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 之 燕雲堂

歡迎作客 high? 之 燕雲堂
正文

把脈中國 - 上篇 - 文明與文化

(2007-04-25 08:57:41) 下一個

把脈中國

上篇 - 文明與文化

作者:high?




自序

在我年青的時候,大約1980年代,中日兩國的關係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當時中日之間的交流非常廣泛。那時候的電視新聞裏,經常能看到日本某某勤勞青年洋上研修訪華團來華訪問。仔細一看,有的青年代表已經35歲了,並且大腹便便。當時覺得奇怪,這青年的標準也定的太寬。如果35歲還算青年,那麽象我們這樣十幾歲的人,應該算什麽呢?後來才知道,我們共青團的幹部也是定在35歲才要求脫離團的工作。看來這35歲,便是青年與中年的分界線。

跨過35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按照上述說法,我應該算是標準的中年人。中年者,人生半途。似乎應該做些什麽,以誌其慶。做什麽好呢?想想之後覺得,第一件事應該是回過頭去看看自己,看看自己走過的路,給自己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第二件事情應該是認真看看身邊的世界,給世界做一些評價。

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中國、中國文化之於我,就象大地、日月之於草木。承恩被澤,感念無窮。本人愚駑鈍塞,但蒙天不棄,約略也讀過些書,有過一些思考。在此,不揣冒昧,想同大家分享、探討一下自己對於中國、中國文化的點滴體會。他山一石,滄海一粟。希冀能夠拋磚引玉,就教大方。因才疏學淺,錯誤難免。望大家原諒海涵,並請批評指正。




上篇  文明與文化




一、文明的發展與碰撞

我們小時候常常聽到,中國有悠久的曆史,有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後來我們知道,文明在中文裏作名詞解釋可以顧名思義。文指文化,明指開化與啟蒙。合起來指在各方麵發展達到一定高度的特定地區和人群。再之後學習英文,知道civilization是來自拉丁文civis,是指城裏人的意思。由此看來,城市化是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在考古學與人類學研究上也確實如此。按照世界通行的標準,城市、文字與青銅器的出現,是文明產生的幾個必要條件。

人類曆史上曾經達到過上述標準的文明有很多。但是存留到今天並且仍然保持較大影像力的卻很少。大概隻剩下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與中國文明等有限的幾個。在每一個主要文明的內部和周邊,還可能存在著亞文明和次文明。它們受到主要文明的影響,但同時又有自己相對獨特的文化。並且不具有主要文明的廣泛影響力。比如西方文明內部的以民族,地域劃分的美國,法蘭西,德意誌,以及中國周邊的日本等等。透過世界曆史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發展的曆史實際上就是文明發展,以及文明或亞文明之間碰撞衝突的曆史。

當今世界居統治地位的文明是由高加索白人(Caucasian)所創造的,以美國、歐洲為代表的西方文明。無論我們情願不情願,高興不高興,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公認的看法是,西方文明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自然延續。中間嫁接了基督教,改換過宗教的門庭。這個文明自雅典娜的神廟在愛琴海邊上矗立起來以後,就一直沒有消亡和中斷過。我們現在在自由女神像,尼米茲航母,好萊塢星光大道裏麵,都可以隱約見到她的身影。

另一個沒有中斷和消亡,至今仍保有較大影響力的文明,就是我們的中華文明。以前一說起中華文明就是上下五千年,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實際按照世界通行的考古標準,我們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夏朝的存在與否和文明水平上麵,仍然存在著嚴重的爭議。目前能夠確定的中華文明史應該從商代算起。從商到今天,中華文明從來沒有中斷過。曆史上的外族曾經成功地入侵過中國,不過所有的入侵者最終都接受了中華文明,融入成為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不僅如此,中華文明還對東亞地區的其他國家,象日本,韓國,和越南,產生過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以白人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從15世紀開始從歐洲向全球擴張。在它擴張的過程中,有些文明被消滅,如美洲的印地安文明,有的被迫屈服,如伊斯蘭、印度、中國等。自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長期遭受屈辱。這種屈辱與天朝和世界中心的自我定位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強烈地刺激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自尊。自清末至今,無數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找救國方略。從師夷技以製夷,到立憲、共和改變政體,直到引入共產主義思潮。凡近兩百年。那麽,中國的地位改變了沒有呢?從根本上講,並沒有。現在我們國家做世界工廠,仍然處在食物鏈的末端,處在金字塔的底層。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國同胞,按照世界標準,仍然生活在相對愚昧與貧困當中。遊戲的規則改變了,但是中國的地位並沒有根本改變。

