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慢性腎功能衰竭

(2008-06-25 10:26:48) 下一個
  慢性腎功能衰竭(簡稱慢性腎衰)是由多種腎髒疾病引起的慢性持久性腎功能減退,導致代謝產物在體內瀦留、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呈現全身多係統症狀的一個臨床綜合征,是腎髒及與腎髒有關疾病的最終歸宿,預後嚴重,是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據美國衛生經費管理署資料顯示,20世紀末美國已有近30萬例慢性腎衰患者,我國每年約有13萬人發生慢性腎衰。雖然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腎移植術的開展為慢性腎衰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延長了患者的生命,但由於存在費用高、腎源不足及各種並發症的問題,在發展中國家尚無法普及。因此,積極尋找延緩慢性腎衰進展的非透析療法(包括中醫藥)仍然是當前一項重要課題。根據其臨床表現,慢性腎衰屬於中醫學的“關格”、“腎勞”、“溺毒”等病證的範疇,其病位在腎,由於慢性腎衰時腎之升降開闔失常,精微不攝而漏出,水濁不泄而瀦留,濁陰鬱滯,病理產物遂成致病因素,髒腑受害與濁陰彌漫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因此,中醫治療慢性腎衰,應注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麵:
  
  1 祛濕化痰以清泄濁邪
  
  飲食入胃,如脾胃運化失健,腎司開闔無能,升降出入失常,則飲食不化精微,轉為水濕,凝聚成痰,鬱滯成濁,故治療應祛濕化痰泄濁,常選用半夏、陳皮、茯苓、竹茹等。其中,半夏燥濕化痰和中,配合陳皮理氣化痰,氣順則痰化;茯苓化濕健脾,濕去則痰消;竹茹清熱化痰和胃。若痰濁上擾心神,蒙蔽清竅,患者出現嗜睡、朦朧等症時,則配合菖蒲、遠誌、鬱金之類化痰濁而宣清竅。在實踐體會,祛濕化痰泄濁方藥,配理氣之品每有相得益彰之妙,因理氣之品能使氣機宣暢,三焦通調,從而協同他藥起泄濁之功。惟本病患者正氣已虧,理氣藥不宜過於香燥猛烈,除陳皮外,可酌情選用枳殼、佛手、香櫞皮之類。
  
  2 清熱解毒以專治標實
  
  濕濁不得正常排泄,鬱滯體內,久則易從熱化,釀成邪毒,濕熱與邪毒膠著,遷延難解,且久病體虛,常易重感外邪,邪氣入裏化熱,也急當清解,故清熱解毒也是泄濁之常法。否則,邪氣越來越盛,致病勢急轉直下,造成危候。對這種證候常選用黃連、槐花、六月雪、土茯苓、金銀花等。其中黃連清熱解毒又能化濕止嘔,若兼惡心嘔吐,口氣臭穢之時用之甚為合拍。六月雪、土茯苓有清熱解毒、化濕降濁之功。
  
  3 活血化瘀以通暢經絡
  
  慢性腎衰病情纏綿,久病入絡,久虛必瘀,氣虛運血無力致瘀;陰虛灼血為瘀,總使腎絡瘀阻而絡傷,絡傷血溢故尿血,故多種腎髒疾病如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糖尿病腎病在發展到慢性腎衰之前即有鏡下血尿或肉眼血尿,既出血必有凝止,離經之血便是瘀,此亦絡傷血瘀之謂。既有瘀血,必用活血化瘀。現代醫學所指腎髒疾病中腎小球彌漫性增生、纖維化改變、腎盂腎盞的炎性增生、斑痕狹窄、腎實質纖維增生也需活血化瘀以治之,在治療慢性腎衰時,常可加入丹參、赤芍、川芎、川牛膝、當歸等活血化瘀藥。
  
