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易的思考

一個以思考為娛樂的人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與愛告別 - 懷念凱倫·卡彭特

(2021-05-28 05:16:33) 下一個

I'll say goodbye to love (與愛告別)
No one ever cared if I should live or die (沒有誰在乎我的生與死)
Time and time again the chance for love has passed me by(一次又一次,愛與我擦身而過)
And all I know of love(我所理解的愛)
Is how to live without it(無非是沒有它我應該如何生活)

---Goodbye to Love, Carpenters( ---與愛告別,卡彭特樂隊)


最近一個網友在微信上分享卡彭特的演唱會,一時竟觸發了我的懷舊情節,對卡彭特樂隊的熱情也再次複燃。讓我個人糾結不休的是,一個有著天使般容貌和嗓音的歌星,竟然對自己的身材百般苛刻,節食到骨瘦如柴,最後引發並發症,在32歲的年紀就告別人世。難道這個為千萬歌迷愛戴的人真是如這首歌所唱的那樣,生活在愛的荒漠之中?

卡彭特樂隊在大陸流行的時候大概是80年代末,而在本人就讀的美術學院則是在80年代中葉。當時我剛進本科不久,記得每天中午學校的高音喇叭就經常播放各種歐美流行音樂,同學中也不斷流傳各種歐美的流行歌星的錄音帶,可謂一種時髦。在這些流行音樂中最早的一個,就是卡彭特樂隊 (Carpenters)。

卡彭特樂隊是以卡彭特兄妹為主的一個小型軟搖滾樂隊,流行於70年代美國。主唱凱倫·卡彭特(以下簡稱凱倫),其嗓音音域偏低,但跨度很大,歌唱風格自然流暢。卡彭特樂隊的歌曲基本由卡彭特的哥哥理查德·卡彭特(以下簡稱理查德)編排甚至作曲,大多旋律優美,風格柔和,在當時美國的重金屬搖滾、瘋克(Funk)、迪斯科、爵士樂等等流行風格中獨樹一幟。

在我接觸到卡彭特的時候,凱倫·卡彭特已經去世,據傳死因是她為了減肥而得了厭食症。雖然當時我就覺得很吃驚,但因為同時還喜歡很多其他歌星,甚至覺得相比之下卡彭特的風格似乎過於“平淡”,所以很快忽略了卡彭特。幾十年之後的今天,重溫她的歌曲,不但發現她的歌有一種很多其它歌手缺乏的“普世”美感,百聽不厭,而她傳奇般的離世,更讓我產生了解她的生事的動機。

凱倫·安·卡彭特(Karen Anne Carpenter)1950出生於美國康州。凱倫的哥哥理查德比凱倫大六歲,很小就顯出了過人的音樂天賦,成為父母關注的中心。在凱倫13歲的時候,卡彭特全家從東北部的康州搬到加州,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成全理查德的音樂才華。

在加州理查德果然如魚得水。先在教會演奏鋼琴,而後進了加州長灘州立大學深造音樂,並結識了不少誌趣相投的音樂同伴,很快組成了樂隊。妹妹凱倫從來是哥哥的崇拜者,來加州之後也很快萌發了對音樂的興趣,學會了打鼓,成了卡朋特樂隊中的鼓手。

