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同性戀產生的原因

(2012-04-03 16:21:25) 下一個
同性戀產生的原因
zt


  在與同性戀掙紮的過程中,一個常常困擾我的問題,便是為什麽在冥冥眾生中,偏偏我是名同性戀者?我讀了很多書籍,它們都無法給我滿意的答案。我被這問題困擾了許久,感覺就好象是一名對病情束手無策的醫生般,不知道病情的根源,又怎能醫治它呢?表麵上我可以控製自己的行為,就如控製病情的惡化般,但能「對症下藥」總是再好不過了。後來我去找賽.羅傑斯的最大原因,便是想知道自己的同性戀傾向產上的緣由。

  先在此聲明,同性戀的產生是個複雜的課題。撇開同性戀的生理因素不談,我相信沒有一套理論是完全適用於所有的同性戀者,因每個同性戀者的家庭背景、生活經曆、性格等都有不同之處。但在輔導同性戀者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到他們都有兩個非常顯著的共同點,那就是與同性父母的關係的疏離及幼時受到性侵犯。


   1.與同性父母的關係疏遠

  伊莉沙白.莫白莉博士(Dr.Elizabeth Moberly)未發表她的專論之前,很多心理學家及精神病醫生都相信同性戀的產生在於同性戀者與異性父母的關係過於親密,導致他們與異性父母而非同性父母認同。另同性戀者也因此與母親的心理相一致,尋求受男性的庇護。這些心理學家及精神病醫生的統計也顯示男同性戀者的母親大都是屬於過份溺愛他們、獨立性強、強悍的一類。他們的父親則多數都是屬於內向,不苟言笑,與自己的孩子的關係不怎麽親密,甚至疏遠的一類。

  伊莉沙白.莫白莉博士則認為與異性父母過於認同是同性戀的結果而非產生的原因。她認為同性戀的產生在於同性戀者與同性父母的關係破裂,而同性戀者則希望通過同性戀性關係或戀情來彌補這個缺憾。

  什麽原因導致男孩與父親的關係疏遠呢?答案是多方麵的。最常見的因素,便是父親忙於賺錢,沒有時間與孩子相處,久而久之,雙方的關係也會越來越疏遠。又或許是某種原因造成父親一開始就不大喜歡自己的孩子,如孩子的倔強性格,或把生意的失敗歸咎於孩子等。許多時候也是由於孩子本身的緣故。有些孩子過於敏感,有時不是父親不愛他,而隻是他自己本身覺得父親不愛他,因此便主動與父親疏遠。賽.羅傑斯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孩子性格的關係,與父親本身無關。很多人問我,為什麽生長在同樣的家庭,其中一名會成為同性戀者,另一個卻完全正常呢?其中的一個答案,我想或許與孩童的性格有關,比如一名孩子或許比較懂事,了解到父親沒有時間陪自己,而是因為工作忙,並不表示父親不受自己。另一名孩子則可能過於敏感,無法接受父親對自己的疏遠。另一個可能的原因便是兩個男孩受到的待遇不同而造成心理的偏差。以我本身而言,我與父親的關係比起哥哥與父親的關係,可說是有天淵之別。我的哥哥與父親的性格比較相似,因此他們比較合得來。我則常常覺得與父親格格不入,無法與他相近,就好象在聖經裏雅各比較親近母親利百加,以掃比較親近父親以撒般。

  我們相信一名男孩從出世開始,若要順利正常地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人,在他的家庭裏他除了需要母愛及看到父母之間的關係融洽外,還需與父親有親密的關係。因為身為男孩,父親才是他真正的模範。隻有父親才能夠讓他真正的感到什麽是以自己的性別為驕傲,他需要與父親認同,並獲得父親的愛、關懷及認可。沒有了這些,他便會感到自己猶如一片浮萍般,沒有安全感及認定的方向。

  很多同性戀者便是因某種原因而無法與同性父母認同:反之,他們過份的與異性父母認同,有些甚至出現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舉止,我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到了入學年齡,除了那些比較孤僻性格的孩童外,一般的孩童都比較容易與同性的孩童結交成好友,與異性的關係則相對的比較疏遠,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我們很少聽到小學生在那小學時就對異性產生濃厚興趣,這樣要等到大概他們上中學時才會發生。

  上了中學,由於身體開始發育約緣故,也有了性的衝動,很多孩子會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很多同性戀者卻因在小學時就與同性朋友的關係疏遠,或是性格、舉止女性化、男性化的關係等(很多來到抉擇機構接受輔導的同性戀者都有此背景),而使他們繼續停留在希望與同性相近的階段。也因此他們對異性完全沒有興趣。他們反而對同性發生興趣;也因身體開始發育的綠故,這種興趣便可能被「性化」,使他們對同性產生性的幻想。很多同性戀者告訴我,他們與同性的性行為都是大概在中學時候開始,我本身也是如此。如果不製止的話,這種現象便會持續到青年、成年、中年甚至老年期。

