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寫真

曉辰, 武漢大學曆史學博士,美國Ohio University MBA, 著有《在美國別談愛情》,《美國無夢》。個人網站是http://www.xiongchen.com
正文

美 國 無 夢

(2005-01-13 18:45:51) 下一個
  轉眼間來美國已經四年,要說有什麽感受的話,那就是在美國的日子有點 象吃美國雞,不能說是味同嚼蠟,但也絕不象初看起來或留在國內的人們所想 象的那樣膾炙人口,個中滋味隻有吃過的人才知道。   當初動心赴美時雖談不上豪情萬丈,但也多少有些明麗鮮亮的向往。從富 麗堂皇的樓到碧藍澄澈的天,從好萊塢影片中優雅的紳士淑女到到曼哈頓白手 起家的中國男人女人,具象的抽象的,明晰的朦朧的,都有。   初到美國時也確實興奮了那麽一陣。秋天那濃豔欲滴色彩斑爛的樹林及草 地上奔跳逐食的小鬆鼠,真正是油畫裏才見過的;超級市場購物中心則讓自己 第一次領受了物質豐富而人口不膨脹的益處;進出樓房時前麵的陌生人會停下 來為你把著門;擦肩而過的女郎抬起頭來對你嫣然一笑;還有可以喝的自來水; 公用電話旁的電話簿及公共衛生間的免費手紙…… 這一切都讓我想起出國前 聽到的一位訪美歸來的人說過的一句話:“美國不是你想象的那麽好,美國比 你想象的還要好。”   但內心的那種興奮也就持續了不到兩個月。那以後好長一陣,按當時的室 友小林的說法,自己老在“長籲短歎”。   原因是自己開始領略到了美國富足溫馨掩飾下的另一麵,也是美國生活的 更真實麵:那就是美國無夢,美國有的隻是赤裸裸的冰冷僵硬的“現實”。   首先是學業上的壓力。美國大學沒有什麽輔導員跟你聒噪“好好學習天天 向上”,教授也不會教導你努力用功之類,對學生遲到缺席也睜一眼閉一眼的 。但你會隨時感到一根無形的鞭子在驅趕著你刻苦用功。每門課程第一次上課 時教授會分發一份Syllabus(教學大綱),上麵列著要交的Assi gnment(課外作業)、閱讀書目之類,其繁雜沉重往往會讓初到的中國 學生大吃一驚。美國教授又全是一副學生隻修他(她)一門課的架式,文科的 許多課程都要求一周讀完一本書,寫一篇讀書報告;理工如電腦類則大多是一 周一道程序。這些都記入總分,而且遲交一天減分20%,遲了五天就是No thing(什麽也不是)!還有平時的測驗、口頭報告、期中期末的大考、 論文,一個學期幾門課疊加起來,學生無不叫苦連天。但除了拚命應付之外也 毫無辦法,因為“六十分萬歲”在美國大學絕對行不通。研究生的平均成績不 得低於B,也就是八十分以上,而且最多隻能有兩三門課得C。一旦分數掉下 去則獎學金學位全泡湯。記得剛到美國的第一個學期,在為寫不完的論文暈頭 轉向的同時,自己心裏也在抱怨當時的那些所謂“留學生文學”:這麽多人怎 麽全在寫什麽打工的辛酸,其實留學最苦的是“學”呀!   其實美國就是如此運作的:沒有任何空泛飄渺的說教,而隻是鋪天蓋地撒 下一張無形而無處不在的“現實”大網,這張大網就是殘酷競爭優勝劣汰。機 會的大門是向所有人敞開的,盡管對不同的個人會有些寬窄不一。法則、先例 、獎懲,一切都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實實在在:你可以成為總統、億萬富翁、公 司總裁、歌星、球星、影星、醫生或律師,你也可以是領救濟的窮人,乃至無 業者、流浪漢。   而Bottom Line(底線)就是錢。如果說美國是一架巨大的機 器的話,金錢就是其潤滑劑;同時金錢也是檢驗一個人能力與成敗的標準。在 美國英語裏,不得誌者叫“loser”,也就是“喪失者”。是的,在這裏 沒錢就喪失了豪宅好車美食乃至作人的尊嚴。