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來回於詩和西方文化思潮之間

(2005-04-26 15:15:36) 下一個
來回於詩和西方文化思潮之間 by≠paleink 現代詩,衰微,淒涼的 Black Friday, 哎,[知音少,鞋斷有誰憐]? 隻能說嚐試寫下下文, 隻是出於一位愛讀詩的人的癖愛罷了,連帶著 意在麵對詩歌:這個讀者日益稀少的冷門場域 ,甚至有可能淪為邊陲 性領域的危機;客居他鄉──新文化,新語言的衝擊和故國文化和語 言的離散──每思及此,怎不令我輩有所警。 相信很多壇友早已注意到近日來新詩VS.古詩, 某某文學流派, [賀卡詩人]VS.鋒利思想的詩人,學院派 vs. 民間派亦躍為走廊的 主要話題之一; 有人可能建議將此探討和評論移送詩壇, 但鑒於中 國的詩歌同傳統文學的緊密聯係, 亦接受世界文學思潮的滋養, 互 相補充。筆者認為,這不失是一個饒富趣味的議題,在這裏談一談, 應該還是有一定意義的吧。開始前,我得在這裏說一遍:限於拙墨 才疏學淺, 或有疏漏, 或諸多贅語, 還請各位海涵。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一. 新詩和西方文學思潮在中國的發展簡史 新詩又稱白話詩,現代詩或自由詩,發端於五四新文化運動,1917年 2月,胡適在《新青年》雜誌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為主要標 誌。白話詩是相對於文言,舊詩,古典詩而講,這種沒有格律限製以 白話寫成的詩也就自然稱為白話詩。所以相對與古體詩,新詩的改變 是在詩形式上─即詩的外在表現形式上,白話詩,新詩,現代詩,名 稱雖異,指涉之義,其實相同。 根據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新詩又可分新詩時期(1919-1949)和 現代詩時期(1949-現在)。在此期間,中國的新詩是吸收了多家流派 的藝術手法,以異音 和異識(dissencus)多種流派[平行共識],而 非統一(consensus)的範式為基礎共創中國現代文學。 [承認多樣, 複雜,和矛盾],恰為後現代的態度和精神 (Best & Keller, 1997), 筆者認為,這種百家爭鳴(pluralism),放棄統一的方式來推動中國 現代詩運,起著非常重要且深刻的作用,在後現代未到來之前,在當時 已有這樣的文化思想覺醒,實屬難能可貴,應值得讀者和各位評論家注 意!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學流派以徐誌摩,郭沫若等為主要代 表在[新詩時期]創辦的新月派汲取了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的養料和藝術 手法,重視感情的力量,力求藝術上的優美,渴望真正的情愛和自由,基 調是樂觀的,抒情的,唯美的。浪漫主義強調的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 抒發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理想世界(idealism)的追求, 都對其有所啟發 (Best & Kellner,1997)。這些詩中都脫不了古典主義優雅裝重, 和諧完善,形式優美,人道主義本色等定位(Hans Robert, 1982)。 他們執著的追求人生,譴責封建倫理,抨擊軍閥的罪行,用完美的行式 和清新純潔的語言表達人道主義思想,有著積極入世的一麵;但同時又 懷疑現世,失落迷惘,正如[不知道風是在向那一個方向吹]揭示了他消 極避世的另一麵。 從上述的流派特色來看,我們便會發現:[浪漫主義]不但與[古典主義]和 後期的[狂飆突進]共享模糊的定義邊界,顯然也跟「古典主義」一詞同 為明顯的身分標識。然而,根據培根的[曆史發展觀]來看這兩個文學流派, 席勒(1976)在《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提出了古典主義 [素樸的詩]與浪 漫主義[感傷的詩]的區別。浪漫主義思潮 在[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超驗主義,狂飆運動↔象征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 新浪漫主義 ] 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浪漫主義這個派別本著人文關懷 的體恤,觀點和情緒較為溫和,作家的作品也多是樂觀基調。例如但 丁在《神曲》裏肯定現實生活的意義, 強調人賦有理性,要對自己的行 為負責, 要[克服惰性,因為坐在絨線上或者睡在被子裏, 是不會成名的 ;默默無聞地虛度一生,人在世上留下的痕跡,就如同空中的煙霧,水中的 泡沫一樣]。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227/1/class022700005/hwz182954. htm) 同時,也要注意浪漫主義流派,也會因時因地而異,而發生變化。 1932年,《現代》雜誌的創刊是[現代派]在中國詩歌上實踐的第一階段(http://gb2.chinabroadcast.cn/1015/2003-4-8/98@203072.htm)。 現代派隻是一種借用,作品還多為象征派的手法,而象征主義則導源於19 世紀的浪漫主義。由於它包含了現實主義因素,所以被看作是現實主義的萌芽。 法國象征派的先驅是波德萊爾。在此期間與象征派詩歌同步的是帕爾納斯派, 追求形式的完美是兩派的共同的藝術道路的寫照,兩者的區別在於象征派重 視詩歌的音樂性,[一切藝術向音樂靠攏],[音響充實和奇特的清晰]是波德 萊爾詩歌的主要藝術風格 (http://ykyz.net/yuwe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81);而帕 爾納斯派則相反,追求造型美,強調描寫客觀現象,被稱為[冷冰冰的流派], 用暗喻的手法寫內心的隱曲。 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戴望舒的[雨巷]以象征的手法來構成了一種朦朧 的幻覺,悲劇的色調,以象征來暗示飄忽不定的心態和情調。