我們前麵曾經提到,文明是物化的。一個文明的發展程度是可以用許多物質化的指標來衡量和比較。一個文明,包含幾個最基本的方麵,如文化、科技、經濟、軍事、政治組織形式、道德水準和凝聚力等等。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一個文明的發展程度,在上述的各個方麵往往是均衡的。沒有一個正常、健康的主要文明,會在其中的某些方麵特別發達,而在其他方麵嚴重滯後。如果有的話,那麽這個文明肯定是一個畸形的文明,不可能持久。例如古代的斯巴達,迦太基,和二戰前的日本。斯巴達和日本,都是片麵強調軍事發展的軍國主義文明,其軍事力量的發展大大超越了它們在經濟、文化和其他領域的發展程度。迦太基是一個商業文明,其經濟高度發達,物質富裕,但在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相對落後。這些文明,可能會在短暫的時期內有傑出的表現。但是不可能持久,不可能成為影響人類曆史發展的主要文明。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近代中國的衰落,實際上是中華文明整體上的衰落,是先進文明與落後文明之間碰撞的必然結果。當1840年,英帝國的軍艦出現在虎門海麵的時侯,中國近代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中華文明在文化、科技、政治決策、軍事動員以及人民凝聚力等各個方麵,已經無可置疑地落後於西方文明。單純靠軍事救不了中國,靠科技救不了中國,靠政治改革也救不了中國。隻有文明的全麵振興才能夠救中國。




二、文明與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與文化(culture)經常被混為一談,例如中華文明與中華文化。實際上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們曾經提到,文明是是物化的人類發展程度,有具體的標準。而文化則是抽象的,非實物化的概念。文化是在同一個文化圈內部,人群之間相互傳承的,存在於人腦之中的信息的集合。每個個人的文化,是整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所有個人頭腦中信息的集合,則構
成民族文化的整體。文化是抽象的,非物質的。但是它可以有物化的載體。比如文學、音樂、電影等等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但是這些載體本身並不是文化,載體所承載的抽象的內容才是文化的一部分。用比喻來說,如果文明是一個人的軀體,那麽文化則是一個人的思想和靈魂。近代中華民族軀體上的衰落,反映的是靈魂的蛻化與萎縮。一個靈魂沒落的軀體,隻可能是一具行屍走肉。戰場上的炮聲尚未響起,文化上的較量已經決定出文明衝突的勝負。

文化對文明的決定性影響,是通過人的行為來實現的。文化對個人的影響,會決定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修養素質。文化對一個民族的影響,會決定整個民族的社會行為。一個民族如何發展和處理自己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各個文明層麵,受到其文化的支配。在社會動蕩,發生戰爭等特殊情況下,文化對文明的決定作用,會集中和突出地表現出來。

現代的西方文化,有兩個根本的基石。一個是基督教,另一個是源自古希臘的人本主義(Humanism)思想。其中,基督教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而人本主義思想則影響了西方世界的個人行為準則與社會組織形式。

基督教解釋和回答了關於宇宙、世界和人類起源的問題,它也回答了關於人的原罪、人的本性等問題。它是西方人認識世界、認識自身的哲學基礎。當然,基督教的解釋和回答是否正確,是否是真理,另當別論。但是,在人類現行的發展程度下,它仍然保持著能夠自圓其說,自我解釋。

與此同時,人本主義思想則肯定了每個人類個體的尊嚴與價值。它保證每一個自由人之間在政治上和其他社會權利上的平等,容忍並鼓勵人們發表意見、歧見、乃至異見。從而保證了相對民主的政治政體的實施。曆經西方文明發展的兩千多年,高度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始終沒有出現在歐洲大陸。而城邦自治、公民或貴族會議,一直是歐洲政治的基本組成形式,包括在中世紀的黑暗年代。西方文化中對人本主義思想的追求應該是形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西方文化的發展,整體講可以分為三段。第一階段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從公元前八世紀年希臘城邦國家建立到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覆滅。從整體上講這個階段的學術氣氛較為寬鬆,西方文化在哲學、科學、文學和藝術等領域都有長足的發展。湧現出一批傑出的代表人物。這時期西方文化的特點是開放、理性和探索。

