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芬妮的溫馨客棧

烹飪,攝影,旅行,經典美食,品質生活
個人資料
恬芬妮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遊船東南亞(5) - 吳哥窟(Angkor Wat, Cambodia)

(2018-07-19 23:15:32) 下一個

吳哥(Angkor)一詞來自梵語(Nagara),意思是城市、都市。 在公元九世紀至十五世紀的600年間, 暹粒曾經是高棉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區。 高棉是當時極為強盛的國家,其疆域範圍向北延至中國邊境,向南擴展至馬來半島,占據了今柬埔寨、老撾、泰國,和越南的大片地區。

十二世紀初期,高棉曆史上傑出的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開始了統治。 由於他信奉毗濕奴,當時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就為國王設計了供奉毗濕奴的國寺吳哥窟。 這座規模宏大的廟宇建造於1113~1150年間,它的主體建築由五座寶塔組成,外麵環繞著三層回廊,最外圍有灌水的壕溝。 在寺廟回廊的牆麵上有大量精美的浮雕,生動講述了古老的神話故事和當今國王的生活。 這座宏偉壯麗的廟宇在當時就得到了人們的膜拜和尊崇,並且在1000年後仍然是柬埔寨的象征,這實在應該歸功於它那精湛的建築藝術和奇特魅力。

蘇利耶跋摩二世去世之後,高棉王朝先是陷入了內亂,接著又在1177年左右遭遇外敵入侵,國都也慘遭洗劫和破壞。 當時還是王子的蘇耶跋摩七世率領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於驅逐了入侵者,並於1181年登基為王。 他在位的三十年間,苦心經營,兢兢業業,帝國達到了頂盛。 蘇耶跋摩七世重建了吳哥城,為了防止外敵入侵,他下令建築了特別高大堅固的城牆和寬闊的護城河,還在城內建造了許多宏偉的廟宇,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位於城中心的巴戎寺,據說寺中那微笑的四麵佛像就是以蘇耶跋摩七世的麵容為藍本來雕刻的。 由於蘇耶跋摩七世信奉佛教,吳哥地區的宗教信仰也開始由印度教轉變為佛教,在巴戎寺中可以看到印度教與佛教並存的特殊風格,這是當時宗教信仰發生轉變的反映。 除了大量的寺廟建築,吳哥城中還修建了醫院、旅舍、集市等公共設施,還有許多四通八達的道路從國都通往各地,吳哥城逐漸成為一個無比繁榮富庶,令人向往的地方。

到了1431年,暹羅軍隊入侵真臘,攻陷了都城吳哥。 這一地區的廟宇和城市設施遭到了嚴重破壞,高棉王朝被迫遷都。 自此之後,被廢棄的吳哥開始慢慢湮沒在熱帶叢林之中…

----- 以上文字來源:《世界十大考古之迷》

1860年,法國自然學者Henri Mouhot來到吳哥窟,1863年發表遊記在歐洲引起轟動。 Mouhot被公認為是發現“丟失的吳哥”的第一人。 但是葡萄牙人Diego de Couto卻早在十六世紀中葉即詳細地記載了吳哥窟,並且描述了柬埔寨王到廢墟裏狩獵大象的情景。 其他西班牙傳教士也分別在十五和十六世紀來到過吳哥窟,並且留下文字記載。 公元十七世紀,甚至有日本人在吳哥窟住紮的記錄。

盡管歐洲人在不同時期記載有關遺忘的城市(lost city),當地佛教徒卻從公元十五至十九世紀一直在維護和使用吳哥窟。 公元十六世紀,高棉政府曾經一度把吳哥窟從印度教改變成佛教聖地。

下午4點半坐飛機離開越南胡誌明市,一小時後到達柬埔寨暹粒(Siem Reap),入住速卡暹粒度假酒店及會議中心。

我參加的吳哥窟旅遊團分兩組。 我的行李跟一組的大巴走了,自己卻胡裏胡塗地坐上二組的車。 醒悟後趕緊告訴二組的導遊。 他連聲說不要緊,叫我就坐他的車。 也許這個小插曲讓他記住了我,第二天才能從吳哥窟的大街上把我認出來。

第六天晚上 速卡暹粒度假酒店及會議中心(Sokha Siem Reap Resort & Convention Center)

