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壯筆屋

軍旅生涯是我永遠揮之不去的夢 這不僅僅因為我是軍隊大院裏長大,更重要的是我也曾經是軍營裏的兵!當兵苦,當兵甚至要犧牲生命、親情、愛情。
個人資料
少壯軍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軍旅故事原創係列(79)在那罌粟花盛開的地方

(2023-07-24 05:47:53) 下一個

在那罌粟花盛開的地方

     時間:1979年6月下旬


   隨著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結束,我們的一級戰備也隨之解除,坦克團一下子從高度緊張回到了常態。部隊營建訓練與當地政府關係就擺上議事日程。6月的一天,接到團部命令,我們三營要幫助農二師位於焉耆的21團場勞動,時間一個月。這下戰友們高興了,為什麽?因為可以看到不同的姹紫嫣紅生活。

    焉耆與我們和靜縣相鄰,西漢時就曾在此處屯田,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北魏時在此設鎮,唐代設督都府,清代是廳、府。而我們將要到達的21團場這個地方,是清乾隆三十六年土爾扈特東歸後,由清王朝賜封予滿漢王渥道錫的土地。1949年解放軍2軍6師率先到達焉耆後, 開明的滿漢王鄔靜彬將開都河沿岸部分封地捐給2軍6師建立家業。

 

    五十年代焉耆還是一片荒漠,因為新疆人少工具落後無法開發。加上大量部隊進駐,糧食供給出現問題。為了守住新疆這塊地方,軍委下達命令,除了保留一個整建製師作戰部隊,也就是我所在的陸4師隊和一些邊防團,其餘部隊就地轉業,組成新疆建設兵團。而建設兵團在新疆的作用極大,特點是軍事建製,平時農墾戰時為兵,有效的維護著新疆的安寧。成為一支不穿軍裝不拿軍餉永不複員的特殊部隊。

1950年,新疆大部隊開荒種田

     我所到的焉耆的這個團,是新疆建設兵團農二師21團場。早期部隊進駐開都河開墾時,周邊都是一人多高的芨芨草灘,沒有一棵樹,綠色隻能寄存在當地人的幻想中。這些老兵們放下槍拿起砍土曼辛勤耕耘了二十多年,開墾出萬頃良田,將塔裏木盆地邊緣的焉暨變成了米糧倉。

 

     焉耆是一個盆地,充足的日照和晝夜溫差大的獨特氣候,加上豐沛的開都河河水大小縱橫的溝渠,成為農作物生長的絕佳地方。這裏的糧食油料作物蔬菜水果長勢誘人,茄子能夠長成足球般大小,向日葵是粒大飽滿出油率極高。

 

1950年,新疆大部隊開荒種田

    

      21團場離我們部隊駐地不算很遠,坐車一個多小時路程。在快到團場的沿路,景色完全和我們駐地不同,放眼望去,綠樹成蔭瓜果飄香,溝渠縱橫一片蔥蘢,整齊成方的田裏,一排排金黃色花瓣向日葵舒展著寬大的綠葉向著太陽展示,巨大的圓盤上是飽滿的籽粒,一派豐收景象。

     團場的老兵們雖說脫去軍裝,但骨子裏還是兵,尤其看到我們這些穿軍裝的後輩們格外親切,把炒好的葵花籽葡萄西瓜放到我們宿舍。認老鄉的有,沒有老鄉的也經常湊到我們宿舍嘮嗑,特別是說起他們當兵打仗的經曆,精神頭完全不一樣,眼睛裏都放著光。我們這些後生除了敬仰還是敬仰。老兵們喜歡串門,每次來都帶著許多水果和吃得,到我們宿舍抽一根煙聊一些部隊家常是他們精神的一種享受,遇到連隊吃飯,也不客氣和我們一樣蹲在那裏圍成一圈邊吃邊聊,其實老兵們是想重溫曾經當兵的感覺。那種感覺在他們心裏是既神聖又珍貴。 

