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沒有蘑菇雲的災難 “第二原子彈”逼近人類

(2008-01-21 13:48:49) 下一個
電磁脈衝武器號稱“第二原子彈”,世界軍事強國電磁脈衝武器開始走向實用化,對電子信息係統及指揮控製係統及網絡等構成極大威脅。常規型的電磁脈衝炸彈已經爆響,而核電磁脈衝炸彈——“第二原子彈”正在向人類逼近。

美國《流行機械》雜誌報道說,下一次世界災難降臨之時,看不到蘑菇雲,隻是一聲巨響和一道閃電,便可使計算機所有數據被烤焦,除柴油機外,所有電氣化引擎都無法發動,世界將倒退200年……這並非聳人聽聞,五角大樓相信,新一代電子炸彈爆炸後,世界將變成這般模樣。

沒有蘑菇雲的人類巨災

電磁脈衝,是短暫瞬變的電磁現象,它以空間輻射傳播形式,透過電磁波,可對電子、信息、電力、光電、微波等設施造成破壞,可使電子設備半導體絕緣層或集成電路燒毀,甚至設備失效或永久損壞。

見過原子彈爆炸的人很少,但是,幾乎人人都見過“第二原子彈”爆炸。這種爆炸就是自然界的雷電和靜電現象。雷電、靜電形成的電磁輻射和太陽、星際的電磁輻射以及地球磁場和大氣中的電磁場,所產生的爆炸隻是有大小區別,其原理都是一致的。此外,“第二原子彈”的爆炸還有人為現象,就是人為產生電磁輻射源的電磁輻射。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全社會電氣設備大量普及,如電視發射台、廣播發射台、無線電台站、航空導航係統、雷達係統、移動通信係統、高電壓送變電係統、大電流工頻設備和輕軌、幹線電氣化鐵路係統等。總之,一切以電磁能應用進行工作的工業、科學、醫療、軍用的電磁輻射設備,以及電火花點燃內燃機為動力的機器、車輛、船舶、家用電器、辦公設備、電動工具等,都會產生不同頻率、不同強度的電磁輻射。其中,大部分是電磁脈衝輻射。

現代戰場的電磁環境是各種電磁能量共同作用的複合環境,既有自然電磁幹擾源,如雷電、靜電等,又有強烈的人為幹擾源,如各種功率的雷達、無線電通信、導航、計算機以及與之對抗的電子戰設備、新概念電磁武器等。因此,戰場電磁環境比平時要複雜得多,高技術條件下的戰場電磁環境效應主要由各類電磁脈衝場構成。

如此說來,沒有蘑菇雲的人類巨災——電磁脈衝災害,有自然的和人為的兩大類。和平時期,各種自然和人為的電磁脈衝危害時時發生。全球每年因雷電電磁脈衝導致信息係統癱瘓等事故頻繁發生,從衛星通信、導航、計算機網絡乃至家用電器都會受到雷電災害的嚴重威脅。僅上海市1999年由於雷電所造成的損失就超過2億元。

核電磁脈衝是核爆炸產生的強電磁輻射,核電磁脈衝的破壞力十分巨大。一些國家的核試驗中,核電磁脈衝能量侵入電子、電力係統,燒斷電纜、燒壞電子設備的事例也屢見不鮮。高空核爆炸產生的電磁脈衝危害,比地麵和地下核爆炸更大,核電磁脈衝強度大、覆蓋區域廣。

由於大氣的衰減作用,高空核爆炸產生的熱、衝擊波、輻射等效應,對地麵設施的危害範圍都不如電磁脈衝效應大,100萬噸當量的核武器在高空爆炸時,總能量中約萬分之三以電磁脈衝的形式輻射出去。隨著核技術的發展,發達國家已研製出核電磁脈衝彈,增強了電磁脈衝效應,而削弱了衝擊波、核輻射效應,電磁脈衝的破壞力明顯增大。

美國“第二原子彈”瞄向強敵

人類研製電磁脈衝武器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進入實用化階段。

1985年,美國在製定“戰略防禦倡議”計劃時,把高功率微波武器列為其空間武器的主攻項目,重點研究其殺傷機理。1987年,美國國防部提出“平衡技術倡議”計劃,高功率微波武器是其五大關鍵技術之一。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在E-8“聯合星”飛機攜帶和使用電磁脈衝武器。美國和俄羅斯小型化電磁幹擾機,可被常規兵器投擲到敵方,不僅可損傷敵方指揮控製係統,而且直接影響精確製導武器和信息化單兵的作戰效能。1992年7月,美國國會總審計局向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提交《國防基礎技術、軍用特殊技術依賴外國帶來的風險》報告,提出未來先進武器最關鍵的6項技術,其中包括高功率微波武器。美國海陸空三軍還分別製定了高功率微波武器發展計劃。

