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蔣介石發表求和聲明的經過 /程思遠

(2007-05-18 21:27:16) 下一個


蔣介石發表求和聲明的經過

程思遠

我是國民黨陣營裏分裂出來的一個,曾參加蔣介石在南京所召集的“最後的晚餐”,親自聽到蔣介石“求和聲明”的講話。蔣介石所以發布這一聲明,有外因也有內因。這些外因與內因,我稍有了解,準備一幕一幕地寫將出來,用以揭開蔣介石南京統治集團崩潰的曆程。

為什麽要中途換馬

1947年7月中,我應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的電邀,從上海乘“空中霸王”號飛機來到北平,李氏派行轅參議劉仲華把我接到北京飯店安頓。當晚,我在中南海內李宗仁的辦公大樓同他共進晚餐,飯後長談兩小時。至此,我才了解到,李宗仁所以邀我北上,是因為他準備在明春國民大會召開時競選副總統,要我對此進行必要的準備。

一星期後,我回到南京,帶有李宗仁給蔣介石、吳忠信(禮卿)的兩封親筆信。李在兩函中都表明他要競選副總統,要求蔣介石予以批準,而希望吳倪卿在蔣前善為疏通,並隨時打聽消息告知。這兩封信很快就送到收信人那裏去了。李宗仁另外還有一封給司徒雷登的英文信,外用火漆密封,李氏要我麵交美使館顧問傅涇波轉送。事後證明,李宗仁的競選,實出自司徒雷登的鼓勵。而後者有此一舉,又是華府當局對南京政府作出了中途換馬的打算。

當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個年頭,即1947年,蔣軍處處失利,人民解放軍已打進國統區裏。蔣介石的美國主子在親蔣眾議員周以德的壓力下,特派魏德邁於7月21日來華對南京政府進行調查。一個月後,魏德邁離華前夕,即8月24日,在黃埔路官邸蔣介石所設的歡送茶會上,向國民黨高級軍政人員宣讀了一篇訪華聲明,全文措詞對蔣介石及其南京政府充滿著極端蔑視和侮辱之意。魏德邁指責蔣介石政府“麻木不仁”,“貪汙無能”;又謂“中國的複興有待於富有感召力的領袖”。這無異明白表示,蔣介石不中用了,需要把他一腳踢開。

魏德邁返美以後,馬歇爾主持的美國務院把前者的訪華報告向司徒雷登征詢意見。1947年9月8日,司徒雷登向國務院答複說:一切跡象表明,“象征國民黨統治的蔣介石,其資望已日趨式微,甚至被目為過去的人物……李宗仁的資望日高,說他對國民政府沒有好感的謠傳,不足置信”。這段文字十分清楚,司徒雷登這時已經向華府當局舉薦李宗仁以取代蔣介石了。這也足以說明,李宗仁在10月間決定競選副總統完全是出自杜魯門政府有計劃的安排。

但桂係首要人物如白崇禧、黃紹竑等,卻並不知道李宗仁競選的政治背景,認為成功的希望很少。他們曾要我函勸李宗仁放棄此一意圖,另行競選監察院院長。但李對白、黃的建議毫不理睬,仍照舊進行競選活動。因此,12月中旬,李宗仁又要我偕同安徽銀行行長張嶽靈由寧轉滬飛平,對競選事作進一步的部署。張嶽靈原來替李品仙管錢,負責競選費用的籌措,當能愉快勝任。12月23日我由北平回到上海,次日傍晚,蔣經國夫人蔣方良同韋永成夫婦特在國際飯店十四層樓設宴請我吃飯。照我看來,蔣經國對我此行深表關注,但並沒有作任何表示。

李宗仁競選副總統加劇了國民黨內部的矛盾蔣介石對李宗仁競選副總統一事,直到1948年3月上旬還沒有什麽表示。因此李宗仁以為蔣已同意了,特於3月11日在北平中南海對新聞記者首次發表競選副總統的談話。競選事務委員會也在南京正式成立,由邱昌渭主持其事。可是以後事態的發展,完全出乎李宗仁意料之外。3月16日,蔣介石召見孫科,次日後者即公開表態,也要競選副總統。十分清楚,孫科背後有蔣介石撐腰。這麽一來,李宗仁的處境就大大不妙了:第一,孫科是孫中山先生的兒子,又是現任國民政府副主席(主席是蔣介石),易於取得人們的支持;第二,人們已經知道總統一職,非蔣介石莫屬,蔣與李宗仁都是軍人,當然以孫科同蔣搭檔較為適宜;第三,孫為粵人,廣東人當然支持他,李失粵援,自易失敗。白崇禧發現情勢對李不利,曾對我說:“我們隻好力盡人事罷了。”

李宗仁於3月22日由北平飛抵上海,在那裏發表競選言論。他反複地陳述這樣的意見:如果當選副總統,當盡力所能及,在政治上進行民主政策。幾日後,他到了南京。那時國民黨人競選副總統的,除李宗仁、孫科外,還有於右任、程潛兩人。蔣介石發現這種情況,特決定總統、副總統的候選人,應由國民黨中央提名,並派定陳立夫負責領導國民大會內的黨團幹部會議,所有國民黨籍的國民代表都要受黨團幹部會議的約束,違反者予以黨紀製裁。

4月3日夜,蔣介石在他的黃埔路官邸召見李宗仁,對李說:“總統、副總統的候選人,均由中央提名。副總統候選人,已內定由孫哲生(即孫科)出任,希望你顧全大局,退出競選。”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勸告,理直氣壯地說:“半年以前,我已經向總裁請示,如果你不讚成,我當然唯命是聽;不料你一直沒有什麽表示,所以我就積極準備一切。事到如今,我已經欲罷不能了。”

4月3日,通過黃紹竑的聯係,李宗仁同於右任、程潛建立了一條有關競選副總統的聯合戰線,一致反對副總統候選人由黨內提名的決定,此一舉措得到了複興係、三青團地方幹部的廣泛支持。

