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遊蕩的艾小柯

其實,也就那麽點破事兒……
正文

小柯談電影

(2005-02-28 18:10:37) 下一個

小柯談電影

 

小柯

 

 

 

    大家都喜歡評論究竟什麽是一部好的電影,標準千奇百怪。不過不同中也有相同:觀賞性和藝術性。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電影一直是通過情節,畫麵,聲光效果來講述一個故事,展現一種情感,或者說明一個道理。所以同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一樣,評價一部電影一定要從兩個方麵著手:故事和主旨。故事是電影的表現形式,是身體;主旨是電影的中心思想,是靈魂。不同的電影作為身體的故事必然不同,講述故事的方法也多種多樣。但是無論怎麽講,身體都是為靈魂服務的。就好像無論是音樂,美術還是雕刻,所有的藝術形式都要表達創作者的意圖,這個意圖可以是一種情感的宣泄,也可以是對生活經曆的提煉,甚至僅僅為了標新立異,體現不同。根據這個原理,電影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可看性極強的電影。這類電影一般都會有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故事,或者一個比較新穎的講述故事的方法。如果故事一般,那麽高超的特技效果,配樂,精致的畫麵,甚至劇中的明星都可以彌補故事的不足。隻要觀眾喜歡看,能夠被震撼或者感動,這部電影就算成功了。但是由於劇本一般,這樣的電影一般不做靈魂追求。除了視覺聽覺震撼,觀後沒有什麽回味,也很少有人願意去看第二遍。一般的商業片都是走這種路線,因為一是劇本好找,二是觀眾群廣泛,容易得到投資和收回成本。幾乎所有的香港電影都可以歸為這一類,不過可惜的是大部分卻都是這一類電影裏的垃圾。

    雖然說這一類電影重在追求形式,但不代表沒有優秀的作品。國產影片裏馮小剛的賀歲片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說《天下無賊》,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也沒有什麽深刻的思想寓意,但是影片語言幽默,畫麵優美,三大明星加盟,尤其是最後劉若英飾演的的女賊王麗吃烤鴨那段,很多人都感動得落淚。應該說這是非常成功的一部商業片,馮小剛把一個簡單的故事用最好的方式詮釋給了觀眾。很多不喜歡這部片子的人說它很悶,沒有回味。但是該劇本本身就沒有要闡述什麽深刻的思想,電影本身的定位也是商業片而不是進行藝術思想的追求。非要強迫一部商業電影去追求它本身不擁有的思想性無疑是雞蛋裏挑骨頭了!

    美國的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也基本上都可以歸為這個範疇,而奧斯卡更可以說就專門是為這樣電影而生的,這也是為什麽很多最佳電影獎的電影並沒有那麽經典的原因了。雖然很多時候都會為同樣提名的更優秀的小成本電影的落選而憤憤不平,但是如果了解了奧斯卡其實是在比製作,比投入,比故事情節,那麽對於大製作電影奪魁也就釋然了。比如當初奪魁呼聲最高的Aviator和最後捧走小金人的Million Dollar Baby。這些電影的共同之處在於看的時候覺得電影很棒,又震撼,又感動,甚至有些非常好的影片結束後仍然令人興奮異常,但之後這些電影很快就在記憶裏淡漠,褪色,回憶一下電影究竟要表達什麽,腦子裏竟然是一片空白,好像小學語文考試問中心思想是什麽交白卷一樣。

    不過同樣的,隻要接受了這一類電影本身作為商業片的局限性,還是不妨礙它們成為經典的娛樂片,在優秀電影收藏中占據一席之地的。比如《Indiana Jones》,《The Mummy》,《Titanic》,《Harry Porter》係列等等和曆屆或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商業片。它們都在影片形式上力求完美,用最先進的科技手段和最好看的故事為觀眾帶來不一般的視覺和聽覺享受。

    第二種是藝術類電影,很多這一範疇的電影都是小製作或獨立製片人。為什麽小製作?原因很簡單:這類電影的導演追求的是藝術形式的完美,他們完全是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對世界的看法,甚至有時就是一種全新的藝術體驗。他們看中的是電影的中心思想,是靈魂,至於有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或者故事講起來好不好聽,別人聽不聽得懂都是次要的。這些片子被創作出來就是當作藝術品,不是用來賺錢的。所以好萊塢的大電影公司一般是不會投資這樣的電影,除非電影的可看性同時也很強。而觀眾對這類電影的評價也就完全見仁見智了。同任何藝術品一樣,欣賞的人受到心靈的震撼,那就是無價的;看不懂或者沒有共鳴,那就一錢不值。這類電影沒有一個統一的好壞標準,實在完全是個人喜好問題。香港的王家衛,尤其是他早期的作品,台灣的蔡明亮都屬於這種電影人。而歐洲這樣的藝術電影就更多了,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主導了歐洲電影的發展方向。所以柏林,嘎納電影節評選出來的最佳影片風格一般都跟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截然不同,因為二者的評判標準完全是不同方向。前者是評影片的藝術效果,中心思想,表現方式倒是其次;後者是評影片的表現力,製作水平和後期處理,更傾向於評判影片的技術含量。所以名不見經傳的小成本獨立製作影片往往可以在歐洲電影節獲獎,但是奧斯卡的入圍最佳影片卻大都和投資公司的實力掛鉤,很少有小成本片能殺入重圍。小柯最喜歡的一位西班牙導演Almodóvar ,作品有《Talk to her》,《Bad Education》等就可以歸為這一類型。

    最後一種是結合了一與二的精品,是非常不多見的電影世界裏的珍珠,是經典中的經典。這些電影不僅有著非常好看的故事情節,精良的製作,美麗的畫麵,更重要的是有著引人深思,值得觀眾反複咀嚼的靈魂。這樣的電影本身就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隨著時間的流逝,觀眾的成長,反而在歲月中越發美麗,越發燦爛。一個電影人要創作出這樣的作品不僅需要非凡的才華和表現力,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還需要有好運氣,正好碰上一個靈魂飽滿的劇本,同時劇本的最佳表達方式又正好是他/她所長。而一個觀眾看完這樣一部優秀的電影就好比獲得了一幅心儀已久的名畫,讀了一本唇齒留香的好書,那種心靈上的震撼和視覺上的滿足簡直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當然,和第二類電影一樣,凡是思想、靈魂,就既有人愛又有人恨。藝術實在是一個太主觀的概念,即使是大多數人公認的藝術精品,也無法做到和每個觀眾產生共鳴。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周星馳。