第二個階段是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從西羅馬滅亡到十五世紀文藝複興。在這一時期,宗教上的高壓也體現到文化領域。羅馬教廷不光壟斷了對真理的絕對解釋,同時也掌握了大部分文化資源。文學、藝術大多被用來為宗教服務,表達宗教題材。圖書、學校也掌握在教士們的手裏。任何對科學的創新,都有可能被打上離經叛道的標簽,受到宗教審判。在這個漫長的時期裏,歐洲作為一個文明的代表,明顯地止步不前。

第三個階段是從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直到現在。這一期間西方文化的特點是思想的重新解放和拓展。所謂複興,就是要複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與藝術的活力。中世紀教廷的黑暗與腐敗,使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們,其中包括教會內部的教士,都感到極度的失望與憤怒,都向往著一個自由與寬鬆的環境與文化氛圍。與此同時,以馬丁路德為代表的宗教改革運動,成功地挑戰了教廷對聖經的壟斷解釋權。真理再一次可以掌握在普通人的手裏。新教開始興起。這一時期的文學、藝術、科技,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並最終導致新大陸的發現和崛起。西方文明也因此急劇擴張,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格局。

中國文明和文化的發展,大致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先秦時期。從商有文字記載開始,到秦滅六國結束。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春秋戰國階段。周天子的衰落和列國爭霸的需要,為不同的思想和學派提供了寶貴的自由空間。諸子百家的學說,在諸侯國之間的到容忍和鼓勵。古中國文化的大成,應該集中體現在這一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的代表應該是士文化。士文化的精髓包括以下幾點。自尊、平等、忠誠和律己。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階段的士文化與之後魏晉時期的士文化,以及明清的所謂士文化有著根本的區別。首先的區別在於士的身份和認同。春秋的士,既不同於諸侯與大夫階級,也不同於普通百姓。士,是一個有著較高的精神標準和人格標準的群體。任何人,隻要他在精神上與人格上達到這個標準,都可以成為其中一員。而對門第、出身和學識並無特殊的要求。春秋的士廣泛地包含了各階層、各行業的人。從著書立說的諸子百家,到冶鐵鑄劍的匠人走卒,都可以稱為士。

其次,士在人格上是獨立的,自尊的。士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即使入世,士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關係也往往是契約關係。合則留,不合則散。因此想要留住士,並不容易。所以我們看到統治者往往需要禮賢下士,需要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而同時,在士與服務對象達成認同之後,也往往會信守承諾,竭誠盡忠。所以我們知道有:國士無雙;士為知己者死;人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我們看這一階段的中國曆史,基本上就是士們所演繹的曆史。上自高山流水,管鮑之交;下至秦王一統,李斯車裂。士們用自己大寫的人格,鑄就了中華文化史上最為璀燦的一頁。

中華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從秦一統到清室退位。凡兩千餘年。這一時期的特點是高度的中央集權與文化上逐漸的固步自封。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中國曆代是封建社會。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在這段時期,我們實行的並不是封建製度。所謂封建,封者,指中央策立諸侯,分疆裂土。建者,是指被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政權。從稅收到官員的委任,均不受中央政府的幹涉。隻對中央政府負有一定義務,比如軍事義務。所以嚴格來講,隻有先秦的中國和中世紀的歐洲出現過正式的封建製度。中國自秦之後,應該是中央集權的皇權-官僚體製,或稱郡縣製。

在這一時期裏儒家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如果我們細分的話還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從董仲舒說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到宋末程朱理學建立之前。後一個階段從元代到清末。在前一個階段中,知識分子們還遺留有古代的名士之風,雖然隻局限在特定的門第與階層。而統治階級也還在逐步適應掌握儒術這個工具。另外由於其他民族對中原文明的衝擊與融合,在這個階段,文化與思想上的鉗製還並不是十分嚴酷。所以我們能夠從文化層麵上看到秦辭漢賦,魏晉文章,唐詩宋詞這些中華文化中光照千古的傑作。並且從臥龍茅廬三顧,到魏征犯顏直諫,我們看到的是統治階層還能基本遵循先秦時期禮賢下士的遊戲規則。

