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逃離孤獨

(2005-01-28 11:49:57) 下一個

逃離孤獨

 

洪英正

 

[寂寞的現代人]

您看過“二見鍾情”這部喜劇片嗎?片中由珊卓·布拉克飾演的地鐵站售票員露西,是一位生活在大都會區的典型孤獨者,她雖然擁有同事情誼,但卻因極度缺乏親情而渴望家庭溫暖,以致在一次因緣際會,闖入一個極重親情的天主教家庭之後,就有意無意、將錯就錯地沉醉於這個家庭的關懷氣氛中。在影片裏,您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露西對孤獨的焦慮、自憐,以及她對家庭溫情的渴慕與享受,這一點令人印象極其深刻。

事實上,現代人的心靈寫真與露西相去不遠。每天,人們忙於工作、生活;文明、科技越進步,人類就注定在這永無止境的循環中,不斷向前推進──為了克服更劇烈的生存挑戰、應付並學習越來越難掌握的知識技巧,更為了想法子“使用”拜現代科技之賜所節省下來的時間。現代人就此陷入“忙、盲、茫”三部曲:物質享受確實提升了,但心靈饑渴卻更甚以往,亟欲“逃離孤獨、渴慕真愛”。

心理學家對孤獨、寂寞有不少研究,例如一九六九年Bradhurn曾對美國民眾實施全國調查。其中問及:“過去幾周中,你是否感覺非常寂寞或與他人疏離?”針對此問題,回答“是”的比例達26%左右。而在同年度的另一項研究中顯示,較缺乏社會支持的離婚者與鰥夫、寡婦,也普遍感到孤單。時至九○年代尾聲的今日,我們實在有理由相信:情況隻會愈糟,而不會愈好。

這幾年在校園的教學生涯,常有機會與年輕學子聊起心事。晤談中發現,有不少大學生感到寂寞難耐,對於親情、友情、愛情較多處於不滿足的狀態。Cutrona(1982)之研究指出:有75%的大一學生,偶爾會有寂寞感;而有高達40%的人,常感受到嚴重的寂寞。

此外,這幾年在企業界演講、教學及研究的經驗,讓我在聽眾實時回饋的隻字片語中,感受到許多企業界朋友在情感上的空虛與鬱悶。其實許多人在光鮮炫目的外表、頭銜下,仍燃燒著一顆渴望獲得讚同、亟盼溫情的“寂寞之心”。
 
[孤獨類型與成因]

Weiss(1979)指出人們的孤獨可分為兩種:

“社交性隔離”(Social isolation):因為情境因素使然,例如:剛搬家、初初加入一個團體……等原因,導致社交上的隔離。

“情緒性隔離”(Emotional isolation),此類型的特征是: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失落感或被拋棄感,使當事人即或有不少親近團體,但卻陷入了情感的冷漠與疏離。

我們應用這些理論審視自我或他人時,可發現兩者是同時存在的,下述原因或可提供參考。

  一、心理性成因:不可否認,許多人是因為在成長與發展經驗中,曾有被傷害的痛苦經驗,故而形成了今天的孤獨狀態。或許他們仍渴望與人交往,但那些不愉快,甚至是恐懼的陳年往事,仍經常襲上心頭,成為他們跨出孤獨的最大障礙。

  二、行為性成因:人與人的互動關係,存有遊戲規則與評價標準;當人們疏於練習或缺乏建立人際關係的有利條件時,的確會導致社交圈的封閉與狹隘。許多人在負麵自我概念的引導與暗示下,基於對自我外貌、口才、社交條件的缺乏信心,可能會采取人際回避的策略,進一步導致人際技巧的日漸生疏,最後形成惡性循環,使當事人像作繭自縛的蛹一般,困頓其中。

  三、環境性成因:現代生活的步調愈發加速,每個人在科技文明的大機器中,都像個小陀螺一般,忙得團團轉;多而頻繁的人口流動,造成人際脈絡的不斷破碎、重組,每個人似乎都可以接觸到許多人,但卻也陷入必須不斷補綴破網的焦慮,正如置身風暴的蜘蛛一樣。

  四、文化性成因:在中國人的人際場域中,基於文化訓練的關係,人們慣於與“內團體”(in-group)密切互動,而鮮少於努力經營“外團體”(out-group)的關係。

傳統儒家推己及人,差序格局及節情斂欲的思維,使我們一方麵對陌生人較易抱持疏遠的態度;另一方麵又鮮少對具有情感、血緣基礎的親友表達內心的摯愛。我們不像西方人慣於使用擁抱、親頰等行為,揭露自己對他人的關愛;有時我們甚至連言語也缺乏適當的運用,更吝於用口語去傳遞人間情,溝通世界愛。

長期的孤獨寂寞,對身心健康絕對是不利的。許多研究都顯示:孤獨者有自我概念不佳、自尊較低、情緒憂鬱等傾向,會間接地導致疾病、死亡機率的增加。
不少老人心理的研究顯示,人們退休後,容易陷入“解離”(disengagement)的心理狀態──一種失望(despair)的危機,逐漸吞噬老人生命的光與熱,使得原本就較接近人生終點的他們,因為孤獨寂寞而加速完成了生命旅程。
 
[調適之道]

既然孤獨寂寞是如此地不堪與無益,那麽現代人應如何預防與應對呢?下述是一些常見的方法,可以作為調適的參考。

  一、了解寂寞成因:“了解是治療的開始”;當我們深為孤寂所苦,首先就是設法澄清並改變導致孤寂的原因。比方說,您的孤獨感是導源於自我的負麵腳本──例如您常不自覺地使用破壞性的對話,阻礙了人際關係的開展──,此時您必須先對付那種不健康的情緒思考,重塑對自我的信任與肯定。接著您會發現,孤獨寂寞即迅速退出您的生命。

  二、學習社交溝通技巧:孤寂的人常缺乏與人和諧相處的有效技巧,他們在社交場合常顯得生澀而過度敏感。其實,透過有效的敏感度與人際溝通訓練,對社交的恐懼進行克服,您將會發現:其實建立友誼與親密關係,並非那麽困難。

  三、透過交換關係,建立社會支持係統(social support system):人際互動,其實就是一種資源互換的過程,您若不擅長與人互動,建議您加入某些提供“義務交換”之團體擔任義工或誌工,例如:“義務奶奶”、“愛心媽媽”、“關懷殘障兒誌工”……等;在這些團體擔任義工,可促發您合法合理與人進行互動,也加強與人互動的頻率與深度。經過一段時間,您將會發現自己忙得“無法寂寞”。

有時請人幫幫忙也是件好事,千萬別陷入尋求“獨立自主”的基本焦慮中(Horney,1942)。當您願意揭露自己的需要,並勇於尋求社會的支持與協助時,
您將發現──一套綿密的人際資源交換網絡,正在身邊迅速成形。

  四、安排建設性的方法“享受”寂寞:寂寞雖有許多缺點,但對於忙碌的您我而言,也是獲得心靈沉澱與休息的重要管道。我們應規劃出具激勵作用的寂寞處理技巧,讓自己能預測孤寂、控製孤寂,也享受孤寂。例如:獨自漫遊山林、辟室覽書品茗、放鬆、安靜地睡個長覺……等等,都是良好且具酬賞性的孤寂處理良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