  我本身及其它眾多我祈接觸到的同性戀者的經曆也印證了與同性父母關係的破裂是同性戀產生的最大主因這一點。超過90%前來抉擇機構尋求輔導的同性戀者與同性父母的關係都有一段很大的距離。國際出埃及組織及我所事奉的抉擇機構也以此作為幫助同性戀者戰勝同性戀的出發點──那就是通過正常而非羅曼蒂克或性關係來彌補與同性父母關係的不足。

  我們相信,同性戀者追求同性愛及親密的關係非但沒有錯而且是需要的。同性戀者因某些原因而導致自己與同性父母的疏遠,使他們無法獲得同性父母的愛、鼓勵、了解及認同,要彌補這一缺陷,他們除了要盡可能與同性父母重新建立關係外,還需與其它同性別的人建立健康且親密的關係。遺憾的是同性戀者不是完全疏遠同性,就是盼望或已經與同性們有羅曼蒂克或性的關係。他們要學的一門最重要的功課,就是與同性建立親密但健康的關係,學習如何控製自己,避免把這種關係羅曼蒂克化或性化。

  同樣的,教會中的非同性戀男士能給予同性戀者的最大幫助,便是與他們建立親密的友誼。遺憾的是,教會往往知道某人是同性戀者後,便對他們退避三舍。很多時候,是因偏見的緣故。他們或許認為同性戀是個非常罪惡的東西,深怕與這些人交往便會被玷汙,有些父母甚至不允許他們的孩子與這些人有任何方麵的接觸。這就好比同性戀者是麻瘋病人般,必須受到隔離。耶穌基督若今天在我們的教會當中,祂不知要為我們對同性戀者的態度感到多心痛,因這與祂在世時對那些患難的人的態度有多大的距離。我懇求教會人士在認識這些人後,要像我們的主耶穌一樣,對他們伸出友誼之手而不是排斥他們。


   2.性侵犯

  抉擇機構的調查顯示,來到抉擇機構接受輔導的人員當中,有大約87%的男性及67%的女性在十二歲之前就已受到了性侵犯。我們相信這與同性戀的產生有密切的關係。為什麽性侵犯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呢?

  對女性來說,那些侵犯她們的男人,可能是她們的鄰居、父親、哥哥、舅舅、叔叔或家人的朋友等。這些人應是她們的保護者,一旦她們受到了這本應保護她們的人的侵犯,她們便會對這些人及世上所有的男人失去一切的信任。很自然地,她們也會憎恨及厭惡這些人。為了保護自己,她們便會把這些人完全拒於她們的內心世界之外,不再對他們有任何的信任。但我們都知道,要求受到保護是女性的一種很自然的心理。沒有了男性的保護,她們便會轉向同性,如果她們所認識的同性之中也有同樣的傾向,那麽很容易的兩個人便會跌入同性戀的圈套。

  有些女性可能自己本身沒有受到任何的性侵犯,但她們可能在生命中經曆一些痛苦的事情,促使她們總結男人都是不可靠的東西──譬如在家裏母親常被酗酒的父親毒打,或者她們本身一而再的被男人拋棄,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同性戀心理的產生。

  那男性呢?

  很遺憾的是,受到性侵犯的男性,侵犯他們的人,一般上也都是男性。這些人同樣的可能是他們的親戚、鄰居、父母的朋友。甚至老師等。當他們受到性侵犯時,他們可能起初不了解那到底是怎麽一回事,而他們受到的性侵犯可能是一次性,也可能是連續性的。性侵犯的最大傷害,在於它使一個人對自己的性別與身份感到混亂。一名曾受到性侵犯的男孩,長大後當他回想起這些事時,他可能會問自己:「為什麽我會受到另一個男人的性侵犯?是不是因為我本來就是天生的同性戀者?」他也可能記得在受到性侵犯時,整個過程帶給了他些許的快感。如果內心存有內疚,那隻不過是事後的事。也因此他們總結自己必定是同性戀者,不然怎麽會受到男人性侵犯,且從整個事件中獲得快感呢?

  另一點,很多受到性侵犯的男同性戀者,他們都來自破碎的家庭,與父親的關係尤其疏遠。如果有另一男人與他們做出親密的行為,雖然有時他們知道這些都是錯的,但因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內心所渴慕的關懷及愛,雖然性行為不等於這些,但能得到另一男人的青睞就已經是足夠了。這會導致他們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那就是要得到愛,就要從性方麵獲得。也有些人純粹是因為從整個事件中獲得了性的滿足及快感而沉溺於同性戀性行為,最後變得不能自拔。曾經讀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如果你所做的一件事帶給你莫大的滿足,雖然有時那不是一件好事,但若不控製自己你便可能會繼續做下去,因滿足感是一般很強的原動力。我非常同意這個論點,同性戀性行為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