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語

琵琶琴瑟絕妙處, 冰泉冷澀弦凝絕,輕撥四弦千遍語,曲終收撥當心劃,十指拂抹斷帛弦。
正文

琵琶名家 潘嫦青

(2007-02-20 23:29:00) 下一個
坎坷從容琵琶行 

潘嫦青,1951年生於上海,1982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現任安徽省歌舞劇院首席琵琶獨奏,國家一級演奏員。1980年獲全國琵琶比賽二等獎,1985年赴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第七屆亞洲音樂節”獲演奏優秀獎(最高獎),琵琶獨奏《十麵埋伏》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小組的優秀節目。1992年代表中國音樂家赴維也納參加“第11屆布赫伯格國際民間藝術節,擔任獨奏,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音樂理事會的高度讚揚。曾多次隨省歌舞團赴香港、澳門、台灣、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地演出,並多次擔任各類音樂大賽評委。

  2005年9月15日晚,風清月朗。安徽大劇院“兩岸情”演出現場,潘嫦青與台灣著名指揮家陳澄雄合作演出琵琶協奏曲《琵琶行》,一曲終了,掌聲雷動。觀眾上台將一束鮮花獻給陳澄雄,陳澄雄轉而將鮮花獻給潘嫦青,並由衷地說了句“謝謝”。

  陳澄雄是位嚴厲到近乎苛刻的指揮,極少稱讚別人,然而與潘嫦青初次合作,便對她刮目相看。第一場排練時,潘嫦青就說“陳先生,我想背譜”。協奏曲背譜是非常困難的,台灣的演奏家演出多少場都背不出來,更何況在排練這麽短的時間內。可是潘嫦青很快就把譜子背出來了,離開譜子彈奏,隔絕了一切外界的幹擾,全身心地沉浸在樂曲中,讓陳澄雄驚歎:“一個瑕疵都沒有,聽這樣的演奏簡直是享受。”

  潘嫦青出身於琵琶世家,外祖父沈浩初是莆東派琵琶傳人,著名琵琶演奏大師林石城是其學生,而潘嫦青的哥哥潘亞伯又師承林石城,潘嫦青和孿生妹妹潘娥青從6歲起便跟著哥哥學藝,8歲時小姐妹倆雙雙登台參加“上海少兒藝術比賽”,琵琶彈得好,兼之孿生姐妹逗人喜愛,一時間成了眾人矚目的小明星。從幼年時便確定一生的誌趣愛好,並且因家世淵源而有著相當高的起點,這無疑是一件幸事,此後世事坎坷,姐妹倆也無奈分離,但心愛的琵琶從未離開過她們。

  相形之下,姐姐潘嫦青的命運更為坎坷一些。20歲時,趕上上山下鄉,姐妹倆必須有一個要離開家,姐姐選擇了這條前途未卜的道路。在最艱難的時候,她仍謹記父母的教育,少說話,多學本領,多做事。有數次機會,外省的文藝團體來招人,聽了她的演奏後幾乎要拍板了,都是最後一關政審過不去,對方扼腕走人。年輕的潘嫦青一次次承受著從希望終至失望的打擊,這段人生最暗淡的歲月雖然讓她在當時備受折磨,多年後回過頭來看也是一種財富。幾年後當潘嫦青步入上海音樂學院的大門,以一曲如泣如訴的《塞上曲》技驚四座時,誰能說這裏麵不是融入了她太多的情感與追求?

  1978年,潘嫦青進入安徽省歌舞團,四年後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又回到安徽,從此紮根。

  琵琶作為一種中國古典樂器,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的內容,表達著中國人獨特的情感,在傳統文化熏陶中長大的潘嫦青對此深有感悟,並融入到對音樂的理解中。因為每個演奏者的指法不同,對曲子的理解不同,同一支曲子在不同的演奏者手中有不同的風格和韻味。她曾多次演奏琵琶協奏曲“楊貴妃”,將每段的不同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除技巧純熟之外,主要是對作品有獨到的理解。

  數年磨練,潘嫦青的琵琶已經達到運用自如的境地。她擅長對樂曲作細致的刻劃,彈文曲深情委婉,耐人尋味,奏舞曲氣吞山河,扣人心弦,她演奏的描寫楚漢戰爭的傳統琵琶樂曲《十麵埋伏》,層次分明,環環緊扣,刻畫了一幅激戰的場麵,可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1985年,在赴烏蘭巴托參加“第七屆亞洲音樂節”時,潘嫦青的演奏受到觀眾和專家的高度讚揚,她的琵琶獨奏《十麵埋伏》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小組的優秀節目,參加亞洲音樂節閉幕式演出,還被蒙古電影製片廠拍了紀錄片。

  2004年,潘嫦青參加“上海國際音樂節”演出,遠在北京的妹妹潘娥青也趕赴上海,姐妹倆再度攜手同台獻藝,不由感慨萬千。

  數度出省出國演出,榮譽紛至遝來,難得的是,潘嫦青始終淡定從容,與世無爭,但求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直至今日,她仍是每日彈練不輟,教導學生也全身心投入,曾多次擔任各種音樂大賽的評委,為傳統音樂的延續做著傳薪送火的工作,而新一代人亦已成長,以嫻熟的技巧和美妙的音色再現琵琶這一古老樂器的魅力,使它大放光彩於世界音樂之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weetlife 回複 悄悄話 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