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邢恬 : 采訪哈金

(2004-11-05 08:40:59) 下一個

采訪哈金

 

及介紹新書<<War Trash>> (戰廢品)

 

                                                                                   邢恬   ( 2004.10  )

 

 

<<戰廢品>>是哈金的最新作品,於2004年十月出版。這是一本關於韓戰期間一位中國戰俘所經曆的小說。

 

餘源(音譯) 是一位七十三歲退休的英語老師,他來美國探望已在亞特蘭大定居的兒子,在美期間,他一直在想自己這一生的經曆,在韓戰中被俘而被迫留在身上的刺青是他最痛苦的記憶。他想是否能把身上的刺青除去,以告慰一段痛苦經曆。他艱難地回憶了種種當年在韓戰所經曆的事件,作為一個韓戰中的中國戰俘,因為懂英文的緣故,   他成了美國軍方和俘虜方互相溝通的代表,中國戰俘有兩個選擇,去台灣或大陸,盡管他知道如果選擇台灣,那麽當時在集中營裏的生活就會好一些,例如吃,看病方麵。但他掛念在大陸的年邁老母及未婚妻,隨著交換戰俘日子的臨近,他處在矛盾和痛苦的煎熬之中,而集中營裏唯一能閱讀的隻有<<聖經>>,他從舊約的<<傳道書>>中看到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慢慢地他冷靜下來,他明白盡管當時他可能找不到答案,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答案,他一定要忍耐並學習等待,最終他選擇了回到中國大陸吉林省長春市,而這個選擇讓他再一次成為戰爭中的廢品,在長春生活的日子他身心也是備受煎熬。

 

小說以餘源的回憶錄形式展開,讀起來非常感人,不象是純粹的虛構小說。小說具體描述了餘源在美軍集中營中的三年(1951—1953) 經曆,那種以暴力鬥爭來爭取權力的生活方式。政治衝突發生在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中國人和北韓人之間,南韓人和北韓人之間,也包括美國人和其他人之間,這些衝突集中表現為派別之間的殘忍鬥爭。在餘源這一生所經曆的事件中,象中國內戰,共產黨對國民黨的勝利,文化大革命和中國八十年代的開放等等,他總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身份來觀察這些事件的發生經過。毫無疑問,<<戰廢品>>是一部非常優秀而完美的作品。

 

下麵是筆者就此進行的采訪記錄

 

 

筆者:      對於您最新作品<<War Trash>>, 請問您的創作動機是什麽? 怎麽想起來 寫這個故事的? 對於目前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關塔那摩海灣的阿富汗戰俘有什麽現實意義?

哈金 :     創作動機有時候是非常偶然的,本來是想寫一個150頁左右的小長篇,但是初稿寫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有400頁,一寫起來就停不下來了,後來發現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考查,總體上感覺這是份量很重的書,而且四年前就已經開始琢磨這個故事了。對於目前美軍虐待戰俘一事,剛好是碰巧罷了,我的書稿一年前已經交給出版社了,通常出一本書需要一到一年半的時間。我感覺這本書對大陸,台灣,韓國和美國可能會有些不愉快,因為揭露了一些陰暗的東西。美國還是能接受,書出版了,南韓也立刻買了版權。

 

 

筆者:      您的故事題材都非常嚴肅或者說有重大影響,例如<<等待>><<光天化日>>中涉及到文革,<<瘋狂>>中涉及到六四,<<戰廢品>>中涉及到韓戰等等,您的作品之間都有一定的聯係嗎?

哈金 :     我寫的都是關於小人物的故事,希望從這些小人物身上折射出一些重大事件。象<<戰廢品>>中的餘源,他是一個俘虜,是一個失敗者,題材,資料等都很多,關鍵是看從什麽角度來寫。

 

 

筆者:      <<戰廢品>>讀起來非常有真實的感覺,不象是一部純粹的虛構小說,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麽看法? 餘源這個人物有原型嗎 ?

哈金 :     有很多東西是想象的,因為畢竟不是我自己的經曆,但是我做了很多資料考察研究,讀了很多韓戰期間中國,台灣以及美國士兵寫的回憶錄,隻是這些回憶錄都是一些比較短的篇幅,所以我書中很多的細節都是真實發生過的,現在監獄已經不存在了,這些老兵記憶也大多模糊不清,或者說不願意回憶了。餘源等人物都是我創造出來的,如果隻是一個普通的戰俘,一關進去就動不了了,所以就創造了一個翻譯,受過教育,是個軍官,懂英文,這樣他才有可能跟美軍,韓軍等不同的人有來往,他的眼界就會比較寬闊,他讀報紙,了解外麵發生的事情。當然集中營裏麵的事情他都親身經曆了。

 

 

筆者:      紐約時報書評提到您說寫<<戰廢品>>時,寫開了就停不下來, (Somehow  I Couldn’t Stop” ), 請問您如何確定用長篇,中篇和短篇來表達您的想法?

哈金 :     這本書一定是長篇了,每個故事,題材都有自己的要求,最初是想寫個小長篇的,一寫起來就發現這麽大的事件小長篇滿足不了,寫不徹底,作家的目標是為故事服務,要不然就浪費材料了。我在紐約時報說的也是真話,我自己也當過兵,那時候是在中蘇邊界,一打仗起來,大家都特怕被俘,怕死倒不一定,一下子死了, 也就一了百了,但如果當了俘虜,受牽扯到的家族範圍太大,而自己受的折磨也是非人待遇。

 

 

筆者:      您下一部作品會寫關於美國生活嗎? 您要過渡到寫美國生活了嗎?

