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歲月無聲(〖五大道文學獎〗紀實入圍作品)

(2005-03-01 13:16:37) 下一個

歲月無聲

〖五大道文學獎〗紀實入圍作品

          作者:老搖

  費城華埠的冬天總是分外蕭瑟,天陰沉沉的,偶爾出現的陽光,也沒有一絲暖意。街道上竄著寒風,刮得地上的紙屑亂飛,行人都縮著脖子,步履匆忙地走過。市麵上的飯店都還開著,可是人流明顯少了很多。街頭的小攤關了幾家,剩下的也都隻有一兩個人,裹著厚厚的衣服,百無聊賴地站在那裏。冬天的嚴酷,不僅在氣溫上,更在人們的心裏。

  然而,費城華埠也曾經有過充滿希望的冬天。

  那是四十九年前了。一九五五年,甫過三十的張天德先生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拿到了Personnel Administration的碩士學位,被費城總青年會聘為國際部主任。他上任伊始,便去費城的華埠調查情況,那時的費城華埠,“排華法案”的後遺症仍在,幾乎與世隔絕,當地的居民大多不會說英語,因此無法與主流社會溝通。它又先天不足,不象洛杉磯、紐約等大城市那麽容易吸收亞裔新移民,市麵相當冷清,大概隻有四五家餐館,兩三間洗衣店而已。張天德先生深為華埠的破敗所觸動,就在這年冬季,聖誕節那天,和十多個誌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創辦了費城中華青年會。

 (圖:青年會的創始成員。前排左一為張天德先生。

  除了提供一個華裔青年舉行活動的場所外,青年會還致力於推廣中國文化、建設華埠社區,因此,他們又在北十一街租了一間舊屋,創建了“中國文化社區中心(Chinese Cultural and Community Center)”,立誌要為費城的華裔僑胞做點實事。第一樁事便是要開設免費的英語班。

  可是,由於青年會隻是個誌願組織,沒有經費,英語班雇不起教員,張先生隻好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去找義工。他找到了一個來自蘇州的女生張麗文,請她去華埠做教員,她卻嚇了一跳:“華埠?那個地方去不得啊!我們同學都說那是個神秘的地方,不能去的。”

  “胡說八道!”張先生一下子惱了,“那是你自己的僑胞,他們語言不通,和外界無法交流,別人才會覺得那裏神秘――所以我們更需要你去幫忙,改變這個狀況!”

  張麗文被他說服了,同意擔任英語班的教員,這個班極大地幫助促進了華埠裏的居民與外界社會的交流溝通。同時,青年會還提供職業介紹、英語翻譯、移民法指導等等一係列服務,並為老人免費供應中餐、健康檢查,每年至少能幫助到七、八十個華裔老人。為了幫助不諳英語的華人也能認清街名,在張天德先生的建議下,市政府在華埠周圍的路牌上加了中文路名。青年會還積極為華人爭取政治權利,比如張天德先生曾會同美國各地的僑領一起晉見肯尼迪總統,要求增加每年給華人的移民配額。

  青年會不僅服務於華裔社區,還同時致力於在美國推廣中國文化。他們舉辦了兒童畫展、殘障藝術家畫展、中國蘭花展、首日封郵展、中國情人節(七夕)、華埠小姐選美等等數不勝數的活動,並

  開設了烹飪班、書法繪畫及太極拳班等,不僅很受華裔社區的歡迎,還吸引了很多美國人興致勃勃地來上課,甚至連麻將,張先生都把它當作一樣文化介紹給美國人。

  (圖:張天德先生教賓州的副州長夫人打麻將。)

  這些社區和文化活動均為美國報紙和紐約的中文報紙所報道,光青年會的剪貼本就積累了有二十冊。當時費城並沒有自己的中文報紙,於是張天德先生就創辦了雙語的《華報》,自己寫文章,自己打字、印刷,可惜由於沒有經費,才幾個月就停辦了。

  張天德先生還試圖辦過中文圖書館,大部分書由中國大使館供應,僑胞也捐了很多書。圖書館初開時盛況空前,由於青年會缺乏人手,無法專門雇人照看,便讓讀者自由進出,結果很多讀者借了不還,最後他隻好將圖書館暫時關閉。後來由於熱門書籍流失嚴重,剩下的書反正乏人問津,張先生才又索性重開了圖書館。

