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小築

小小地方,貼著海姑娘我喜歡的文章和帖子 此博客為海姑娘的個人好貼轉摘博客
正文

兵馬俑為什麽不戴頭盔

(2006-08-09 07:34:48) 下一個
秦始皇的兵馬俑有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現象:大量的士兵頭上戴著一種小圓帽。考古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發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發髻。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

  他們不僅不戴頭盔,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甲片減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隻是護住前胸和後背,而站在最前邊的弩兵部隊身上一個甲片也沒有。

  秦國應該有能力為軍隊配備足夠的鎧甲。曆史記錄顯示,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富有的。《史記》上說:秦,帶甲百萬。意思是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但眼前這支複製的秦軍卻讓人大感意外。隱藏在這一奇怪現象背後的曆史真相到底是什麽呢?

  兩千多年前,秦國一位兢兢業業的縣法律秘書“喜”為人們探索這個謎提供了一個線索。喜曾經三次從軍,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攻打邢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兩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戰鬥中,士兵甲斬下了敵人一個首級。士兵乙企圖殺死士兵甲,據首級為己有,卻被第三個士兵發現,圖謀不軌的士兵乙當場被捉拿歸案。

  另外幾枚竹簡上說:兩個士兵為了爭搶一個首級也動了手。秦軍在戰場上為對手的一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是什麽驅使他們對敵人的首級如此渴望呢?

  秦統一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製訂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從此後,整個秦國都嚴格地按照這套法律運轉,它影響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隻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製度。2000多年後,“喜”抄寫的竹簡又讓人們得以看到這一製度的大量細節。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

  對於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可以想象,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脫貧困卑微地位的唯一出路。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

  在兵馬俑坑,有一隊士兵很特別。他們手持白刃格鬥的刺殺類兵器,卻完全不穿鎧甲。在整個地下軍團中,他們的形象顯得十分特殊。這隊士兵究竟是幹什麽的呢?研究人員推測是:戰鬥中有一些極其危險的任務,基本上是有去無回,重賞之下,這些完全不考慮生死的人站了出來。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隊式的陷隊之士。
  “喜”的竹簡上還有這樣的記載:秦軍在戰前和戰後,都要大量飲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經亢奮。作戰命令已經下達,戰爭即將開始。要麽戰死疆場、要麽加官晉爵。在這種時刻,酒使所有的士兵隻有一種衝動:奮勇殺敵、建功立業。
  再來看這些不戴頭盔、護甲不多的秦軍將士,似乎隻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不顧性命的行為,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了他們殺敵晉爵。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這些陶土的戰士向後人傳遞的是秦人強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進和強大的攻擊武器,卻不注重裝甲,這是全軍的規定呢,還是士兵的自覺行為?或許是來自秦人好戰本性的一種上下共識?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人們還隻能進行推測。

  作為秦國軍隊的象征,兵馬俑隻能有一個最高統帥,那個人就是秦始皇。離兵馬俑坑一公裏左右,偉大的秦始皇就安葬在這個巨大的土堆下。
  強大的秦軍僅聽命於一個人的調遣,這是秦軍的幸運,秦軍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中國。或許,這又是秦軍的不幸。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在他死後不到三年的時間,這支偉大的軍隊就走到了曆史的盡頭。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曆史的一個轉折點,但也是秦滅亡的起點。秦帝國僅僅維持了15年。那支曾經戰無不勝的軍隊就隨著帝國大廈的倒塌而灰飛煙滅。在大廈將傾的時候,秦軍戰鬥過,但它的戰鬥力與15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別。
  秦軍最後的日子起於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熟知的那段曆史。那是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900名征集去戍邊的壯丁,因為大雨耽誤了行期,按照秦法,誤期當斬,於是,他們揭竿而起,各地民眾立即響應,起義如幹柴烈火蔓延到帝國的各個角落。

  (摘自《科學大觀園》2006年第9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