入住的酒店很豪華,到處是溫馨的聖誕裝飾,簡直可以媲美世界上任何一家旅館。 我自己住一個套間,寬敞、舒適、時尚,可惜隻住一晚。

天氣濕熱,晚飯前剛洗過澡,臨睡前又要洗一次。 另外,在後花園吃布斐、看歌舞的時候,經常有蚊、蠅、飛蟲落在餐具或者餐巾上。 坐在對麵的美國小姐一直不停地渾身抓撓,最後沒等看完表演就先行離去。

酒店的門童擺好姿勢等我照相。

大廳裏的聖誕裝飾。

在後花園邊吃布斐邊欣賞傳統柬埔寨歌舞表演。









布斐陳列在這種布置得像街頭小販的推車裏。





吃完飯出去拍照,酒店前院的亭子和樹上掛滿聖誕燈火。

回頭往酒店裏看,中間是大廳裏的聖誕樹。

從酒店裏往門外看剛才的亭子。

酒店大廳裏的聖誕樹。

第七天 速卡暹粒度假酒店及會議中心(Sokha Siem Reap Resort & Convention Center)

布斐早餐裏的米粉很好吃。

早上起來洗過澡,吃完飯渾身又是粘粘的,隻得再洗一遍。

我特別喜歡這裏的裝潢,充滿熱帶風情。

通往酒店的後花園。

昨晚表演歌舞的地方。

昨晚這些古樸的推車上擺滿食物。

昨晚這個亭子裏也擺滿食物。



昨晚我們坐在遊泳池前吃布斐,欣賞歌舞。

酒店前門外,應該是仿造吳哥窟的風格。

從酒店往外照。

酒店前院裏的亭子。

從前院往酒店裏照。

在柬埔寨語裏,Angkor是城市的意思,Wat是佛, Thom是首都。 Angkor Wat即是佛城(也叫吳哥窟或者小吳哥),Angkor Thom是首都(也叫吳哥城或者大吳哥)。

我們首先參觀地圖左下方的小長方形,Angkor Wat(吳哥窟)。 然後坐車去32公裏外的Banteay Srey Temple(女王宮),位於地圖右上方(地圖沒有標出來)。 午飯後參觀位於地圖左上方的大長方形,Angkor Thom(大吳哥)。 最後參觀Le Phrom Temple(塔普倫寺),即是地圖右邊的中等長方形,大約與Angkor Thom的下半部分平行。

吳哥窟(Angkor Wat Temple)

吳哥窟占地42英畝,外牆長2.2英裏,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場所。 始建於公元十二世紀初,吳哥窟是高棉王Suryavarman II用來祭祀印度神Vishnu的地方。 因為印度教的廟都朝東,這裏的廟卻向西,有人猜測吳哥窟也許是王者本人的陵墓。

吳哥窟結合了高棉曆代廟宇建築的兩個基本元素:立體廟山的多層方壇和平地廟宇的回廊。 吳哥窟的廟山由三層回廊環繞的長方形平台組成,層層高疊,形如金字塔,象征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 廟山頂部聳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征須彌山的五座山峰。 三道回廊象征須彌山所在地的土、水、和風;廟山周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征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多年從事吳哥窟維修工作的法國遠東學院古跡維修專家莫裏斯·格萊斯(Maurice Glaize)認為“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以造型之雄偉、布局之平衡、比例之協調、線條之優美,威風赫赫,可比美世界上任何最傑出的建築成就,而且毫不遜色。”

吳哥寺裝飾浮雕豐富多彩,刻於回廊的牆壁及廊柱、窗楣、基石、欄杆之上,令人目不暇接。 最常見到的是整牆的仙女浮雕,麵帶微笑,頭戴花飾,端莊秀麗。 浮雕題材主要取自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東牆是“乳海翻騰”的傳說,敘述毗濕奴的故事,北牆是毗濕奴同天魔作戰的故事,西牆是“神猴助戰”,南牆則是高棉人與入侵者的戰鬥情景。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各地前來觀光的遊客持續增加,從1993年不到一萬人次,迄至2007年已達二百萬人次,吳哥窟已成為世界級的旅遊勝地。 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 吳哥窟的造型,從1863年開始就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國旗上。

從西門進Angkor Wat。 導遊囑咐了幾句,就解散了。 我興衝衝地跑在前麵,甚至沒有聽清楚什麽時候、在哪裏集合。 先沿著南牆走到東門,再沿著北牆折回,整整繞著吳哥窟轉了一圈。 遇上別的導遊講解就跟著聽。 中間有一個地方大排長龍,據說可以爬梯到塔頂看吳哥窟全景。 我看看這麽多人,就放棄了。

這是西門外的怪獸,是石獅子嗎?

