒有文字之前是圖畫,然後有了圖畫與符號配合,接著是進一步簡化抽象成符號表達意思。大麥地岩畫中,我們似乎能看到這樣的一個演化過程,如有圖畫和符號一起表達意思的,有圖畫抽象成的符號,有幾個符號組合表達意思的。這些符號都有漢語中的象形、指事、會意的特點了,所以我覺得這些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的圖畫文字。”

  有專家認為,大麥地岩畫符號圖文配合由繁到簡,體現文字的發展規律。李祥石研究員和束錫紅教授告訴記者:關於岩畫與刻畫符號是不是文字或文字前身的書寫形式的問題,20世紀時就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在世界性的岩畫研究中,從未找到過如大麥地發現的這種複合式符號。

  1500多個圖畫符號隻能識讀小部分

  大麥地岩畫找到古老文字起源?

  據專家介紹,目前能認出的符號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抽象成象形、會意、指事符號,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以大麥地發現的《天象》為例(見圖),圖由四個圖畫符號組成,描述人類乞求天象的情景。上部是一個螺旋形的特殊天體原型,甲骨文“雲”字與之相似,可以理解為旋渦狀的台風、龍卷風,或者大麵積厚的烏雲遮天蓋地,這種奇異的天象給人們帶來了恐懼。所以其左下部是一人雙手驚呼跪在地上向天體行大禮,甲骨文裏麵的“人”字,即寫成“大”字,“舞”也是一個人高舉雙手持物伸展揮舞。右下方似一小狗抬頭仰視天象作犬吠狀。另外一黑團似一人坐在地上將頭埋在雙手間作畏懼祈禱狀。四個簡單抽象但又具有一定象形意義的符號組合在一起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就像漢字中通常講的會意造字法。第二類是既有圖畫又有符號,兩者共同組合表達豐富的意思。如岩畫《田園》,此圖右上部為一隻羊,左上部為一個人麵,其中部為S形符號,下部為一橫符號。這幅圖畫與符號組合的符號文字,描述了一個寧靜的田園生活的場景。

  在大麥地岩畫中,圖畫、符號的互相補充、互相交織,符合文字的發展規律。早期抽象的符號文字比繪畫文字更難識讀。目前從大麥地已經發現的1500多個圖畫文字,能識讀的文字隻有一小部分,絕大部分還不能識讀。

  記者在剛出版的大型叢書《大麥地岩畫》看到這樣的表述:“大麥地岩畫中,有許多象形與抽象符號已經具備了古老文字的要素。”

  李祥石研究員介紹,研究表明,大麥地岩畫區內圖畫符號有許多象形與抽象符號已具備了古老文字的要素。其主要依據是:這些象形符號具有中國原始文字的基本象形形態,在大致同時期的陶文符號和後來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近的形象;由兩個以上的象形符號組成的複合體,已基本具備了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等構成文字的要素。更為關鍵的是,這種象形符號在大麥地岩畫中絕非偶然和孤立,而是呈星狀分布。大麥地岩畫古文字的來源與中華民族的先民有關,與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有關,甚至更早,因此可以說大麥地岩畫是一個文化的和原始文字的寶庫,在這裏可以找到古老文字的起源。

  中外專家慎言提出質疑

  地衣測年法測得岩畫距今時間?

  對大麥地岩畫,學術界采用地衣測年法,比較準確地測得岩畫距今時間。大麥地岩畫,早期在距今10865-13241年間,中期在5947-6253年,中晚期在2771-5422年,而晚期,由於已出現西夏文字,估計距今在1000年左右。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專家劉景雲告訴記者:大麥地的圖畫符號從文字本身的形態看是屬於比甲骨文更原始的文字,從這個角度看,它是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並提出它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的圖畫文字。在大麥地的圖畫符號中,我發現了不少這種圓頭長尾的表示“蛇”的符號存在,與甲骨文中的相似。

  對於大麥地岩畫是否“中國最古老的圖畫文字”,是否“有可能改寫中國的文字史”,眾說紛紜。記者聯係過國內不少頂尖級的曆史和語言學家,但很多人都以缺少了解而拒絕發表意見。即使接受采訪的人,出言也比較謹慎。也有學者旗幟鮮明地進行了反對,複旦大學教授、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對這種8000年前的“文字”提出質疑。他再三強調,確認某些符號是古文字要“萬分慎重”,“除非有很確切的證據,不能說明這就是古文字”。

  國際岩畫聯合會主席貝德納裏克也對此存疑,指出地衣測年是岩畫直接斷代法中最受局限的一種。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歐洲的岩畫學者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使用地衣斷代法來對岩畫進行斷代,但效果每每不如人意。采用地衣測年法對岩畫進行斷代,目前有很大的爭論,並非所謂國際權威的科學手段。

 這是寧夏大麥地中晚期的一幅岩畫


 這是寧夏大麥地早期的一幅岩畫
 

 10月1日,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專家、國際岩畫委員會會員李祥石在寧夏大麥地勘察岩畫。



 

 這是大麥地岩畫中的圖畫文字圖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