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普紮上師講解《屠夫真言》——前行

(2009-01-22 05:49:41) 下一個
http://blog.fosss.org/showfile.html?projectid=3&username=dakini&articleid=DF0987F1B615484FAE3E4EC402612127

頂禮大恩根本上師!

    願遍滿虛空之際有情父母脫離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迅速證得一切種智大覺果位,而發心修學《經與竅訣攝要之善說——屠夫真言》。

  印度金剛座北方的高原雪域,乃大悲觀世音菩薩主化之地。順應該土人民的淳樸根性,諸佛菩薩所化善知識總是像夏雨冬雪般適時降臨。近代大圓滿上師華智仁波切(或譯為巴珠·鄔金吉美曲吉旺波,1808-1889)就是其中一位,尊者以完美的證悟、淵博的學識、樸實的風範受到各教派的普遍尊崇。這位名聞遐邇的大師常常隱匿自己的光芒,像乞丐一樣周遊教化,其故事和法脈一直在藏地廣為流傳。

  一百多年前,在四川新都橋有一位著名的老格西。他從七歲出家後,便一直勤奮研習顯宗經論,七十七歲時,皓首窮經的老格西很自信地說:“對於因法相乘的通達,現今世上可能再沒人能超過我了。”

  有一天華智仁波切路過該地時慕名前去問法。大格西起初並未在意,做了一些普通開示。華智仁波切不時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兩人的討論逐漸深入,以致演變為辯論。格西感到不可小覷這位貌不驚人的遊方僧,便約定第二天在經堂舉行正式辯論。結果辯論不久大格西就敗下陣來。回屋後他感慨不已:“此人到底什麽來曆?見地竟如此精深!幼時上師曾授記我慧根超群,且七十年裏我一直聞思教理,從未有過懈怠。然此遊方僧人,不過中年而已……,此中定有竅門!”於是,老格西恭恭敬敬前去拜訪“遊方僧”,提出自己的不解之處。華智仁波切微笑著說:“此智慧唯有在山洞和茅棚中找到,乃秘密大圓滿之特色。”

  華智仁波切對經論的精通實非常人所及,且具足實際修證的真實功德。聞修相合、理行並重乃成就之正途。為利益後代行者,華智仁波切著述了《經與竅訣攝要之善說——屠夫真言》,其中盡攝經論與竅訣之要義,對聞思和實修均有很強的指導性。在支分中可以闡述諸多經論之義理,竅訣則將一切理論總攝於一法中修持,故為修行者必備之法要。

  此論著經祖祖相授,遞傳至今。華智仁波切授予其親口讚許的大弟子,謂“見解如我,喇嘛龍多”。其後,喇嘛龍多丹比尼瑪將傳承交付與布瑪木劄與法王無垢光尊者之化身堪布昂瓊(阿格旺波尊者1879-1941),堪布昂瓊傳與其四大心子之一昌根阿瑞尊者(1905-1988)。喇嘛龍朵加參仁波切依止昌根阿瑞仁波切44年,繼承了寧瑪巴龍薩派與龍欽派兩大法脈。2004年夏初,喇嘛仁波切在亞青寺向幾千僧眾傳授《屠夫真言》時特意囑咐我給漢族弟子講解本論。祈願聞法者均能獲得清淨傳承之加持,迅速證悟自心實相。

  為何名為《屠夫真言》呢?實乃華智仁波切對本論涵義所做的形象化比喻, “仙人”之特性為:身住正直、口不妄語、意無欺誑,故將仙人的話稱為“真言”。以宰殺牲畜為業之屠夫雖外表惡劣,然其甚深內證功德中流露出來的皆為智慧真言,以此比喻說明:修行的關鍵不在外表形象而在調證內心。“心為諸法源,調心佛善說。”修證內心,乃學佛之真正目標。

