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趙紫陽在建國後的第一桶金之一

(2005-03-13 01:47:13) 下一個

【原創】趙紫陽在建國後的第一桶金之一

 

在趙蔚的《趙紫陽傳》中說到廣東的方方排擠南下幹部, 而趙紫陽作為南下幹部中的重要的一員當然也在排擠之列。 但是在反地方主義運動興起之後(實際上老趙就是為了這個才被南調的), 但是當時的矛頭主要直接指向方方,葉由於根深葉茂而且由於林彪的提議調回北京,作了個檢討也就罷了,保留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職務,而方方則被撤職。 陶鑄升為第二書記之後,主持全麵工作,1953年葉離開廣東,調任中南局代理書記,陶升為分局第一書記之後,趙也於1953年晉升為分局副書記,兼分局農工部部長,主持土改工作。 作為南下幹部的趙紫陽不可能不積極參加反地方主義, 反地方主義和陶鑄對趙的仕途影響極大, 趙是反地方主義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並且為此獲得了陶鑄等的賞識, 為以後的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整個事情是這樣子的。

 

類似與每個王朝建立時的情況一樣,東北、華東、西南、中南、西北四大軍政委員會在1949122日成立,“分封”給高崗、饒漱石、劉伯承、林彪、彭德懷。 廣東省隸屬於中南軍政委員會,葉劍英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林彪任主席)。 1950年春,根據中南軍政委員會的指示,廣東開始試行“土改”,由方方擔任廣東省土改委員會主任。鑒於廣東省的特殊情況,時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的葉劍英提出了“廣東特殊”,先從“三縣著手”的土改試點方案,確定先在揭陽、興寧、龍川三縣進行試點。但是,以林彪為第一書記,鄧子恢為第二書記的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南土改委員會出麵),在對廣東土改的評價上,一直同華南分局存在著嚴重分歧, 認為特殊的提法實際上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

 

不久,時任中南局土改委員會主任的李雪峰,公開對廣東的土改工作不滿意,多次在機關報《長江日報》批評廣東土改群眾發動不夠,太右,是“和平土改”。 然而以葉劍英為代表的華南分局卻一再不同意中南局的批評,我行我素。在這一背景下,1951 4月,中南局開始大動“手術”,將河南南陽地委書記趙紫陽調到廣東,任華南分局“俱樂部”(辦公廳)秘書長,不久升任廣東省土改委員會副主任(摻沙子)。 19511225日,又將四野政治部副主任、廣西省委代理書記陶鑄調任華南分局第四書記;陶鑄一來,就接替方方主管廣東土改運動。於是,陶鑄與趙紫陽緊密合作,從牢牢抓住廣東土改大權為突破口,全麵接管廣東大權。

 

但在接管的過程中,依靠大軍,依靠南下幹部,由大軍、南下幹部掛帥的方針同地方幹部不願拱手讓出權利形成了尖銳的對立。作為廣東地方幹部的老領導方方挺身而出保護廣東幹部。這樣,陶、趙便開始提出廣東地方主義問題,最終得到中南局和毛澤東的肯定。所謂“廣東地方主義”,其特征是:1.反對中南局提出的“依靠大軍、南下幹部”,在幹部任命中,偏重本地幹部。2.提倡廣東特殊性,搞“和平土改”。3.拉幫結派,“組織反黨小集團”。

 

195357日,根據中共中央中南局的通知,葉劍英正式調離廣東。陶鑄接任華南分局代理書記兼省人民政府主席。趙紫陽經中共中央批準,升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副書記,並兼華南分局農村工作部部長,成為陶鑄在廣東的副手。這時,趙紫陽年僅34歲。趙紫陽成為中國最年輕的省級幹部之一。廣東的陶、趙權力體製也隨之形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