哈金.:     是的,我的下一部作品將會是寫關於華人在美國的第一代移民生活。

 

 

筆者:      美國筆會/福克納基金會稱您是堅持寫實路線的偉大作家,您的作品也帶有契訶夫風格,您自己是怎麽認為的?

哈金:      對於一個作家而言,把人物寫得豐滿,可信是最主要的,不管用什麽材料和技巧,能做到這一點就不容易,文學的標準不是按技巧來衡量的,標準在那裏,能達到標準是最主要的,至於用什麽樣的途徑和技巧都不重要。技巧是一個作家對題材,故事的態度,用英文講就是 Technique is whatever works,技巧是不管用什麽,恰到好處的,能表達的東西就是技巧。文學隻有好壞之分,沒有新舊之分。

 

 

筆者:      對於目前嚴肅文學沒有廣大市場,而迎合大眾口味的通俗作品(暢銷書) 卻很流行,您對此有什麽看法?  您作品的讀者群會是那些呢?

哈金:      暢銷書和文學小說可以說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美國也有很多暢銷書寫手,就象是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寫法,暢銷書和文學小說有不同的讀者群。如果我寫暢銷書,就會換個名字,因為哈金這個名字是屬於小說這個題材的。我的讀者群會比較小吧,因為文學不一定是所有大眾都要看的,有時候也不敢想太多,就象<<War Trash>>吧,可能對哪一方都會不愉快,我的目標是怎樣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這本書寫好。

 

 

筆者:      您的許多作品在大陸都不讓出版或者寫書評,但大陸很多人都知道您曾獲 1999 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因為<<等待>>幾經波折還是在大陸出版了。您的其他作品和這本新書<<戰廢品>>會在大陸出版嗎?

哈金 :     <<戰廢品>>恐怕很難,因為這個題材比較敏感。其他書也有一定的困難。不過台灣時報出版公司出版了目前除<<站廢品>>以外的全部小說集,象<<好兵>>(又名<<辭海>>)<<光天化日>><<新郎>><<池塘>><<瘋狂>><<等待>>

 

 

筆者:      您的寫作受西方文化還是中國文化的影響比較大?

哈金 :     都會有一些影響的,可能還是受歐洲作家影響比較大一些。每一部作品都要蘊量一陣子,也打腹稿,寫一本書通常都需要好多年,總是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War Trash>>還算是比較順利的,用了不到四年,有些書的每一章都是一種掙紮。每個故事本身往往有不同的份量和要求,對廣度,深度都有不同的要求。有些作家有幾個短篇就奠定了作家的寫作生涯,象魯迅的兩個短篇集子。但是長篇對中國作家來說是個坎,怎麽寫好長篇比較難,中國短篇小說寫得不錯。短篇或者中篇小說就象是個很動聽的曲子,一首美妙的歌,但是好的大的長篇就象是交響樂,那就比較難了,不光是幾個曲子就能做成的。西方文學一般認為長篇小說是一個文學的高度,(當然詩歌也是很重要,語言方麵的精華) 長篇小說是衡量一個作家力量的標準,其實契訶夫最後幾年一直想寫長篇的,魯迅也說如果能再活十年,他也想寫十個長篇。

 

 

我的采訪結束了,在哈金略帶有東北口音的言談中,我感覺他是那麽謙和,憨厚和坦率。哈金在波士頓舉行的美國東海岸國際漢語詩歌節及詩學研討會上,提到他正在執筆的下一部小說,小說的主線是圍繞一個開飯館的詩人,講述了第一代華人移民到美國的生活。

附錄:

哈金,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哈金的[ ] 字取自他最喜歡的城市哈爾濱。哈金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文革後恢複高考,他作為七七級第一屆考生考入黑龍江大學。1982年畢業於該校英語係。隨後又考入山東大學,主攻英美文學,1984年獲該校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1992年獲 Brandeis University文學博士,現在是Boston University 英美文學係終身教授。

 

1985年哈金到美國波士頓後即開始創作。下麵是哈金著作一覽表:

 

三本詩集                      <<於無聲處>>  (Between Silence)  1990

                                      <<麵對陰影>>  (Facing Shadows)   1996

                                      <<殘骸>>    (Wreckage)  2001

 

三本短篇小說集          <<辭海>>  (又名<<好兵>>)  ( Ocean of Words)   1996

                                      <<光天化日>>  ( Under the Red Flag)    1997

                                      <<新郎>>   (The Bridegroom)    2000

 

四本長篇小說集          <<池塘>>  (In the Pond)    1998

                                      <<等待>>  (Waiting)    1999

                                      <<瘋狂>>  ( The Crazed)     2002

                                      <<戰廢品>>  (War Trash)   2004

 

其中長篇小說<<等待>>曾獲 1999 年美國「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 )2000 美國筆會/福克納基金會所頒發「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PEN/Faulkner Award) ,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之中國作家。短篇小說集<<辭海>>1997年海明威新人文學獎(PEN Hemingway Award),  <<光天化日>>獲奧康諾短篇小說獎(Flannery O'Connor Award )<<新郎>>獲亞裔美國文學獎、Townsend Prize小說獎。<<等待>>一書則已譯成二十多國語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