  佛弟子無論出家或在家,都應致力於追求佛法之真理,不應迷失於名聞利養之中。漢族四眾弟子能到條件艱苦的藏地求法,需要很大的出離心和勇氣。有的確實是以眾生之解脫為已任,為法忘軀,但有的是否已流於形式,如觀光度假般呢?既然所追求的不是形式而是真理,就應當抓緊時間精進修法。但是對初行者而言,長期精進修法甚難!因此,我們一直特別重視講解共同外前行,此乃精進之源,亦為修法之基。行者若能真正了知人身難得、壽命無常,還會懈怠度日嗎?自心還會如庸俗一般嗎?若“依然如故”,說明前行基礎還很差。喇嘛仁波切說:“暇滿難得、壽命無常、業之因果、輪回過患乃整個修法之基礎,曆代成就者均依觀想共同外前行而精進修行,才得以調正身心。無論聞思還是實修,如果超離了外前行之範疇,其懈怠的前兆就已經預示——此人今生決定不會成就。”因此,一切修行者都必須如理修持殊勝金剛乘之基石——共同外前行,時時觀想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以調伏自心。如若自相續完全處於修法狀態,已斷除懈怠與放逸,自然不需觀前行以為對治,此時前行之義已溶於自心,然初學者豈能企及?!

  首先當知暇滿人身稀有難得,應當逐一觀察:若投生於地獄、餓鬼、旁生、長壽天(色界第四禪中的無想天)中,為非人四無暇。若生於邊鄙地境的“蔑利車”族,則以殺生等惡規為善法;若於外道家庭受生,則為斷常邪見所染;於不值佛出世之暗劫,縱三寶名亦不得聞;喑啞者諸根殘廢,不能知言會義受持聖教,合為人中四無暇。離此八者,方有閑暇修持殊勝佛法。

  如來出世、已經說法、教法住世、趣入佛教、值善知識悲憫攝受,為五他圓滿。得人身、具諸根、生於法住之中土、業際無倒而欣樂善法、正信佛教,為五自圓滿。具此十者,極為罕見。我等雖已獲得人身,但是未必時時具足暇滿。例如,為了掙錢而“職業式“地出家,就談不上是正信佛教。為辦現世瑣事而遲延修法,即為細處之業際顛倒。因此,要謹慎護持自己的身心,此十八種珍寶人身才不致於虛擲。按照自宗成熟口訣法方式,可將十八暇滿攝於“圓滿三相之身“中:外相獲得上師的圓滿攝受,內相圓滿五根,密相圓滿出離心和信心。上師賜予弟子某個灌頂、傳承、加持品、法號等等,法雖圓滿但若與弟子的根器不相應,就難以獲得圓滿之義,故尚非圓滿的攝受。現今明白此理者甚少,很多人費盡周折找到具德上師後,隻要得到上師的少許攝受就心滿意足。還有的信眾熱衷於到處朝拜不同的上師,見上一麵就大功告成,如果這就是我們今生的理想,完全可借助媒體、畫像來實現。然而僅憑“一麵之緣“ 和少許攝受,尚不足以即生解脫。欲證佛果,必須獲得上師的圓滿攝受,這就意味著從最初的共同外前行直到究竟果法,上師已經允諾圓滿傳授與你並正在傳授過程中。對於那些矢誌追求出世真理之虔誠的三寶弟子而言,此為必需的前提條件。

  內相為圓滿五根。眼盲耳聾、諸根不具,則成道障,就難以如理取舍善惡,無法修行。密相要圓滿出離心和信心,作為佛教弟子,應當認識輪回過患,這個觀點相當重要。我等導師釋迦牟尼身為王子時,就是因為目睹輪回痛苦而生起出離心,成道後初轉法輪,即宣苦諦。此中大有深意,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富貴的家庭還是窮困潦倒的乞丐,都有形形色色的煩惱和痛苦。可是一般人“身在苦中不知苦”,或者因為不了解離苦之道,“徒然受苦無奈何”。識病才能治病,知苦才能離苦。若不了知輪回之苦,就很難生起出離心。沒有出離心,焉能勇猛精進地求取解脫?即使形式上在修學佛法,實際上在隨世間八法而轉。得利益、聞聲譽、有稱頌、有安樂就歡喜,反之則不喜,豈能稱作修行呢?若不能看透世間痛苦和虛幻的本質,就會被種種表象所迷惑。如有些家庭供著觀音像,然而菩薩手中拿的不是淨瓶和楊枝而是元寶和鈔票,可能也是“隨緣應化”吧。