凱倫是少有的對打鼓有熱情的少女,不但在學校訓練,甚至在家裏把餐桌上的筷子用來敲打,很快就技藝精湛。如果不是她偶然表現出的不同尋常的嗓音,她也許會一直快樂地打下去。凱倫成為成為歌星的確出於“偶然”,如她的一個朋友說的,是一個“事故”(an accident)。凱倫早期的嗓音和一般女孩沒有太大差別,但在高中後漸漸成熟,不但音域跨度很大,還出現了她特有的低鬱流暢的“天鵝絨般的”或“絲綢般”的 音質((velvet or silky voice)。她先在樂隊中偶爾施展歌喉,是一個“會唱歌的鼓手”(a drumber who sings ) 。後來由於其嗓音的魅力“被迫”走到前台,成為關注的焦點。這對於性格內向凱倫絕非易事。離開了鼓,凱倫似乎自信不足,甚至手足都不知如何置放。然而無論如何,凱倫特殊的嗓音和理查德對樂隊的管理很快就讓卡彭特樂隊迅速成名,並在1971年的格萊美獎中擊敗披頭士、傑克遜5兄弟、保羅·西蒙/加封凱爾等等,奪得了兩項大獎。當時凱倫年僅21歲。之後卡彭特樂隊不斷推出新的專輯,加上頻繁的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一時間風靡全球。

凱倫是從高中時代開始就留意自己的身材,一直堅持一種減肥食譜,到了25歲以後這個習慣開始走向極端,受到家人和朋友的關注。凱倫減肥不折手段,不但吃得少,還經常用瀉藥引發嘔吐。這導致她體重病態般地下降,出門都需要穿多層衣服以掩蓋骨瘦如柴的身軀。最瘦的時候甚至不到80磅(36公斤),和納粹集中營出來的囚犯一般形容枯槁,完全不像是30歲左右的人。凱倫的健康也完全被摧毀,一次居然在演唱中昏倒。終於,凱倫決定尋求專業幫助。

1981年凱倫來到紐約的一個叫史蒂文 勒文克郎(Steven Levenkron)心理谘詢師門下,開始了一年多的治療。雖然一方麵配合心理師的治療,另一方麵凱倫仍然無法擺脫厭食的習慣,不但堅持不必要甚至有害的鍛煉,還繼續使用各種極度傷害身體的瀉藥。最後凱倫因心髒問題而住院治療。出院後凱倫自我感覺良好,很快就中斷了心理治療,急著回到加州,還計劃重回工作室製作新的專輯。然而兩個多月後的一天早晨,凱倫的母親發現凱倫躺在臥室的地上不省人事,送到醫院後很快就醫治無效而去世。

一個年級輕輕就享名世界,及才華、美貌和財富集於一身的人,卻長期厭食,最後不但摧毀自己的美貌,更付出了生命代價。細想起來,這樣極端的事沒有更深層的精神原因大概不太可能。凱倫的直接死因是心髒突然停搏(cardia arrest)。但根據驗屍報告,在凱倫的遺體中發現她長期濫用瀉藥導致心肌損傷。所以關注凱倫的人一直糾結的真正問題是,為什麽她要如此自殘一般地節食?

凱倫生前整個卡彭特家族都是籠罩在耀眼的光環下,很少人知道凱倫生活的內幕。在凱倫死後卡彭特家庭成員為了保護家庭名譽,經常拒絕采訪,而發表的任何資料都必須經過理查德的審核。不過從有限的資料中我們不難得到一些相對確定的信息,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雖然凱倫在外名聲如日中天,在家庭中她卻一直是一個絕對次要的角色。

在卡彭特樂隊中凱倫的名聲無可爭議地最大,但她的哥哥才是母親 - 卡彭特家族的家長 - 的最愛。卡朋特樂隊的突然成名,事實上讓卡朋特的母親一時間很難適應,因為她努力栽培兒女的目的是讓兒子成功。所以,當凱倫成了觀眾和新聞采訪的焦點時,她反而不知所措,在采訪中總不忘記反複強調“沒有理查德就沒有凱倫”。這種對女兒的忽略大約是凱倫自信自愛不足的最大原因,因為她內心極其渴望母親的愛與關注。

根據凱倫唯一的傳記 Little Girl Blue - The Life of Karen Carpenter(作者:Randy Schmidt), 最早一家唱片公司要給凱倫單獨簽約,但卡彭特母親感到完全不能接受。最後迫於家屬努力,唱片公司才答應加入理查德。