但他後來的 作品,例如《斷指》,將象征主義重鑄,創作技巧不僅有所提高,手法有 所豐富,整體也擺脫了悲傷的情緒,呈現出積極明朗的方向。 二. 文學思潮的百家爭鳴(Pluralism) 好了,現在要回到什麽是現代主義這個問題。這是個Big & headache Issue, 麵對著多個流派在同一時期並存和競爭,多個主張,包括各種文學形式, 表現手法,和審美情趣的差別,和不同流派參加的作者相當龐雜,我寫 地時侯頭都是暈的:1。花樣之多,令人目不暇接,2。漢字的typing跟 不上我的thinking,所以呢──faint,嗬嗬,開始吧。 現代主義又稱現代派,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是現代文學思潮在歐美萌芽, 發生的時期。在思想上受尼采,叔本華,柏格森,孚洛伊德的影響,藝術 哲學的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不少作家在早期的作品中都曾表現了大戰後 人們精神受到震蕩後的頹廢,非理性,崩潰和荒謬感。在寫作手法上圖解 存在主義,結構主義,並采用了象征, 朦朧, 神秘,意識流等真實和夢魘混 合的表達手法挖掘人類的內心世界,揭露和批判了現代文明的扭曲麵貌,以 及人性底層的晦暗恐怖,宣泄孤覺感,失落感,和疏離感。表現了戰後現 代人對生活的失望挫折和生活的乏味苦悶。現代派在西方的兩大主線。 現實主義1。 [(一戰後的美國出現了迷惘的一代↔新批評派)↔ 二戰後跨 掉的一代] 2.受戰爭的劇烈震蕩 [法國出現了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 主義↔新小說]等[虛無主義]的潮流 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文學領域就籠罩在現代派的魔力幻影,這個so-called [非正統]派別從19世紀象征主義在法國的誕生時開始加入,在喬伊思 的《尤利西斯》和艾略特的《荒原》在英,法兩地的發行宣布了現代主義 文學的大豐收(Bloom, ed. 2004) ,對詩史,文學史既存狀態和秩序的影 響乃至壟斷,整整改變了一代人的文學審美標準,其震蕩的餘波,如同戰 爭的一顆原子彈,至今仍有餘響。 雖然現代派有著[蒼白][虛無]頹廢美感的一麵,對曆史的感傷不無偏頗,筆 者認為,但彼時的一些作家也在努力地在詩中試圖掙脫窒息的文化生活環境, 掙脫迷茫痛苦的經曆的羈絆。這種呐喊,爭脫,令我想到了,我們 這群海外的留學生或異鄉客在飄零,思歸,迷茫,憂患中追尋。。。。。 此外,現代派的行式和文學語言風格的創新,用知覺表思想的寫作方式, 對中國傳統詩歌美學提供了invaluable的審美角度和價值判斷,開闊了文 學視野,在此期間出現了更多[創造性]的詩篇。現代主義的引渡同時提供 了現實意義,增強了理性色彩,通過詩來麵對現實,了解現實,辨別現實 和改善現實。 麵對詩所描寫的現實情景和存在的問題,用[再現]的藝術按照感知和認識 的方式客觀的反映現實世界,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consciousness, 一種思辯與現實辯證的過程。例如紅豆豆的《鞭撻詩意》和《我是唐吉軻德》, LTG的《受傷的山蝴蝶》。補充一點,對於一個Poet –to-be,僅有充沛的想 象力是不亦成事的,還要用精確的語言讓詩和世界來對話- ---- conversation。 想象力+語言就像靈魂+肉體的接合來構築詩的生命;想象力和語言是詩的生命不可 分割一個東西的兩個麵。 接受了了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的文學思潮,藝術審美的最後應是一個seeing→ saying→thinking從觀賞到思維的軌跡,我們應該從評論/文學鑒賞和詩互容互 現若即若離的角度來看這個議題。中國的現代詩歌對西方文學思潮進行了廣泛 吸收,開辟了更廣闊的道路,敘事題材的詩歌,理性色彩的寫實方式受到了重 視和發展。中國文學在借鑒外國文學思潮的同時,也對西方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 富的源泉:美國現代詩歌之父龐德對中國詩歌非常崇尚,從中吸取了很多養分, 其中他的《詩篇》中有12章是以中國為題材的。。。 中國的古典詩有著悠久的傳統,在全人類的美學經驗中,創造了無以倫比的 不朽業績,在現代詩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可也本著在繼承古典傳統的詩歌上, 同時吸收浪漫主義的[善][美]的神韻和現實主義偏重描寫現實的[真]的態度, 把思想,生活和藝術三者揉合起來,用獨特的美學來完成詩的現實意涵。在實 踐中,力求做到對西洋文學橫的移植且又避免崇洋媚外,傳統文化縱的繼承 相交織,且又要避免全盤吸收;熔古鑄今,熔西鑄中,豐盈詩歌的生命,在 演變中求發展,在新世紀共同[起飛]。 今天在這裏,寫下長篇贅語,聊贈各位一笑+一Bell:) 最後拙墨希望大家在人生的旅程中, 始終是在希望的路上走著。 歡迎再討論 寫於是2004/12/03 歡迎光臨我的博客 by click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707 or主頁樓下的醉攬西風 Reference: Best, S & Kellner, D (1997)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Jauss, Hans Robert (1982)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席勒(1796)論素樸和感傷的詩http://www.oh100.com/art/wenxue/history/world/200302/1107041002172.html Bloom H (ed.) (2004) The Best Poems of English Language, N.Y: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