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義專欄

放下是灑脫, 提起是勇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論人的乖張(下)

(2011-02-12 20:23:30) 下一個

論人的乖張(下)

第六章 乖張的心理機製

( 1 )自我分裂雙方的任意混雜會產生怪誕的感覺。貌似統一的怪誕包含了可笑的怪誕和可怕的怪誕兩種因素。

( 2 )人類的困境在於:既不能不戴麵具,又可能在麵具的籠罩下異化。人格麵具膨脹症患者的孤獨感和離異感。社會麵具下的逃逸。

( 3 )離群索居者的自居作用,卡夫卡和陶淵明。精神分析學的謎誤:將防禦失當看成控製失效而無限擴大精神病患者的行列。在正常行為和精神病行為之間存有乖張行為的中介層次。 6 種心理防禦法的過度使用會導致乖張行為。

( 4 )做出越軌的乖張之事是為了緩解下意識的犯罪感,這是“反向作用”和“抵消作用”的表現。怪誕的矛盾正在於:既緩解緊張又製造緊張。

( 5 )一些乖張是在控製自我印象的過程中形成的。無端地把一個人標定為“乖張者”可能真使他成為一個乖張者。標簽化的惡果。

( 6 )最初的乖張可能是一個對原有係統沒有重大影響的偶然變異,但循環累積過程的內動力卻是客觀存在的,最後將影響到係統的每一個成員。幹預或禁止是惡作劇發展成乖張的直接誘因。

( 7 )某種自由意誌的揮發,自我欣賞中的小陰謀的得逞使乖張者有一絲快意。“乖張一下”的解脫和飛升。莊子論遊者“猖狂”、“鞅掌”。賈魯生和棱茨的心理立足點。“荒唐可笑”:乖張的嬉戲對象是荒誕。

( 8 )乖張是一種開放的行動過程,它的突發性,創新性以及張狂性是和癖習做為封閉的行動結果以及由此形成的即時性、重複性、暗潛性涇渭分明。( A )王國維《人間嗜好之研究》的研究。明史鑒、王廷陳,後魏元思,唐僖宗,北齊高緯的嗜好。( B )癮是由癖習或嗜好發展起來的,它往往就是藝術家的靈感和創造性的源泉。但癮由操作的癖習發展到玄想的癖習,失去了感性生命,“主義癮者”往往是味同嚼蠟的人,倒不如嗜好來得小巧玲瓏,富有情趣,也不如“情意結”來得熾熱、大膽、癡癡迷迷。( C )“情意結”一詞可固定用在患有心理病灶的人身上,這種人是過了“情意結”消解期依舊戀著父母的人。

第七章 乖張的社會因

( 1 )常人的人格形成過程是社會化和個人化相輔相成,並以喪失個人化來屈就社會化的結果。乖張者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是“退出者”。明肯斯,歐文、庫柏、愛倫 • 坡的作品描寫了美國人既“退出”又“加入”的成長史。

( 2 )社會越是解體,對乖張行為的控製力就越小。解體導致社會意識形態的失範,使人們忽視以正當手段去實現目標。莫頓五種緩解失範性緊張的方式中有三種是乖張型的。中國魏晉南北朝和明末清初的失範。

( 3 )城市絕對規模和人口相對密度的增大以及複雜的異質性的存在,促使乖張者的大量出現。感覺轟炸使人的神經功能受磨損,為爭取適應的努力又告失敗,導致退卻和逃遁。葉朔論“處異則誌不能不異”和“怪物之首”。

( 4 )“從眾飽和”是指整體對個體的壓力達到了絕大值,超過了個體所能承受的限度的狀況,乖張由此產生。乖張小團夥裏能找到最順從的人,乖張首領可能會變成一個順從部下意誌的人。個體和群體雙方都懼怕離異。人們在遭受挫折時總要找一個怪誕者作為替罪羊。

( 5 )“象征性互動”是刺激和反應間加進的人與人交往的一個過程,人們是從中學會越軌或乖張行為的。群體性乖張和亞文化群體、參考群體的關係。

( 6 )無意識的乖張是由暗示的途徑實現的。暗示和模仿的不同:模仿者所麵對的被模仿者是實存的,正襟危坐的;受暗示者所麵對的暗示者卻是虛設的,乖僻詭秘的。感染的時髦性、暗示性、無敵感使它成為群體乖張的一種傳播方式。時尚所具有的新穎性和珍貴性表現為乖張的“標新立異”和“炫耀閑暇”兩大特征。時髦、時尚和時狂的區別及其在乖張中的表現。

( 7 )社會應寬容創造者和非創造者的種種怪癖和乖張行為;乖張者則應力求做到和社會視點的融合——這盡管是以乖張者的自戕為代價的,社會匡正乖張的前提條件。

第八章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乖張

( 1 )在文化的三元素:“符號和價值觀”、“規範準則”、“物質文化”中認讀文化差異中的乖張。乖張不是非價值觀評判的非行為規範。從文化的曆時性和共時性角度看乖張:原始文化的“怪力亂神”,西方文化的“偏至”過程,歐洲的幾個怪誕民族。在平民文化立場所見的上層文化的怪僻。

