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魚 . 熊掌”的滋味》

(2005-04-27 21:42:05) 下一個
《“魚 . 熊掌”的滋味》 ---- 讀作舟詩歌《魚 . 熊掌》有感 作者: 知凡 讀一首好詩,猶如品庖,作舟這道《魚 . 熊掌》,味道獨特,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餘回不盡也。 “人之嗜好,各有所偏。好詠歌者,則論詩當如樂;好雕繪者,則論詩當如畫;好理趣者,則論詩當見道;好性靈者,則論詩當言誌;好於象外得懸解者,則謂詩當如羚羊掛角,香象渡河。”(錢鍾書《談藝錄》) 作舟的詩歌,其形式內容千變萬化,詩人興趣廣泛,才藝多能,大膽發現,不倦創新,於是乎作為其讀者,有各種愛好者似乎都可以在他的作舟詩集裏找到好吃的,今天詩人讓我們品嚐的是《魚 . 熊掌》的滋味。 我們都讀過孟子的那篇規範的議論文《魚我所欲也》,詩人不是聖人,如果詩人扮著聖人的模樣搖頭晃腦假正經地說教,我想生活在現代的活人沒有多少人願意理會,這正是作為讀者的我覺得作舟這首《魚 . 熊掌》的詩歌有風味,味道獨特的地方。這首詩歌詩人用了詼諧的手法,以其一貫獨立思考的個性,推翻了過去對魚與熊掌的老舊比喻,新的視角、諷刺和寓意,使讀者從詩歌中感悟智慧,思考現實。 作舟的現代詩歌常常言無盡意無窮,有很多的空間和留白,提供給讀者想像和發揮的空間,使讀者欣賞起詩人的詩歌來感到很有情趣和趣味。就像欣賞現代藝術,每個人看到一幅現代藝術作品,感覺和體會常常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讀作舟的詩歌也常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解讀,這樣讀者在詩歌欣賞中也可以體現自己的個性,這與詩人具有個性和生命力是不無關係的。有創作才能的藝術家或詩人的作品,不同的讀者可以體會到藝術家或詩人在創作中不同層次的情趣,讀者與作者之間心有靈犀,我想這便是藝術的魅力,我想這可能也是為什麽我們需要藝術和詩歌的原因。 我讀到的這首《魚 . 熊掌》裏,詩人在詩中用近乎口語式的詼諧語言脫口而出,無嬌柔裝束之態,所見者真,所知者深。詩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詩人的敘述,敘述時每一小節其中有一句跟著一個附和之聲;詩人首先敘述了自己的立場:我從未吃過熊掌……但我不會為吃熊掌去玩兒命;接著敘述了一條活魚被糖醋;一個熊瞎子為此鼓掌,幸災樂禍;而熊瞎子有熊掌(熊掌也不過是人類的一道盤中菜);一個“人血饅頭”的名著典故(魯迅的《藥》中華老栓因為愚昧吃了夏瑜的藍本——秋瑾的血做的“人血饅頭”);最後被斷了手腳的熊瞎子後代發誓要糖醋活人…… 表麵上看,詩人諷刺了人性殘酷,殘忍的一麵,諷刺了人類之愚昧的種種。但因為詩歌構思巧妙,將老舊的魚與熊掌的比喻推翻,摧枯拉朽,重新建立起新的更深廣的比喻,寓意深刻,給人無盡的聯想和對應,其味無窮…… 在這首詩歌中每一個小節括號內的附和之聲很有意思,我剛開始讀時以為是詩人的自言自語,即把自己說的話再重複說一遍;讀完覺得不對,再讀一遍時,我理解為另一個人或一群人的附和之聲時,就感到其妙無窮了。我們來看看這附和之聲所重複的句子: 我從未吃過熊 掌(真的,我從未吃過 熊掌) … 我卻見過糖醋 活魚(是的,我真的 見過糖醋活魚)… 熊瞎子會鼓掌 (哈!沒錯,熊瞎子 鼓掌)… 手掌(腳心?)… 還記得人血饅頭嗎? (對,小時候 必讀的名著)… 被斷了手的熊 瞎子不鼓掌了(被斷了腳 的熊不再瞎鼓掌了)…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附和之聲每次重複的句子,雖變換了一下口氣或句式,但基本屬於完全的重複。其中有一句做了一個文學常識的補充;附和聲中唯一的創新是“腳心?”不同於“手掌”,但還加了個問號表示不確定,更幽默的是其實熊掌並不分手和腳。