可以說,這一個時期是先秦士文化逐漸萎縮退讓,儒家文化逐步確立正統的過程。而科舉製度的確立與推廣,則最終埋葬了士大夫們的傲然風骨。當唐太宗在長安端門前笑看“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時刻,這是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自此以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學成屠龍術,貨與帝王家便成中國知識分子們的終極追求。如果說歐洲宗教裁判所裏的火光拷問的是離經判道者們的肉體的話,那麽金馬玉堂之上的功名利祿,拷問的就是中國知識分子們的靈魂。士文化與儒家文化,從本質上和精神上,都是完全不同、根本對立的兩種文化。

到宋末,程朱二人重新解釋了儒家的學說。進一步禁錮了思想的發展。中華文化進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黑暗時期。所有的真理都被解釋成天理,所有的人欲都應該受到壓抑。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生活在這樣一個文化氛圍當中。你無法去探索,因為所有的真理都已經被解釋;你無法去追求,因為個人的欲望是邪惡而應該受到壓製。生活的意義何在?人們所能做的,恐怕隻有背誦與重複。

通過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清末民初,從舊文化、舊教育中走出來一大批知識分子,對儒家文化持有那樣強烈的否定態度。在舊文化中,魯迅看到的滿眼都是吃人。而胡適則堅決主張打倒孔家店。縱觀那個時代的文化人物,能夠肯定舊文化的寥寥無幾。顯然,舊文化的末路與無望,已經清楚地看在這些繼承者們眼裏。縱觀元明清三代,中國不僅在政治、經濟、科技領域停滯不前,在文學藝術方麵也乏善可陳。文化上的停滯與萎縮,直接導致了整個文明的衰落。

第三個階段是從民國建立至今。五四運動的口號是砸爛孔家店,提出引進德先生跟塞先生。但是,僅靠德先生跟塞先生,是否能夠取代舊有的儒家文化,是否能夠成為新文化的核心?與此同時,馬克思列寧主義隨著一聲炮響,也被引進了中國。此後的中國,在文化上長期舉棋不定,左右搖擺。直到今天和諧口號的提出,新儒學的興起,仿佛又走入了另一個循環。如果要倡導新儒學,那麽舊有的儒家學說應該如何批判於吸收?如果要全盤否定儒家文化,那麽之後的中國應該有什麽樣的文化?這些問題,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今天的中國社會,仍然是一個主要受儒家文化殘餘影響,並同時有各種思潮爭鳴的文化亂世,道德真空。

三、中國之文化

中國近代的文化,就是以儒家思想、儒家學說為基礎的儒家文化。那麽,儒家文化的精髓究竟是什麽呢?非常簡單,隻有一個字,仁。孔子奔波一生,周遊列國,實際上宣傳的思想自始至終隻有一個,那就是克己複禮,天下歸仁。複禮,是要恢複周朝的禮製,因為那是孔子心目中人類社會的理想體製。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而且也可以是仁愛的。所謂仁者愛仁。儒家的學說,是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的。在一個理想的社會裏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都是安分守己,各司其責的。換句時髦的話說,都是和諧的。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其他的社會關係,依此類推。假如這個境界達到了,實現了,那麽天下大同,大功告成。

除了對社會理想的闡釋,儒家對個人行為的規範與要求,也都納入到同一個以仁愛,以自我道德約束為基礎的思想體係內。所謂的仁義禮智信,所謂的禮義廉恥,都是建立在人性善,能夠仁者愛仁的基礎上的。從而可以達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

任何正常的人都能夠看得出來,儒家的這個社會模型,其實現的條件是相當苛刻的。即使碰巧在現實中構成,其維持也會非常困難。其中的任何一點出了差錯,任何一個關係出現了問題,負麵的效果就會迅速擴大,具有負反饋和雪崩效應。而整個模型就會崩潰。考慮到人類自身的實際道德水平和自我約束能力,我們可以推斷,這種理想主義的學說存在著本質的缺陷。實際上,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就是一個由大亂到大治,再由大治回到大亂,不斷周而往複,改朝換代的曆史。這從實踐上證明了儒
家思想、儒家學說的空想主義、理想主義色彩及其局限性。