1950年初,王震司令員、陶峙嶽副司令員、陶晉初、李銓等同誌共同研究石河子墾區規劃。

     我們在農場幹活幾乎等於休息,9點多太陽剛出來我們就去地裏幹活,稍微感到熱時馬上就趕回駐地休息吃飯睡午覺。因為焉耆的夏天中午太陽太毒不能幹活,等到下午五點多,再去地裏幹2小時,幹什麽活?無非是往地裏放水,完了再把水口堵住,再不就是田埂邊挖甘草。而地裏的活都是機械化我們根本插不上手。我都懷疑是團場太想部隊,讓我們過來一解老兵想部隊的心病。晚上經常放電影,雖然是老片子,但總比沒有強。這天天無事可做悠哉悠哉,部隊就開始懶散起來,加上老兵和我們越來越熟絡,有的戰士也開始串老兵家的門,最後竟生出事來。但這不是今天要講的,下篇詳敘。 

     話說一天清晨起來洗漱完畢,我們又沿著寬大的田埂向團場深處走去,這裏不下雨,但是空氣中依然濕潤,地裏的水蒸氣和溝渠邊的霧氣讓我們呼吸分外舒服,溝渠邊的樹枝上鳥們嘰嘰喳喳叫個不停,湛藍的天如水洗過。走在田埂上是神清氣爽心情不是一般的好,走著走著就看見前麵的地裏一片花海,開始以為是正在開花的棉花地,走進一看,連裏一個老兵的話把我們嚇了一跳: 

 

罌粟花


     
    “媽媽耶!這是罌粟花啊!”

     罌粟初期熬製就是大煙膏,精加工就變成海洛因。要是平常人敢種必殺頭。可這裏卻是延綿數裏綻放的罌粟花,花的美麗雖讓人愉悅,可是一想到花蕾結成罌粟殼再由人用小刀劃割流出白色汁液,將結晶收集熬製就可以成為控製人精神的毒品,輕易的將一個有尊嚴的人變成一個無藥可救的癮君子就不寒而栗。可是為什麽可以在這種植呢?帶著這個疑問繼續前行,在罌粟田的中間,有一個類似打穀場的地方,哪裏堆滿黑乎乎如同瀝青塊狀的東西,連裏一個戰士脫口而出:

    "那不是大煙膏嗎?"

    隻見打穀場上堆了近兩米高的大煙膏,量之大足以駭人。這也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見過如此之多的大煙膏。可是周圍並沒有一個人把守。如果是今天,估計癮君子會不顧千裏跋涉也要獲取。也許當時沒有人吸,沒人吸它就一錢不值。

      回到宿舍遇見團場老兵就把自己的疑問說出,老兵哈哈一笑:

      “罌粟可是好東西,國家用它製成止痛藥效果奇佳!”

      “就不擔心人偷?” 

      “你看到沒有,罌粟都在團場地的中央,外人根本無法涉足,團場內部有嚴明紀律,不是相關人員不允許踏足此地。” 

       “我們怎麽可以進入?”

      “你們是軍人,我們曾經也是軍人,對你們的信任就是對我們自己的信任。” 

      老兵寥寥數語的鏗鏘讓我感歎,雖然他們已經脫去軍裝,但他們依然是兵!是讓國家放心的兵! 

軍墾老兵摘棉能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太宇 回複 悄悄話 講講圖爾扈特吧。我隻知道錫伯時被康熙忽悠到新疆的。
少壯軍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alidali' 的評論 : 謝謝回複!回憶過去發生的事就要講究一個真實,如果把回憶寫成小說,雖然可讀性強文筆華麗,經曆過的人一看就是假得。即使沒有經曆過,也會從文章中看出造假的蛛絲馬跡。寫真實的故事很輕鬆,編造的故事很難寫。

希望從軍旅故事原創係列(1)全家抗戰看起。
少壯軍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alidali' 的評論 : 所以說是重操舊業駕輕就熟。不過用於醫藥治病救人還是不錯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