由此讓我們可以聯想到社會生活中大多數人喜歡隨聲附和,人雲亦雲,沒有自己獨立見解的現象,甚至聯想到文學藝術中重複沒有創新,炒成舊老飯的現象等等…… 除此以外,詩人更有趣更巧妙的幽默之處在於,這附和之聲隻附和每一小節的第一句,即詩人之所見,而詩人之所知,即詩人所說的現象後有點本質意義的句子,詩人即使說了,這附和之聲也沒有附和著重複。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社會生活中大多數人隻看表麵現象,對於本質和內在的東西不感興趣,明白人即使說了也等於白說…… 正因為社會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隨聲附和,輕附眾議,人雲亦雲,隻看現象不看本質,沒有辨別能力,更沒有獨力思考的能力,那麽當人性殘忍的一麵表露時,有人受著折磨或生命受到威脅時,有人無動於衷(如看不到本質的附和人群),有人幸災樂禍(如詩中的熊瞎子),有人具有同情心(如詩中的詩人)…… 目前普遍的對待事物的態度和現象天天發生在我們身邊就不足為奇了。 ……眼睜睜 一條活蹦亂跳的 魚被沸油 澆開花。 這個畫麵的寓意可以很深很廣,“眼睜睜”說明所見是比較殘酷的畫麵,如果我們把一條活蹦亂跳的魚聯想成一個鮮活的生命,一個有個性和有生命力的人時我們就可以想見其殘忍了,“沸油”代表了殘酷殘忍的勢力,人性中殘忍的一麵等等,而“澆開花”代表那有生命的個體(魚)的感受或有同情心的旁觀者的感受。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很多生活中殘忍的畫麵,犯罪,仇殺中的受害者等等我們且不談,比如文革中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被愚昧批鬥挨整,生活中一個有生命有個性的個體被他人的愚昧折磨等等,都可以說是“一條活蹦亂跳的/魚被沸油/澆開花”。 一個生命在受著折磨,苦不堪言,甚至受著生命的威脅,被人糖醋,而做為這個生命的同類是怎樣的反應呢?於是“熊瞎子”登場了。詩人將熊的方言“熊瞎子”入詩,以及這首詩中的口語化,增加了詩歌有趣的口語化趣味。作舟另一首詩歌《紙船》也是成功地運用了方言和口語達到了幽默有趣的效果,並在幽默和滑稽中表達了一個很深沉的主題,讀來朗朗上口,非常痛快。這樣的創新創作,快意的文字,著實佩服。 熊瞎子會鼓掌 (哈!沒錯,熊瞎子 鼓掌)熊瞎子 為糖醋活魚鼓掌 熊瞎子不知 自己的手掌(腳心?) 令一小部分人類 垂涎三尺。 “熊瞎子”在詩歌中可代表沒有同情心、沒有良知、黑心眼、人性殘忍的同類,所以“熊瞎子會鼓掌……熊瞎子為糖醋活魚鼓掌”,熊瞎子會看他人笑話,會落井下石,會幸災樂禍,會鼓掌…… 但是本是盤中菜,相煎何太急。“熊瞎子不知/自己的手掌/令一小部分人類/垂涎三尺。” 詩歌中是很口語化的句子,通俗易懂。 還記得人血饅頭嗎? (對,小時候 必讀的名著)老實人 好大的膽!把一個玉米麵兒 的餑餑塞進迸血的腔! 頭還在地上動 . . . 這一段,詩人引用了一個文學典故,用魯迅先生的《藥》“人血饅頭”的典故,說明人類的愚昧,所以熊瞎子也別得意,熊瞎子你或許殘忍,或許愚昧,但有比你更厲害的愚昧,越愚昧越殘忍…… 另外魯迅先生的作品《藥》本身的暗示寓意:當今急於要治的“病” 不是華小栓肉體上的癆病,而是整個國民的“愚昧病” “精神病”,催人警醒!。但詩人用口語式的語言,隻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殘忍的畫麵來讓我們想起魯迅先生曾經給我們的啟迪。這個典故用在詩中“弦外有音,言外含意”。 但是熊瞎子的後代不會被催醒,他是“瞎子”,看不到高中語文課本中魯迅先生的課文,但讀過課文的附和之聲的人群好像是沒有被催得警醒,他們沒有附和詩歌中的最後的一句。所以熊瞎子的後代的愚昧更加變本加利,熊瞎子的後代的殘忍更加變本加利: 被斷了手腳的 熊瞎子的後代 發誓要糖醋 活人。 看到這裏,我禁不住要多話了,活人麵臨被熊瞎子的後代糖醋的危險,活人!你們醒還是不醒??? 接下來我們從頭來看詩歌的第一節: 我從未吃過熊 掌(真的,我從未吃過 熊掌)不騙你,我 從未吃過熊掌。 但我不會為 吃熊掌去 玩兒命。 在這首詩的其他小節中,我們讀到詩人所見者真,所知者深。