原來,自抗戰勝利以後,陳氏的CC係聲勢日張,顯然與蔣、宋、孔並駕齊驅,成為四大家族之一。1947年9月12日,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統一黨團組織案》(三民主義青年團並入中國國民黨),自是各省市、縣的國民黨主委由CC係分子擔任,而副主委則由三青團(大部分是複興係分子)分子擔任。由於爭權奪利,CC係與三青團分子的矛盾日益激化。

在1948年4月初國民大會第一次大會前夕,三青團的地方幹部大部分得以國大代表身份來到南京。他們得知蔣介石以中央組織部長陳立夫成立黨團組織,支持孫科競選,如果後者勝利,則蔣介石更將信賴陳立夫,而CC得勢,自非他們之利。

於是,為了對付陳立夫的CC係,藍(藍衣社)、埔(黃埔係)、青(三青團)的一些骨幹分子,如湯如炎、白瑜、周天賢、任國榮、郎維漢、劉先雲、鄭代恩、許伯超等,一致支持李宗仁競眩雖經賀衷寒、袁守謙勸阻,也不理會。此一發展,實非蔣介石所能逆料。

4月4日,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在南京丁家橋中央黨部禮堂舉行,全會議程是專門討論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問題。蔣介石主持會議,他首先講話,主張首屆總統應提出一位黨外人士擔任,並提出下列三項人選標準:(一)在學術上有成就者;(二)在國際上有聲譽者;(三)曾對國家有貢獻者。蔣介石並表示,他無意於競選總統,寧願當行政院長。蔣介石說完了話,就離開會場。當時議論紛紛,人們以為蔣要推胡適來當總統,甚至有人說蔣已派王世傑征求胡適同意了。

休息後繼續開會,由孫科主持,黃埔係多數人主張蔣不當總統,讓他做有實權的行政院長,但CC係和戴季陶則主張仍應推蔣作總統候選人。張道藩且說:“如果讚成總裁不做總統,請問有什麽辦法要國大代表另選他人?”結果經上下午兩次討論,仍一致推蔣作總統候選人,由陳布雷打電話告訴蔣,蔣仍不讚同,最後決定交中央常務委員會研究後再行決定。

4月5日上午9時,中央常委會在丁家橋中央黨部會議廳召開,研究蔣介石當不當總統候選人問題。會上仍是兩種意見尖銳對立,久久不能作出決定。張群看到事不宜遲,就站起來說:“並不是總裁不願意當總統,而是依據憲法規定,總統是一位虛位元首,所以他不願處於有職無權的地位。如果常會能想出一個補救辦法,規定在特定期間,賦予總統以緊急處置的權力,他還是要當總統的。”常會當即推定張群、陳立夫、陳布雷等三人前去見蔣,轉達常會意見,如蔣願任總統,當在憲法外另訂條款,賦予他以必要的權力。

4月5日下午4時,中央常會繼續開會。張群發言:“已征得總裁同意,在憲法外另定條文,如臨時條款之類,使總統在特定時期得為緊急處置。在這個條件下,他願意當總統候選人。”常會當即照張群所提意見通過如儀。所以國民黨政府的憲法,在還沒有實行以前,已遭到蔣介石的破壞了。這就是4月18日“國大”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由來。

4月6日上午9時,國民黨臨全會繼續開會,由張群代表常會作關於本屆總統候選人提名問題的研究報告,建議以蔣介石為本屆總統候選人,當即由全會決定:本屆總統候選人,仍擁護總裁競選,但黨不提名,本黨同誌得依法聯署提名,惟下屆總統、副總統競選,應由黨提名。在通過此一決議時,經張群說明:根據此一決議,總裁和居正同誌都可以依法連署競選總統(居正是經指定陪蔣競選的);李宗仁、孫科、程潛、於右任四位同誌都可以連署競選副總統。

蔣介石因為由黨內提名競選的主張(主要是用來整李宗仁)被國民黨臨全會議打消,心裏很不高興。4月12日,他在總理紀念周中借題發揮,大罵不受黨的約束的人,並援引1913年國民黨員不聽孫中山先生的命令從而招致全黨分裂的故事作為鑒戒。這些話的矛頭,主要是指向李宗仁。

4月19日,國民大會舉行第十三次大會,進行總統選舉,蔣介石以2430票當選,居正作為陪選人,也得到269票。廢票35張,有的在蔣的姓名上麵打×,更有寫孫中山的。

4月23日,國民大會選舉副總統開始了。整個過程波濤洶湧,險象頻生。是日開票結果:李宗仁754票,孫科559票,程潛522票,於右任493票,莫德惠218票,徐傅霖214票。

由於無人得到超過代表總額一半的票數,依選舉法的規定,定次日將前三名,即李宗仁、孫科、程潛,進行第二次選舉。

23日下午發生了一些意外的情況:一是龔德柏所辦的《救國日報》刊載了孫科和他的“小妾”藍妮的故事,廣東國大代表十分惱火,由國民政府參軍長薛嶽率領前往,把這家報館搗毀了。事後李宗仁囑我把金條四根交給劉士毅轉給龔德柏,以示關注之意。二是蔣介石召見賀衷寒、袁守謙,麵囑他們立即為程潛助選,並撥出一筆相當可觀的競選費交他們支配。蔣介石的理由是,他現在已知道孫哲生不是李德鄰(即李宗仁)的對手,隻有幫助程頌雲(即程潛),才能擊敗李宗仁。賀、袁與程潛原無深切的關係,隻以同是湖南人,又有蔣介石的吩咐,也就欣然應命。事實上是蔣要程來分李的票而使孫科當選。4月24日,第二次投票結果,李宗仁1163票,孫科945票,程潛616票,名次仍然未變,依法必須進行第三次的選舉。

