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北美

在美國,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謀發展,我雖一直想寫些什麽記下這些年的心路曆程,可還真不曾想過要寫成一本書。但經過9。11事件......
正文

希望無限好,美夢可成真──待歸派海外心聲錄

(2004-12-11 05:56:49) 下一個
龐忠甲 古籍《尚書.泰誓》為人類在天地寰宇中定位:“惟人萬物之靈”。 人類超越其他生物的獨一無二先天秉性,不在於感官、運動器官有何非常高明之處,而是一種能夠為自己爭取自由和解放的非凡創造能力──“靈性”。“靈性”,是人類獨有的一種抽象思維能力,能夠從個別中概括出一般,從現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發現和運用越來越豐富多彩的規律性,預見事物的發展變化進程,按照自己的需要創造性地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不斷改善自身生存條件,追求越來越高層次的自由和解放。 莎士比亞這樣自稱自讚:“人類是一件多麽了不起的傑作!多麽高貴的理性!多麽偉大的力量!多麽優美的儀表!多麽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麽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麽象一尊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哈姆萊特》) 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賦予了作為人類特徵的“勞動”以不同於通常所謂的“幹活”的深刻意義。他寫道:“我們要考察的是專屬於人的勞動。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意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形態發生變化,同時在改造自然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顯然,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勞動”,是有意識的創造性地樹立目的和實現目的的實踐活動。人類不僅創造手段,而且創造目的;不僅滿足需要,而且創造需要,不斷超越已有的成就。 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為三個層次:生存、享受和發展(見《馬恩選集》第3卷) 鄧小平說:“發展是硬道理”。 “活著而沒有目標是可怕的。”(契可夫《契可夫文集》) “沒有目標,哪來的勁頭?”(車爾尼雪夫斯基《序幕》) “一個得不到滿足的心靈是永遠不會快活的。”(查爾斯.裏德《患難與忠誠》) “人生所有的歡樂是創造的歡樂:愛情,天才,行動──全靠創造這一團烈火迸射出來的。”(羅曼.羅蘭《約翰?克裏斯多夫》) “人類的生活就是創造,就是努力去戰勝僵死的物質的抵抗力,希望掌握物質的一切秘密,並且迫使它的力量服從人的意誌,為人的幸福服務。”(高爾基, 引自《俄國文學史》) “隻有人類的幸福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目的;這個目的使一切規定和行為,使一切手段都神聖化,隻要它們都從屬於這一目的;一旦這一切不為目的服務而各行其是,目的就要痛罵它們。”(狄慈根《人腦活動的本質》) “創造,或者醞釀未來的創造。這是一種必要性;幸福隻能存在於這種必要性得到滿足的時候。”(羅曼.羅蘭《母與子》) “(人的)生活的目的就是自我發展”(奧斯卡.王爾德《道林.格雷的畫像》) 生存和享受是一切生物的共性,發展則是人類追求幸福特有的創造性的自我超越。人生如果安於現狀,以為滿足,不圖發展,枉有寶貴靈性創造能力,隱而不發,如有若無,盡管人模人樣,莫非有意無意放棄或埋沒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特性,把自己與非靈性生物劃上了等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後文革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政時期,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主持實施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派遣留學人員的政策。國門開啟,久違了的西方世界意味著現代化、繁華富足,充斥發展機會。留學西方,意味著一種超越,一種飛躍,一種榮譽,輝煌現實驀然到來和美好未來的承諾。 