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巴陵鬼話:2011年 2月3日

(2011-02-04 06:51:10) 下一個
這兩天,收到近200條短信,大都是拜年的吉祥話。有8條短信是“難得糊塗”。內容如下:
古今聖賢鍾情於糊塗之研究。孔子發現了糊塗,取名“中庸”;老子發現了糊塗,取名“無為”;莊子發現了糊塗,取名“逍遙”;墨子發現了糊塗,取名“非攻”;如來發現了糊塗,取名“忘我”;胡總發現了糊塗,取名“和諧”。世界萬事,唯糊塗難。
依上述說法,則:
糊塗=中庸,
糊塗=無為,
糊塗=非攻,
糊塗=忘我,
糊塗=和諧
據此,是否還可以再引伸呢?比如:糊塗=中庸=無為=非攻=忘我=和諧。
這顯然是糊塗之說。
我對糊塗沒有研究。短信中說,古今聖賢對糊塗的研究和發現,我亦未曾聞也。
不過,既然是多個朋友同時給我發“難得糊塗”短信,當引起我的注意。
今天下午,查閱了有關“難得糊塗”的資料。
傳說,有一年,鄭板橋到萊洲雲峰山觀摩鄭公碑,遇見一位自稱為“糊塗老人”的老翁。老翁家中有一塊與方桌一般大小的硯台。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美,實為世間極品。老人請鄭板橋為之留下墨寶,以便請人刻於硯台的背麵。鄭題寫“難得糊塗”四字,蓋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鄭板橋亦請老人題寫一段跋語,老人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寫罷也蓋了方印:“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鄭板橋知道是遇到了一位情操高潔雅士,見硯台中還有空隙,便提筆補寫道:“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
世人對這個傳說故事大體有三種猜想:一是“自我解嘲說”;二是“抗議之聲說”;三是“心安理平說”。喜好者根據各自的理解,把“難得糊塗”四字以橫聯的形式掛在家中。
20多年前,我剛滾出政治市場時,有三位朋友不約而同的送“難得糊塗”給我:--他們大概是在安慰我?但這條幅,我一直未掛出。
鬼話寫了多年,有許多朋友勸我封筆。要我糊塗點。前年還有人送我一首“難得糊塗”歌。歌詞曰:
人生是條漫長路  路過繁華  路過孤獨  三十年河西喲  三十年河東喲  誰能看透誰贏誰輸  辛苦過後還有快樂  煩惱過後  還有幸福  得到與失去喲  分得太清楚喲  聰明反被聰明誤 
難得糊塗  吃過多少虧喲  流過多少淚……我想歎一聲呀  難得糊塗  記住美好的夢 忘記過去的痛
……
 上了年紀的人,曆經坎坷磨難的人,乍聽這歌,會有點感慨唏噓。在我看來,難得糊塗是一種境界:或許是人們屢經世事滄桑之後的大徹大悟,或許是聰明人吐露的無可奈何之語。我老殷天生愚鈍,不聰明,更難不糊塗。或許,這正是我的命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