可是風暴突然起來了。

24日下午,蔣介石再召見賀衷寒、袁守謙,要他們把所有為程潛爭得的票全部改投孫科。賀、袁出來後大發牢騷,說蔣介石不把他們當人。同時蔣又示意程潛,令其放棄競選,他將起用其助選人,補償其競選費,要程將選票全部投孫。程嚴詞拒絕,當晚即發表聲明放棄競選。李宗仁與程潛在競選中原訂有“攻守同盟”的口頭協定,程既放棄競選,李宗仁勢難單獨進行。24日晚飯後,李宗仁召集白崇禧、黃紹竑、黃旭初、邱昌渭、程思遠等到大悲巷雍園一號白崇禧寓所舉行會談。最後,與會眾人一致認為放棄競選較為有利,遂於午夜後2時作出放棄競選的決定。

4月25日,南京各報赫然刊載李宗仁、程潛放棄競選的聲明。李、程兩人在聲明中指出,這次國民大會在選舉副總統時,存在著某種壓力,使各代表不能本其自由意誌投票。李宗仁還補充說,最近有人製造謠言,謂本人此次競選,誌在“逼宮”,謠諑紛興,人心震撼。為肅清流言,消除誤會,不得不放棄競選,以免影響大會的進行。

李宗仁、程潛放棄競選的行動激起了其支持者的憤激情緒,紛紛罷選,25日的國民大會竟不能如期舉行。孫科處境尷尬,也被迫放棄競選。在這種情況下,國大不得不被迫停開。25日下午4時,蔣介石召開中常會,決定派人勸請各候選人取消放棄競選,俟在會外協商取得結果後再開國民大會。

26日的疏通工作,並無任何結果。27日,蔣介石召見白崇禧,說:“北伐和抗戰兩個時期,因有你和德鄰的幫助而得到最後勝利。今天這個局麵,仍需要你們兩位支持。希望你勸促德鄰重新參加競選。我一定全力支持他,以達到合作到底的目的。”白崇禧回報李宗仁,謂蔣信誓旦旦,自應對他信任。黃紹竑聽了心裏有數,隻看著天花板微笑。李宗仁沉吟一下,終於答應取消放棄競選的行動,但說:“總不能私相授受,要由主席團出來轉圜才行。”

4月28日,國民大會重開,進行第三次投票。李宗仁得1156票,孫科得1040票,程潛得515票。這表明蔣介石仍支持孫科,他對白崇禧所說的話不足置信。但是蔣介石勸李宗仁重新出來競選,已使李在政治上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這時李宗仁儼然成為國民黨內爭取民主改革的代表人物,凡是20年來對蔣介石不滿的人,大多站到李宗仁這邊來了。

最後一次投票,競選者隻有李宗仁、孫科兩人。依選憲法規定,隻以比較的多數當選,所以即使一票之差,也可以決定雙方的勝敗。這樣短兵相接,情況就顯得特別緊張。當日夜間,是蔣李鬥爭的緊要關頭。蔣介石在黃埔路官邸親自發號施令,蔣經國在南京中央飯店設置機關,為孫科競選部署一切。但即使如此,也無裨於孫科所處的劣勢,因為蔣介石此時已成為孤家寡人,極端孤立,極端虛弱。20年來的反動統治,而今分崩離析,敗象畢呈。

4月29日上午9時,國民大會進行副總統第四次選舉,直到午後方計票完畢,結果李宗仁得1438票,孫科得1295票。李以微弱的多數戰勝了孫科當選國民黨政府第一屆副總統。李宗仁競選勝利了,但國民黨內部的分裂也更加激烈了。

有人說,李宗仁之所以能當選,乃得自金錢的助力。蔣介石為四大家族之首,他既全力支持孫科,在物質基礎上當然遠遠超過李宗仁。對此有一個主要因素易為人們所忽略,那就是當時對現狀不滿和反對CC這兩股主流,恰巧為李宗仁用上而已。

CC反對張群組閣,使政學係同複興係合作,國民黨內部進一步分化。1948年5月8日,所謂“行憲”後第一屆立法委員首次在南京舉行會議。是日中午,蔣介石在他的黃埔路官邸約集CC係、政學係、朱家驊係和黃埔係的國民黨的中常委兼立法委員的骨幹分子陳立夫、張道藩、穀正鼎、賴璉、吳鐵城、王啟江、劉健群、黃宇人、倪文亞、湯如炎、白瑜等舉行午餐會,就立法院院長和行政院院長人選問題征詢意見。實際上是想在立法院選舉正副院長和對新任行政院長使用同意權時,都應受黨的約束,也就是唯蔣之命是聽,不能有所異議。

席間,蔣介石先提行政院長的人選問題。他說他想就張嶽軍(即張群)、何敬之(即何應欽)兩人中選擇一位擔任行憲後的首任行政院長,希望大家表示意見。久之無人出聲。隨後黃宇人起立發言,說:“何以不提胡適之?”蔣聞語麵色一沉說:“書生不能辦事。”停了一會,賴璉說:“我讚成何敬之先生。”蔣介石又說:“他要負責軍事。”這就表明蔣介石要人們讚成張群當行政院長,但沒有人講話。蔣等得不耐煩,即宣布表決:“讚成張嶽軍同誌的請起立!”在坐的人都站起來。

之後,蔣介石又提孫科、陳立夫為立法院院長、副院長候選人。大家對孫科當立法院長都一致支持,但黃埔係的黃宇人、湯如炎和朱家驊係的王啟江卻對陳立夫當立法院副院長表示反對。於是他們同CC係的張道藩、賴璉展開激辯。反對陳立夫的理由是:立法院的正副院長,應以平素在黨內黨外少有恩怨的同誌來擔任,才能協調各方麵的立法委員,為民主憲政樹立良好的基幢,而陳立夫顯然不能擔負此一使命。蔣介石看到雙方相持不下,即宣布表決,要讚成陳立夫的人起立。結果,不僅CC分子一致應聲而起,就是黃埔係分子也相繼起立,隻黃宇人坐著不動,湯如炎作半坐半立狀。蔣介石問湯:“你這個樣子是讚成,還是反對?”湯如炎說:“我原來是反對的,既然大家讚成,我隻好服從。”蔣又對黃宇人說:“民主是要少數服從多數的,你是否服從多數的決定?”黃宇人起立說:“我不過是代表一票,起立與否都沒有實際的意義。”蔣聽了十分震怒。宋美齡發現情形不對,對蔣低語道:“今天談了很久,可以休息了吧?”蔣於是宣布散會。

