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申小雨:在美國當“農民”

(2005-04-27 16:34:08) 下一個

在美國當“農民”

 

  申小雨

 

鳳凰城在冬季有著迷人的陽光。雖然已是深冬時節,往年在北京早已穿上的長大衣、靴子和漂亮的披肩依然靜靜地掛在壁櫥裏。每天早晨換衣服總是件讓人頭疼的事。這裏沒有冬季,而北京的春、秋是很短的,我的衣服也是兩個極端冬夏兩季的衣服多,春秋的衣服少,加上很多衣服沒帶出來,總想“入鄉隨俗”到美國後再買些衣服,沒成想,在北京要買SM號衣服的我,在美國根本找不到我的尺寸,即使在“PETITE”裏偶爾找到合適的尺寸,款式也“土”得很,總覺著美國人穿的花花綠綠的沒品位,北京話叫“特農民”。

 

到美國後才知道,美國仍有很多人認為中國是個人人都騎自行車的古老而落後的國家,我也隻能遺憾他們見識太少,北京的國際化大都市生活和每天緊張的工作節奏應該可以和紐約、洛杉磯齊肩,也許隻差還沒有華爾街和好萊塢了。從北京高樓林立的叢林裏一下落到了美國西部的沙漠,我在鳳凰城最熱的時節----七月底開始了我的美國生活。室外超過攝氏40度的高溫足足讓我兩個月不敢白天出門,即使偶爾出門,從北京帶來的遮陽傘打與不打也成了個問題。跟姐姐出門購物,出了汽車撐開傘,她要跟我分開走,委婉地跟我解釋說“別人會覺得不下雨卻打傘很奇怪”,我知道用北京話理解就是“別人會覺得我‘神經’”。可我真覺得他們沒常識,且不說強烈的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對亞洲人本來不白的皮膚,曬得太黑也不好配衣服嘛。這跟種族歧視無關,隻是審美觀不同罷了。兒子每天遊泳,不到一個星期就曬得黝黑,他倒沒覺得“黑”點兒“白”點兒有什麽不同,可我怎麽總覺得這兒子越看越像“農民”了。

 

雖然生長在“農業大國”----中國三十幾年,卻一直生活在城市,從來不懂五穀耕作,初到美國時住在姐姐家,生活的最大樂趣就是每天可以玩土----到後院去做“農活”。去年父母在美國時種下的韭菜,沒人照顧了卻依然茁壯成長,原來還以為是一片疏於整理的亂草,經姐姐點播後著實欣喜了一番,終於找到一個可以老少皆宜的菜譜----包韭菜餡餃子。齊根剪掉的韭菜不到一個星期就長到半尺多高,可以吃了。拿著剪子一小把一小把地剪下來,韭菜嫩嫩的,既沒有黃尖,根上也沒有泥土,絲毫沒有擇韭菜的辛苦和農藥超標方麵的擔心。這裏充足的陽光和灌溉,韭菜們竟比草坪裏的草要長得快很多,於是餐桌上經常有韭菜餡餃子和韭菜炒雞蛋,直到大家說吃完飯經常胃酸,我才給了韭菜們發育成熟的機會。

 

每天早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後院去查看我那一小片“自留地”(當然不是當年“割資本主義尾巴”的自留地),後來我又在地裏種上了小紅蘿卜、黃瓜、絲瓜,雖然黃瓜和絲瓜都沒能成才,但由播下種子到看他們吐芽、長葉、甚至結果,我經常會情不自禁地會對著這片菜地微笑,或者可以說是傻笑,雖然沒人給我拍下照片,但我知道我的表情一定跟當年看掛曆上的農民伯伯懷抱一大把麥穗臉上笑開了花的表情差不多,終於體會到當農民真得很幸福,每一次收割都會帶來極大的精神滿足。難怪社會調查顯示農村人比城裏人更有滿足感。其實,所謂幸福就是一種感受,也許我們對生活要求得太多,幸福,隻要一點點就好。

 

                                            (寄自:亞利桑那州,鳳凰城)

 

: 申小雨, 國內暢銷書<劉曉慶422天的痕跡>的作者.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