   周星馳最能詮釋小人物的生活,同時又幸運的發現了兩個好劇本,於是兩部經典誕生:《喜劇之王》和《大話西遊》。不管你是不是喜歡這兩部片子的敘事手法,演員的演技如何,它們都成功的做到了不僅麵向大眾,同時又耐人回味,引人思考。我相信多少年後大家都不會遺忘周星馳的這兩部電影。在香港這一片文化沙漠,在商業至上的香港電影人中,竟然能出現這樣一個奇跡,不得不令人歎服!從這一點上來說,小柯在香港電影人中最為佩服的非周星馳莫屬。雖然他也拍商業電影,甚至製作過一堆爛片,但是他確實對電影藝術有著孜孜不斷的追求,是一個有思想的導演。包括他的新片《功夫》,雖然很多人不喜歡功夫本身的故事,但是卻不得不承認功夫是一部有靈魂,值得玩味的片子。電影本身在講述一個跟功夫有關的故事,但如果想更深一層,整部電影的主旨其實在於弘揚不同派別的中華武術,展現武俠精神。多種功夫形式,比如五郎八卦棍,太極拳等,甚至隻有在武俠小說中才出現的東方不敗式針法,天殘地殘的琴功,如來神掌等都一一登場;最後電影通過主角小人物的轉變來體現一切武學的精髓:包容。這一切沒有通過任何生硬的說教或牽強的情節來展現,而是在不經意的嬉笑怒罵中輕鬆實現。看電影的時候觀眾甚至根本不會想到這一節,隻是關注故事的本身和那些典型的周星馳式笑料;但是影片結束以後再回味,雖然故事情節本身比較平淡,但這麽一個包羅萬象的主旨竟這麽自然的被體現了出來。所以說《功夫》雖然起點於商業片,但是造詣卻遠遠超過一般的香港的商業片,是一部有內涵有靈魂的作品。但是基於故事情節本身的局限,更主要是“中華功夫”這一主旨本身的寬泛性,觀眾比較難找到切入點來產生共鳴,《功夫》終究是無法超越周星馳以往的成就。

    雖然說好萊塢的大製作很大一部分是走第一類的商業精品路線,但仍然有很多非常有內涵的電影可以歸為第三類經典。比如Mel Gibson的《勇敢的心》,《Matrix》第一部, Peter Jackson的《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Chicago》等。這些電影和其他好萊塢大製作相比,勝在選材。原著或原劇本身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或者說一個優秀的靈魂已經有了,隻待電影藝術家們來完善靈魂賴以依托的肉體。能夠爭取到投資拍攝這樣電影的電影人無疑是非常幸運的。

    當然,相當一部分的第三類經典電影取材於名不見經傳的劇本(至少在電影開拍之前),要取得大規模投資非常困難。沒有雄厚資金的支持,沒有最高水平的技術條件,更請不到最有名的影星,但是導演/製片人憑著本身對藝術的獨到見解和高超的表現手法仍然拍出了最震撼人心,最深入靈魂的優秀作品,這樣的電影更值得我們敬佩,回味!沒有獲得7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兩部影片,《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和《Sideway》,小柯認為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表達的是情感的強烈,尤其是在真正失去之後這份強烈反而更加尖銳。故事的敘事手法十分新穎,以至於在影片結束很久以後小柯心頭還在回味電影裏的一幕一幕,那種心跳的感覺也久久不能平靜。整部電影沒有任何高科技手段,也沒有極致優美的畫麵,但可以說,這部電影是近幾年以來最有震撼力,最讓人回味的電影之一。

    比起《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Sideway》更是低成本,小製作了:至少前者還有Kate WinslateJim Carry兩大明星加盟。《Sideway》的幽默非常清淡,決不是那種捧腹的滑稽;故事情節也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甚至可以說沒有什麽起伏;演員更不是什麽家喻戶曉的大牌明星。但是片子卻非常準確的把握了男性麵對不盡如意的生活時的怯懦,力不從心,沮喪和頹廢。影片的刻畫是那麽細膩,那麽毫不留情,那麽直搗人心。以至於看完後數日小柯腦子裏麵還都是加州的葡萄園,美酒,PinotMiles的那雙無奈的眼睛。無奈這樣的精品往往都不被奧斯卡認可,前麵也說過了,奧斯卡更注重的是故事的觀賞性,所以倒也在意料之中了。

    三種電影各有所長。小柯的個人口位是更傾向於第二和第三種電影中的精品。不過人不能總是嚴肅的探討藝術探討生活,那些好萊塢的大製作和香港的商業片同樣給小柯帶來了愉快的視覺享受,不過至於小柯的私家收藏上,第一類影片就少很多了。

    說到這,三類電影都嘮叨完了,本來小柯就應該就此打住,可是實在忍不住最後再嘮叨兩句張藝謀同誌。老謀子不愧是學攝影的出身,什麽電影拍出來那畫麵絕對是沒得說,都是美味的視覺大餐。可惜近兩年來越來越有走火入魔的趨勢,光注重在視覺形式上追求極致。這商業片不追求思想和靈魂也就罷了,但是鬧到最後,一個《十麵埋伏》連故事都講不好,這商業片的根本要是再扔了那就隻能變成電影視覺藝術教學片了!不知道老謀子有沒有意識到這問題。不過天下電影何其多,越來越多的中國導演都在向第三類電影精品努力,想來小柯將來可收藏的中國電影也會越來越可觀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5)
評論
棉花兔 回複 悄悄話 what did Feng say? Can u post the article here? Thank Bolb!
bolb 回複 悄悄話 Just read a news article about Feng Xiaogang. Agree with him a lot.
棉花兔 回複 悄悄話 看來小柯是說不過bolb了,不得不痛苦的承認這個事實。 ^_^