  張天德先生是浙江杭州人,曾先後求學於浙江大學和中山大學,在校時成績優秀,還曾經發明過一種新化學試劑。燕京大學的校長司徒雷登也出生於杭州,對他很賞識,為他寫了推薦信,推薦他到美國來讀書。張先生卻沒有走這條路,選擇了進入杭州青年會,並曾在南京政府擔任公職。國民黨政權敗退台灣後,他一度服務於台北青年會,最後輾轉來到美國,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畢業後來到費城,開始了這幾十年的艱苦奮鬥。

  中華青年會的經費來源一直很困難。最初的時候,張天德先生能從費城總青年會那裏領工資,但其他職員沒有。不久,張先生為了全身心地發展華埠青年會,退出了費城總青年會,就連這個來源也斷了。從事文化事業不象做生意,沒有利潤可以圖,因此也不會有人來投資於其中。他們的經費,主要是靠一兩個小型基金會的撥款。當時的華僑社區自己也很窮,因此張先生從來不肯去發動他們捐款。

  青年會的職員的工資極為微薄,張先生自己在文化中心根本不拿工資,完全是義務工作。他的精神感動了周圍的許多人,包括一些美國人,誌願為文化中心工作。然而,生活的壓力實在太大,員工們在不計報酬地工作了很久之後,終於由於生活的壓力而陸續離去。做文化事業的艱辛是外人難以想象的,沒有錢,一切美好的願望、宏大的計劃,也都隻能停留在紙上。

  但也有美麗的驚喜。被張先生從賓大“騙”來華埠的張麗文女士,本來打算從賓大畢業後就回國的,隻是到華埠擔任英文班教員看一看,這一看就改變了她的一生:她被張天德先生的人格和才華所折服,兩人相戀、結婚了,從此她一生都留在了費城。婚禮在一九五九年舉辦,西式的教堂、中式的洞房,各進行了一次,張女士戲稱這是“雙保險”。

  婚後的日子是甜蜜的,他們很快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嫁給張天德先生的日子又是艱辛的,他在文化中心廢寢忘食的辛勞並沒有報酬,家庭的經濟重擔都壓在了張女士肩上。她在當地公裏學校找到個職位,但在課後仍然去文化中心幫忙。有一次,文化中心實在沒錢了,當月的水電帳單都付不出來,最後張天德先生說服了太太,挪用了他們為兒子上大學存用的基金,把錢墊了上去。

  即使是處在這樣的艱難境地,張先生仍然又成功地在六十年代初組織起了青年舞龍團。青年會從香港運來了兩條巨大的金龍,美奐美侖。在張先生發起的首次中國新年大遊行上,舞龍團的表演轟動一時,盛況空前。隨後舞龍團在一九六四年參加了紐約世界市場的開幕典禮,七三年參加尼克鬆總統的就職典禮遊行,七六年參加美國獨立二百周年紀念大遊行,七七年參加費城傳統的新年遊行,還曾被邀請參加大西洋城的美國小姐選美遊行、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遊行等等,到處都很受歡迎。

  (圖:費城市政府大樓前的舞龍)

  舞龍團的成員現在也都上了年紀,再也舞不動金龍了,但提起以往的日子,他們仍然記憶猶新,甚至還記得張先生跳動舞步的樣子:“舞龍都是張先生教我們的,他告訴我們,舞步要這麽走,因為有兩條龍,一步走錯就會攪到一起去了。”

  (圖:舞龍團成員)

  在七十年代初,張先生又克服了種種的艱難,把青年會破落的舊址,改建成中國宮殿式的建築。在他不屈不撓的工作精神的感動下,費城的十一個工會出力幫助,幾乎是義務地為青年會工作,隻用了很少的資金,就建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這座富麗堂皇的新址。房子由台北園山飯店的著名建築師楊卓成先生免費設計,朱紅大門,飛簷翹角,琉璃綠頂,工程所需的琉璃瓦,還是獲得了中國政府的特批,從北京運來的。

  (圖:費城中華青年會外觀)

  在這座漂亮的建築的影響下,費城華埠的其他很多房子也都改為中國式的了。此前,張先生與其他熱心人士一起,促成了費城和天津市結成姐妹城市。於是,由費城市政府出資,天津市政府提供人員和材料,共同在華埠的十街口建了一座牌樓,金龍飛舞,色彩斑斕,現已成為費城華埠的標誌。這使得華埠的麵目煥然一新,極大地改變了外界對華埠的“髒亂破舊”的印象。華埠從此登入了費城地圖,而唯一標在華埠地區的建築,也是“中國文化中心”。