  上師法王如意寶雲:“於三惡趣中主要為苦苦所惱;欲天諸人眾,主要為變苦所惱;色無色天眾,主要為行苦所縛。是故無論於輪回中隨生何處,皆為痛苦之性,猶如火坑。故當斷除貪欲之心,精勤於解脫道也。“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許多人選擇佛法作為自心的依賴,甚至出家修行,千裏迢迢尋師訪道,皆為出離心的實際體現,十分可貴。然而最初的出離心往往是依各種外緣在自心當中臨時呈現,難以穩定地相續存在,更談不上圓滿。雖然今天具有,明天未必還在。痛苦之時,出離心可能伴隨著淚水奪眶而出;幸福快樂之際,它又消失得無影無蹤。因此,初行者的出離心會有間斷,需要長期護持。我們在日常修法及一切行為順境、逆境中,都要反觀自心“有沒有出離心?”文殊菩薩教誡雲:“如果不首先發出離心,厭患整個輪回,那麽聞思修等一切所作無非都是生死和惡趣之因。“

  是故當圓滿出離心為要。在具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必需尋求一個從輪回苦海中解脫的方法,此即佛法。真正信任業之因果,行持善法能獲得快樂,做惡事會成熟痛苦,斷除貪嗔癡煩惱就能超出三有,修學佛法必定能夠圓成佛道。對因果正理生信並如理修持,就能圓滿自己的信心。

  從因、數、喻三者可知暇滿難得之理。若要獲得暇滿人身,前世必須具備三種善因,首先要持戒。從居士戒到比丘(尼)戒為小乘別解脫戒;大乘有菩薩戒;密乘的誓言為三昧耶戒。隨已所受,守持無犯。其次在行道中修持大乘六度,最後要發願於未來獲得十八種珍寶人身。事實上善因稀有故果實亦稀少。今生能獲此人身,正是前世甚至多生累劫修持善法的果報。

  曾有許多人問及我的前世,然而我沒有宿命通,故無可奉告。依據上麵所述教理推測,既然今生能獲得暇滿人身,前世應該是個稍作善法者吧。我十三歲出家,十八歲開始依止喇嘛仁波切修持大圓滿,現在略能講授一些密法,從根本上講是得益於上師的加持,另外可能跟前世的願力有一定關係。因為一些大成就者授記我上一世是蓮師意化現的囊加活佛,一位獲得無餘光身成就的伏藏大師。他出生在號稱“世界高城“的四川理塘縣,雖然家境富裕且為貴族,但從小就選擇了出家的生活,一生都在崇山峻嶺中潛修默證。晚年時,囊加活佛曾到鄔金刹土親謁蓮花生大士並作祈請:“濁世眾生煩惱沉重,很難饒益,下世是否就在清淨刹土中利樂有情?”蓮師默然不語。於是囊加活佛又祈請道:“如果來世還需要到人間去度化眾生,祈請圓滿具足智慧、事業、福報等功德。”爾時,蓮花生大士開顏微笑,右手持五股金剛杵置於囊加活佛頭頂,授記曰:“善哉!未來你的化身定會圓滿顯現一切,同時,還有諸多事業化身共同輔助你弘法利生。”事後,囊加活佛給他人(囊加活佛實修地處的幾位老和尚:如嘉瓊老和尚,耀波老和尚等,據說這幾位老和尚圓寂時都呈現了許多成就的瑞象)講述蓮師的這段授記時,還以開玩笑的口吻說:“別小瞧我這個老僧的能耐,下一世我的事業可跟現在不一樣……”

  一九九八年的冬天,喇嘛仁波切帶領我們到色達五明佛學院參加持明法會。我陪同上師去謁見法王如意寶,當時大瑜士加曲喇嘛也在旁邊。上師敦請法王如意寶為我以後的事業授記,譯成漢文如下:

東方黃河一帶,乃利眾之要地;
南方所化聖處,徒眾多如米堆。
十三事業化身,遇則利眾無量。
西方惡毒煞氣,係屬虎者唆使,
故現少許違緣。為除此諸障礙,
千遍獅麵回遮,萬遍大白傘蓋,
則如孔雀食毒,悉成助伴消盡。

  此中授記了利生的事業,以及遇到的障礙等等。最重要的是:隻要獲得圓滿三相之身,就已具足了即生成佛的因緣。若能利用它精進修法,成就並非難事。反之,若在懶散懈怠、無義瑣事中將暇滿虛耗,即與凡夫的虛生浪死無有區別,此時的“珍寶人身“毫無實義。