回頭等我看完bolb推薦的那些電影和評論再來細細討論。
bolb 回複 悄悄話 最後老鼠的例子是我想刪忘了刪了。
bolb 回複 悄悄話 評價電影,文學等藝術不應該從創作者的意圖出發。這是一條幾乎是公認的評價準則。原因我已在上一貼上講得很明白了。因為這種SECOND GUESS永遠都是旁人加上去的。有時候,通過猜測創作者意圖可以更加深刻的體會作品,但這種猜測隻能作為一種線索,而不能作為評價的標準。

你要不喜歡埋伏的情節,就老老實實去說這個情節不好,不連貫哪,不合情理啊,沒意義啊。比如說,要我來評價埋伏的情節,我會說應該把更多時間放在劉德華身上,從他的角度著力去體現一種犧牲。這樣的話整個片子的思想性就好一些。也會跟無間道有所不同。事實上,很有可能,張義謀也是想這麽做的,但沒有做到。因為英雄講的也是犧牲,所以埋伏也有可能講犧牲。(張義謀本人好像也這麽講過。我好像在哪裏看見過。但媒體報導有多少失真,不知道。) 但不管張義謀的原先意圖是什麽,我的有關情節的評論都是成立的。哪怕就是張原先就沒打算表現任何犧牲,原先就不在乎情節,埋伏的情節還是不算“成”了,雖然它是符合創作者意圖的。同樣,公平起見,你不能說埋伏“敗”了,因為它沒有達到創作者的預期意圖。萬一你對張的意圖猜錯了,那埋伏的情節就不“敗”了?這就是評價與創作者意圖無關的原因。我們應就作品而論作品。

檢查作品是否與創作者意圖相符,其實是創作者本人的事情。或者是其他創作者從創作的角度來進行研討。這跟影評是無關的。影評是從欣賞的角度來看問題的。
舉個例子,一隻老鼠在打字機上隨便亂蹦,蹦出一篇好文章出來。老鼠沒什麽意圖,但好文章一樣是好文章。

棉花兔 回複 悄悄話 導演的初衷和意圖雖然從觀眾的角度上來講確實是second guess,但是這並不是沒有意義的guess. 導演一部電影就像寫一本書一樣,在著筆之前肯定是要有一定的概念,是要表達一個道理,還是要展現人性的某個方麵,或者就是要抖包袱造笑料,等等等等。當觀眾在欣賞一種新類型的電影理解上有所偏差的時候,試著從導演的意圖著手,有助於理清觀眾的思路,挖掘片子的內涵。就好像很多的抽象派畫法,展示畫本身的時候旁邊要注明畫的名字,畫家的意圖,或者畫家創作的年代和當時的社會環境。

在很多情況下,導演的意圖和觀眾能夠接受到的訊息是有斷層的。影評可以評價電影的結果,即觀眾感受到的實際效果;同時也可以從導演的創作意圖出發,評價電影是否完成了創作使命,比如很多由著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在評價的時候也都要注重電影是否完全轉達了書的精神和意念。起因和結果是兩個不同的層麵,看待的角度不同評論的結果也會不同。比如你的例子中ROGER EBERT評An old black mad woman, 從一般觀眾的角度來評,奇怪老太太的出現莫名其妙,是片子的敗筆;但是從片子本身的意圖來看,這個老太太的出現又是真實再現了黑人群體生活的一部分。那麽一個好的影評人為什麽不能從兩個方麵去評論一部電影呢?既介紹導演的意圖,又評論從欣賞者的角度看哪些意圖達到了,哪些超過,哪些又完全莫名其妙。紅樓夢的引人之處不也正在與這種不斷的猜測與體會的綜合嗎?

至於一個電影製作人,在電影完成之後就無法再改變其“野心”了。一般在電影沒有公映前導演就電影已經有了初步的介紹和評論,不存在事後再“改變初衷”的情況。
bolb 回複 悄悄話 作為影評人來講,一部電影拍完以後跟導演就沒關係了。因為什麽叫導演的初衷和意圖?都是大家在SECOND GUESS。那如果導演的野心小一點,就算成了?或者導演的野心大一點,再好的片子都算失敗?這種所謂的成敗評價是沒有意義的。作為影評人,評得就是作為觀眾可以從影片中得到什麽。至於這是不是導演的初衷無關緊要。就好比周星馳估計也想不到很多人可以把大話西遊研究得比他還深,挖掘出他都想不到的思想境界。

如果非要從大眾的角度上來講,那我們討論的就不是怎麽欣賞電影,而是市場營銷或市場反應。那就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領域。那你就要首先給好壞成敗給個明確的定義。是指票房價值?還是綜合口碑?票房價值是指就在電影院放的那段時間呢?還是包括以後的DVD收入?比如大話西遊的票房極差,但若幹年後,DVD賣得斷貨,算是成還是敗?講綜合口碑,是指經常看電影的大眾呢,還是還包括平時很少看電影的大眾?如果一個電影本來就是喜歡的特喜歡,討厭的特討厭,怎麽算?象埋伏再怎麽被說得差,全世界各地還是有不少人喜歡,而無賊卻怎麽也無法讓大陸以外的一般觀眾感興趣,怎麽算?我們為什麽能夠說“一個太過糟糕的故事情節無法承受片子本身所希望帶來的傳達效果”?無賊再怎麽有搞笑和煽情,為什麽票房還不如埋伏?功夫的口碑已經很好了,但也隻比埋伏多兩千萬,假定你認為功夫的攝影,特技,打鬥跟埋伏的水平相當,功夫的故事還好很多,那是不是表明一個好的故事也就值兩千萬?要讓大家去電影院,還是靠視覺效果?

