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侯博客專欄

楊建侯藝術生涯簡介,創作作品展示等...
正文

《敦煌藝術與敦煌之行》

(2004-03-21 21:25:56) 下一個
《南京師院》1983年 月 日第 版 記載 《敦煌藝術與敦煌之行》丁戰 (楊老等八人寫生活動記載) 刊照 《老教授正在製作〈供養人都督夫人圖〉》
敦煌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藝術寶庫,它保存著從四世紀到十四世紀一千年間的大量藝術作品。敦煌是曆史上絲綢之路的要衝,是中國的西大門。敦煌文化代表著中原文化的傳統。現存的四百九十二個洞窟中,有四萬五千平方米的壁畫和二千身的泥塑。其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和藝術價值之高為世界所僅有。從這些藝術品中可以看到中國藝術是循著怎樣的道路發展來的;各個曆史時期的藝術風格和藝術麵貌是那樣地豐富多彩,藝術淵源是那麽深長;從內容看,透過宗教繪畫的外象,各朝代重大曆史事件和人民的社會風俗均有所表現。在內地,卷軸繪畫到唐代已是稀世珍寶了,大型壁畫和泥塑早已不複存在,唐代以前的藝術麵貌固然有史書的記載和描述,但是終不能讓人眼見。在祖國西北的荒漠大原中,敦煌莫高窟卻完整地保存著這一切。 自從二十世紀初,當地道士王元錄(加“竹”頭)向國外出賣敦煌經卷以來,敦煌寶庫隨即聞名於世界,各帝國主義掠奪者垂涎欲滴,先後強走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和藝術品。文人學者研究敦煌者越來越多,形成了專門學科敦煌學。各地藝術家更是紛遝而至,在這塊藝術寶地中擴大自己的眼界,得到豐富的藝術借鑒。同時,可以看到西域外來藝術進入中國大地,有一個融匯消化的過程。這裏集中地展示了一千年藝術史的發展變遷,是一個非常形象的博覽範本。 我院美術係中國畫教研室教師們長期以來就熱切地希望前去敦煌考察、學習。今年暑假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這個願望實現了。組織了以楊建侯老教授為首的老中青八人考察隊前去研究、臨摹;準備為係裏增添一批教學資料和臨本,充實教學內容,教師也能在觀摩中增長見識、提高業務水平。 麵對這麽豐富的藝術遺產,人人激動不已,忍耐著沙漠中幹燥暑熱的氣候和飲食生活的不習慣,大家鋪開大張紙,全力以赴地臨摹記錄著這些寶貴的資料。沒有桌子,趴在地上刷顏色;沒有高架,凳子上疊凳子爬高作畫。七十四歲高齡的楊建侯教授親自動手畫了兩張大畫,王達弗副教授不顧腰肌勞損的疼痛,一絲不苟。中青年教師更是情緒高漲、各自發揮著自己的特長,快速而高質量地工作著。範保文副教授以嫻熟明快的色彩臨摹了北魏時期的作品;黃柔昌等以持重、秀美的線條畫了一張又一張;沈宏寅、徐培晨不畏艱辛,拿下了大幅的“宋國夫人出巡圖”和“張議潮出行圖”。大家團結奮戰,在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裏繪製了五、六十幅。我們這班人認真嚴肅的工作作風,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和全國各地美術院校來的同行中留下了好印象。 回校以後,準備稍加修整、裝裱,將向全院師生和南京的同行匯報展出,屆時歡迎全院師生參觀指導。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