  在數量當中,六道之內最多的是地獄有情,其次是餓鬼、禽獸昆蟲,再次為阿修羅,人天有情極為稀少。諸經論中有種種比喻,如《提謂經》雲:“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

  所以獲人身者甚少。在此基礎上,對照三相或十八種項目一一審核,最後能全部“達標“者實屬寥寥。因此要多觀想暇滿難得,才會生起向道之念。

  雖已獲得十八種珍寶人身,若此身能長久存在,現在也不急於修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無常隨時會呈現。雖然今天活在世上,但是明天是否還在世?明天若未臨終,不知道下個月如何?今年活在人間,不知道明年歸於何處?終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這是誰也逃避不了的事實。那時候,肉身終將成為骨灰,我們生命的價值又體現於何處呢?就在於依賴此身創造的功德善業之中。因為心可以指揮身造種種業,常人臨終時身心分離,依諸業力牽引心識再度受生。即生修持出世間功德者就能超出輪回,行善積德者可投生善道,此外隻剩下墮落三途惡趣。因此,於自由自在的有生之年,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善用此無常之軀勤修菩提道,才不辜負獲得一次暇滿人身。

  在漢地時,常有人問我:“你為什麽信仰佛教?學佛有什麽意義?”讓我感到很稀奇,因為類似的問題在藏地很少聽到,要問的話就是:“你為什麽不信仰佛教?”關於信仰以及學佛的意義,是個很大的論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講透徹的。不過,聯係個人的切身實際還是可以扼要略釋。因為佛教所要解決的問題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並不因信仰則有或者不信仰即無,這就是生死的問題。

  其實,生死是個最大的問題。大在何處?古往今來的一切有情包括你我都在生死之中,生而死死而生,自己卻蒙在鼓裏,弄不清生死的真相更談不上自在於生死,豈不成大問題?當時有一位很聰明的學者,聽到這裏就跟我展開了討論說:“聽您言下之意是相信有前生後世啦?”我說:“我當然相信。”他問道:“佛教這樣講,是出於對人們精神上的安慰,並使止惡揚善的宗旨便於大眾普通接受而宣揚的宗教學說,還是實有其事?”我坦言相告:“實有其事。前生後世不僅是佛教徒的常識,現今很多科學工作者通過對生命現象的研究也逐漸認識到了這一點,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人能夠回憶起自己的前生。”他說道:“但是多數人回憶不起前生的事情。”我分析道:“能回憶起前生就說明肯定有前生,回憶不起來並不代表就沒有前生。除了胎障及個人的業力因緣外,不能憶起前世的主要原因在於大多數人從來就沒有做過這方麵的努力,也不知道或不相信有合適的方法可以憶起前世。”

  學者說道:“我看到很多報導講有些小孩子能準確憶起前生,還有些醫生在用催眠術治病時,接受催眠治療者中有的能夠回憶起自己的前生。我想問的是,除了天生的或者依靠催眠等技術手段外,還有什麽方法能使一般人也知道自己的前生?”我告訴他:“有很多方法,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修持,別一種是推理。”學者問道:“修持是什麽道理?能不能簡單解釋一下?”我說:“心具有覺知的功能,以前所經曆的一切都在心識中留下了或深或淺的印象,所以任何人都具有憶起前生的能力。然而一般人的心識十分渙散,又被各式各樣的妄想煩惱不斷地擾亂,不要說回憶前世,連前年前天的經曆都難以憶起。通過正確的修持令心專注並清淨後,就能顯發本有的能力。如同渾濁動蕩的水麵上即使有影像也看不清楚,必須等水平靜澄清之後才能將景物映顯出來。”學者思考了一陣後又問:“一般是怎樣修持的呢?”我說:“根據各人的因緣與根器,修持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在佛教中主要是在守持戒律的基礎上修持禪定,這樣使自心獲得清淨後,對前生後世包括今生的一切就會了如指掌。但在修持禪定時有兩點要注意:需要有良好經驗的人指導、還要恒常勤修方有成效。 ”關於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認識前生後世存在之理,以下作一簡要解釋。