西方發達國家之最,最富移民傳統,標榜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美利堅合眾國,長期以來,吸引著世界各地追求發展機會的發奮圖強人士。 美國的魅力來自哪裏? 美國幾乎到處挨罵,常見千夫所指批評美國的政府和政策,譏諷美式民主縱容人性之惡自由泛濫,成為犯罪的天堂。盡管人生百態浮世繪如此,還是瑕不掩瑜。民主的文化本是批評的文化,事實上人們批評美國的依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美國人民和政府自己提供的。批評有助美國持續繁榮發達,批評無損於世人心目中美國很不完美卻非常誘人的形像。置身美國,很容易切身感受這個國家藉以引領世界潮流的的強項:傳統宗教救贖文化弘揚愛心,支持著一種尊重人人天賦自由平等權利的觀念;法律維護開放社會公平競爭原則,多元文化帶來豐富多彩互相激活的智慧資源;普及、靈活、充分的教育機會,與創造開拓精神共舞,贏得科技發明紛至遝來;空間寬闊、環境優美、設施完備和高水平生活質量。 這一切,顯示了一種奇妙的機製:靈性意義上的人類社會,不同於一成不變的本能型生物群體,也不是抽象的單個人的機械相加。一種體現個人主義和集體利益調諧關係的“心態文化”構成了一雙看不見的推手,在適當體製嗬護和保障之下,驅動天賦靈性創造能力循正道順暢發揮,複雜的人群可能形成一個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相容不悖、相得益彰,具有無限創造潛力的有機係統──“自由人聯合體”;在那裏不必要互相殺戮、欺騙、傷害,人人可以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發揮自己的長處,去實現最大限度爭取增進自己福祉的美好夢想,其合成效果不是互相抵消、互相否定,而是匯成一股社會發展進步不止──“與天地參”的曆史洪流。 這一切,來之非易。一七七六年,美國有了一個很好的獨立宣言,提出了契合“性與天道”的立國精神,但距離現實還遠,也不會自動執行。 一七八七年在費城召開製憲會議,確立了三權分立(不同於歐洲式民主的立法高於一切)互相製衡的政治體製,以防範任何一權獨大,也不易為任何集團所控製,從而避免出現專製或暴政的危險,使得代表各種不同利益的人們能“在事關最重要後果的問題上表達自己的意見。”(喬治.華盛頓) 傑出民主主義者,第七任總統安德烈.詹克遜發動了一場對官僚主義、特權政治的戰鬥,提出了“為官權利麵前人人平等”的宣言,表達了爭民主、爭自由的廣大民眾的心聲,由此推動一場聯邦政治改革,打破了國家機器中貴族政客壟斷官位的狹隘關門主義,遂有可能湯滌貪汙腐化汙濁流弊,從此政府“選賢舉能”的大門向普通人民敞開,國家政治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民主、清新氣象。 反奴隸製的民主主義者、出身低微的林肯就任第十六屆總統。一八六三年一月一日,林肯正式簽署了“解放(奴隸)宣言”。經過一場慘烈的南北統一之戰,一八六五年一月三十一日,在林肯推動下,國會通過了第十三條憲法修正案,確認否定奴隸製度。 開明的改革家,臨危受命的美國第三十二屆總統、民主黨人富蘭克林.羅斯福主持推出著名的“新政”(New Deal),力挽“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狂瀾於既倒,因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高漲的嚴峻形勢,采行凱恩斯型現代資本主義製度,將國家引上了緩和階級矛盾,完善民主政治,持續發展進步的良性和平演變軌道。 自從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的“大蕭條”以來,曆任美國總統在就職或重要的演說中,總要信誓旦旦,保證全力帶領所有美國人,不分性別、年齡、種族、階級、宗教等各色人種去實現自己的幸福追求──“美國夢”(The American Dream)。 激湯的六十年代,黑人政治活動家馬丁路德.金恩鏗鏘高亢大聲疾呼:“我有一個夢。我夢見有一天,我的四個小兒女在一個不以膚色而以品行判斷一個人的國家裏生活黑人男女兒童可以和白人男女兒童手拉手,如兄弟姊妹般一起行走。如果美國要成為偉大的國家,這個夢必須成真!”,肯尼迪總統在白宮熱情回應,以“我有一個夢”作為會見金恩的歡迎詞。肯尼迪被刺後,翌年六月國會通過了著名的肯尼迪民權法案,又一次改寫了美國曆史。 在許多人們心目中,今日美國提供了不負有心人,實現人生美好追求的極佳機會;美國是多夢的國度,圓夢的樂土。“美國夢”,作為美好人生浪漫抱負的代名詞,傳誦世界。人人都在織夢,都為增進自己福祉謀求發展,都有特定條件下的主題憧憬。遠涉重洋登臨新大陸的莘莘學子何以自處? 如果沒有契約約束或簽證限製,潛心苦讀,攻堅攀登,獲得學位以至專業證書後,謀求尋夢樂土一席之地,體嚐美國生活方式,在現代化高層次上舒展國際視野,鍛煉和求證自己的競爭力,發揮長才,成就事業,積聚經驗、培植實力,一朝樂而思歸,回國效力,堪慰江東父老焉,莫非皆在情理之中? 