幾日後,經過醞釀,黃埔係、三青團、朱家驊係以及政學係的立法委員即在新街口東南角一家銀行二樓上舉行午餐會,相約另舉傅斯年當立法院副院長,以與陳立夫抗衡。在會上,政學係的文群發言,列舉反對陳立夫和支持傅斯年的理由,要求大家整齊步伐。劉不同則抨擊蔣介石的親信腐敗無能。其他發言的人都認為立法院副院長不應當由一個搞派係的人來擔任,會場情緒十分熱烈。合眾社駐南京的記者張國興也到場旁聽。

自是以後,他們每隔一兩天就在原處舉行午餐,餐費都由邱昌渭支付。有一次邱昌渭帶的錢不夠,由他在帳單上簽字。次日邱派人到供應午餐的安樂餐廳清償欠款,並索回簽字的帳單。餐館經理說,欠帳登在簿上,但帳單找不到了。過了一兩天,黃埔係的劉健群、黃宇人就聽到與軍統有關係的立委說,中統已向蔣報告,說這次反對陳立夫、支持傅斯年的競選活動,是李宗仁發動的,並附上邱昌渭簽字的那張帳單為證。這樣,蔣對李宗仁的惡感更深了。

5月17日,立法院投票選舉院長、副院長,孫科、陳立夫當選,反對CC的聯合陣線終於失敗。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有一部分人給CC收買了。

5月18日,第一屆立法院第一次會如期正式開會。20日,蔣介石、李宗仁就首任總統、副總統職。21日,蔣介石召集國民黨籍的全體立法委員到丁家橋中央黨部舉行談話會。會上,蔣介石提出以張群為行政院院長,要大家在立法院行使同意權時一致支持。蔣發言後即先離席,談話會由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吳鐵城主持。CC的立委一致主張用假投票的方式進行選舉,以供蔣介石的參考。吳鐵城知道他們的意圖是借此來反對張群組閣,因而堅主在投票後不要當場開票,容後由中央黨部秘書處將投票結果提出報告。但此一意見未為參加投票的立委所接受。開票結果,何應欽得票最多,張群見此情形,當晚離開南京去上海,表示不就行政院長,而何應欽也謙遜一番。5月24日,蔣不得已始提名翁文灝組閣。

5月間,蔣介石有一次召集CC和黃埔係的中常委兼立委到黃埔路官邸午餐。席間有人提出,國民黨籍的立法委員可不可以組織一個像俱樂部性質的組織,借以聯絡感情。蔣介石點頭答應。CC看到機不可失,即搶先在立法院內成立了一個“革新俱樂部”。與此同時,政學係的立法委員在得到吳鐵城的支持下成立了“民主自由社”。三青團的劉健群和朱家驊係的王啟江發現此種情況,深恐反對CC的聯合陣線從此分裂,主張組成一個堅實的團體,定名為“新政俱樂部”。不久,立法院內國民黨籍的立委即分為三大組合:即“革新俱樂部”、“新政俱樂部”和“民主自由社”。

1948年下半年,蔣介石親自導演了一係列的希臘式悲劇,軍事形勢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國共雙方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此不利形勢下,蔣介石於11月26日批準翁文灝辭職,提名孫科為行政院院長。孫科的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卻滯留上海,遲遲不入京。直到12月20日孫科始宣布新內閣組織完成,吳鐵城、張群、陳立夫等均參加新閣,號稱“全黨一致”的實力內閣。

孫科、陳立夫既離開立法院,CC即與劉健群接觸,表示願意擁他出任立法院副院長,希望“新政俱樂部”方麵能同意CC提名的人為立法院長。與此同時,“民主自由社”提出以吳鐵城為立法院長,經得“新政俱樂部”同意。可是不久,孫科提名吳鐵城為行政院副院長,勢須放棄立法院長的選舉。在“民主自由社”和“新政俱樂部”多次協商後,改提童冠賢為立法院院長候選人以取代吳鐵城,仍推劉健群為副院長。12月24日,立法院改選院長、副院長,童冠賢、劉健群當選。這是“新政俱樂部”和“民主自由社”並肩戰鬥的勝利,CC提出李培基為院長候選人落選了。童冠賢當選為立法院院長,後來對李宗仁所發起的和談活動,起了一種推動作用。

蔣介石對桂係采取的報複措施及其後果

李宗仁當選副總統以後,蔣介石內心異常憤慨,就表現為免去白崇禧的國防部長,遺缺以何應欽繼任。白對此心情如何,不得而知,但其夫人馬佩璋有一天卻對我板著麵孔說:“思遠!你同邱毅吾(即邱昌渭)做了一樁好事:把德公選為副總統,而把我們健生拉下台了。”憤慨之情,溢於言表!

在5月31日蔣發表何應欽為國防部長以前,已對白崇禧說要任命他為華中“剿總”總司令。這表明李宗仁要來南京,白崇禧必須他去,這是蔣對李、白采取隔離安置的一種安排。

回顧1927年8月上旬,馮玉祥電南京軍政首要,主張召開寧漢雙方國民黨中委舉行會議,解決寧漢合作問題。8月8日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聯名電複馮玉祥,表示寧漢雙方“隻有整個之善後,並無兩派之爭執”。蔣介石雖也連署,但名列第四。8月12日,蔣即通電下野,蓋此時蔣介石誤會李、何、白暗中合作迫他下台。抗戰以後,蔣對李、白總是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法,不使他們在一個地方工作,以免造成一種威脅態勢。例如,抗戰期間,白入京任副總參謀長,李宗仁即去徐州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及抗戰結束,白任國防部長,李宗仁就到北平任行轅主任。現在李來白去,自非例常的人事調動,實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