凱倫其實從小就是哥哥的“跟班”,習慣了當“配角”。隨著卡彭特樂隊的成功,凱倫的在家族事業中也一直是配角地位,一切服從於母親和哥哥的控製。70年代末期,為了證明自己可以脫離家族而獨立創作,趁哥哥“病休”的機會,凱倫終於自主一次,去紐約和另一家錄音公司製作了一張個人傳記《凱倫·卡彭特》(Karen Carpenter)”。但唱片製作完成之後母親和哥哥堅決反對出版,讓凱倫的自信受到非常大的打擊。

家庭的控製不但在凱倫的事業上,還體現在她的個人生活上。據朋友的記載,凱倫是一個非常具有“平常心”的人,夢想就是當一個家庭主婦,每天給丈夫孩子做飯。然而,極度頻繁的國內國際巡回演出,讓凱倫幾乎沒有機會遇到中意的男友。後來在朋友介紹後凱倫遇到一個中意的,但在婚禮前兩周卻得知該男朋友做過節育手術。凱倫非常愛孩子,沒有孩子的婚姻對她是無法接受的,所以震驚之餘她立即決定取消婚禮。然而母親堅決不同意,認為發了那麽多請帖,不可能讓他人失望。習慣了順從的凱倫再次屈從了母親的意誌。但這個婚姻三個月後就基本破裂。在精神上這對凱倫的打擊是非常之大,因為凱倫希望通過婚姻擺脫家人的控製,而這婚姻的失敗自然就成了她獨立之路上的一個巨大的失敗。

在紐約心理治療期間,心理師勒文克朗認為卡彭特的厭食症和她母親對她的忽略有直接關係,把卡朋特一家人從加州請過來參加家庭集體會診,並要家裏每個人當麵對凱倫說“I love you”。父親和哥哥都很自然地說了,但母親卻大大地被冒犯,稱家裏沒這個傳統,但從來不缺愛,等等,最後總之堅決不對凱倫說“我愛你”。根據Randy Schmidt的傳記,當時凱倫失聲痛哭,給家人道歉,覺得自己不該讓他們承受如此大的“麻煩”。

凱倫死後她母親及其家人都極力反對凱倫的厭食症究和家庭親情有關的觀點,母親堅持認為凱倫不過就是“吃”的問題。關於凱倫的各種紀錄片和傳記都必須經過家屬的同意才得以發表,這也讓外人難以了解真相。但無論如何,凱倫母親對理查德的偏愛,對凱倫的才華和獨立需要的忽略,應該是一個公開的事實。我們有理由認為,凱倫的厭食症的心理動機之一就是贏得母親和家人的“關注”。

“沒有理查德就沒有凱倫”,凱倫母親的這句話其實是有道理的。理查德的確是一個當之無愧的音樂天才,這在凱倫唱歌之前就已經顯示無疑了。凱倫的嗓音成熟之後,理查德不但根據妹妹的嗓音特點精心選擇改編很多歌曲,還創作了不少凱倫的最佳歌曲。然而事情的另一麵是,理查德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在凱倫的嗓音成熟後出現的。凱倫去世後理查德基本沒有什麽作品。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凱倫的嗓音和她獨特的演唱風格也是理查德的靈感來源。所以“沒有凱倫也沒有理查德”。如果卡彭特的母親能理解這一點,給凱倫以更多的關愛,興許凱倫的命運會有所不同。

當然父母對兒女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即兒女無能才能如何相貌如何,都應該給與關愛。從這個根本的意義上看,卡彭特母親是嚴重失職的。

凱倫厭食症的另一個原因是關於“控製”。90年代,凱倫去世後十幾年後,美國和其它歐美國家 - 尤其日本 - 對卡彭特樂隊的熱情又一度複燃。一篇紐約時報文章如此寫道:''Karen's mother never told her she was a good singer,'' Franklin says. If anorexia has classically been defined as a young woman's struggle for control, then Karen was a prime candidate, for the two things she valued most in the world -- her voice and her mother's love -- were exclusively the property of Richard.”(”凱倫的母親從未告訴過凱倫她是個好歌手,。。。 如果將厭食症經定義為這些年輕女性為爭取控製權的鬥爭,那麽凱倫就是她們的代表,因為她在世界上最看重的兩樣東西 - 她的聲音和她母親的愛 - 都完全是理查德的財產。“)