華屋香車,高學曆,高收入,體麵正職,美滿家庭,綺想成真,其實算不得完整意義上的圓夢;對於領受開拓精神洗禮、銳意進取的新一代,隻要前麵還有比高的機會,有什麽比得上發展這個硬道理更令人心向往之呢? 美麗的“中國夢”("The China Dream"),驀然從地平線上升起。 中國改革開放大見成效,奇跡般的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和前景,產生了孔夫子所說的“徠遠人”效應。中國召喚著世界各地謀求創新發展、大展宏圖的人才。多年來太平洋兩岸的中國人才流動近乎單向輸出的出國熱,如今發生了急轉彎,正在變成浩浩湯湯的雙向回路。 在“新經濟”泡沫爆破,全球經濟普遍萎縮的情況下,“風景這邊獨好”,中國經濟幾經考驗依然蒸蒸日上,一直保持著7%以上的高增長率。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史無前例的經濟起飛,入世(加入WTO)同國際接軌的新形勢下,中國民生大幅改善,國力迅速增強,進入了曆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海外深造資曆和工作經驗、並且熟悉中國國情的複合型中高級人才,帶來新技術、新產品、新視野、新理念、新企業模式、新溝通經驗、新籌資渠道,展現了一個潛力無限、大有作為、足以讓留學人員展示才華的大環境。 中國政府強力召喚、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共襄盛舉,製訂了求賢若渴的優惠政策,吸引他們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許多地方政府,尤其是那些傾心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地區,優惠政策層層加碼,爭相開辦特區、園區,簡化戶籍安排、申辦企業手續,提供配偶就業、子女就學、以及信貸優惠、風險資金等方麵照顧,為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提供全麵優質服務。國內的大學、科研機構和高科技公司等紛紛以高薪、要職、大房等優惠條件招聘“海歸”人士。 形勢和政策迭加,產生了強大的導向效果。留學人員回流出現了高潮,“海歸”成了風靡一時的新名詞。“海歸派”回國積極創辦高科技企業,引進先進科技成果,建立國際學術交流網絡,承擔國際合作和委托項目特別像迎頭趕上建設互聯網訊息高速公路這樣的時新潮流,居功厥偉。“海歸”成了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神話般創造著直接和間接的巨大經濟效益。 “海歸派”除了遍布中國學術界和企業界,也在官場日漸嶄露頭角。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以來,“海歸”一浪高過一浪,年增率達13%以上,人數當以十萬計,實際上是一個內涵相當複雜的龐大群體。 狂熱追捧高潮過後,“海歸”終要從羅曼蒂克的牧歌境界回歸理性現實。 中國迎來了迫切需要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預期的回饋功能,但也不乏隻憑洋身份和洋大學的牌子,一張充斥洋頭銜的“海歸”名片,或僅僅喝了一兩年洋墨水,虛有其表的弄潮客;千禧年前,挾“新經濟”泡沫而起,沉迷在股票期權以及IPO(新股上市)幻境的炒家們也來湊熱鬧;還有人拿著“巴靈頓大學”冒牌文憑之類,以為衣錦榮歸,平步青雲,唾手可得。一些海歸人士不服水土,不諳中國發展變化了的國情,人稱“空降部隊”,表現傲慢、好高騖遠、作風奢侈,引起國內同事的反感。如何與周圍環境接軌,成功實現“軟著陸”,憑真才實學安身立命,也許是所有留學回國人員必須麵對的重大考驗。 由於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留學中介市場迅速發展,國外教育機構積極開拓中國市場等原因,如今出國留學已非難事,留學人員稀缺的特殊市場優勢和神秘感迅速衰減。過去人們心目中的“海歸”往往意味著優秀精英,現在不必怎麽優秀也能夠出國留學,甚至出現所謂“留學拉圾”現象,在國內外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海歸”不免漸失以往傲人的光環。加之現在國內學生外語水平有了長足進步,留學生也不再擁有太大語言優勢。 時易勢異,政府、企業、社會對於海歸派的仰視和迷信必然要讓位於理性化的審察和選擇。企業招聘時更多關注業務對口、實際能力和節省工薪開支,不再吹噓擁有多少海歸派人才,一般招聘廣告中不再打出“有海外留學經曆者優先考慮”字樣,“海歸”和本土高級人才的薪酬差距越來越小。“海歸”若無足夠實力,如今要想在國內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當真不那麽容易;有的“海歸”人士在求職時頻頻吃閉門羹,招聘會上,某些留學回國人員求職時竟不敢說出自己是“海歸”。