兩年以前,白崇禧任南京政府首任國防部長,但陳誠是參謀總長,白、陳不和,蔣所深知,所以白不僅有職無權,且不能參加黃埔路官邸的作戰匯報。因此,白對陳誠,向我發過多次牢騷;對參加作戰匯報的那些人,白持以異常蔑視的態度。1947年,台灣人民發動了“二•二八”武裝起義,反抗蔣介石政權的殘酷統治。事變以後,蔣介石需要派一個有威望的國民黨軍政大員前往台灣,辦理善後工作。他考慮結果,以為白崇禧最為適宜。3月17日,白崇禧飛抵台灣,宣布處理台變四項基本原則,危機卒告解除。白返南京後,蔣擬以白任張群內閣的副院長仍兼國防部長以酬其功,但白力辭。這是蔣白關係比較融洽的一個時期。是年11月10日,蔣介石召見白崇禧,因人民解放軍劉伯承、鄧小平統率的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於夏秋間強渡黃河,向大別山進軍,直接威脅南京,他要白崇禧在九江設立國防部長指揮所,以對抗大別山區的劉鄧大軍。11月中,國防部長九江指揮所正式成立。

這是白自任國防部長以來蔣首次給他以部隊的指揮權。他所以反對李宗仁競選副總統,就是害怕李氏此舉會危及他的固有地位。

現在蔣介石要把白崇禧外放,白乘機提出一個建議,認為守江必守淮,這是一個戰略原則,主張華中隻能成立一個戰區,以期兵力能夠集中使用。因此他的華中“剿總”總部將設在蚌埠,而以重兵運動於江淮河漢之間,以鞏固南京這個政治中樞的防衛。但是蔣介石說,徐州將成立另一個“剿總”,以劉峙為總司令;華中“剿總”將設武漢,僅指揮江北上遊部隊。白崇禧以為中原劃分兩個戰區,緩急不能相顧,根本違背了他的“守江必守淮”的戰略方針,如此分兵使用,前途不堪設想。但蔣不允所請,逕將任命發表。6月6日,白崇禧邀李宗仁和我在他的大悲巷雍園一號寓所午餐,說他將赴上海住一個時期,非俟蔣答應他的要求,絕不接受此項任命。

不多幾天,蔣介石派吳忠信到上海去勸白崇禧回南京接受新命,白不為所動。後來又叫黃紹竑去勸他,黃一到上海即打電話給住在虹口的白崇禧。白在電話中說:“你如果代表那個人來勸我,那我們便沒有什麽好談。”黃說:“當然是那個人叫我來,但我自己還有別的看法。”等到兩人一見麵,黃紹竑就開門見山地說:“大家都說你是小諸葛,現在我看你這個諸葛亮,實在太不亮了。這些年來你在南京,不過是籠中之鳥,既然蔣介石要放你出去,你何不借此機會遠走高飛?你到武漢之後,把廣西部隊掌握在自己手裏,一到時機成熟,就可以製造形勢,迫蔣介石下台,讓德鄰(即李宗仁)出來代理總統,開創一個新的政治局麵,豈不是一舉而數利嗎?”白一聽此說於己有利,隨即回南京,同李宗仁麵談一切。6月28日,白崇禧在漢口就華中“剿總”職務,他的“守江必守淮”的主張也就擱置不談了。

何應欽繼白崇禧任國防部長以後,司徒雷登曾向蔣介石建議,在作戰部署上要保證使何應欽同美國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密切合作。可是蔣口頭答應卻並不實行,因此司徒雷登於6月14日報告美國務院,說蔣介石曾保證同意他的建議:“令何應欽將軍與巴大維將軍密切合作,共同指揮作戰,其後蔣委員長食言,仍由其本人用命令徑由無能之參謀總長(程注:指顧祝同),而親自指揮作戰。”8月22日,司徒雷登又報告說:“巴大維將軍曾就當時軍事行動所引起之若幹特殊問題,向委員長有所建議,但此項建議每不為其所重視。巴大維將軍執行其使命所遭遇之最嚴重困難,全因中國統帥部不能達成其任務所致。”這表明美蔣關係在繼續惡化,司徒雷登正企圖把戰敗責任完全推在蔣介石身上。

1948年9月間,在解放濟南的同時,毛主席抓住當前經濟、政治、軍事形勢均對中國人民革命有利的大好時機,毅然發動了對國民黨蔣介石的戰略決戰,先後組織和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10月19日錦州解放,遼沈戰役的勝利已成定局。10月23日,即長春解放的關鍵時刻,司徒雷登針對當時蔣家王朝所麵臨的惡劣情勢,向馬歇爾主持的國務院提出了五點建議,其中第二項,即“是否可建議委員長退休,讓位與李宗仁”。盡管馬歇爾對此議提出的答複是:“美國政府不應置身於建議委員長退休或其他華人為中國政府領袖的地位。”但司徒雷登仍悄悄地在進行和談運動,以期借此逼蔣下台。

與此同時,在錦州失守以後,何應欽深深感到:徐淮會戰可能隨即展開。22日,他召集了參謀總長顧祝同,次長劉斐、肖毅肅,第三廳廳長郭汝瑰等舉行會議,研究中原作戰的計劃。結果決定:由白崇禧統一指揮華中和徐州兩個“剿總”所屬的部隊,以期集中兵力,保衛南京中樞。這本來是白崇禧6月初提出的計劃,可是被蔣介石否決了。現在危機迫切,又由何應欽舊事重提,請蔣重新考慮。此一方案,23日由郭汝瑰送北平請蔣核定。郭汝瑰臨行時,顧祝同再三對他說:“白健生統一指揮是暫時的,會戰結束後,華中和徐州兩個‘剿總’仍分區負責。”可是蔣介石聽了,卻對郭汝瑰說:“就叫他統一指揮下去好了。”24日,何應欽電白崇禧告以由他統一指揮大軍的決定,並以“酉敬陽揮電”下達此項作戰指示。

