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線空間

吾生也有牙,而雉也無牙,以有牙碎無牙,耶~!但是要記得刷牙,否則會有蛀牙,蛀牙導致無牙,無牙則置身碎於有牙之險境。。。
個人資料
正文

兩篇《頤和園》影評

(2009-02-14 09:32:05) 下一個


《頤和園》,拍給知識分子的A片

AnAnSteven 發布於:2007-05-03 05:07
來源:http://www.mtime.com/my/689535/blog/330600/

(不會寫這個片子的影評也會被禁止發帖5年吧……嗬嗬,開玩笑。)

今天去電影院看了《頤和園》。片子隻在法國的藝術院線放,5塊5歐元的票價,不便宜,但既然是中國電影,也就支持一下吧。

觀眾很少,加我一共5個人,大概是因為已經上映一段時間的緣故我想。

又是一部長片,2小時20分鍾。看下來說實話很需要耐心。我打了不少哈欠,期間還伴隨著屁股疼腿麻之類的……好在沒什麽人看,四周空空如也,站著看躺著看都可以……

片子可以看出來野心很大。(據說當時也是因為未經許可直接送展才被這般狠禁。)從很多地方,瞎子都可以看出來。

首先,年代被選在在國內爭議最大,在國外名氣最響的時候——1989。

其次,從攝影到剪輯上動了很多腦筋,長鏡頭,紀錄片式的搖晃鏡頭,快速剪接,平行蒙太奇等等等等的運用熟練得不行。

再次,演員表演到台詞設計,一貫的婁燁。這回更誇張了一些,情愛場景直到四點全露,頻率相當之高。

最後,歌曲的選擇。

先從那個時代開始說起。用大時代做大背景最後成為“大作品”的片子不勝枚舉,大家不用想都能報出好幾部來。但,有一點很重要的事,“背景”的作用究竟是什麽。

在《頤和園》這部片子裏,所謂的1989,對整個電影完全沒有任何作用,和電影是脫離的。如果說有,估計大部分就是為了吸引外國觀眾的眼球罷了。(法國這邊宣傳的第一句就是“中國,1989”)所以,背景隻是一個噱頭。如果隻從藝術創作來說,我想不應該批評這部電影拿1989,或者其他什麽說事,因為藝術創作應該是單純的。但是,如果拿畢竟傷害過自己國家,且在西方仍有爭議的事件去討好西方評委及觀眾,導演的創作動機就很值得懷疑了。

而且,在片子的後來,還出現了柏林牆倒塌,蘇聯解體,香港回歸等等的畫麵。這些與整個電影的故事毫無關係。用他們,完全不知所雲。

然後是攝影和剪輯。這是比較成功的一個方麵我認為。很多剪輯手法的運用都很好的表達了導演的意圖。比如女主人公遊泳池邊寫日記的一場,蒙太奇的運用對意境的表達有了很大的幫助。攝影方麵也是一樣。對整部影片的紀實感營造得比較成功。

再是表演和台詞。演員需要讚揚,尤其情愛場麵。(雖然這些場麵來得特別沒有必要)。而台詞,很美好,很知識分子,估計也比較難為那些做法文字幕的工作人員。依然是大量的旁白——文人的旁白,沒有理由的旁白,再說白點,裝逼的旁白。婁燁的電影之前隻看過《蘇州河》,可以看出這次是對《蘇州河》的繼承,隻是繼承得一塌糊塗。

個人認為,片子裏大量旁白的運用,最大作用隻能是對鏡頭和敘述說不明白的東西,用最弱智的辦法加以彌補,省得到了最後誰也看不懂。

而之所以看不懂,便又要回到演員的身上。演員的表演到位,但是,導演對人物性格的設定卻很有問題。我不知道是不是依然可以把《頤和園》裏的男女主人公繼續看成“馬達”和周迅(名字忘了……)。畢竟他們的感覺太像,甚至到表演層麵,很多地方簡直翻版。

(片中幾乎所有人物都具有了藝術家的氣質——自閉,敏感,瘋狂,歇斯底裏……)

可問題在於,如果說《蘇州河》是重意境的話,《頤和園》想要的卻又是敘事,且是敘一個看似特別特別真實的事……

在一個特別真實幾近寫實的故事裏,卻充斥了王家衛式蘇州河式的人物……這個……是所謂“文藝記錄片”嗎?