  4 通腑導濁以給邪出路
  
  慢性腎衰因腎氣日衰,胃氣趨敗,脾失升清降濁,腎失化氣布津,水液無主,泛濫無治,蘊藏於髒腑、肌膚而濁為。因腎失開闔,不能藏精泄濁,失於泄濁則肌酐、尿素氮等濁邪難除而堆積,濁邪犯中則惡心、吐逆;濁邪泛濫肌膚則見水腫。因此,泄濁當為急務,泄濁當以通腑為法。通州都(膀胱)之腑利濕泄濁,使濁邪從小便而去,多用淡滲利濕、清熱解毒藥如薏苡仁、茯苓、澤瀉、益母草等。通大腸清泄腸腑,使濁邪從大便而出,首選大黃,因其性味苦寒,為“氣味重濁,直降下行,走而不守”之品,據現代藥理研究,大黃的清熱解毒、瀉下作用能使血中氮質瀦留得以改善,但慢性腎衰胃氣趨敗,存得一分胃氣便得一分生機,而泄濁非一日之功,生大黃之苦寒清熱解毒、瀉下作用久用易損脾伐胃,且生大黃多使患者腹痛不適,故降泄腎濁,多用製大黃,其用量以不傷胃氣為度,使大便稀而不水瀉,每日解大便以兩次為宜,多用製大黃5~20 g取效,偶有無效者,方用生大黃。在泄濁的同時,多加入太子參、黃芪、茯苓、白術、雞內金、炒二芽等益氣健脾消食藥以時時顧護胃氣,以防泄濁而損傷脾胃。
  
  5 益腎健脾以扶助正氣
  
  治療腎衰務必注重改善脾腎功能。因為,腎為先天之本,為人體元陰元陽之所在;腎為水髒,具有主持水液的功能,腎陽的氣化是全腎水液代謝的原動力,也是人體代謝產物排出體外的必經之道,無疑是最重要的。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升清、統攝,為水液代謝的樞紐。因此,如果腎陽的氣化功能失常,就會影響水液代謝和分清泌濁的正常進行,導致濕濁內留,清濁相混,乃至化熱生毒,生風動血,痰熱內生,濁瘀互結,蒙神閉竅,傷害五髒,出現慢性腎衰的一係列臨床症狀。另外,脾腎功能的好壞關係全身各髒腑對水液代謝的影響。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腎髒受損部分的功能可由健存部分代償,使生命活動得以繼續。根據中醫髒腑相關學說可以分析推理,腎髒自身的功能可影響其他髒腑的水液代謝功能,如肺通調水道、脾運化水濕、肝髒調暢氣機使氣行血行。因此,慢性腎衰的治療要強化脾腎功能,常用健脾益氣、和胃降逆之品,可選用香砂六君子、黃連溫膽湯加減,藥如太子參、白術、茯苓、山藥、苡仁等平補之品以健脾益氣,無溫燥傷陰或滋膩傷陽之弊。常配合雞內金、廣木香、砂仁、陳皮等以助脾胃運化。在臨床上應遵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之原則,在滋腎陰的同時兼顧腎陽,藥選菟絲子、巴戟天等,且菟絲子、巴戟天能雙補脾腎之陽氣,溫而不燥,有溫養脾腎以生“少火”之功,應慎用肉桂、附子等溫燥之品,以免傷陰助熱。
  從現代醫學的客觀指標來看,慢性腎衰的各種感染、蛋白尿、氮質血症等均屬於中醫濕熱濁毒的臨床證候。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清熱利濕解毒中藥不僅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還可以通過激發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抑製過度的炎症反應,從而改善組織的炎症損傷。又如濕熱內蘊、熱傷血絡、瘀血內足的慢性腎衰患者,現代醫學檢測發現有血液流變學的異常改變、血小板凝集功能增高等。活血化瘀中藥具有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和纖維蛋白原的作用,能改善血液高凝狀態,促進微循環,消除水腫,有利於變性腎細胞的逆轉和殘存細胞的修複,這些藥理作用正好與中醫學“血不利則為水”的理論相吻合。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