10月27日廖耀湘兵團在遼西大虎山地區全部覆滅。蔣介石在東北親手丟掉了三個機械化兵團之兵,於10月30日自北平飛回南京。他一下飛機,即召集翁文灝、何應欽、張群等舉行緊急會議。會上,蔣介石放棄了平常的樂觀腔調,描述目前的軍事情勢為抗日戰爭結束以來之“最嚴重者”。據合眾社報導,“蔣以最陰鬱和最悲觀的腔調講話”。會後,蔣囑何應欽即用長途電話召白崇禧即日從漢口飛南京,就中原統一指揮問題,作進一步的洽商。

10月30日下午4時,白崇禧飛抵南京,5時即參加何應欽在國防部召開的關於討論中原作戰的會議。在會上,白崇禧答應統一指揮中原各軍,並對華中“剿總”所屬部隊作了一些更動部署的擬議。可是31日上午10時繼續開會時,白突然改變主意,堅決不肯統一指揮華中、徐州兩個“剿總”。

為什麽一夜之間,白崇禧就作180度的轉變呢?這裏麵大有文章。原來白一貫主張“守江必守淮”,而為達此目的,應將主力部署淮河以南,采取攻勢防禦。可是此時,徐州“剿總”所屬的幾個兵團,卻以徐州為中心,像一字形布置在隴海線上,要想變更部署,已經時不我與了。他怕蔣介石造成圈套,要他上當;並且他發現那時寧滬一帶政治氣氛有點異樣,呼籲和談的聲浪正在興起,他覺得還是在漢口靜觀風向為好。

11月2日,沈陽解放,至此曆時50天的遼沈戰役,以殲滅東北境內國民黨軍隊47萬餘人的偉大勝利結束。遼沈戰役的勝利,使人民解放軍總數迅速增至300萬人,國民黨軍迅速減到290萬人,因此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已經超過國民黨軍。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誌。

11月6日,人民解放軍在毛主席的領導和指揮下,又發動了淮海戰役。淮海戰役爆發後,蔣軍又節節慘敗,出現了土崩瓦解之勢。當時蔣介石曾電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要河南省主席張軫(兼兵團司令)帶領吳紹周、羅廣文、胡璉三個軍由河南東開,以支援淮海戰區。張軫覺得去則必敗,所以不願前往。後來蔣才派了黃維去。11月22日,人民解放軍在徐州以東全殲黃伯韜兵團,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兩天以後,黃維兵團的22萬人馬,在東進途中,被壓縮於以雙堆集為中心的包圍圈內,重重被困,插翅難逃。這時,蔣介石為想解黃維之圍,忙於把宋希濂兵團的第二十八軍和第二十軍東調,白崇禧對此迭加硬阻,幾經顧祝同出麵疏通,最後才答應放走。可是到了後來蔣要調走第二軍時,白崇禧就以辭職為要挾,在調兵這個問題上使蔣白關係到了破裂的邊緣。

11月間,蔣介石在軍事、經濟、外交各條戰線上均遭到致命的挫折,軍事失利,已如上述。在經濟上,蔣介石於8月19日以《臨時條款》授予的特權發行一種叫做“金圓券”的新幣,搶光了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的金銀外匯。他通過此一敲骨吸髓的掠奪手法,從人民手中搶走了37000多萬美元的金條、銀圓和外幣,而四大家族卻已先期把他們握有的外匯存放到外國去了。到了11月11日,金圓券的發行額已超過了原定的極限,終於走上了舊法幣的命運,使全國人民生活日益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與此同時,11月初美國大選的結果,適與蔣介石預期的相反。當孔宋豪門紛將其家小和財產運去美國之際,CC頭子陳立夫突被蔣派往美國,以參加“世界道德重整運動會”為名,進行不可告人的政治活動。根據1952年秋發行的一期《報道》雜誌揭露,陳立夫此次來美,攜有蔣介石致杜威州長一函,在彼返上海時,曾對《新聞天地》周刊發表一非常的談話。他說:“杜威之當選為美國總統,幾乎係一定不移者。”又說:“如果杜威當選,對於以軍事援助中國,將采取一種非常的辦法。”可是非常不幸,1948年美國大選結果,杜魯門連任美國總統,此實出乎蔣介石意料之外。蔣介石接到此一消息後,立於11月9日寫信給杜魯門,內稱:“支持國民政府作戰目標的美國政策,如能見諸一篇堅決的宣言,將可維持軍隊的士氣與人民的信心,因而加強中國政府的地位,以從事於正在北方與華中展開的大戰。”蔣介石此一要求,被杜魯門在11月12日的複信中嚴詞拒絕了。於是蔣介石決定派宋美齡赴美親向杜魯門呼籲。11月24日,宋美齡同美國務卿通長途電話,表示她要訪美。馬歇爾要她以私人資格前來,並允派一美國海軍專機供她乘坐。11月28日,宋美齡飛美,12月3日訪晤馬歇爾,10日又訪晤杜魯門。宋先後向馬、杜提出一整套關於要求美國援助蔣介石的計劃,其中包括:“(一)美國發表支持蔣介石政府反共目標的正式宣言;(二)派一高級軍官來中國主持反共戰爭之戰略與供應的計劃;(三)核準一個軍援與經援蔣介石政府的三年計劃,每年約需美金十億元。”這些要求同時被拒絕了。美國當局認為:“現在局勢惡化之程度,除實際調用美國軍隊外,任何大量之軍事援助,均於事無補。”這無異給蔣介石潑了一盆冷水。