這種護欄挺有新意。



據說這道中軸線上的門是國王專用。









右後方是吳哥窟五塔之一。

吳哥窟五塔之一。



最南邊的回廊。

回廊裏的浮雕描繪戰爭中的血腥殺戮。 人物眾多,雕刻細膩,場麵宏偉,令人咋舌。

血腥殺戮。

盛大的祭奠儀式。

血腥殺戮。

回廊頂部的裝飾。

氣宇軒昂的武士。

這些武士抱著木樁在攻城嗎? 上圖是仙女在助陣嗎?





從網上看來的資料說這是某人的舍利塔,不是吳哥窟的一部份。

東門,吳哥窟的經典圖案。 右邊的塔裏有人沿著樓梯往上爬,就是在那裏看吳哥窟全景。 下麵大排長龍。

三座塔裏左、右兩塔後麵靠裏都有很小的塔尖露出來。 所以一共是五座塔,按梅花圖案排列,代表印度教神話裏世界中心須彌山的五座山峰。

沿著北牆往回走。

仙女浮雕。



特別喜歡這裏,日出或者黃昏的時候應該很好看。



回到西門已經累得快趴下了。 周圍看不見旅遊團裏的人。 出了吳哥窟,漫無邊際地在主幹道上走了20多分鍾。 盤算著再走5分鍾,如果找不到導遊就回頭往岔路上找。 這時後麵有人拚命按喇叭。 以為擋了別人的路,趕緊閃在一邊。 喇叭還響,再閃一次。 喇叭竟然還在不停地響。 回頭一看,原來是二組的導遊。 昨晚從飛機場出來的時候曾經坐過他的車。 他載著我和其他幾個二組的人往前開了大約15分鍾車,才回到大巴上。 我坐回一組的車,他還追過來問我到底是一組的還是二組的。

等了半個多小時,一組的導遊和其他人才坐著平板車回來。 有人告訴我他們隻是爬到塔頂看吳哥窟全景,然後跟導遊去禮品店買明信片,其它什麽都沒看到。

晚上坐飛機離開暹粒,我給兩個導遊都派了小費。 如果頭一天晚上沒有坐錯車,今天可能就不會被二組的導遊在大街上認出來。 在這裏走丟可不是鬧著玩的。

女王宮(Banteay Srey Temple)

Banteay Srey Temple建於公元十世紀,用來供奉印度神濕婆。 整座廟選擇紅砂石原料。 粉紅色的外表,栩栩如生的雕刻,和小巧玲瓏的格調很受遊客歡迎,被稱為“高棉藝術之寶”。

我似乎記得導遊說這座廟是高棉王建給母親的,網上卻不是這樣說的。 不過這裏的風格相比起吳哥窟是多了分女性的撫媚。

整座廟分裏外三層。 這是第一進院落。







第二進院落。

第三進院落,據說代表Khā??ava森林在燃燒。

中央塔群。

中央塔群。

《西遊記》裏天蓬元帥豬八戒的原形?

中央塔群。

出了第三進院落。

回到第二進院落,雕刻表現印度神Vāli和Sugrīva的爭鬥。 像不像《西遊記》裏的美猴王?

這些人在廟外合奏,傘上掛著柬埔寨國王和王後的肖像。

從外麵看,這座廟的規模其實很小。 中央的三座塔,像吳哥窟東大門那三座塔。

走著走著,隻剩下導遊和我。 導遊向路邊小販買了切好的新鮮水果,裝在朔料袋裏叫我吃。 我嚐了一塊,甜蜜多汁,可惜不知道是什麽水果。

中午在Tara Hotel用午餐,等集合的時候無聊,照了座椅旁邊的裝飾。 同行的英國老先生對我的攝影技術指指點點,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銀器禮品店

禮品店外的織布示範。

銀器製作。

禮品店裏的銀器,圖案是吳哥窟的東大門。

禮品店裏的銀器,圖案都是吳哥窟裏的。

吳哥城(Angkor Thom)

吳哥城又稱大吳哥,是高棉帝國的最後一座都城。 它始建於公元九世紀末,十二世紀後期由於外敵入侵而遭到破壞。 1181年登基的蘇耶跋摩七世趕走了入侵者,重修了吳哥城。 此後吳哥城的都城地位維持了幾百年。