雖然在高中時接受過一些歌唱訓練,但凱倫的演唱才能基本是完全和她哥哥的音樂天賦一樣,出於天然。如果不是過早離世,凱倫還會留下更多的作品,給人間帶來更多的美的享受。這是無疑是她的歌迷們的遺憾。而作為凱倫的歌迷,我還為凱倫自己的生命感到遺憾。這是因為,如果她能早一點懂得人其實可以超越自己的父母,那麽她就不會得厭食症。事實上,凱倫在死之前厭食症已經有所恢複。她當時也寫了離婚書,決定開始新的生活。從她的演唱風格和傳記中的記載來看,她是個天性開朗並想往獨立的人。如果 - 如果還有如果 - 凱倫能躲過心髒的突發症狀,慢慢恢複過來,我相信她一定能走出母親的陰影,重建一個屬於她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個人一生中喜歡過太多的歌星或歌唱家,而最喜歡的兩個(女性)一個是瑪麗亞·卡拉斯,第二個是凱倫·卡彭特。卡拉斯的歌聲讓人在苦難中得到安慰,凱倫的則讓人更加熱愛生活。然而,這樣一個能讓他人更加熱愛生命的人,自己卻在人間一晃而過。也許,正是這個讓人感到無限遺憾的極端衝突的現實,才讓凱倫·卡彭特成為永久的傳奇。

願在天堂裏能再聽到凱倫的歌聲。 

 

  

主要參考文獻:

1,Little Girl Blue - The Life of Karen Carpenter, by Randy Schmidt

2,Karen Carpenter's Second Life, New York Times, Oct 6, 1996, https://www.nytimes.com/1996/10/06/magazine/karen-carpenter-s-second-life.html#:~:text=''Karen's%20mother%20never%20told%20her,exclusively%20the%20property%20of%20Richar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雲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古樹羽音' 的評論 :
你會不會記錯了?我喜歡卡彭特也很喜歡弗萊明,當時看過很多弗萊明的錄像,從不記得有卡彭特的伴唱。那屆冬季奧運會應該是1968年的,當時卡彭特樂隊(Carpenters)還沒有正式成立。我倒是記得弗萊明用過一個叫威廉姆斯的男歌星的歌。很好聽很美
古樹羽音 回複 悄悄話 我也在網上找她們兩人的合作影像,遺憾的是,沒有找到。佛萊明後來成為職業選手,環遊世界許多國家,銀盤上,電視中常常看到她們的合作身影。那時看到,真是“輕歌曼舞”,兩人配合惟妙惟肖。
雲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古樹羽音' 的評論 :
這我還不知道。去查查。你有沒有現成的鏈接?
古樹羽音 回複 悄悄話 我們那代人第一次知道是她為第十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美國花樣滑冠軍佛萊明伴唱,她那餘音繞梁的天使般音聲伴著冰上銀盤上的佛萊明的優美身姿,傾倒了一代人。感謝分享卡彭特的歌,難忘!
雲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井觀天' 的評論 :
美國好多體力太好,喜歡撕聲納喊一類才能釋放或者平衡他們的精力。。。另外當時越戰後很多美國人頹廢,不再信美好的東西。。。
另一方麵,卡彭特樂隊走紅了6、7年,也很不錯了。美國有很大一部分人繼續熱愛卡彭特的作品。
井觀天 回複 悄悄話 中國流行卡朋特、丹佛和西蒙,因為他們這種軟搖滾中國人聽得懂。我跟老美提這些人,他們覺得我老土。他們大概重節奏而不是旋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