作為舊時代的讀書人,包括皇室本身,雖然在知識領域內受到禁錮,但是智力肯定並不低下。對於這個學說,這個模型本身的缺陷,大多數人應該是了解的。但是有人會站出來提出反對麽?不可能有。有人會按照儒家文化的要求去做麽?肯定表麵上都會附和。

於是,一個奇怪的,幾乎是中國特有的有趣現象產生了。一方麵,一個幾乎無人真正相信的學說在表麵上統治著整個國家,君臣上下各個階層都在循規蹈矩,宣講綱理倫常;而另一方麵,幾乎人人的內心都對儒家學說充滿著不信任,私下裏另有一套隱晦、陰暗的處世哲學,在大行其道。在君子不憂不懼,君子坦蕩蕩的儒家外衣下麵,包藏的是反經、菜根譚、曾氏家書等等明哲保身、圓滑世故的為人之道。凡中國人,上自皇帝,下至庶民,莫不如此。正所謂君欺臣,臣欺君,大家彼此彼此,心照不宣而已。

通過觀察,我們還會發現,中華文化中的經和史是相互背離,甚至嚴重對立的。儒家的經典,大力宣揚的是忠信節義,孝悌人倫。而中國的史籍當中,充斥的卻是蟲流出戶,燭光斧影。經,是供廟堂之上,黃鍾大呂。史,則是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因此,虛偽和兩麵性,成為中華文化當中一個最突出的負麵特征。並由於這個特征,不可避免地衍生出欺騙與無信,自私而冷漠,等等頑疾。這些文化層麵的衰敗與蛻化,直接造成了整個中華文明的落後。使得整個民族在政治決策,軍事集結,人民凝聚與社會組織能力等等方麵,長期存在問題。

這些問題與頑疾,盡管平時也有顯現,但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下,則表現格外突出。古人講,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要了解近代中華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有兩個事件值得我們放在一起特別關注。一件是明末清軍揚州屠城,其過程可以參考明人王秀楚依據親身經曆所寫的《揚州十日記》。另一件是抗日戰爭中南京陷落。從這兩個相隔數百年的曆史事件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的共性,非常典型地折射出我們民族和文化的身影。

在國家和民族的危難關頭,總會有象史可法一樣的理想主義者們挺身而出。而且,他們毫無例外地會收到自己同胞獻上的熱情掌聲和鮮花。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很快就會發現,這掌聲與鮮花,隻不過是一片假象。是在儒家文化裏麵遊刃有餘的同胞們,對外演練純熟的掛在臉上的忠貞。等到異族的軍隊真正到來的時候,軍閥們想的是如何擁兵自重,與侵略者討價還價。百姓們想的是如何苟且偷生,使個人和家庭能夠得以逃脫。於是,稍事抵抗之後,便做鳥獸散去。那些餘音尚存的所謂民族氣節,所謂春秋大義,棄如敝履。暴兵之前,漢人們形同雞犬,任人宰割。不要說反抗,即使連逃走的勇氣都喪失殆盡。

看到這一幕一幕何其相似的曆史活劇,人們在扼腕長歎之餘,會很自然地提出問題。這些現象的出現究竟是不是偶然的?如果是偶然的,為什麽會如此反複地、驚人地相似?是不是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哪裏存在著什麽根本性的問題?

小結

在這一篇裏我們提出,中國近現代相對於西方國家的落後,反映在多個方麵。實際上是一種文明的落後。在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的碰撞當中,中華文明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失敗與屈辱。

文明的先進與落後,主要是由文明的靈魂,文化所決定。中華文明的落後,源自於近代中華文化的腐朽與末落。其中關鍵的原因,是起主流作用的儒家文化存在著根本問題。

至於儒家文化為什麽會存在這些問題,請看下篇: 文化與哲學。



[high? 2007年4月25日 於 燕雲堂]

[全部文章請參考博克 high? 之 燕雲堂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2529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