我個人認為因為中國的電影工業還很不成熟,很多市場的數據都拿不到。比如現在評價電影的往往是在城市裏的中年人或年輕人。他們就能夠代表大眾的觀點嗎?至少不代表我爸。也往往不代表農村裏的人,或民工。你去調查一下民工,說不定他們告訴你他們最喜歡黃色片子,有SEX就行,故事情節就無所謂了。
棉花兔 回複 悄悄話 謝謝bolb的推薦。

昨天晚上又思考了一下,感覺還有一些話沒有說完。小柯覺得從一個影評人的角度,一部片子的成敗與好壞應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好壞的評價標準不同,看待角度不同,評論結果就截然不同。也正是從這個角度說,任何一部片子都有可取之處,看電影要懂得看什麽。但是成敗卻要從導演拍攝的初衷和意圖來看待:即使一部片子有再多可取之處,但是卻沒有清晰的表達導演的意圖,或者有些時候表達得不完整不到位,這樣一部片子仍然是失敗的。埋伏作為一部商業片,本身不是從藝術片的角度來表達攝影的精湛,武打設計的精巧,它的目標人群不僅僅是小眾的電影愛好者評論者們。一個太過糟糕的故事情節無法承受片子本身所希望帶來的傳達效果,所以說從這個角度看來,埋伏仍然是一部非常失敗的商業片。

對於大眾來說,電影的好壞成敗就是一回事了。
bolb 回複 悄悄話 我試過自己寫影評,但太累,堅持不下來。我的文筆也不很流利,寫篇影評太費時間了,寫得沒有看得快。不過我經常讀ROGER EBERT的影評。他算是美國影評人裏最有名的一個吧。他的影評好關鍵不在於他給電影的評分,他有時也會把一些公認的爛片評得不錯,而在於他講他為什麽欣賞某個影片,有時候甚至是完全跟電影本身無關而衍生開去的東西。比如,最近他給AN OLD BLACK MAD WOMAN一分,主要是因為他覺得整個故事是一個煽情的故事,但突然有個奇怪的老太太隔幾分鍾跑出來做一些相當稀奇古怪不可理喻的事情,把整個故事的節奏氣氛完全打亂了。但過幾天,他又發表一篇文章,說收到很多黑人抗議,說白人不懂黑人生活。那個老太太在黑人生活中是一個很現實的典型。他就作了調查,發覺導演的初衷是拍一部超現實喜劇和現實DRAMA的綜合。於是他還是堅持他原先的影評,因為他認為他是誠實的,他客觀的描述了電影是什麽樣的,同時他還是接受不了這樣的一種綜合。但我看了影評後,去看了電影,就很喜歡。因為我知道它的電影語言是超現實和現實的混合,也就能該笑的時候笑,該靜的時候靜。以前在亞特蘭大住過,所以對那個誇張的老太太的生活原型也有一定的體會。從他的影評中,我學到很多怎麽去欣賞電影。

華人圈子裏的影評我喜歡的不多,因為往往寫得不客觀。喜歡一部片子,就捧到天上去,不喜歡一部片子,就貶得一文不值。不過,我上回提到過,周傳基講電影還是不錯的。一套VCD,一共十一張,我學到很多東西。他也有個網站,GOOGLE一下即可。剛買了他解讀巴頓將軍的碟片,打算有空時候攻讀一下。
棉花兔 回複 悄悄話 再次感謝bolb的評論。同時也歡迎ouxiang的留言。

接受bolb說的“作為電影愛好者來講,應該不斷提高自己欣賞各種片子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上講,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有它可取的地方,在欣賞的過程中確實要搞清楚看的究竟是什麽。非常感謝bolb的評論,對小柯很有啟發。

小柯想再說明一下,分出的三類電影每一種都有精品,正如ouxiang所言,不同的人對三種電影的喜好程度不同,未必第二類中的精品就一定比第一類中的好。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個人的問題。小柯的分類是一個剛剛起步的電影愛好者的感受,正在摸索究竟應該怎樣評判一部電影的成敗。感謝ouxiang的總結和推薦《動畫版matrix》,希望我們將來可以專門就matrix進行交流。

小柯十分高興能夠和bolb與ouxiang這樣熱愛電影的朋友討論,同時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再次謝謝大家。尤其是小柯感覺bolb看電影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對各種電影的思考都比較深入。不知道bolb有沒有寫過一些專門的影評可以推薦給小柯?
ouxiang 回複 悄悄話 再閑聊幾句。

和小柯不同,我不大喜歡周星馳。他導的電影隻看過《喜劇之王》,主演的倒也

看了不少。盡管《大話西遊》在如今大學被尊為經典中的經典,但我想其主要功

勞還是我們這一批gter們吧。自從不知哪位高人把至尊寶的選擇聯係到了飛越時

,我們才發現故事的情節居然和我們飛友的心境如此的吻合,由此迅速推廣開來

,其台詞也成為各大bbs上的行話。由此可見,即使是在大多數人包括專家眼裏看

來的一部爛片,如果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乃至進一步的震撼,我們仍可以在它身上

發掘出思想性和藝術性來的。而《喜劇之王》,盡管被不倫不類的安上了一個標

準周星星式結尾,但是影片對小人物奮鬥艱辛的描述還是很到位的,看得出導演

對這個處女作傾注了很大的感情。

中國大陸導演拍的片子,感覺可能由於都是一個學校教出來的吧,都帶著濃濃的

現實主義色彩。(《英雄》及之後的幾個商業片不算。)加之受到的條框限製太

多,以致真正能夠脫離政治而純粹表現人性的片子少之又少。也有可能在中國大

家的生活都無法離開政治,所以這樣的題材反而成了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小柯的第三類片子中提到了《matrix》,個人覺得論思想深度而言還是它的姊妹