  任何人無論相不相信有前生,無疑都在承受前生的因所導致的果報。譬如我們今生投生在不同的地境中,各人生即麵臨特定的家庭狀況與生存環境,而且各人的性格、愛好、體質等等生來即存在差別,難道一概都是無因無緣的偶然巧合嗎?並非如此。隻要對現象界稍作觀察就能發現因果的規律,譬如因種子不同成熟的果實就不同;果實必由相應的種子得來。人的生命現象雖然有其複雜性,但是仍然沒有脫離最根本的因果規律。我們的肉身需要依賴現世父母等緣而得成,故於一定程度上受到遺傳等因素的影響,然而造成種種“生即不平等”現象的根源在於前生乃至多生中造下的業及習氣各有不同。一切業及習氣都聚集在心識之中,而心識並不隨前世肉體的毀滅而毀滅,它會隨順業緣投胎再生並指揮今世的身體繼續造業,由此再成熟為未來的果報,故於《華嚴經》中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至於死亡後中陰身的存在,可以夢境之比喻略作說明。我們在睡眠時,有時會夢到自己到了異地他鄉,在夢境中自己既能見聞覺知同時身體還能做種種活動,受到損傷時身體還會有疼痛感……雖然此時自己的肉身正躺在床上一動不動,但在夢中真實感到有個身體並能自由活動。與此類似,心識與肉體分離名為死亡,此後心識隨中陰身飄遊不定並感受種種中陰境界,直到在業力的牽引下找到有緣的投生處後再度受生。這種身心分離的境界我們以後都將經曆,而且由於特殊的因緣也可能在現實之中發生。譬如修行有成者依靠禪定、夢境修法,心識亦能脫離肉體之束縛而自在遨遊。又如許多有過瀕死體驗者都曾親身經曆過中陰階段的前半期,其後意識又回到肉身中因而得以複活。從他們對各自所經曆之境界的講述中,人們完全可以得出意識不會隨著肉體的死亡以及存在後世的結論。

  關於心識的奧秘以及三世流轉的過程,在佛教中有詳細、究竟的解說。此不僅為書麵理論,更有無數的古今修行者依照佛教提供的方法身體力行,最終掌握了生命之鑰,獲得了超越生死的成就。若從科學的角度而言,往昔在對心靈世界及身心關係的研究尚不深入的階段,人們片麵依據心識依賴肉身而起用以及腦等器官與心識之間存在一定聯係的事實而作出結論說:“意識是大腦的產物”,“以大腦為主的神經係統是主管心理活動的器官”,由此認定意識不可能脫離肉體因而沒有前後世等等。然而這種觀點已被正常存活於當今世上的一些“有頭無腦人”以及發生在全球範圍內的數以百萬計的心識離體事例所否定,且被新的生命科學理論推翻。在經過縝密的觀察研究後,西方科技界中眾多知名的生物學家、醫學專家、腦科學家、神經生物學家紛紛發表科研論文及學術專著,其結論可謂不謀而合:非物質的心識控製著大腦及神經細胞的活動,並能脫離血肉之軀而存在。這種嶄新的觀念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可。由此我們理應了知前生後世的存在並非荒誕不經的無稽之談,而是具有事實及理論上的確鑿證據。

  反之,那些不作審慎的觀察思考就草率斷言“無有來世”或盲目順從“斷滅論”行持的人,極易葬送掉自己的未來。因為否定前生後世之客觀存在的必然後果就是不信因果,僅以今生的短暫享樂作為其人生目標,為滿足五欲故不擇手段甚至行惡造罪亦在所不惜,此與飲鴆止渴(1)實無區別,來世必墮惡趣長劫受苦故。還有些人憑借一些似是而非的論據力圖掩蓋前生後世及因果業報之真理、並肆意散布“生命斷滅論“,無疑是在誤導、愚弄世人,自己必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邪知邪見的流布在為日益墮落的道德水準及不良的社會風氣推波助瀾的同時,正悄然將世人引向後世痛苦的深淵。我們生生世世的苦樂果報,根本上取決於知見的邪或正,有知見方有行持故。由此觀之,今生的見與行主宰著未來命運的浮沉。正因為見解與生死問題利害攸關,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作出正確的解答,方不至於辜負此寶貴人生。