“海歸”不再是人才市場上一個熱炒的概念化花瓶。 政府的優惠措施產生了正麵效果,也造成了一種非公平競爭的特殊化現象,對於沒有“海歸”背景的本土競爭者來說,豈非形同歧視?必然在社會上產生消極反響。優惠照顧還會慣壞一些歸國人員。在官員和媒體眼中,留學回國創業人員一度被視為天之驕子,一些“海歸派”因此形成心理期待,以為理所當然享有政府優惠、照顧,被國內各界尊為上賓。事實上許多人未必能夠在現實市場中找到自己的適當位置,或作出令人心服的表現,一旦麵對挫折,期望落空,更可能怨天尤人,抱怨政府關心支持不夠,抱怨企業家難以合作,抱怨商業環境不如人意。有的人乘興而來,掃興而歸,享受了優惠,轉了一圈,又出走海外。 故國情、鄉土戀、報效心、使命感、個人奮鬥、施展抱負,在此風雲際會。“海歸”的真正積極意義,隻有在當代中國這個大職場客觀的優化組合過程中才能確切體現出來。回國就業或創業,對國家、個人而言,應該都是以合理機會成本獲致雙贏的選擇。 少數華人傑出成功人士,已在美國或海外其他地區奠定強大事業基礎,挾財富、知識和名望,實力充沛足以贏得信任、支持和尊敬;歸去來兮,報國有門,投資創業,樂善好施,錦上添花。他們即便有留學背景,如同成功的港台愛國商人那樣,當非一般意義上的“海歸”了。 今日所謂“海歸”的中堅力量,主要是那些改革開放以來出國深造,學有所成,力爭上遊,堪當重任,具有強烈“先進販子”色彩,意圖把未來事業的大部或全部投向母國的中年留學人員。其中許多人,進入美國職場十年八載後,隨著職位升遷,已經接近或達到了技術領域的最高梯次,越來越感受躋身決策管理高層的阻力。留美的中國大學畢業生,特別是畢業後讀研或工作數載的,出國多屆而立,還有年過不惑的訪問學者群,如此年齡背景的第一代旅美學人,可以在學術或技能上出類拔萃,但除了個別佼佼者,大多難以充分融入存在巨大人文背景反差的美國主流社會;擔當複雜管理係統的領導者,不僅專業知識加上英語達意就可以了,作為高層主管,達到運籌指揮自如的程度,顯然存在自身難以逾越的重重困難。 美國經濟景氣低迷已經三年,就業市場每況愈下(今年上半年矽穀失業率創十八年來最高紀錄)。許多公司問題重重,裁員頻仍,任務遞增,薪酬卻縮水,即便沒有失業,也為明天焦慮不安。在美國許多華裔科技專家,包括一度舉世矚目的矽穀人士,開始□慕那些回國的友人、同事。他們的薪酬即便隻及美國的一半,由於中國住房和生活消費比較便宜,也可以過得不比在美遜色。中國市場同樣產品的生產成本遠低於國外,競爭力一下就高數倍;中國前沿科學已經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距離,信息技術、電子通訊、材料技術、生物醫藥、空間技術、納米技術等一係列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留學人員大有用武之地;國內追求現代化的開放活躍氛圍,使他們也能得到相當富於創造精神的工作環境。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為了自己的明天也為了中國的明天,放棄了在美國已經取得的成就,毅然回到中國。至於在國外高不成、低不就,遊離於就業市場的學人們,尤其欣然就道,絡繹於途了。 據美國部分地區抽樣調查,現在(改革開放後前來)的中國留學人員中,不下百分之七十懷有不同程度的“海歸”意願。這是所謂“待歸派”了。他們當中一些人盡管躋身美國高職資深高收入階層,還是瞻前顧後,覺得條件欠備,主要是自己在先進科技或經濟實力上沒有達到支持必勝信念的底線水平。一旦假以時日,東風齊備,水到渠成,他們可能是“海歸”中晚成的強勢力量。 據一份對留學歸國人員的調查:留學人員的歸國動機依次為:認為同等學曆在國內會有更高的地位;受情感孤獨和思鄉的困擾;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國外的工作缺乏保障;認為有責任為國家作貢獻;家庭與親情的吸引;喜歡國內的工作節奏和生活方式。 上世紀八十年代,留學生回國的概念還停留在“學成歸來”,現在留學生歸國服務形式出現了多樣性。有人放下國外的工作回國創辦企業;有的加盟國內企業打工,包括用高新技術帶動傳統產業;有些留學生雖然選擇留在海外,但他們經常回國,或投資辦廠、或合作科研、或交流講學。事實上,歸國發展是經濟理性考慮和市場利益驅動的產物。可以看到,海歸派不再隻是愛國主義宣傳的擺設和道德楷模。冷戰思維籠罩和計劃經濟時期泛政治化傾向下,具有非理性特徵的海歸時代正在終結。往日呼喚留學人員歸國的政治感召、民族情懷已經被利益驅動和創業理想所充填。 “美國夢”不需要照顧、偏愛的政策。“中國夢”也不必要建立在吃小灶,過分的鼓勵性優惠政策基礎之上。優惠、鼓勵,當然出於好意,在轉折關頭發揮了一定有益的作用,但真正強大的吸引力來自健全的公平競爭機製和有利於發展環境,包括各種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這不單是許多“海歸派”共同的心聲,也是懷著中國夢的廣大中外人士所願。 “海歸”也者,不應該言必稱創業或投資設廠、辦公司。