作《動畫版matrix》更勝一籌。
ouxiang 回複 悄悄話 談到電影,我也來扔兩塊磚頭。

如bolb所說,評論一部電影佳或者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觀看者個人的好惡。

不同的受眾自然有各異的一套標準。電影科班出身的人會從更多的角度來評判一

部片子,光影、拍攝角度、場景切換、演員上下場等等。當然還有片子的故事性

和思想性,不過可能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比如一個故事能否承載導演想表達的

思想,以及這個思想表達的是否充分。對於廣大電影愛好者來講,評判標準可能

就會簡化一些,比如故事性,思想性,視覺感染力等等,因為這些無需專業背景

,都是基於人們最本質的情感而來的,所以也就更為我們日常所喜聞樂見了。電

影專家看《畢業生》會感慨於影片最末霍夫曼在教堂裏一身黑衣和周圍一片白色

這強烈的對比寄寓著多少深意,而我等卻更多的沉浸於那婚禮本身帶給我們震撼



小柯對電影的三個分類,我想可以說是基於對於我們最直接的感性認識--可看性

強的,思想性強的,二者得而兼之的。我在這裏簡化了一下,前提假設是藝術性

強等價於思想性強,因為藝術性畢竟是個很寬泛的概念,不好具體化,比如北京

廣播學院圖書館牆上壁畫中的飛天穿上了內褲還是不是藝術,人們各執一詞。

走題了走題了,嗬嗬。我也同意不能因為某部電影是第二類的就說它一定比第一

類的強,就好比在生物上我們不能說和人類同時進化但屬不同分支的大猩猩就比

人類低等和不適應環境。最後得瓜還是得豆其實還是取決於我們看電影的初衷是

什麽。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能使我思考的片子,但這並不我影響我理解為什

麽很多人會喜歡成龍和李連傑。很多人不喜歡看“悶片”,因為他們把電影當作

一種純粹的休閑和娛樂。電影就是在給我們講故事;就像在生活中,有些故事我

們聽過之後哈哈一笑就讓它過去了,而另外一些我們笑過之後回想起來能咂麽咂

麽滋味,還有一些我們聽的時候根本就不會笑,甚至還會想哭。當然了,背景是

我們想聽笑話的時候不會有人來講上一段憂國憂民。

bolb 回複 悄悄話 很多人喜歡原版的午夜凶鈴就是因為它的製作粗糙。製作粗糙才更象在日常生活當中發生的。有時候,”多“和”少“隻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再比如,絕大多數的印度片都是隔10分鍾,20分鍾來段歌舞。絕大多數的非印度人就很不習慣,你沒事搞什麽舞蹈啊。跟電影本身的故事也沒什麽大關係。但印度人的理論是一本電影什麽都有一點,劇情拉,笑料拉,歌舞拉,這樣綜合起來就好看。你同意嗎?

電影作為一種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多元性。當身邊都是沒有思想的商業片的時候,突然看見“霸王別姬”,那個感動啊。但當看了十本富有思想的藝術片後,就會覺得看JAMES BOND是多麽的舒心,養眼,不用動腦筋,那個激動啊。電影之所以沒有最佳,是因為你找不到一個絕對合理的標準。或者說,有太多相對合理的標準,不管你用哪一種標準去評最佳意義都不大。比來比去,無非是某個最喜歡,跟佳不佳是沒直接聯係的。你自己的欣賞口味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這種會變來變去的最佳有什麽意義?你如果隻看你認為你會喜歡看的,隻收藏你認為符合你的口味的,那很有可能你已經失去很多你沒想到你會欣賞的片子了。口味也是可以後天ACQUIRE的。有時候你不能欣賞某個片子,是因為你不懂它的電影語言。作為普通觀眾,那當然無所謂了,愛幹嘛幹嘛。而作為電影愛好者來講,應該不斷提高自己欣賞各種片子的能力。還是那句話,看電影要知道看什麽。
棉花兔 回複 悄悄話 bolb講的真好。你對藝術性的分析讓小柯十分佩服,確實比起我自己的直覺要有係統有效率的多。小柯接受了!

不過“影片是無所謂最佳的”觀點小柯依然不敢苟同。bolb也說了運氣好的時候,一部級有商業性又有藝術性的電影確實集二者之精華,既有優良的製作,又有藝術上的突破或者思想上的探討,而同時又能引起大眾的共鳴。為什麽這樣一部電影不能被稱為最佳呢?比如說“霸王別姬”。連體育比賽中都有全能這一項目,這就說明雖然各個項目是可以完全分開看待的元,但這種綜合實力的比拚仍是可能的,隻不過要製定出一個合理的標準。不同的電影節側重點不同,標準也各不相同。比如歐洲電影界們大多更注重藝術性的突破,而美國的奧斯卡就更注重製作的精良。

在同一範圍之內,比如說小柯分的第一類,就是“元”,或者叫比較的出發點,都大致相同的情況下,這些電影是可以縱向比較的。當然比較也不一定就是非要排出第一,第二,第三名那麽嚴格,但是絕對可以把一類的電影分出大致的層次。至於第二類和第三類,縱向比較比較困難,因為一涉及到藝術性,標準見仁見智。而跨類別之間的橫比比較簡單,隻要一個觀眾明白自己的喜好,是喜歡藝術性更多還是喜歡製作和畫麵效果更多,那就很容易挑選出自己喜愛的電影進行有針對的收藏。比如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橫比起來結果完全取決於不同的人,但是人定了,結果也就定了。小柯就完全無法接受古龍的寫作風格而不會去看古龍的任何一本書。但是如果在金庸和古龍所代表的兩大不同風格中進行縱向比較,完全可以在不同的作者中一分高下。我想金庸勝過“全庸”肯定是不爭的事實吧。

小柯對電影的分類,一是總結自我的審視標準,二是希望能夠對於剛開始入門的電影愛好者們有所啟發。前兩天看到網上有人在批評無賊,說是思想性牽強等等,小柯有感而發,於是把電影分出三類,為的是說明不同電影的創作宗旨不同,不能用其不具有,本身也不屬於創作意圖的標準來進行評判。說到這,我想小柯和bolb的觀點就有了交集。不過小柯的分類法更加接近直覺,非常籠統。如果以嚴格的態度細細分析下去,我想最後大概還是要歸到bolb單項比較上去了。這也是為什麽小柯說是“大眾”和“專業”的區別了吧。

The Ring和午夜凶鈴如果完全放在同一水平比較(假設他們風格相同),小柯相信the ring會勝出一些,畢竟音樂和後期製作要精良的多。但是午夜凶鈴占了兩個優勢,一是首創,二是那種日本恐怖電影獨特的緩慢壓抑的風格,更注重心理攻勢。這樣一來,比較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多”等於好必須是同層次上的可比的電影才行。
bolb 回複 悄悄話 雖然我同意對埋伏來講,如果情節好會更好,即“多”等於好,但泛泛而談,即使是商業片,“多”也不一定等於好。比如午夜凶鈴和美國翻拍版,THE RING。從思想層麵來講,兩個都是商業片,沒什麽思想在裏麵,娛樂而已。從獨創性來講,午夜凶鈴可以成為藝術片,但THE RING就沒有什麽獨創性,基本上就照原版拍,但製作更精良。但哪個版本好?各有千秋。原版其實是一本電視電影,所以製作很樸素。但就因為樸素,所以更好像在你身邊發生。而翻版依靠製作上的精良來創造恐怖氣氛,比如音樂效果。所以,“多”是不是一定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bolb 回複 悄悄話 我想你寫文章的目的是從一個電影愛好者的角度出發的,討論的是應該怎麽看電影。如果你是在研究普通觀眾怎麽看電影的話,那你這篇文章就是寫給那些想要拍商業電影的人了。評價電影不應該從電影(將)在普通觀眾的反應出發。那是在搞市場營銷。