吳哥城略顯正方形。 城牆的邊長約為3千米,高8米,厚3.9米。 全部由紅砂石砌成,十分堅固。 在城牆的外圍環繞著寬約百米的護城河。 為了抵禦入侵,河裏當時養了很多鱷魚。 護城河上架有石橋,橋的兩旁排列著54尊石像,還有蛇形的裝飾,以起到威懾作用。

吳哥城共有五座城門,東邊兩座,南、西、北各一座。 兩座東門是正門,其中一座被稱為“凱旋門”。 這座城門寬7米,高23米,在頂端有三座寶塔。 中間的較高,兩側的較低,形成一個“山”字形狀。 城門頂端的三座寶塔其實是三尊四麵佛,和城中巴戎寺的佛塔大致相同。 在大門的兩側各有一幅巨形浮雕,雕刻著仙人騎著三頭象的神話故事。 與吳哥窟相比,吳哥城的城門和城牆都更為堅固,更為大氣,顯示出當時的國王蘇耶跋摩七世的雄心和魄力。

----- 以上文字來源:《世界十大考古之迷》

當時沒有發現吳哥城南門上的三座塔竟然也雕刻了四麵佛像。 兩旁的石像,一邊是天使,一邊是惡魔。 導遊叫猜哪邊是天使、哪邊是惡魔。

左邊的天使。

左邊的天使。

右邊的惡魔。

右邊的惡魔。

左邊的天使。

巴戎寺

巴戎寺建於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在國王蘇耶跋摩七世執政期間是文武百官上朝的地方。 巴戎寺也是大形須彌山式建築,底部台基呈長方形,長160米,寬140米。 整座建築分為三層,下麵兩層是環繞著回廊的高台,最上麵一層是由54座寶塔組成的塔群。 巴戎寺的回廊建築十分精美,廊內的石壁和石柱上有內容豐富的精美浮雕,有天堂、地獄、百官上朝、國王出巡、率兵出征、民眾打漁、狩獵、鬥雞、收割等場麵,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為後世研究留下大量珍貴的資料。

巴戎寺最令人難忘的是那著名的“吳哥的微笑”。 在寺廟的第三層分布著54座大大小小的寶塔。 每座寶塔頂端都有一個巨形頭像,高度從1.75米至2.4米不等。 這些頭像的四麵都是微笑著的佛麵,即是所謂的“四麵佛像”。 這些佛像眼臉下垂,眼睛微閉,嘴唇緊抿,表情肅穆,安詳,平靜,嘴角卻流露出一絲若有若無的微笑。 塔群的中央部位是一座高45米,直徑為25米的大寶塔,據說上麵的四麵佛像就是真臘王蘇耶跋摩七世本尊。 專家們認為吳哥城的四麵佛像象征著國王憐憫,慈悲,慷慨,和公道四種美德;象征著天堂與地獄,天上與人間,國王與人民,佛教與婆羅門教之間的統一;還代表著國家所指定的,從上到下都應遵守的統一法規。 因此佛像的眼睛雖然閉著,但是他時刻都在監督著國人的言行。 他不但能夠看到現實世界中每個人的活動,還能看到天堂和地獄中的一切。

----- 以上文字來源:《世界十大考古之迷》

著名電影《花樣年華》的結尾:日暮黃昏時分,男主角獨自站在荒蕪淒涼的吳哥廢墟中,麵對著樹幹上一個隱秘的小洞,訴說著自己綿綿不盡的心事和情懷…


石獅子?

佛像怎麽打扮得花裏胡哨的?



神態飄飄欲仙。





真臘王蘇耶跋摩七世本尊?



像是在抿嘴偷笑。







這座女神像很美,讓我想起龍門石窟裏一座很美的小雕像,可惜頭被人砸了。







這張沒有笑。



真臘王蘇耶跋摩七世本尊?

這張睜著眼睛。

這次來吳哥窟總共參觀了4座廟。 盡管每座廟各有千秋,讓我震撼的卻隻有巴戎寺。 千百年來,那一座座巨大的、毫無生命跡象的、表情各異的、穿越時空的石像,安詳地、默默地聳立在那裏。 每一個角落,每一個轉彎,無所不在,逃無可逃。 在這裏,時光凝固住了。 天與地之間,隻有佛與你同在。 人是那麽地渺小、無助。 穿越其中,隻能呆板地扣動快門。 什麽都說不出來,什麽也想不了。 如果在臨晨或者黃昏,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

左邊的是真臘王蘇耶跋摩七世本尊?