當有錢人在談論著地中海濱的落 日及鄉村俱樂部高爾夫球賽輸贏的時候, 在廉價的“奧迪”(Audi)或 “大省錢”(Savealot)食品店用食品券購物的人們是不會指望商店 服務員笑容可掬熱忱周到的,盡管她們絕不會象今天大陸的一些服務員那樣赤 裸裸地露出一幅無遮無攔的鄙夷與不屑。對於那些從海外包括中國到美國尋 “夢”的人們,美國說透了也是一個“錢”字。事實上,經典意義的“美國夢” 就是指一份工作、一輛汽車,外加一棟房子,一切都“唯物”得可以。而這唯 物的“美國夢”已足以讓人的生活無夢了。學位、工作、身份“三證”叫人一 頭紮在現實的泥淖中好幾年喘不過氣來。不信問問在美的大陸中國人,七、八 年沒聽過一次音樂會看過一次藝術展覽的大有人在,近千個日日夜夜多半交給 了實驗室和電腦房。   中國人說熙來攘往皆為“利”,口氣多少帶點鄙薄與不屑。而這在美國早 已是人人都當作天經地義並個個都奉行不殆的準則。使利潤最大化是所有經理 人員的最高原則,而掙錢致富是所有人皆明白的工作目的,隻有政客才會說些 “為人民服務”的大話,而說的聽的都知道那是為了拉選票才唱的高調。記得 一位美國總統說過:“American’s Business is  Business。”(商業就是美國的事業)一切為利、萬物皆商的結果是 美國文化的實用主義,表現在人身上就是美國人的俗。   如果把孜孜為利、諂富欺窮的勢利稱為俗,那麽中國也有俗人並且俗人越 來越多,而美國則到處是俗人,是集體無意識的俗。俗到連美國人的寵物如狗 見到舊車破車從門前經過就憤憤地吠叫不停,對西裝革履的來客則老遠就搖尾 獻媚。   實用和俗也戕害了人際關係。中國人美國呆得久了,稍作一點觀察,發現 很多美國人其實很勢利。一位學電腦的大陸男生想起自己班上一位美國女同學 的舉止。她平時的穿戴很有些保守,但每到“數量分析”一課時總是酥胸半露 的打扮。上這門課的教授是一位近六十歲的老頭,早已有些君子之好的名聲在 外。這位教授平時很難捉到,但每當這位女同學有什麽疑問時,老教授總會興 奮地講上一二十分鍾。這門課規定93.5分為A,最後成績出來時,那位女 生的分數恰巧是93.5。從此一見到美國女郎璀璨的笑容,這位男子便會想 到暗地裏論斤論兩的算計,並在心裏告誡自己:再燦爛的笑容也隻能權當風景 欣賞,切不可入了床頭枕邊的夢。   俗也滲透淹沒了訴諸情感的影視藝術。在美國呆得久一點的人都會抱怨美 國的電視節目、特別是白天的各種Show(節目)膚淺無聊得登峰造極。事 實是,麵對以千萬以億計的俗人,迎合他們的俗才有收視率,才能改善Bottom  Line。於是奧斯卡評委也扛不住了,把獎頒給了俗得發膩假得倒胃的 《Titanic》之類。   於是留美的中國學子一邊為“三證”在現實的泥溷中辛辛苦苦地跋涉著, 同時被美國人實際功利得冷酷的俗氣所裹挾,便常常有心中情愫無所寄托胸中 塊壘無從化解的鬱鬱寡歡、無奈酸澀與漂泊無依。真個是“把吳鉤看了,闌幹 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也不是沒有從現實的泥溷中昂起頭來喘息一下的可能。世界其實依舊在美 麗著,盡管功利與搏殺象周圍的水泥牆鋼鐵架般煞著風景,提醒我們美利堅不 相信夢幻與眼淚。在“入其俗從其俗”、在泥溷中打轉的同時,我們還是滿可 以“哲學”一下以保持一顆赤子之心的。這裏的“哲學”是梁實秋先生所謂的 隔著一層薄紗或煙霧看世界,使生硬的現實瑣事軟化一些,讓庸碌的俗務透出 人生的意義,從不完滿的塵世中得到滿足。關鍵是要調整心態,學著接受這個 實實在在得讓人無奈和沮喪的世界,從而心平氣和地跋涉著,曠達地忍耐著, 愉快地生活著。 (1999年8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