12月初,我正在武漢,白崇禧對我說,不久以前,梅貽琦、晏陽初、盧作孚聯袂從寧滬經漢口入川。根據他們反映,寧滬和談空氣高漲,盼武漢方麵有所行動。白打算把西南各省民意機關首腦邀來漢口,共同發起一項呼籲和平的運動,目的在迫蔣下台。白要我為此到湘桂粵一行。可是12月5日晚上,李宗仁突與白崇禧通長途電話,要我於6日飛返南京。我事後方知,李宗仁所以要我趕回來,是因為吳忠信曾於4日夜來傅厚崗副總統官邸看他,說蔣當天召見了吳忠信,要他接替吳鼎昌當總統府秘書長。吳忠信說,他不是秘書長的材料,力辭不就。後來蔣介石終於向吳攤牌,說:“觀察最近內外情勢,我幹不下去了。我走開後,勢必由李德鄰來過渡。你的任務是拉德鄰上轎,等到任務完成,去留由你決定。”李宗仁得此訊息,認為局勢將變得很快,要我留在南京等候發展。

10天以後,蔣介石終於派張群、張治中、吳忠信來傅厚崗看李宗仁,就蔣介石下野問題進行初步洽商,經過兩次會談,成立了下麵非正式的協議:(一)蔣總統為便於政策的轉變,主動下野;(二)李副總統依法代行總統職權,宣布和平主張;(三)和談由行政院主持;(四)和談的準備:甲、組織舉國一致的內閣,其人選另行研究;乙、運用外交,特別加強對美、英、蘇的關係,以期有利於和平的實現;丙、主動爭取不滿政府與主張和平的政治團體及民主人士,共同為致力和平而努力。

這項協議,由吳忠信帶回給蔣介石,同時由我用長途電話告知白崇禧。白用粵語對我說:“蔣下野必須辭職,由李德公正式就任總統,不能用代理名義。如果名不正,那就什麽事都辦不了。”他並說,對此必須堅持到底,不能有所讓步。

12月20日,孫科宣布他的新內閣組織完成,政學係的吳鐵城任行政院副院長,CC頭子陳立夫和朱家驊都當了政務委員,表明它是“舉黨一致”的內閣。

此時美大使司徒雷登已表明他的堅決立場,認為蔣介石下野為必要之舉。司徒雷登的中國顧問傅涇波,於孫科就任行政院長後,曾往訪問,明告孫科說:“蔣總統下野,為進行和談所必需。”次日孫科去看司徒雷登,問起傅涇波的建議是否出自他的意見?司徒雷登答複說:“作為一個美國大使,他不能發表正式的意見,但以私人資格言,確實衷誠讚助和談運動。”這表明司徒雷登正在對蔣施加壓力,必欲去之而後快。

12月24日,蔣介石正式發表吳忠信為總統府秘書長,這是蔣介石準備下台的重要人事安排。據吳對李宗仁說,蔣介石下野的日期預定為1949年元旦,同日由李接任。可是就在這一天,白崇禧忽從漢口發出“亥敬”電(亥:代十二月;敬:代二十四日),給南京張群、張治中轉蔣介石,另送一份給我親交新任行政院長孫科。原電摘錄於下:“……民心代表軍心,民氣猶如士氣。默察近日民心離散,士氣消沉,遂使軍事失利,主力兵團損失殆荊倘無喘息整補之機會,則無論如何犧牲,亦無救於各個之崩潰。言念及此,憂心如焚!崇禧辱承知遇,垂二十餘年,當茲危急存亡之秋,不能再有片刻猶豫之時。倘知而不言,或言而不盡,對國家為不忠,對民族為不孝。故敢不避斧鉞,披肝瀝膽,上瀆鈞聽,並貢芻蕘:(一)相機將真正謀和誠意轉知美國,請美、英、蘇出而調處,共同斡旋和平。(二)由民意機關向雙方呼籲和平,恢複和平談判。(三)雙方軍隊應在原地停止軍事行動,聽候和平談判解決。並望乘京滬平津尚在吾人掌握之中,迅作對內對外和談部署,爭取時間。”

白崇禧發出的和平呼籲,事前沒有同李宗仁商量。李宗仁從我手裏看到該電原文,就說:“糟了,蔣介石可能誤會我們逼他早日下台,從而惱羞成怒,故意把事情拖下去。”

事情正如李宗仁所料的那樣,從24日起,李宗仁再不能從吳忠信那裏打聽到關於蔣介石下野的消息了。白崇禧這一舉動,不僅對李宗仁無所補益,反而引起了蔣介石的一些誤會:(一)自東北、徐州兩次會戰戰敗,東北精銳和徐州方麵杜聿明所統率的主力絕大部分都喪失了,白在華中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軍事力量,蔣以為白正在利用這種聲勢對他進行威脅。(二)長沙綏靖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也同時致電蔣介石,倡議與中共談和。程並要求蔣介石下野,以利國共和談的進行。蔣因此懷疑白、程勾結逼他下野。(三)蔣介石以為早在一周以前已派了張群等,同李宗仁商談有關職權交替問題,為什麽白崇禧還要有此一舉?蔣誤會李迫不及待,授意白造成形勢,逼他早日去職。

蔣介石一貫個性倔強,不受人們威嚇,所以白電來後,他就不再談引退問題了。

黃埔路官邸的最後晚餐

白崇禧以“亥敬”電發出後,蔣介石迄無任何反應;同時他又聽到平津戰役爆發,塘沽戰爭激烈,蔣於28日電召閻錫山、胡宗南、盧漢到南京有所指示,29日又發表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凡此種種,均非謀求和平的部署。所以12月30日,白崇禧又對蔣發出“亥全”電,重申前電主張,電雲:“當今局勢,戰既不易,和亦困難。顧念時間迫促,稍縱即逝,鄙意似應迅將謀和誠意,轉告友邦,公之國人,使外力支援和平,民眾擁護和平。對方如果接受,借此擺脫困境,創造新機,誠一舉而兩利也。總之,無論和戰,必須速謀決定,時不我與,懇請趁早英斷。”

蔣介石在收到上電的同時,河南省政府主席張軫也發來“亥卅”電,表達同樣主張。因此蔣介石更懷疑白崇禧正在湘鄂豫三省開展一次迫蔣下台的運動,時局發展到了這一地步,他不能一聲不吭了。