鬥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

以前大象跟當地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耕種、運輸、打仗…,後來大象的數量急劇減少,現在幾乎瀕臨絕跡。 所幸鬥象台讓人們一窺當時的盛況。

鬥象台為十二世紀晚期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的巴揚寺式(Bayon)建築,是吳哥國王選坐騎的地方。 台長超過三百米,共有三個平台。 南部的梯級以三頭飾的大象為柱,象鼻卷著蓮花。 平台的牆壁則雕上獅子和神鳥。 象台的外觀,主要是厚皮動物如大象、犀牛、河馬等圖飾,栩栩如生。 古代的吳哥國王,站在鬥象台上作檢閱,舉行各種公共儀式,馬隊、車隊、象隊,魚貫在廣場上走過。










塔普倫寺(Ta Phrom Temple)

Ta Phrom Temple是高棉王Jayavarman VII時期的大乘佛教寺院和學校,大約建成於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 這裏雜草叢生,大樹從廢墟中拔地而起,沒落荒棄之美竟然使其成為吳哥地區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塔普倫寺列為世界遺產。 今天,印度考古探測(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和暹粒吳哥管理與保護單位(Authority for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Angkor and the Region of Siem Reap)聯手致力於塔普倫寺的保護和維修。

高棉帝國於公元十五世紀解體。 從那時起,塔普倫寺即被文明社會所遺忘。 公元二十一世紀初,法國遠東學院(the ?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展開吳哥地區的保護和維修工作。 因為整座寺廟已被樹根莖幹糾纏盤結在一起,學者們決定放棄整修,保持原始模樣,由此形成了塔普倫寺與叢林一體的獨特景觀(concession to the general taste for the picturesque)。 法國吳哥研究先驅Maurice Glaize說塔普倫寺很獨特,與周圍的熱帶叢林相鋪相成得非常完美,但並沒有被叢林所吞沒(one of the most imposing [temples] and the one which had best merged with the jungle, but not yet to the point of becoming a part of it"。) 今天的維修工作集中在停止廢墟繼續叢林化,便於遊客參觀,並且保持這種被遺棄的感覺。

結實雄大的塔普倫寺被當地人稱為蛇樹的卡波克(Kapok)樹所盤踞。 它們粗壯發亮的根莖,繞過梁柱、探入石縫、盤繞在屋簷上、裹住窗門。 由一顆不起眼的小種子開始,曆經數百年的努力,深穩緊密地縛住神廟,讓枝幹有力地向天攀升。 而今卡波克蔥茂的樹葉就像祈神的臂膀,成功地伸向天際,與神廟交錯相纏,蔚為奇觀,以至有些學者甚至認為這些樹也應列入神廟曆史的一部份而一並保護。

據說電影《古墓奇兵(Tomb Raider)》就是在塔普倫寺取的景…

塔普倫寺大門口的幾棵大樹。





這棵是橡膠樹,已經割過膠了。

來了,大樹壓頂。

這棵隻是文雅地附在廟宇上麵。



這根的樹杆插入廟宇的裂縫中。

這根的樹杆粗壯得像莽蛇。

這是上圖中被樹杆緊緊纏繞的寺廟門上的浮雕。



這棵樹把寺廟遮得隻剩下門洞了。

這棵樹非常秀氣,最受歡迎。 導遊讓幾乎每個人都站在門邊留影。

泰山壓頂的感覺。

我的天哪,這麽粗,得有多大的力氣!



這棵樹的形狀像人參。





晚上7點35分坐飛機離開暹粒,8點15分到達柬埔寨首都金邊(Phnom Penh)。



遊船東南亞係列:

第一站
新加坡樟宜機場
(Singapore)
第二站
斯裏巴加灣
(Bandar Seri Begawan, Brunei)
第三站
芽莊
(Nha Trang, Vietnam)
第四站
胡誌明市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第五站
吳哥窟
(Angkor Wat, Cambodia)
第六站
金邊
(Phnom Penh,Cambodia)
第七站
曼穀
(Bangkok,Thailand)
第八站
蘇梅島
(Ko Samui,Thailand)
第九站
新加坡中國城,小印度
(Singapore)
第十站
巴厘島
(Bali, Indonesian)
第十一站
吉隆坡
(Kuala Lumpur, Malaysia)
第十二站
檳城
(Penang,Malaysia)
第十三站
普吉島
(Phuket,Thailand)
第十四站
新加坡植物園,遊新加坡河,佛牙寺,小印度,樟宜機場
(Singapor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