  (圖:費城華埠的標誌。)

  張天德先生除了忙於文化中心的事務外,還樂於助人,尤其是“雪中送炭”。有一次,台灣的一艘船泊在費城港口,一個海員登岸觀光,被汽車撞傷,頭破血流。張先生得知後,馬上陪他去醫院看傷,又介紹律師為他免費起訴。但船長反對,開船離去,張先生便把他帶回家裏,住了兩個多月,等到開庭以後,經過多番周折,終於得到賠償。張先生又為這個船員和船公司交涉,使他最終複了職。

  還曾有一位台灣來的女士,和一個美國大兵在台灣戀愛結婚。可這個美國大兵回到美國後,就沒了消息,她不顧自己語言不通,坐飛機到美國來尋夫。移民局打電話請張先生來幫忙,張先生去幫她把事情說清楚了。本來,一般人翻譯之後也就完事了,這位女士的遭遇卻引起張先生的惻隱之心,連夜開車將她送到紐約上州的羅徹斯特市。原來,這個美國兵的母親反對這樁親事,不許他再和這位台灣女士聯係,聽說她越洋來尋夫後,幹脆就把兒子藏了起來。張先生找到當地的牧師出麵,終於說服了那位母親,使他們二人得以見麵團圓。後來,他們生了個女兒,每年聖誕節都給張先生寄卡片。

  諸如此類的善舉,張先生做過很多很多,以至於大家都叫他“華埠市長”,有困難都會找他幫忙,外界要和中國人打交道,第一個想起的也是張先生。張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地為華人爭取利益,使他成為美國華僑的著名領袖,贏得了華裔社區內外的廣泛尊重,獲得過賓州州政府“Award of Pennsylvania”、Channel 10Spirit of Philedlphia”等諸多獎項,還曾應美國總統卡特之邀去過白宮,商討如何增進民族交流、確保民族平等。

  (圖:張先生和卡特在白宮的合影)

  費城中國文化中心自出生以來,在弘揚中國文化、服務華裔社區的同時,還一直在為著生存而艱難地奮鬥。張天德先生為了中國文化中心,可謂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想盡了一切辦法。他和中國大使館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很多活動若非大使館提供方便,比如捐書、聯係國內藝術家、提供人員協助等,根本就不可能辦成。可因此就有人指責張先生和大陸政府走得太近,大肆渲染他有政治背景,使得一些基金會不再支持他。由於他曾經服務於南京政府,某些親台灣的人士甚至視他為“叛徒”,竟用爆竹炸了他的郵箱。

  其實,張天德先生和其他大部分“抗戰”時代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一樣,愛中國、愛中國文化之心遠遠超過了任何黨派之見。至於在美國的華僑,再分為親大陸、親台灣,就更為無謂了。張天德先生對政治毫無興趣,他給張麗文女士講過一段經曆:“我曾在江西的一個小鎮當過鎮長,有一次抓到了一個人,按照法律應該殺頭,可我無論如何也下不了這個命令。我就不是從政的料,從那以後我就決定隻做幫助別人的事,絕不往政治上發展。”

  到了八十年代,在中國大使館的搭線介紹之下,文化中心每年都推出一期“春宴”,即由國內的廚師到費城來獻藝,每次來五、六位廚師,為期約四個月,從春節開始,持續整個春天。在宴會裏,還會同時有現場的中國音樂演奏、中國文化介紹,因此,這不是純粹的宴會,而是一次“文化表演”。每位來賓收三十美元左右。“春宴”推出之後,文化中心終於有了一項穩定的收入,每年的收支可以平衡。

  借此機會,張天德先生更加殫竭心力地促進中美友誼,推動文化交流。他邀請國內的雜技團、戲劇團、書畫團、樂團等各種藝術團體來美國表演,盡力為在美華人提供各種便利,促成了新澤西州與浙江省結為友誼州省,幫助費城交響樂團和費城Boys Choir訪華。張先生本人多才多藝,會彈奏多種中國樂器,費城交響樂團在訪華後,帶來了中國政府贈送給文化中心的民族樂器,這是登在當時雜誌上的照片。