導演想要藝術的感覺,想要藝術感覺之餘再帶來紀實的震撼,結果卻攪了一鍋什麽也不是的雜燴。

最後是音樂。片中音樂是需要讚揚的。尤其是提琴配樂方麵很值得推崇。片中如果說有過高潮,不是在主人公做愛的時候,而是在音樂響起的時候。

總體說來,《頤和園》是一部失敗的電影。充斥了混亂的情節走向以及無意義的場麵和對白。

覺得這部影片體現出來的是中國現在許多電影人的自私。像這樣一部電影,看似關注了許多,其實隻關注了導演自己。

當時片子偷著摸著想出來參展拿獎,結果獎沒拿到,現在在法國這邊可以看見的評論也差得可以。實在很讓人失望。

昨天去電影院看了《憨豆先生的假日》,最後的戲拍到戛納電影節,對某些所謂“藝術電影”深深諷刺了一把。回頭今天再看今天的《頤和園》,忽然發現和那裏麵被諷刺的電影多少有幾分相似之處。

隻是個人觀點哦,哈。






一篇舊文:關於《頤和園》

羅塵 【2008-5-3】
來源:http://www.luochen.net/FcFc_Show.aspx?ID=153

看了《頤和園》,婁曄的劇情長片,看完翻了些影評,爭議還蠻大。想了想,覺得很正常。這明顯是一部野心之作,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是掏心之作。試圖通過男女主線之愛來輻射一個時代的愛恨情仇,甚至貼上時光隧道。賈樟柯的《站台》,陳可辛早年的《甜蜜蜜》,走的都是這路子。為什麽這片子爭議這麽大呢?我個人想,一方麵是因為他的表達手法,完全是一種藝術家氣質的搞法,這明顯就不是拍給大眾看的,嚴重的小眾情結,藝術家氣質是什麽氣質?自閉、瘋狂、孤獨、出爾反爾、歇斯底裏、自我不受控製,人間處處有錯覺,生命深處有擰把,反正正常人是受不了的,另一方麵則是他的獨白情結,我為了能公正的評判他,還臨時下了他的《蘇州河》看了一眼,以前沒看過他的片子,下完《蘇州河》看了個開頭就關了,太像了,一脈相承的東西。

總的來說,這片子有點像一個服用了LSD後的文藝中年憑吊青春時的感傷之作。我個人感覺是挺誠懇的。生命無法解釋,有些影評明顯出自一些腦子已經被定型的家夥,須知人生不是非此即彼的東西,情感尤其不是。

至於其中諸多的性片斷,我覺得沒有問題。中國人沒有拍三點全露的東西,不證明中國人到了晚上就人人都不打炮。他拍的性很真實,沒有齷齪的念頭。性和吃飯是一樣的,有的文藝作品通過幾場吃飯的戲來傳遞人物變化,有的文藝作品希望通過幾場性交來傳遞人物心態的變化。這是一樣的道理。國人不能接受的是:你們怎麽可以搞那麽多?

至於陸四、柏林牆倒塌、戈爾巴喬夫下台等等世界背景,有人認為矯情,我倒覺得加上比不加要好一些,個人命運之細膩與時代背景之恢宏,交織在一起沒什麽關係,你認為導演在討好西方或者在誇張影片含義,我想那隻能說明你太在乎那些事件了,你是習慣被大事件搞定的人,又或者,是入戲不夠。

聽說婁曄為這片子去參賽,被廣電總局要求以後五年不能拍片。我就沒明白了,就是不能公映唄,攝影機還不讓拿了不成?

不過拿不拿也就那麽回事。每個導演勢必都想拍這麽一個片子,給自己的往昔做交待,這種片子惟一的標準就是對自己真實,其他的都是扯淡,自己能說通了,別的什麽就都顧不上了。

有個影評挺有意思,他說這些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開始憑吊自己的青春了,盡管他們如今都理想破滅,生命凋零,但他們仍然可以如此這般總結自己:年輕時,我們和荷槍實彈的軍人對抗過,我們以肉身阻擋過坦克,你們呢?你們年輕時除了給超女李宇春投過十五張票還幹過些啥?

嗬嗬,話說得義憤填膺,其實道理是一樣的,當初大勢所趨,夾在人群中的你和如今在電視機前奮勇投票的你,都是被時代脅裹向前的,你要去類比,就是自己給自己找抽。

一代人,一代人裏層次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愚蠢的不會少,聰明的也不會多,隻是藝術家抽冷子出來表達了一下而已。

不能寫了,迎風流淚,渾身淌毒,操。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