隻有在第一節裏,詩人很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不騙你,我從未吃過熊掌。但我不會為吃熊掌去玩兒命。”這兩句口頭語表明了詩人的清醒和詩人對待生命的態度。以及詩人對傳統的聖人所說的道理的反叛。這種反叛催醒了一個讀者,使我想到很多“魚與熊掌”有關的感想。於是禁不住聯想到聖人孟子的魚與熊掌之說。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在這裏,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主張“舍生取義”。 我們都不是聖人,我們都知道 “魚 - 熊掌”“忠 - 孝”難以雙全,就像“蹺蹺板效應”,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我們沒有人那麽輕易地就可以逃過傳統文化中這樣的聖人倫理道德對我們的主宰。我們很少有人不活在蹺蹺板上。 舍生取義,什麽是義?“羞惡之心,義也。”沒有生命,談什麽義?沒有生命,哪裏來的臉和心去有羞惡?“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沒有生命,誰來走生命的路?忠孝?愚忠愚孝?或為忠舍孝,不愛家人,不愛生命…… 共產黨樹立的那些榜樣,是否是“聖人”是否是“人”?那樣的宣傳對“人”有用嗎?騙得了誰? 我們很容易就發現,與其他很多國家相比,隻有中國的街市裝潢是最花哨的,中國的夜晚是最熱鬧的。中國人最愛夜生活,賭博吃喝買醉宵夜卡拉OK,現在還流行洗澡洗腳。中國人喜歡被動享受,被人侍候,而不是在主動中享受生命的意義。一旦開放,中國人一下子比誰都解放,好像在造反幾千年的壓抑,情人二奶榮耀得很,個個舍生取新“義”(有錢就有義?),大撈小摸到處盛行。但別以為思想瞎一開放大家就找著北了,其實中國人更加醉生夢死,一個個夜色中的孤魂,大都沒找著自己的魂魄在哪裏…… 中國傳統的聖人文化不尊重生命和個性,沒有自個兒,作為普通人當然就需要別的什麽東西來填補皮囊下的空虛,所以中國人“擁有”的心態格外嚴重。中國人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都更愛名牌或其他身外之物,名牌服飾名表名車還有美女房子錢財權勢,其實中國人比其他任何國家的人都看重,都津津樂道,這些我們很容易就在中國的流行文化中可見一斑,不僅大陸,香港台灣也是一樣的。喝過洋墨水的中國人也好不了多少,文學城上多少聳人聽聞的標題,就像中國街市的店麵裝潢一樣醒目。現實生活中,在美國的華人很少有人真正在享受生命,大多抓住各種機會賺取美金買房子買車子,一生多為了更好的房子和車子打工;更有甚者不顧親情,賺高薪的父母也可以見到很多將自己年幼的子女送回國內交給父母托管,為了他們自己有時間更“成功” ……中國人為什麽那麽想“擁有”?為什麽會那麽看重外在的東西?說到底是因為沒有內在的生命和個性做支撐,更別說靈魂,這些身外之物,以為抓住後就可以用這樣的“擁有”來證明自己有人樣。什麽是“人樣”?我們小時候受成名成家的教育,可就是沒人教育過我們“人樣”-- 人最基本的本來模樣,有生命有個性的模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成功”害得人人像沒頭蒼蠅…… 卻沒有人想到真正的“人樣”。沒有“人樣”,我們甚至在選擇職業和伴侶時,都很少有人考慮過自己的生命和個性,由此靈魂空虛就不足為奇了,於是就有了佛教做後盾,萬事皆空,回頭是岸…… 珍惜生命吧!珍惜生命,才能享受生命之“人樣”的樂趣,才不會萬事皆空,人生才不會遊在苦海;珍惜生命,才會有可能辨清真偽,才有可能會減少愚昧和殘忍。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別人的生命,和每一個有呼吸的生命,無處可依的魂魄才有可能有希望。 作舟詩歌《魚 . 熊掌》中的內容與寓意以及給人帶來思考的滋味百味聚集。而細品其寫作這首詩歌的巧妙之滋味以及給人帶來的啟發和收獲之滋味是頂刮刮的好味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