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癡史迷

挖紅樓,侃文史,走天下
個人資料
史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言碎語說三國 ( 六 ) 死諸葛難走生仲達

(2009-03-04 19:23:09) 下一個

 說“死諸葛難能走生仲達”,是我對《三國演義》中“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反詰。據《三國演義》,諸葛亮六出祁山,除第一次使用離間計,使魏皇帝曹睿罷免司馬懿(仲達)的軍權外,其餘的幾次,都是和司馬懿直接過招。局部的戰役,打過不少勝仗;但總體戰略目標,卻無建樹。相持經年,最後是和司馬懿打個平手。挑一出和六出來說說司馬懿的才華。

 

第一次出祁山時,曹軍以夏侯楙為帥。夏侯楙的軍事才能遠不如司馬懿。當時魏延對夏侯楙的軍事才能頗有認識,“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魏延給諸葛亮出謀略,要出奇兵繞到夏侯楙的背後,直取長安。“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穀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穀而進。如此行之,則鹹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諸葛亮否決了魏延的建議,說“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用穩紮穩打的方法,隻從正麵謀求與夏侯楙的戰略決戰。事後,司馬懿以旁觀者的身份分析,“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穀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不僅想法和魏延不謀而和,而且對諸葛亮用兵有深刻的認識。以後諸葛亮幾次出兵,魏軍以司馬懿為帥。因為他已經意識到諸葛亮有出奇兵子午穀這一選擇,定加防範,從而限製了諸葛亮的戰術應用。剩下的,諸葛亮隻有在隴西不多的平原地區,正麵進攻,尋求與司馬懿主力決戰。

 

最精彩的是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

 

司馬懿不愧是出色的軍事統帥。他看出諸葛亮急於戰略決戰的動機,是源於對糧草長期供應的擔心,是源於對地形有利於司馬懿防守的恐懼,是源於對弱小蜀國兩麵受敵的憂慮,也是源於對自己身體和生命的無奈。於是他製定了堅守不戰的方針,不給諸葛亮發揮自己戰術優勢的機會,迫使諸葛亮不戰自退。他的策略是成功的,但執行這個策略,卻是很困難的,受到來自敵方和自己下屬的很大壓力。

 

諸葛亮絞盡腦汁要逼迫司馬懿交戰,甚至給他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借以挖苦和激怒他。“今遣人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司馬懿識破諸葛的伎倆,很大度地收下,還是不戰。並借機了解到諸葛亮整日憂心忡忡,操勞過度,料定諸葛亮““食少事煩,其能久乎?”,要拖死諸葛亮。

 

對於軍中求戰的急躁,司馬懿能壓就壓,實在壓不下去,他竟演出向魏皇帝曹睿千裏請戰的好戲,借聖旨為自己的戰略打掩護。連曹睿都奇怪司馬懿要幹什麽,好在朝中尚有明白人。一道聖旨“如再有敢言出戰者,即以違旨論”,為司馬懿保駕護航。諸葛亮老道,一眼就看穿了司馬懿的用意:“彼本無戰心;所以請戰者,以示武於眾耳。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裏而請戰者乎?”看是看明白了,但他就是堅守不戰,奈諸葛亮何?

 

為延長蜀軍的戰機,諸葛亮做了很多努力:輪換兵員,屯田積糧,木牛流馬,但天命卻不讓他熬到決戰的那天。盡管用了渾身的解數,也無法延長自己的生命,撒手西歸了。諸葛亮的死,實際是宣告蜀漢主導的統一戰爭的終結,也是三分天下前後,多彩多姿的政治軍事鬥爭的終結。司馬懿的軍事才能,書中正麵表現得不多,可能是被定位於反麵人物的緣故。但司馬懿的政治才能和宏觀戰略眼光,確實是諸葛亮難展宏圖的最大障礙。“讀三國,掉眼淚”的憂古人士,不知能否掩卷長歎:既生亮,何生懿!

 

三國演義看到這,算是精華閱盡了。可作者還要表現諸葛亮運籌帷幄的神機。我總覺得羅貫中對諸葛亮寫得過細,每個小戰術都要寫出他的妙算,好像惟此不足以顯現對他的崇拜。而正是由於過多地描寫了小戰取勝,大戰無功的場麵,讓我感到更多的是他的小聰明和平庸。下麵這段,寫得很傳神,讓諸葛亮在死後又狠狠地教訓和羞辱了司馬懿一次。當然,這也是最後一次:諸葛亮能用造假人,設埋伏來阻止司馬懿的追殺,使蜀軍安然而退;卻再也無法實現“光複漢室”的平生壯誌。我是信“盡人事,聽天命”這句話的。

 

“。。。急回報司馬懿曰:“蜀兵已盡退矣。”懿跌足曰:“孔明真死矣!可速追之!”夏侯霸曰:“都督不可輕追。當令偏將先往。”懿曰:“此番須吾自行。”遂引兵同二子一齊殺奔五丈原來;呐喊搖旗,殺入蜀寨時,果無一人。懿顧二子曰:“汝急催兵趕來,吾先引軍前進。”於是司馬師、司馬昭在後催軍;懿自引軍當先,追到山腳下,望見蜀兵不遠,乃奮力追趕。忽然山後一聲炮響,喊聲大震,隻見蜀兵俱回旗返鼓,樹影中飄出中軍大旗,上書一行大字曰:“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懿大驚失色。定睛看時,隻見中軍數十員上將,擁出一輛四輪車來;車上端坐孔明:綸巾羽扇,鶴氅皂絛。懿大驚曰:“孔明尚在!吾輕入重地,墮其計矣!”急勒回馬便走。背後薑維大叫:“賊將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計也!”魏兵魂飛魄散,棄甲丟盔,拋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踐踏,死者無數。司馬懿奔走了五十餘裏,背後兩員魏將趕上,扯住馬嚼環叫曰:“都督勿驚。”懿用手摸頭曰:“我有頭否?”二將曰:“都督休怕,蜀兵去遠了。”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

 

這就是“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來由,司馬懿被好好地奚落了一番。奚落歸奚落,三國中,真能和諸葛亮對壘的,也就司馬懿一人。亮懿之爭,諸葛亮贏得了麵子,像天神似的;可所有的實惠卻被司馬懿得了:抗了蜀軍,得了軍權,立了威望,專了國政,成為新強人。所以我說是 “死諸葛難走生仲達”。不管人們喜不喜歡司馬懿,若用曹操評定英雄的標準,在三國後期的各路豪強中選英雄,還真得投司馬懿一票。

 

 

 

更多“閑言碎語話《三國》”在“紅癡史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tibuko 回複 悄悄話 諸葛和司馬懿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差遠了。
safying 回複 悄悄話 中國人本來就不缺實惠主意,占到便宜就行的。
如同魯迅所言, 中國失敗的英雄太少了, 諸葛亮算一個。。。
如果沒了諸葛亮,中國曆史似乎隻剩下實惠主意了,沒信沒義。。。
mlpts 回複 悄悄話 nothing new.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