“海歸派”中不僅有企業家,還有工程師、金融家、發明家,也有管理、教育專家,還有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人才。實業報國並非唯一途徑,不能對帶著資本、專利回國的熱,對帶著知識、經驗回來的冷。先進技術不等於什麽都要“高精尖”。走現代化道路,既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也離不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海外留學人員完全可以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中國經濟跨越式發展作出貢獻。 回國打工,還是自己做老板,其實沒有優劣之分,重要的還是,你究竟適合做什麽,心底裏想做什麽?“海歸”要做得好,應該拋得開自戀式的優越感,懂得按照當地實際情況和需要,憑著自身真實而非想當然的先進優勢擁抱母國,投入競爭,利己利人,己達人達,在個人雄心抱負和建設富強國家大目標的調諧一致中,展開自己心向往之的事業宏圖。 理性“海歸”時代正在來臨。非理性時代“葉落歸根”情結型海歸正在演變成為全球化浪潮中效能最佳組合和人才健康有序流動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的今天,來之不易。鴉片戰爭以來無數誌士仁人獻身追求,付出了何等高昂的犧牲代價,積累了多少可歌可泣的珍貴曆史經驗教訓,終於迎來了決定性的時刻。自從突破“兩個凡是”為始,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堅持貫徹實施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執行改革開放的新政策,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衝破了計劃經濟和公有經濟等一個又一個曾經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頭號禁區,轉向市場經濟和多種所有製,特別是2002年十一月中共十六次代表大會通過將“三個代表”載入黨章,定為黨的指導思想,無不顯現了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與時俱進的巨大生命力,及其不可阻擋的前進大趨勢。 中國正在成為人類大家庭的追夢樂土。“中國夢”和“美國夢”,其實都一樣,都是發奮圖強,謀求發展的的癡心追求。中國夢之盛行和實現,全仗建成一個靈性創造能力循正道順暢發揮的大環境,終要不以海歸、本土,以至客卿為用人依據,“要能力,不要背景”“英雄不問出處”,“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品行和能力判斷一個人,並且給每個人提高、表現、證明和貢獻自己能力的公平機會。 孔孟主張“選賢舉能”、“尊賢使能”,柏拉圖以聖哲俊傑為“理想國”棟梁。 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說:“人才不斷湧現,我們的事業才有希望。” 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2000年6月9日在《中共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當今和未來的世界競爭,從根本上說是人才的競爭。” 2003年5月23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主持政治局會議,專門研究和部署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等問題。會議認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問題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歸根到底,成功的治國之道,發達之道,必要落實到培養、吸引、選拔和善用優秀的適當的人才之上。百工來集,人才歸心,莫非國之第一祥瑞? 希望無限好,美夢可成真。中國人民大展所長,國際交流暢行其道之際,隻要這裏萬物之靈解放天賦創造力(終於走向“人的解放”)的前進趨勢永不回頭,不僅大批“海歸”已歸,更多“待歸派”,以至世界各地廣大積極謀求發展的優秀人才,怎禁得心同此理,人同此心,深情寄望,絡繹於途,奔向這個多夢多姿,新意盎然的廣闊大舞台――不負眾望的中國! 注: 1。本文第一稿曾輯入陳思進著《闖蕩北美》(安徽文藝出版社2004年6月30日出版)一書附錄,題為《希望無限好,美夢可成真──待歸派在海外的心聲》; 2。龐忠甲。著名金融專家,華爾街金融學院教授,著有<<美國證券市場導覽>>(學林出版社二OO三年七月出版)。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