  常言道:“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然而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庸俗生活中,人們常常囿於“現實” 而忽略了一個簡單卻又重要的事實:自己終有一日會死亡。因此,難以舍棄對此生的強大執著,無法斬斷如河流之生死相續。具遠見卓識者僅依死亡及無常之理,就能生起出離輪回之念,如蓮花生大士所雲:“知必死故,乃感厭離。”古今眾多修行者都是在觀想壽命無常的基礎上精進修持佛法,才得以解脫生死苦惱、獲得殊勝成就。去年有一位18歲的尼姑,上午還在興高采烈地跟同伴講,她準備在半月後舉行的金剛歌舞法會中穿什麽樣的服裝參加表演,然而中午時她突然病倒,很快就離別了人世。類似的事例不止一兩件,而是時有發生,甚至就呈現在自已身邊或親友身上。我們或曾見聞過,然而自心對生死之理、壽命無常到底有多深的認識呢?死魔已經通過他人向自已發出了邀請:“你準備好了嗎?”自已該怎樣答複呢?從個人的修行體驗而言,我雖然從大恩上師處聽聞過外道教的360門派與內道教的九乘見解,但是令我獲益最多、感觸最深的見解就是無常觀。我認為一位修行者若欲達到即生解脫,必定不能缺少信心與精進;而信心與精進主要來源於觀想壽命無常。因為恒常觀修無常者,必能斷除懈怠放逸並精進修持正法,從而促進信心持續增長直至圓滿,故能速疾無障證悟大圓滿本覺之見。

  雖然情器世間中的一切皆為無常,但是最有助於調伏自心者莫過於觀修壽命無常。我們無數的祖輩往昔的曆代冤親誰還存在世上?現在的分分秒秒中都有極多有情正在經曆死亡之旅。聚終將散、生必歸死,今天自己沒有死亡,明天是否還活在世上?終有一天自己會告別所有的親友、舍離一切資具,拋棄這個相伴一生的肉身,從熟悉的世間消失,然後成為後人們的“曆史”。自己的一切所作到那時將會剩下什麽呢?所有圍繞著個人私欲及世間八法而造的輪回之業,隻能使自己輾轉生死而已。隻有為了自他有情的終極解脫所修持的功德,才會契入永無生滅的法界實相,盡未來際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幸福和喜悅。所以,我們在今生的短暫歲月裏應當精進修持正法。雖然時光流逝,但已積累功德,可以作為往生的資糧、解脫的保障。如果懈怠放逸,時間照樣會過去,然而自己一無所獲。為什麽在稟受同一傳承的修行者中,有的能即生成就,有的卻流轉輪回呢?答案就在於修行中有精進與懈怠的區別。我們可以反觀自己:一天24小時中,修法占多少時間?有些人雖然住在幽靜山或在“閉關專修”,但是真正用於修法的時間卻十分有限。須知懈怠度日就是庸俗凡夫的習性,尚為世人所不恥,又焉能依彼趨入出世間的解脫道?若欲斷除懈怠,最殊勝的對治力就是觀修壽命無常。

  我常常想:今晚我躺下睡覺,不知明天早晨能否起身?何時會呈現生命的終點——明年、下個月還是明天?終有一天,自己會從世間消失,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那些埋在地下的骨架,以前不也和我們一樣,穿著衣服說說笑笑嗎?現在我們雖然沒有死去,但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邁向死亡的步伐一刻也未曾停留。我們能否返回到昨天的早晨呢?絕對不可能了。時間短暫而寶貴,既不為精進者延長,也不為懈怠者暫停。所以,我們應當抓緊有限的時光,現在就要開始修法。有的人說:“我很想修行,但是現在沒有空閑……”如果執著於世間之事,就永無空閑之時。隻有通過觀想壽命無常而對輪回生起厭離心的時候,才具有真正的閑暇,否則永遠不能割斷對現世的貪執。有些忙碌於追求五欲享受的青年人說:“我先要把事業辦妥,老年時再作修行。 ”然而世間之事有圓滿辦妥的時候嗎?誰有把握能活到年老呢?其實很多老年人仍然忙碌於養生、家務、消遣等等,並沒有“閑暇”用於修行的。因此,我們所唯一能握者就是現在的時光。

  誠如祖師大德所言:輪回瑣事永無止盡,何時放下何時終結。譬如從祖祖輩輩直到我們這一代都在竭力操辦這個家庭,至今已經辦妥了嗎?雖然臨時有許多瑣事需要自己辦理,但若自己突然呈現“無常”,又當如何?無始以來的生生世世中,我們都是在“不可能死” 的心態中被輪回瑣事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以致於現在仍然漂泊於生死之海,今生若不勵觀無常,照樣會虛度此生。從嬰兒到現在,數十年光陰已如夢幻般消逝,回憶中僅刹那之間,所餘下的時光亦如是……