12月31日下午,我接到總統府總務局交際科的書麵通知,要我於下午7時到黃埔路官邸便餐一敘。我到時發現蔣介石府邸裏火樹銀花,照耀奪目,天花板下,彩帶繽紛,四周牆壁也還貼著聖誕節的七彩剪紙,從表麵來看,充分顯示著節日的氣氛,但是在座的人們表情陰鬱,好似大禍臨頭,憂心忡忡。

這晚到會的有副總統李宗仁,行政院長孫科,立法院長童冠賢,監察院長於右任,總統府秘書長吳忠信以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張群、張治中、邵力子、陳立夫、穀正綱、張道藩、穀正鼎、賴璉、肖錚、劉健群、黃少穀、倪文亞、柳克述、蔣經國、何浩若、賀衷寒、王世傑、王寵惠、範予遂、肖同茲、王啟江、張其昀、鄭彥棻、吳鐵城、朱家驊、張厲生等等,共40多人。

移時蔣介石出來,招呼人們就座吃飯。飯後,蔣介石以低沉的語調說:“現在局麵嚴重,黨內有人主張和談。我對於這樣一個重大問題,不能不有所表示。現擬好一篇文告,準備在元旦發表。現在請嶽軍先生朗誦一遍,征求大家意見。”

蔣講話時板起麵孔,似乎十分惱火。

這是蔣介石下野謀和的文告,出自總統府政務局長陳方的手筆。自蔣介石的文膽陳布雷看到蔣朝絕望,於11月13日在南京自殺斃命以後,蔣要發表什麽文章,隻能依靠這個由楊永泰一手提拔的“江西才子”了。張群把全文念完以後,全場一片靜寂,鴉雀無聲。

李宗仁坐在蔣介石右手。蔣問李對這篇文告有什麽意見。

李宗仁答道:“我與總統並無不同的意見。”跟著CC骨幹分子穀正綱、穀正鼎、張道藩等先後發言。他們都極力反對發表這個文告,因為它表示蔣有下野謀和的意向,這將對於士氣人心發生重大的影響。肖同茲、範予遂等則表示相反的見解。

當CC分子爭論蔣介石不應公開表示下野時,蔣介石火冒三丈,他破口大罵道:“我並不要離開,隻是你們黨員要我退職;我之願下野,不是因為共黨,而是因為本黨中的某一派係。”

隨即對張群說,有關他下野的一句話必須列入,言畢即憤然離開宴會廳。當時人們都十分清楚,蔣介石所說逼他下野的“某一派係”,即是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頭目的桂係。

次日,即1949年元旦,蔣介石的求和文告發表了。其中引人注目的一句話是:“個人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取決於國民之公意。”

同日,蔣介石電白崇禧雲:“亥敬、亥全兩電均悉。中正元旦文告,諒荷閱及,披肝瀝膽而出,自問耿耿此心,可質天日。今日吾人既已傾吐精誠,重啟和平之門,惟言和之難,卓見已詳。如何方可化幹戈為玉帛,想兄熟慮深籌,必已有所策劃,甚冀惠示其詳,俾資借鏡。今大計雖已昭明,而前途演變尚極微妙。望兄激勵華中軍民,持以寧靜,借期齊一步驟,鞏固基礎,然後可戰可和,乃可運用自如,則幸矣!”

這一天,蔣介石召集國民黨高級官員在南京總統府舉行“團拜”儀式。禮成後,他邀李宗仁到禮堂後麵休息室去談話。

蔣對李說:“就當前局勢來說,我當然不能再幹下去了。但是在我走開以前,必須有所布置,否則你就不容易接手,請你告訴健生(程注:指白崇禧)也明白這個道理,製止湖北、河南兩省參議會不要再發表通電,以免動搖人心。”

新年中,南京、上海一帶謠言很多,說蔣介石元旦求和文告的發表,實際上是白崇禧前後兩份電報所逼成,甚至說李宗仁正在實行他競選副總統時就已定下的“逼宮”計劃。

蔣介石求和聲明所引起的反應

蔣介石的求和聲明發表以後,各方反應冷淡。大家所重視的和等待的,乃是中共方麵的反應。1月5日,新華社發出了以《評戰犯求和》為題的一篇評論,把蔣介石的這個求和聲明的外衣一層層地剝開,使它在光天化日之下原形畢露。之後,毛主席在《四分五裂的反動派為什麽還要空喊“全麵和平”》一文裏一針見血地指出:“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白崇禧及其指導下的湖北省參議會向蔣介石提出了‘和平解決’的問題,迫使蔣介石不得不在今年一月一日發布在五個條件下進行和談的聲明。蔣介石希望從白崇禧手裏奪回和平攻勢的發明權,並在新的商標下繼續其舊的統治。”曆史事實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論斷。

蔣介石怎樣企圖“在新的商標下繼續其舊的統治”呢?蔣經國在《危急存亡之秋》一文中作了概括的說明。他說他的父親當年所以決定引退,由於考慮到下麵三個因素:“甲、黨政軍積重難返,非退無法徹底整頓與改造;乙、打破半死不活之環境;丙、另起爐灶,重定基矗”關於第三點的具體措施,就是蔣介石任命陳誠為台灣省主席的同時,派蔣經國為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

(原文載: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華文史資料文庫》,第7冊,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8-289頁;或文思主編:《我所知道的蔣介石》,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86-302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賽昆侖大賊 回複 悄悄話 滿篇謊言。
例如,斷章取義地引用魏德邁的講話。
據魏德邁向司徒雷登介紹:“他(蔣)保證要大規模改組政府,包括撤除貪汙無能的官員。我相信他的話。但我也理解,政治經濟改革在蘇俄支持的共產黨叛亂被製止前,很難成功”,特別地,蔣介石準備把江南各省主席換為平民。所以,“我講話目的在於刺激政府馬上行動並加強蔣將軍的地位以利其大規模改革政府”,講話發表一周後,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被撤職。
魏德邁還在國會作證:“俺相信蔣將軍真誠地為他的國民服務,他需要俺們的支持,也理應得到俺們的支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