  張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地忘我工作,終於積勞成疾,在一九九六年因心髒衰弱去世,終年七十四歲。他的骨灰,一半埋葬在他的故鄉杭州,另一半則留在了他的第二故鄉――費城。他留下遺囑,喪事從簡,因此沒有舉辦什麽儀式。到他逝世五周年時,張女士決定舉辦活動紀念他。在他生前的精神感召下,這次活動吸引了很多人來參加,市長倫德爾(現為賓夕法尼亞州州長)親自來為張先生的遺像揭幕。

  張天德先生是位一身而兼有犧牲精神、戰鬥勇氣和博愛熱誠的人,以他的學曆、才智,他完全可以謀得一個高薪的職位,為自己和家人帶來舒適的生活。可他覺得人生的價值是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因此他畢生從事社會公益事業,自己的生活極為簡樸,卻為他人帶去了無數的幫助。他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深,對中國文化有種近於虔誠的熱愛,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為中國文化極度驕傲。

  張先生平時也總以中國式舊道德來要求自己,他信奉“寧使天下人負我,不使我負天下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文化中心的經費再困難,他也堅持不向僑胞募捐,因為他知道他們也很窮。社區裏發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圖書館丟書、政治陷害,他的反應都是淡然一笑。有一次,他的小病由於醫生的誤診,造成大出血,差點連命都丟掉了。他病好後,別人勸他去告那個醫生,被他堅拒了。他說:“我有我的原則。這樣的錢我不能拿。

  文化事業,說起來崇高風雅,但做起來和其他一切世俗的事情是一樣的,都需要錢。文化中心的經濟困境問題從來沒有真正解決過。張先生本人富有才智,創意眾多,但卻由於經費的限製,幾乎都無法實施,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我的雙手都被綁住了”。他有時候睡到半夜,會忽然起床,寫下剛想到的一個點子。他最大的夢想之一,是在華埠建起一個全中國式的建築群,作為新的購物中心。張麗文女士苦笑著對筆者說:“這大概隻有我們中了彩票才有可能了,還要看別人同不同意。”在張先生去世時,文化中心的職員除了他之外,隻有一個日本女孩子,薪水是一個月幾百塊錢。當時張先生還曾計劃邀請國內的越劇團、京劇團來訪,最後也沒有成功。

  現在,費城中國文化中心由已從學校退休的張麗文女士主持,由於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來繼續這一事業,各種免費活動都逐漸停辦,隻有“春宴”還保留了下來。“九一一”之後,局勢就變得更糟了。由於美國簽證政策收緊,中國國內的廚師很難拿到簽證,“春宴”再也沒有舉辦過。

  平時,文化中心的門都關著,很多美國友人打電話來,詢問是否可以來上中文課,也沒有人接電話。張女士對此也無可奈何,她給筆者算過帳:要維持文化中心的運轉,一年至少要三四萬美元。文化中心的房子,每年光保險就要一萬美元,除了火災、盜竊保險外,還要保行人摔跤、鄰居丟垃圾之類;隻要文化中心開門,就至少要雇兩個人在那裏看著門麵,不然一個人去樓上上廁所,樓下被偷了都不知道;水電費、日常維修也都要花錢,文化中心的空調已經壞了很久了,也沒錢來修,為了省電,她們把電冰箱也關掉了。

  “春宴”停辦之後,文化中心的帳目上隻出不進,張女士拆東牆補西牆,在她的努力維持下,事情終於開始有了好轉。有一位大陸來的何先生,對在美國傳播文化事業很感興趣,從今年年初開始幫助張女士照料門麵,看管房子。他是鄰近西藏的四川人,在文化中心推出了一個“西藏旅遊”的節目。明年是文化中心成立五十周年,何先生聯係到成都的幾位廚師,他們除了能做得一手好川菜和藏菜外,還擅長雕刻以及刀工、拉麵等廚藝表演,是“春宴”這種文化場合的理想人選。一位好心的律師免費幫助他們拿到了簽證,費城人久違的“春宴”又要回來了。

  同時,張女士自己掏錢,準備出版一本紀念冊,來紀念張天德先生,紀念他心愛的文化中心五十周年。她說:“我要把畫冊往各大圖書館都贈送一份,也好讓人們知道,曾經有過這樣一個人,為這樣的事業奮鬥過。”這本紀念冊已經編寫完成,現在已送到出版社印刷,張女士計劃印刷兩千冊,封底標上“非賣品”,除了捐贈圖書館外,還贈送給其他對弘揚中國文化感興趣的美國友人和中國同路人。

  風風雨雨五十年,又是一個冬天。費城中國文化中心前,歲月無聲地流淌而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