再討論什麽叫藝術性。這個詞其實很不好定義,因為藝術是有很多層麵的。第一個層麵,藝術性可以指思想性。即你所講的靈魂。或者是能夠感動人心靈的,或者是能夠讓人思考的。思想性的對立麵是娛樂性,看過,笑過,聽過就完了。當然好的片子可以兩者皆有。第二個層麵是獨創性,即CREATIVITY,或個人風格。從這個層麵講,我們常說的作家電影,AUTUER FILM往往是有藝術性的,因為他有導演或製片的獨特的個人風格。一般的INDIE FILM,獨立製片應該都要有獨創性。相對於獨創性的是STUDIO PRODUCTION。作坊式生產,導演,攝影,編劇都跟安裝工人似的搞好自己那塊就可以了。所以出來的東西往往雷同,但保證製作上的精良。最典型的當然是好萊塢的大片,香港的邵氏武打片等等。偶爾STUDIO PRODUCTION也會有CREATIVITY,但那往往是有個大牌導演,比如SPIELBERG。那就導演說了算,當然可以有CREATIVITY。第三個層麵可以從觀眾的角度來講,是大眾的,還是導演自己(及其周圍小眾)就完了。以導演自己的感覺為中心,就是藝術性。以大眾為中心,就是商業性。運氣好,如果大眾和導演一致,就藝術性和商業性都有。

不同層麵之間,思想性,獨立性,小眾性經常是一致的。但也時常是不一致的。比如,從思想性來講,埋伏就不是藝術片。但從創作性來講,埋伏就是藝術片。它有一些獨特的武打設計和視覺效果。

一般所指的商業片可以在任何一個層麵跟藝術片形成(可以有交集)的對立。

另外,影片是無所謂最佳的。從個人角度來講,最佳就是最喜歡而已。影片的沒有最佳是因為評價電影的標準必定是多元的。這個所謂的綜合評分並不存在。你憑什麽說(8,8,8)比(10,10)好呢?是因為(8,8,8)多了一元,那麽(5,5,5)和(10,10)呢?是因為8+8+8>10+10?那為什麽不取平均呢?(8+8+8)/3 < (10+10)/2。就好比書和電影,你可以比較異同,但無所謂誰好誰壞。

最後,我個人認為其實埋伏的情節沒有大家說的那麽差。關鍵是被無間道給比下去了。剛好還用同一個演員。無間道的情節是很好的。埋伏的情節跟無間道雷同,但不僅沒有新意,且有幾個地方比較弱智。雖然跟一般的武俠片比,我不覺得埋伏有多差,反正都是定式。但就好比是一米長的棒子跟二米長的棍子放在一起,好像就不足一米了。
棉花兔 回複 悄悄話 剛才沒有說完,臨時有事走開。剛才又再思考了一下bulb的標準,確實很有啟發,也拓展了今後小柯看電影的視野。感謝bulb!

不過小柯還想再強調一下,小柯文章裏討論的更是“最佳影片”這種綜合實體的評判,而不是攝影,特效,音樂等單方麵的評比。所以如果隻有埋伏和spiderman這兩部影片參評,那麽小柯一定會把最佳影片獎頒給spiderman。但是這並不否認埋伏在攝影上的成就。

小柯看電影,總結起來就是先看靈魂,再考慮骨架,最後看血肉。三者中越排在前麵越能彌補,或者說原諒,後者的不足。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小柯把無賊排在埋伏前麵。還有一方麵大概是小柯原本對張藝謀的期望很高,而對馮小剛本來就比較寬容,所以埋伏在心理上占了下風。

至於醉畫仙的例子,確實“在藝術領域,“多”並不等於好”。但是一類的商業片已經被小柯劃在了藝術範圍之外,必須要通過形式的完美來體現商業意圖。從這一個角度說,“多”是“好”的必要條件。
棉花兔 回複 悄悄話 我想我們看電影的審美標準是不一樣的。

小柯認為bulb的標準基本上是抓住任何一部電影的極致之處,隻欣賞那一部分。感覺這種標準更像一個電影製作人在評判電影;而小柯的標準更是從普通觀眾的角度出發,綜合評判電影對於觀眾的可看性。我想我們看電影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小柯對商業片的要求大概更稍微苛刻一些。小柯可以用你說的“看電影,要懂得看什麽”來對待藝術片,但是無法以同樣的標準對待商業片。小柯以為商業片大部分已經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體了,如果骨骼再渙散,或者血肉再充滿病症,那麽確實沒有看的必要,雖然有可能這個殘疾的人體單單有一部分長的非常美。成龍近年來的影片大多過分追求特技效果和笑料,但是卻失去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以小柯的標準來說是在走下坡路了,而我自己也確實漸漸失去了對成龍的信心。這也許就是“審美疲憊”吧。

賈璋克和蔡明亮小柯是分在第二類的,所以不需要拘泥任何標準來看待這類電影。隻要能夠打動人心,造成衝擊,至於用任何手段突出任何方麵都隻是一個風格問題。這也是為什麽這類電影的觀眾群往往都很小,也為它們不是以麵向大眾為目的的。

張藝謀的攝影確實是美輪美奐,但是僅僅在這一方麵做到成功是無法說服觀眾整部電影的成功。他其他的很多片子,比如英雄,比如我的父親母親,不僅僅攝影方麵成功,故事上也同樣做到了完整,感人至深或者一種新的敘事手段,就比埋伏成功的多。



bolb 回複 悄悄話 你的醉畫仙的例子不恰當。在藝術領域,“多”並不等於好。配詩的中國畫和不配詩的中國畫是不同的種類,不能比較好壞的。某些好的畫,任何文字都多餘。就好比蔡明亮的電影,特點就在於對話不多。所以你就不能說,同等造詣的電影,對話好的更勝一籌。

