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傳統之過及存在主義之錯

(2018-10-19 06:10:59) 下一個

一代相對傑出的人物,無論是在專業學術領域還是在通俗文化方麵或是於民生國計及疆土防衛等各方麵,開創了一些事業奠定了一些基礎後,一些相關的理論及實踐便成為後人效法的模式而一代代相傳下去,這便是人類社會的若幹產生傳統的方式之一,而且是學術界的傳統的主要產生方式。

人類社會的各種傳統的形成之初,常有著不同意義上的合理性,但經曆一段歲月之後,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如果有人對傳統中不合理之處進行批評或提出與傳統的某些方麵相抵觸的新觀點或進行一些有違傳統的實踐活動時,就會遭到處於權威地位的某些人的攔阻甚至打壓。那些捍衛傳統的人士常常並非是當初建立傳統的那一代人傑,他們當中雖然也有發自內心地認可傳統為正確的人士,但更多的可能是從傳統中獲益的人士,比如那些依靠所掌握的傳統知識而謀生的人士,甚至因為掌握了傳統中知識或技巧而被捧為專家甚至權威的人士,或者是那第一代人傑的後人及學生或後人及學生的後人及學生甚至幾代以後的後人及學生。

如果新的觀點或實踐確實觸及了傳統中的一些原有的缺陷或者一些最初原本合理但時過境遷後需要有所更新的成分,那麽維護那些缺陷或拒絕與時共進地進行更新的人當中有些人恐怕更多地不是出於觀點上對於傳統的認同,而是因為其自身與傳統之關係使得挑戰傳統就成為對他們的地位和利益的直接挑戰,因而必須全力維護傳統的尊嚴。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傳統便成為基於現有權威人物的利益所進行的對傳統的盲目維護而強行誤導後人的一種不公平的消極力量;這種消極力量又常常表現為以維護當初建立傳統的前輩的名義來對後人所謂的輕狂進行斥責。傳統的這種消極力量就是世俗存在主義之影響力的基本立足點。

存在主義的理論核心源自索倫克爾凱郭爾對傳統的由國家掌管的路德教會的傳統活動形式所進行的批判性的思考。他所主張的“基督教信仰應該是個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以及“信心的確立需要有冒險的意義”等觀點其實已經成為今天的基督教會普遍承認的神學觀點。

世俗的存在主義從索倫克爾凱郭爾那裏采納了個人的社會存在不同於動物的存在因而個人本身的存在的意義大於社會背景加諸於個人的烙印的意義這一觀點以及對於信心所需克服的恐懼的論述等所謂的存在主義的基本觀念,但是除去了作為索倫克爾凱郭爾理論的核心部分的基督教信仰的內容。薩特爾為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薩特爾的存在主義於上世紀中引起一場近乎革命性的社會盲動,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薩特爾的存在主義之所以能被社會普遍接受乃至形成一股革命性的勢力有兩個原因,其一便是前麵提到的傳統在經曆了一段時間後常成為強製性地誤導後人的一種不公平的社會力量,因此源於對傳統的路德教會的形式化生活的反叛的索倫克爾凱郭爾理論所具有的反傳統的色彩一旦被世俗存在主義者運用到他們的理論中後便很容易引起對傳統的消極因素不滿的社會大眾的共鳴。

與上述的具有明顯的合理性的第一個原因相比,社會大眾接受薩特爾的存在主義的第二個原因則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可悲的因素,那就是習慣性的極端思維以及對於極端性的社會需要。雖然對於傳統中的不公平的消極因素的反抗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薩特爾的存在主義乃至一般的世俗的存在主義卻把對於傳統的消極因素的反叛擴展對於傳統的一般反叛,這種極端的思維本身便成為了一種非常消極的力量。

薩特爾的存在主義最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就是他的那句有著明顯的邏輯缺陷的“存在先於本質”的名言了。從前麵提到的傳統常具有的對於人們的不公平的消極束縛來看,將索倫克爾凱郭爾的相關理論應用於世俗生活中,強調個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社會價值高於傳統的觀念或社會的階層族群背景賦予人們的社會烙印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因此,如果基於這樣的意義,提出個人的存在比社會文化背景加諸於個人的所謂本質更為重要顯然是合理的。

但是,薩特爾因為試圖賦予他那個所謂“存在先於本質”一種遠非本體的本體意義而顯得極為荒唐。薩特爾所提出的“存在先於本質”的意義並非我前麵提到的個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社會價值高於社會烙印所賦予的名義上本質這個意思,而是說每個人在每個時刻都決定著他/她下一時刻的所謂本質,因而根本不需要有任何所謂的社會規範或社會傳統。為了使他的這個理論聽起來更像一種本體論,他特地用了“先於”一詞。但是,這個“先於”一詞其實更加導致了他的這個理論的邏輯上的混亂(以至於海德格爾都無法買他的這個帳)。說輕了,薩特爾的這樣一種貌似將個人的社會存在還原到了個人行為的時空域(每個人 + 每時刻)而帶有了本體味道的理論是一種鴕鳥心態的特例;說重了,它根本就是邏輯混亂的謬論。這是因為個人所受到的社會影響及製約並非任何一個人想象著它們不存在就會消失的。

但是,薩特爾的理論不但可以在習慣於極端思維卻又對傳統的束縛極為反感的社會大眾中引起一時的衝動性的盲從,而且可以實實在在地誤導人生。薩特爾本人與他的所謂終身情侶的作為就為這種極端思維的真正意義做了一種明確的詮釋。他們聲稱彼此終身相愛,並因此而非常奇怪地被形塑為所謂的愛情的典範。但是,當撩開他們所謂的愛情的麵紗時,人們會對他們之間的被稱之為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到莫名無比[[i],[ii]]。他們號稱相愛卻不結婚,但是彼此在性愛方麵又從不寂寞,各自都未間斷過與多個異性的性生活;更有甚者,有涉世未深的女學生因為在與薩特爾有了一段性生活後經受不了他對她的不負責的態度而要輕生。這樣的所謂愛情便為薩特爾的所謂反傳統的存在主義的實質意義做了最好的詮釋。因為按照薩特爾的理論每個人在每個時刻都定義著他/她下一時刻的本質,因此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能要求他人為自己負責,所以他就不必為與他這個老頭發生性關係的女學生負責了。

比人們的極端思維更為可悲的是對於極端思維的社會需求。人們對於無知的滿足及對於真理的麻木使得對現有的錯誤的反叛常常非以極端的形式出現而不能引起社會大眾的認可及熱情,而這樣的極端的形式在成功地反叛了舊有的錯誤的同時創造了新的問題;日後當人們糾正新的問題時,可能再次跳回到舊有的錯誤上,然後出現在兩個錯誤極端之間來回跳動的循環。。。。。。

 

[i] 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559137/Dangerous-liaisons-sex-teens-The-story-Sartre-Beauvoir-told-before.html

[ii]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05/09/26/stand-by-your-ma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