( 2 )跨文化傳通需要放棄種族中心主義而采取文化相對性原則。用現象學“還原法”來達到純粹價值,以“價值中立”來理解各種文化中的乖張。與神經症人格相類似,乖張人格也是人類不斷闡釋出來的。

( 3 )人的本質力量同時表現在創造文化和反抗文化兩個方麵。莫言和王朔的反文化小說的乖僻性。以“價值中立”的觀點來看,反文化的負麵價值也是一種價值,而正麵文化價值的弊端有三點:眼光偏狹;造成人類的脆弱心態;沒有相對主義悠遊自如的動態結構。

第九章 乖張的美學效應

( 1 )乖張者所創造的美學意境卻是反折中和價值中立的。波特萊爾:“一個折中派不是一個人。”“怪誕真誠”的命題可以在愛倫 • 坡和孔乙己身上得到論證。怪誕者完成了一種喚出並克服世界中凶惡性質的嚐試,崇高感由此而生,晏子敖的故事。佛洛依德“升華說”的局限,現實的醜大多是不能虛飾的,真善美並不統一。鄭板橋:“陋劣之中有至好。”

( 2 )怪誕的形而上本質來自抽象人格者的美學追求,和移情者相反,這種人在對象前充滿疑懼地退縮,以抽象形式構成具有對抗性的世界。伯夷和叔齊,尤利西斯,畢加索具有這種抽象世界。榮格說東方人是“逍遙”的而非“拯救”的內傾人格者。

( 3 )乖張的“隔”是審美預備情緒的中斷,是“觀照地生活於這一刻”。審美需要猛烈的分離。乖張美的最佳距離:不即不離,眾人一旦成為乖張者觀賞的“古典美”的對象,眾人也就反向欣賞了乖張者這個“新潮美”的典型。空穀幽蘭般的孤獨美。中國藝術精神中由“逸民”人格決定的“超逸”美,皎然《詩式》的缺憾。

( 4 )分離感是悲劇感的原質。羅布——格裏耶和魯迅的論斷。悲劇本身使人產生憐憫和恐懼,犯罪感和無罪感,觀眾在觀賞悲劇之後,在“完形心理”的作用下,將分裂感予以彌合,“悲劇感”是兩個階段,兩種人工作的結果。傳統的“正”、“反”、“合”,悲劇體驗的闡釋可能全錯了,“合”及其“和諧感”隻能是悲劇感的末勢,乖張者容不得這種“合”的悲劇感,《尤利西斯》中不存在任何合題。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和精神分裂型人格等三種乖張美的悲劇境界。

第十章 乖張的哲學意味

( 1 )哥白尼用“對象必須與我們的知識一致”的逆向思維大膽顛倒傳統假說的思路。康德也是這樣做的。意識必然是偏離其原型的意識。人們要在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思維向度裏獲得解放(馬爾庫塞),偏見怪想是科學研究所必需的(費耶爾阿本德),主體的偏頗性(列昂節夫)。

( 2 )詭辯裏悖論的實際運用,它的底蘊是一種不自覺的荒謬。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指出人的悖論或“中道狀態”:所求的達不到,達到的非所求;消遣和嗜好是人擺脫悖論不得已為之的方法。施萊格爾要求將真理表達得新奇,盡可能悖理。

( 3 )人的存在是非體係的,處在“永無休止的反常狀態”中。“美學階段”的人是具有各種嗜好和怪僻的人,他們患有“美感綜合症”;“倫理階段”的人依憑上帝而存在,並沒有達到真正的存在——基爾凱郭爾批判。

( 4 )超人是一般人的偏離:既偏離,高於一般人,又偏離,低於一般人。狄奧尼索斯灑徒也要達到“阿波羅式的完善”,用錘子進行的哲學研究,到頭來還要塑造一些迎接新錘子敲打的偶像——尼采批判。

( 5 )常人以相雜共世、保持距離、平均狀態、平整作用、公眾意見、卸除存在之責與迎合等方式實現存在,常人看守著任何擠上前來的非常人和乖張者,不聲不響地壓製任何優越狀態。怪僻和嗜好是“煩”階段出現的一種偏好。乖張者以背離沉淪社會來是他所是的東西。海德格爾的哲學不過是甄別非常人本真存在與否的哲學。

( 6 )薩特的“惡心感”是一種想吐又吐不出來的反胃感,欲罷不能的不確定狀,既乖又張的困境;人生就是填“洞”又填不滿“洞”的過程。卡謬強調“地中海式”的溫和反抗,與荒謬抗衡——一種理想的乖張狀態。

跋:乖張者向自我實現者的過渡

全部心理的中心是人的失常態度或怪僻態度( Eccentric Position );失常態表現了環境和人的開放性的非穩定關係;失常態既表現了人的本質,又展示了人的全部豐富的屬性;從失常態出發尋求常態和平衡更科學——普列斯納人類哲學再評價。榮格將陰影——乖僻現象斥之為“渣滓”的前後矛盾。馬斯洛“健康人格論”具有否定分裂的烏托邦氣息。姚鼎論可“偏勝”不可“偏廢”。提倡自暴自棄型乖張者向自我實現型乖張者的過渡:能夠順應社會的行為規範,又能在行為規範的順應中自由選擇,背離乃至超越千篇一律的行為規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