再比如,賈璋克的電影往往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很多人也不習慣。但他的本意也沒打算講故事,而隻是想紀錄一個片段。所以我們要看的,也就是各種人在那一個片段的生活以及那段時間的社會。你不能說,如果一個電影能夠又講故事又紀錄社會,會更好。有沒有又講故事又紀錄社會的?有,很多人物傳記就是。或者象Y TU MAMA TAMBIEN通過ROAD TRIP來在背景中紀錄鄉村生活的。但他們和賈璋克的電影是兩種類型,無法比較好壞。

關於埋伏,當然不是說情節差是個好事情,這跟蔡明亮的情況不一樣。畢竟它不是故意想把情節搞壞的。但同時這裏有個期望問題。埋伏的攝影是十分,武打設計和特效是九分,情節是零分。但誰說埋伏賣得就是懸念?埋伏的情節設計就是為了方便主人公從東走到西,走過四季,順便互相都有機會捉對撕殺一番。這是一般武俠片的定式。成龍的片子裏不合理的地方到處都是,但之所以大家覺得合理了,事因為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沒人去考查情節到底合不合理。特別成龍的搞笑讓人忘了情節。對情節的要求是個人審美習慣的慣性。但我覺得這種習慣是可以打破的。就好比其他常見的審美習慣,要求話劇必須有個中心思想啊,中國畫一定要配詩啊,交響樂必須是主題音樂啊。畢竟,你看電影是去看它好的地方。它又沒打算賣情節,你關心情節幹什麽。這裏不是降低標準,而是看電影,要懂得看什麽的道理。

我對好電影的標準一般分兩類。一種是在某些方麵能夠做到極致,比如埋伏的攝影加動作效果,BEFORE SUNSET/SUNRISE的對話,成龍和周星星的搞笑,那我就欣賞做到極致的那個方麵,其他就不用管了。第二種是,沒有一個方麵是極致,但各個方麵都良好,比如SPIDERMAN。

我對無賊是很失望的。無賊的打鬥和特效是極差的。搞笑還可以,但沒有馮以前片子搞笑。多了一個煽情的因素,但煽得不夠。同樣是傻根要被人騙的內容,盲井對人物的刻劃,情節的發展要好的多。所以無賊就屬於兩方麵還良好/及格,但兩方麵極差的片子。如果打鬥和特技不算重點就不拍好,那就根本不應該放進去。馮應該要麽好好整一整打鬥和特技,要麽完全忽略掉打鬥和特技,花更多時間在情節和笑料上。
棉花兔 回複 悄悄話 下麵再談談藝術性。我非常同意bulb說的電影的評價標準應該是多元的。小柯本身的分類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正因為我本身對電影知識的了解有限,三個類別才都那麽籠統。小柯認為的的第二類電影確實大部分是獨立製作的小公司電影,它們跟第一類電影的區別簡單說來就是,第一類電影叫movie,而第二類叫film。但是這一類電影的藝術性不僅僅是思想性,還可以是單純的情感宣泄,視覺衝擊,或者就是一種新的表現手法的試驗。它們和商業片的出發點截然不同。打個比方,如果第二類電影是painting, 好壞完全取決於欣賞者的個人品位;那麽第一類電影就是平麵印刷廣告,隻要製作精良,完整的體現了廣告的意圖就是成功的。但是廣告裏也有充滿藝術性思想性的作品,類似這樣的電影,和第二類裏那些同時具有完美的表現形式的電影,小柯就把他們歸到第三類。如果埋伏是廣告,它的確製作精良,但是小柯不知道這個廣告究竟在宣傳什麽。

million dollar baby小柯個人認為電影要表達的是一種人生態度,對運動的執著是表現形式,還不是主旨。但是電影對這種態度,還有安樂死的社會問題的刻畫都不夠深刻,還沒有達到產生心靈衝擊的程度。所以小柯把它分在了第一類。況且這個分類小柯更願意其是一種傾向,而不是非黑即白。

至於功夫,小柯把它分到第三類更是基於它對主旨的表現方法上,非常不留痕跡,“這一切沒有通過任何生硬的說教或牽強的情節來展現,而是在不經意的嬉笑怒罵中輕鬆實現”。就好像小柯把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分到第三類不是因為它刻畫的愛情有多偉大,而是這種全新的表現方式非常震撼人心。

讓小柯再次打個比喻。第一類裏的精品電影就好比一個漂亮的女人,但是卻缺乏內涵;第二類的電影卻是那種個性張揚,氣質獨特,但未必漂亮的女人;隻有第三類,才是美貌與德才兼備的精品女人,可遇而不可求。

Bulb對臥虎藏龍的評論讓我產生了重新審視這部影片的欲望。待小柯細細看來。
棉花兔 回複 悄悄話 先說情節。

小柯個人確實無法接受一個連故事都講不好的電影。如果我們討論的範疇定在商業片,那麽先拋開一切的思想性藝術性不談。這樣的電影呈現給觀眾的無非:情節,製作(畫麵,特效等),笑料和演員,而後三者一般都要依托於一個情節來體現。一個好的第一類電影情節可以非常簡單,但是一定要符合邏輯。如果邏輯上夾纏不清,莫名其妙,首先這個電影的框架就是混亂的。當然觀眾可以拋開情節隻為了看後麵的幾方麵去看電影。但是小柯之所以對電影分成三類,就是便於比較從而找出電影中的精品,而不僅僅是可看的電影。如果觀眾都肯降低標準,那麽幾乎所有的電影都是可看的。即使是成龍的電影,講究的主要是武打笑料,他最成功的幾部,比如警察故事,rush hour等,也都首先有一個合理的情節。我不否認埋伏有它可看的地方,比如章的舞蹈,但是bulb自己也說“即使埋伏的情節跟一般的武俠片的情節水平相當,整部電影也沒有變得更好”。

我可以接受無賊的不成功的特效是因為特效的部分不是影片的重心,整部片子沒有依托在上麵;但是埋伏講的就是懸念,故事情節對於片子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情節的莫名其妙是一非常大的敗筆。但是假如我們討論的是駭客三,那麽小可就不能接受特技的半點低劣,因為本身這部片子除了特效就是特效,實在沒有別的可看了。

我也套用醉畫仙的例子:中國畫確實不一定要配詩,但是一首恰到好處的詩往往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兩幅造詣完全一樣的中國畫作品放在一起,我相信配有一首絕妙詩歌的那幅往往會勝出一二。

bolb 回複 悄悄話 我感覺你的藝術性是指思想性。

MILLION DOLLAR BABY不算是好來塢的大製作。它是有藝術性的。首先它描述的是一個人(確切的說,兩個人或更多的)對一種運動(事業)的執著。其次,它也涉及到安樂死這個社會問題。為什麽表現愛情是藝術片,體現失敗的中年人的心態是藝術片,但表現對運動的執著,就不是藝術片呢?

