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的路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同,會享受更廣闊的世界。
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個人資料
JustTal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際關係:了解/信任、理解/接受、尊重

(2018-07-02 12:15:00) 下一個

了解一個人說什麽、做什麽:花時間在一起,聽“人”說,看“人”做。
信任一個人的為人和做事:信任程度是建立在了解基礎上的。了解得越多,信任“人”程度越高。
了解/信任多是關於技術、技巧等物質世界實實在在的事兒。

理解一個人為什麽這麽說,為什麽這麽做:觀點決定行為,通過詢問來了解“人”所持有的觀點和信念;結合邏輯推理,理解“人”的決定和行為。感性的人做決定,比較容易受情緒影響,缺乏感情的的純邏輯推理不一定會準確理解“人”。
接受一個人的選擇:對一般不相幹的人,我們並不考慮是否要接受他們什麽。但對於朋友,尤其是家人,由於他們的選擇可能會影響到切身利益,是否接受則需要考慮權衡利弊。不過,如果能理解“人”為什麽會做這樣的決定,自然會幫助我們更容易接受不同的選擇和行為。
理解/接受多是觀點、決定等思維境界的東西。

尊重,“尊” 對我來說,意味著盡量避免語言上的激烈爭辯,絕對不能發脾氣。“重” 就是重視對方的技巧和觀點,對不同的聲音,要認真深刻地思考和明辨。 

這裏的“人”不隻是指他人,其實更應該是我們自己。正在閱讀 C.S. Lewis 的《Mere Christianity》,裏麵有一個小事例:

如果我們看到一個穿藍色製服的人,早晨在街上走過,他在很多家門口都留下一個小口袋。我們可以推斷說這個人是郵遞員,因為我們每次打開口袋的時候,裏麵都有郵件。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其他人的口袋裏到底是什麽,我們隻能打開自己的口袋,不可以去打開別人的口袋,那些不是寄給我們的,不屬於我們。

聽完這段,我立即想到了對人的認知其實也是一樣,我們要從先認識自己開始。問自己問題,思考別人對自己抱怨的原因,不斷地通過審視、剖析,全麵認識自己的能與不能,好與不好,欣賞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不足,從而才能真正幫助我們欣賞他人的長處,接受他人的不足。

這是個灰色的世界,好的、壞的都是相對的,並沒有一個完全絕對的標準,了解/信任、理解/接受、尊重的程度不同,決定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

一次與朋友探討閨蜜,同事,朋友,弟兄,姐妹,陌生人,配偶...... 的區別,乍一看挺複雜,其實仔細往根上找,我們可以按照了解、理解、信任、接受的程度從弱到強排個順序:陌生人,同事,朋友,閨蜜,配偶。

低級別的人際關係裏可以做的事,高級別關係裏都可以做。凡是我們和陌生人能做的事,和同事都可以做(打個招呼、聊聊天氣);和同事都可以做的,和朋友都可以做(討論事情、征求建議);和朋友可以做的,和閨蜜做也沒有問題(吃個飯、看個電影);自然,和閨蜜之間的任何事,和配偶做也都沒關係(分享內心的小秘密)。

我覺得能做到這樣的人,才算是活得自由、真實,不需要任何隱藏、掩飾。反過來就可能比較不能讓人接受了。比如,和朋友發生了親密關係,應該算是出軌了吧。

既然是人際關係,必須是雙方的。雙方感覺一致,進展速度相當,關係發展可能會很快。兩個偶遇的陌生人,短暫地語言交流,可能在幾個小時之內就成為朋友,幾天之內就成為伴侶,創造一見鍾情的神話故事。

任何一方(或雙方)不願意、不理解、不信任,都會導致人際關係的降級。曾經親密的伴侶如果交流不順,相互猜疑,最終會形同陌路。閨蜜變朋友,朋友變陌路,甚至反目為仇,生活中的實例應該也無數吧。

我沒有把“弟兄、姐妹”,以及“父母”算在一般的人際關係裏,因為血緣的介入會使得人際關係更複雜,我喜歡把親屬歸類於前麵這些人際關係裏。比如,兄弟、父親可能算是朋友,姐妹、母親可以算是閨蜜。不同的是,沒有血緣關係時,我們升級、降級,比較好掌握。喜歡就多花時間在一起,不喜歡就少見麵。家庭關係裏,特別是對父母或子女,還有個不可避免的責任。

好在有個“以真心換真心”,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地了解/信任、理解/接受、尊重對方,那對方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朝著這個方向改變。如果對方沒有變,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沒有變,或變化還沒有足夠大到影響對方。

一點兒不成熟的思考。
好久沒有寫程序了,在此練練手。嘻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