  以壽命無常為代表的共同外前行不僅是示人入道之妙法,亦為策勵精進之良方。自己何時、何地、因何而死?悉皆昧然不知。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30多萬人於睡夢中遭受滅頂之災。2002年發生在紐約的9.11恐怖事件中,兩千餘人在瞬間的飛來橫禍中喪失生命……,濁世中眾業感召的災難、病魔以及各類致命因素層出不窮,我等之生命猶如風雨侵襲下的燭火,隨時可能熄滅。於此暫存之際,何不善用此身精進求取解脫呢?

  喇嘛仁波切每於法會或講經之初,必先講解以壽命無常為主的共同外前行。在一些被上師反複引用的事例中,有一則故事特別發人深省:往昔有一人很害怕死亡會突然降臨,為了在死期到來前早點得到通知以便有所準備,他進入山洞專修本尊——大圓滿三大護法之一的單金多吉拿巴護法神。經過長期的祈禱與觀修,終於達到了能和本尊對話的程度。單金護法神顯身問道:“你需要我賜予什麽?“他就陳述了自己的願望,護法神滿口應允。第二天一早,護法神就告訴他:“上麵的村莊裏剛剛死了一個老人。“他想:”這是別人在死,關我什麽事?“過了些天,本尊又告訴他:”你的村子裏死了一個年齡比你還小的人。”他仍然毫不在意。像這樣,本尊給他授記了許多次,他都沒有放在心上。終於有一天本尊顯身對他說:“再過片刻你就會死亡。”他頓時驚惶失措,氣急敗壞地責怪道:“你的慈悲心為何這麽小?為什麽不早作授記,偏偏在我死到臨頭時才告訴我?”本尊答道:“不是我的慈悲心小,是你自己太愚癡。你祈求我的次日早晨我就開始給你授記:他人在死就說明你遲早也會死,要立即做準備。但你卻無動於衷,我有什麽辦法呢?”

  如同此理,我們所看到的其他有情的死亡,正是諸佛菩薩在對我們作授記。我們不能將死亡置於外界之中或者當作他人的故事,應該在自己身上切實觀修死亡會在自己毫無準備的時刻突然降臨,自己還能生存多久實在難以預料,因此,現在就應當修持佛法、毫不遲延時間。然而有些人認為:“有生有滅是大自然的規律,何必苦苦觀想壽命無常?”每當身體健康、心情舒暢愉快時,垂暮老者也會這樣說。然而當自己病重寢疾、真正感覺到死亡的威脅時,誰能輕鬆灑脫地接受這個“規律”呢?其實人們每天為溫飽而辛苦操勞,無非是為了維持生存;在生病時設法對治、奄奄一息之際還盼望醫生全力搶救,都是在盡量回避死亡。一般人的死亡過程在客觀上似乎隻有幾十分鍾、幾小時的時間,但是對於正在飽受痛苦與恐怖折磨的亡者本人而言,幾分鍾在主觀感受中也許如同幾千年漫長,絕非鍾表所能計度。

  倘若對壽命無常之理僅限於詞句了知,則難以轉變自相續,臨終時仍與庸俗無異。如果要達到無懼死亡、生死自在的境界,就應當將死亡如實置於自身以觀修之,使自心真實生起無常之念及欲求解脫之想,那麽所作所行都會成為解脫之因,使得今生、臨終或未來能獲究竟安樂。

  我們通過觀想無常就能精進修持解脫道,從而消除命終時的痛苦與恐怖。剛剛過去的一年仿佛與昨無異;人生一世猶如一夢間。我們餘下的時間如同電光石火,應當倍加珍惜。不觀無常即同庸俗,無法從輪回瑣事中超出,很容易在散漫、世間八法、造作惡業中虛度此生。所謂“一小時不觀想無常,一小時就深陷輪回。”即使暫萌出離心,但若不以無常觀長時護持則極易退失。禪修者若舍棄無常觀就難以勇猛精進地克服道障。譬如有的人感到吃飽後睡覺最舒服,一打坐兩腿就造反,再配上昏沉與掉舉輪番進攻,實在招架不住。此等皆為業力習氣沉重之相,正要堅持不懈地修持如軍人“愈挫愈勇,屢敗屢戰”,方有獲勝的機會。勤修不懈的動力即來源於對壽命無常的深刻認識。《譬喻經》雲:有一比丘飽食入室,閉房靜眠,愛身快樂,卻後七日其命將終,佛憫傷之,告比丘言:“汝維衛佛時,曾得出家,不念經戒,飽食卻眠,命終魂神生蜈蚣蟲中,積五萬歲。此四品蟲生在冥中,貪身愛命,樂處幽隱為家,不喜光明。一眠之時,百歲乃覺。纏綿罪網,不求出要。今世罪畢,得為沙門,如何睡眠;不知厭足?”比丘聞已,慚怖自責,五蓋即除,成阿羅漢。