我之所以不認為“功夫”有多少藝術性,是因為他沒有著力去表現武俠精神。如果你說把各種武功顯示一遍,就能體現包容的武俠精神的話,那大部分的武俠片都是藝術片了。假定武俠精神是包容,“功夫”還做了什麽來刻劃這種武俠精神的?
bolb 回複 悄悄話 既然我們可以接受沒有情節的畫,為什麽不能接受沒有情節的電影呢?用選美大賽作比方並不恰當。選美的評價標準大體是一致的,但電影的評價標準是多元的。就好比成龍的動作喜劇關鍵就在於動作和搞笑,隻要動作好,笑料多,大家就喜歡。情節就無所謂了,反正你有不是看情節去的。後天,MUMMY,豬玀記公園眩耀的就是特技,EYE CANDY,你管它故事幹什麽。

我之所以推薦醉畫仙,是因為它講到一個類似的問題。有關中國畫的。當時傳統的中國畫都是要有配詩的,如果沒有詩,就不算畫。於是主人公就質問,為什麽畫非得要有文字呢?

所以對十麵埋伏也應該抱著正確的期望去看。就是去看風景和特效的。十麵埋伏的動作也是拍得不錯的。一場舞蹈,一場竹林,都有新意。反之,我對天下無賊卻很有意見。明明沒有能力(錢)做特效,非要加進去那麽多劣等特效。做不好就不要做嘛。這個才叫失敗。為什麽你可以原諒無賊,卻不能原諒埋伏呢?因為你的審美觀裏允許電影有壞的特效,卻不允許沒有情節。但仔細想一下,即使埋伏的情節跟一般的武俠片的情節水平相當,整部電影也沒有變得更好。你又不是看情節去的。

我覺得觀賞性和藝術性的概念太籠統。什麽叫藝術性?是指思想性嗎?還是指針對的觀眾隻是一個小群體?還是指獨立製片的方式,相對於好萊塢的作坊方式?

臥虎藏龍的思想性在於描述在江湖中的人的情感生活。如周潤發和楊紫瓊的壓抑的愛,章和張的充滿年輕人特征的愛,以及章和周之間的曖昧的師徒關係。最關鍵的是臥虎藏龍有人物刻劃。我個人覺得,有人物刻劃的電影都該屬於你所講的第二類或第三類。
棉花兔 回複 悄悄話 謝謝bolb的評論。

在說故事和主旨之前,我也說了要評價電影,應該從兩個方麵入手,觀賞性和藝術性。後麵的故事和主旨其實就是分別對這兩方麵的闡述。之所以統稱故事,是因為畢竟大多數的電影都依托於一個故事情節,即使是紀錄片或風光片,也有一個時間線索來統領,所以我就統一叫故事情節了。當然,用在其他的藝術形式上還是改成表現形式和思想內涵更準確些。

沒有故事性的電影大多是藝術類的,也就是我認為的第二類電影。畢竟這類的電影麵向的觀眾群比較狹窄,導演的意圖更在於試驗或者純粹的情感宣泄。比如“before sunset”,故事情節就非常弱。謝謝bolb推薦“醉畫仙”,會找來看的。

我當時寫功夫的時候就想到肯定有很多人不這樣認為。這個武俠精神實在是非常難概括,我覺得是包容,但是bolb就有不同的看法。至於“臥虎藏龍”,我更願意把它歸到第一類,因為小柯與功夫的思想性產生了共鳴,但卻完全沒有看出臥虎藏龍的深意。所以很多時候第一類和第三類的片子界限會比較模糊,完全看欣賞者的眼光了。

小柯認為張藝謀在十麵埋伏上的失敗之處在於他過於追求畫麵的完美了。十麵埋伏這個電影還是需要故事情節來作為依托的。情節太過糟糕的話就好比一個臉蛋漂亮的女孩,但天生殘疾,無論如何還是無法參加選美大賽的。

最後小柯想再強調一下的是每一類片子都可以有精品,因為它們的服務目的不同,很多時候無法縱向比較。換一個人,也許就認為第一類片子超過第二類和第三類了。

非常非常高興和bolb討論電影,希望我們再接著聊。
bolb 回複 悄悄話 “同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一樣,評價一部電影一定要從兩個方麵著手:故事和主旨。”這是一個很多人的誤識。故事和主旨都是不一定要存在的。一幅畫,為什麽非得有故事情節?蒙娜麗莎的微笑,齊白石的駿馬,看得出什麽故事?羅丹的THINKER,有什麽情節?同樣,主旨也是可以被打破的。很多後現代的作品沒有什麽明顯的主旨,或者雖然有主題,但零零碎碎,比如孟京輝的話劇。

強調故事和主旨,主要是從評價文學的角度出發。(當然其實文學都不一定要有故事性。) 但我們不能把文學性的要求強加到電影身上。電影是綜合藝術,有文學性的電影往往比較好看。但也可以有沒有文學性的電影。建議作者看以下普及參考資料:
1) 周傳基講電影
2) 韓國電影“醉畫仙”

周星馳的片子是比一般的香港商業片多點人文關懷,但不能拔得太高。非得把功夫說成有靈魂,有內涵是上崗上線。有內涵其實應該指有思想性。功夫一片有的是想象力,但這個想象力跟豬玀記公園的特技一樣,跟內涵無關。展現各種武功,跟武俠精神是沒什麽關係的。真正有內涵的武俠片的是徐克的刀,李安的臥虎藏龍,張義謀的英雄(也就一點點。) 但大話西遊還是有很多思想性的,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

張義謀的十麵埋伏的故事等於零。但一部電影是不需要有故事的。這就是那種看視覺的電影。搞一個2分的故事和零分的故事是沒有區別的。你又不是去看故事的。成龍的電影裏麵故事扯談的太多了,但隻要搞笑就可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