1993年,美國進行了代號為“豎琴”的電磁脈衝武器實驗,天線群向電離層發射電磁脈衝,阻斷通信和摧毀來襲導彈。1996年,美國一國家實驗室研製出手提箱大小的高能電磁脈衝武器,以及可裝備在巡航導彈上的電磁脈衝武器,其有效作戰半徑達10公裏。

1998年,俄羅斯發明了重8公斤的小型強電流電子加速器,爆炸時發出X射線、高功率微波,可破壞電子設備。

1999年3月,美國在對南聯盟的轟炸中,使用了尚在試驗中的微波武器,造成南聯盟部分地區通信設施癱瘓3個多小時。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於2003年3月26日,用電磁脈衝彈空襲伊拉克國家電視台,造成其轉播信號中斷。

除俄羅斯和美國外,英、法、德、日等國家,也都在進行高功率微波武器的開發。有國際軍事專家分析認為,海灣戰爭中,伊拉克之所以被動挨打,重要原因是指揮控製係統和防空設施遭到破壞,喪失電磁環境控製權。

有記者問及為何美軍隻偶爾使用電磁脈衝武器,美軍發言人說,我們留著更強大的電磁脈衝武器,對付更強大的敵人。

有分析認為,美軍更強大的敵人,暗指俄羅斯和中國。不過,也可能是指包括俄中在內的所有一切的潛在敵手,像當年美國最先研製出原子彈一樣,他們要威懾的是一切對手,這是美國在新世紀裏,想長期保持自己一超獨霸的另一“殺手鐧”。

沒有電磁防護等於裸露胸膛

電磁脈衝炸彈的打擊目標與傳統原子彈有很大不同。它的攻擊目標有三類:一是軍用和民用電子通信和金融中心,如指揮部、軍艦、通信大樓和政府要地等;二是防空預警係統;三是各類導彈和導彈防護係統。

美國和前蘇聯在研究和發展電磁脈衝武器時,都十分重視武器裝備電磁環境效應和防護加固技術的研究。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發布命令,強調核電磁脈衝的嚴重威脅,要求每開發一種武器,必須考慮電磁脈衝防護能力。為此,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科特蘭、亞利桑那州等地,建立了十餘座電磁脈衝場模擬器。

近幾年,台灣軍方在強化電子戰攻擊能力時,重視電磁脈衝防護研究。據台灣媒體披露,台“國防部”於2001年,投資7.8億元新台幣,用於“電子戰及資訊戰裝備”規劃,其中包括“資安計劃”與“脈護計劃”。“脈護計劃”主要針對來自對手的電磁脈衝武器“硬殺傷”,防護台軍重要軍事設施、戰略民用設施和“政府”重點建築設施等。

據台灣軍方的一位權威人士透露,目前,台灣“脈護計劃”正在衡山指揮所緊鑼密鼓地進行。其計劃由反製脈衝效應、電子反製防護網等7部分組成,以防範電磁脈衝武器攻擊,維持計算機網絡運轉,保護計算機作戰指揮係統的暢通及數據庫的安全。負責這一計劃的“中山科學研究院”主管官員稱,“脈護計劃”實現後,台軍方作戰指揮係統等於“戴上了一頂防電磁幹擾的防護帽”。

從20世紀60年代起,一些國家開始核電磁脈衝特性研究,陸續取得一定進展。但是,對電磁防護的研究,基本都停留在電磁兼容範疇內,未重視電磁脈衝防護。至今,這些國家的絕大多數軍用、民用電子設備未采取電磁脈衝防護措施,有的甚至無任何強製性出廠檢驗標準和設施,其整體水平至少落後美國和俄羅斯20年左右。

這意味著,這些國家在軍事強國的電磁脈衝武器的打擊麵前,早已敞開了胸膛。一旦這些國家的政府機構、金融中心、通信網絡、廣播電視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係統和軍事設施,受到強電磁脈衝打擊時,不可避免地出現大範圍癱瘓或損壞,國民經濟和社會秩序難以正常運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