  既然欲求今生解脫,就不能放縱三門、隨順習氣而行。有的人習慣於懶散度日,想玩就玩、想睡就睡,最終有何利益呢?不觀無常故即與庸俗同道,使極其珍貴的修行因緣變得毫無實義。初者,難值難遇之大圓滿上師,我們今生已經見到並被上師慈悲攝受,猶如盲人遇到向導。次者,難聞難得之諸乘精華深密竅訣法,上師已經開許並正在賜予我們,如同乞丐拾得真金。最關鍵的是,難發難護之出離心和信心已經從我們心中生起,並敦促我們進入佛門修持正法,此猶如黑暗之中升起了太陽。在已具足這些稀有緣起的情況下,我們應該以無常觀激勵自己精進修持以獲得即生成就。

  基礎的條件常常被人忽略,淺顯的道理往往最為真實。壽命無常等外前行對於修行者是至關重要的。常言道“萬丈高樓平地起”,樓房越高則對地基的要求越嚴,修行者倘若不具備前行的基礎,所修持的“高深之法”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對於共同外前行雖然容易了知,納入自相續中如實了悟則難。修行者倘若已證悟真實見解,那麽一切前行要義悉皆攝於正行之中。在未證悟正行實相之前,依靠思維造作的方式,相似樹立正行之果法功德,名為“前行”,它是修持善法及解脫道的基礎。真實正行是超越一切思維的,然而修行者很難當下證悟究竟果法,是故不可缺少前行的善巧方便,譬如於修法前先辦妥瑣事並發誓專修;入座前行中“身要”依七支坐,“氣要” 排九節風,“意要”發菩提心;明觀共同外前行之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業報、輪回過患,修持不共同內前行之上師瑜伽、發智慧菩提心等等。有些修行者上座後就直接把心安住在平靜的狀態中,以此作為修法的核心。但是隻有為數極少的極上根器才能依靠這種方式不借助前行的緣起,在直指心性的當下了悟究竟果法。尚未達到極上等根器之前,不能忘失或舍棄前行諸法,應當把前行當作勝義諦來修持。

  觀修無常已達何層次、理解有多深,隻需檢查一下日常所行就能知曉。倘若一天之中懈怠放逸的時間超過修行的時間,就說明自己的“無常之念”猶如身上的衣服般僅限於表麵上,這種不痛不癢的“觀修”絲毫不能引生對死亡的恐怖。初行者的心相續中雖然臨時有一些信心和慈悲心,但若不配合觀修無常,則與即生解脫相距甚遙。最好是於臨睡前獨自靜靜地觀想無常,就會獲得比心情快樂時更深的感受,並生起恐怖之心,從而敦促自己尋找能解除死亡怖畏之法。

  總之,從初步修行直到究竟果法的曆程,都可以歸納到觀修壽命無常之中。觀想無常亦屬於從根本上調正煩惱。在意識造作中的觀想應名為“改造意念之護持”,最終遠離一切戲論達到無有自性的悲空雙運見解時,此時的正念名為“無造法性之護持”,觀想壽命無常方獲圓滿。我想,在行道中不需要觀修無常者隻有兩種人,一種是聖人,一種是死人。初行者依靠有緣的方式觀修,無常之念時有時無。達到恒常具足無緣之無常觀念時,就是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中所雲的證悟究竟果法時的標誌,此時的無常之念實即妙智慧。

相關鏈接:

  • 經與竅訣攝要之善說——屠夫真言
  • 吉美林巴對於疾病的開示
  • 憶念上師的功德
  • 緣起之要義

  • [DOC] 頂禮大恩上師巴珠仁波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