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窮)騎樂(yuè)

上帝不響。如歌單車。
Tune Your Ride. Tone Your Glutes. Today. Together.
Bicycling: Boost Brainpower, Better Butt.
個人資料
stillther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張廷楨: 重教家庭的重教人—— 張嶽教授

(2024-06-26 19:24:44) 下一個

張嶽與我同村,我對其家庭背景和個人狀況比較了解,他對我個人的成長和研究工作幫助很大。得到張嶽逝世的消息,我非常吃驚和悲痛,許多往事浮現在我的麵前。

張嶽祖籍浙江溫州瑞安。始祖張子倉元順帝乙巳科舉進士,明太祖朱元璋聘其為次子秦王朱樉的老師。洪武三年,張子倉隨秦王臨駕陝西,住長安市東市中和巷,輔佐秦王,官至正職四品。後經官場沉浮,世事滄桑,後嗣輾轉至戶縣,最後定居上馬營村。由於始祖的影響,後裔尊師重教、重視知識之風曆代相傳,人才輩出。至光緒31年停止科舉考試,張嶽直係家族舉三門共成就有名人才:一(解)元二進士,七貢四舉人。

其先祖舉三門十一世張仕台,樂善好施,以祠堂為校,嚴格教子,三子九孫皆有功名。清道光皇帝敕贈修職佐郎、例贈文林郎。張仕台1834年逝世,道光皇帝降旨,修神道並立神道碑。神道位於上馬營村城郭西北方,正南正北。神道南端立神道碑,上有瓦頂、翼角,下有石座,麵向正北,器宇軒昂。神道朝北,指向鄠縣縣城和原長安市方向,迎送四方來客和海內外遊子。

張嶽祖父張日讚,字孟襄,最重視教育事業。讓其胞弟恢元留學美國,後來成為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長子迺葳留學日本,1936年晉升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38年率部參加抗日淞滬大戰。 其後六子迺芸晉升陸軍少將三子迺華留學德國,獲慕尼黑大學醫學博士,1941年起任陝西省立醫院院長。其他兒女在國內高等學府和有關學校就讀,各有建樹。

後來其祖父又突破家族圈子,放眼全村全縣教育。他捐出自家南園子及房舍辦上馬營小學,招收全村適齡學子,直至解放。南園子有房兩進-上殿和前廳,均作教室,大門對麵東牆上挖有一土拱門通小操場。該村上世紀30 - 40年代出生的讀書人,都在這裏接受過啟蒙教育。

1944年其祖父又資助成立僅3年的鄠縣中學,修建圖書樓一座,人稱孟襄圖書樓。並令其兒子們捐書兩萬八千餘冊。直至上世紀60年代,鄠縣中學初、高中部的近萬名學子享用過這個圖書樓。

家庭的重教熏陶,造就了張嶽的重教思想。

張嶽初小在上馬營小學就讀,1941年在離家5裏外的圓通寺小學就讀,每天來回約20裏。他不僻風雨,不畏暑熱嚴寒,在這裏完成高小教育。1943年,他13歲時離家在西安中學讀書,1949年中學畢業考入西北農學院。

青少年時,張嶽就表現出了不俗的教學管理理念。張嶽比我年長9歲,記得在我剛上初小時,他也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小青年。一次我和同學們正在教室外玩耍,聽到他在同我們小學的教師張複勇談話中說:“對學生就是要嚴格管理”。當時我並不以為然,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他擔任西農校長後認真整肅校風,才認識到對學生嚴格管理的重要性。

張嶽還悉心教學改革,在擔任西北農學院副院長、院長、西北農業大學校長10年中,他進行了一係列教學改革,為後來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成雙一流、985、211大學做出了重要鋪墊。退休後還不斷調研,發表教學改革論文。他曾給我說,每年至少寫一篇,他共寫這方麵的文章幾十篇。

張嶽教授(站立者右二)與教研組同事合影

張嶽重視教學,不光是重視理論知識,更重視實踐應用,而且能身體力行。我親眼看到,他將一匹母馬保定後,卷起袖管,一把一把從馬的糞門掏出糞便,然後伸入手臂觸摸,作受孕診斷。檢查完畢後,他手臂布滿糞便和贓物,但毫不在意,深受圍觀者的讚譽,也啟發了我要重視實踐。

張嶽教學非常認真,遇到自己不懂的東西會下功夫查找,或請教別人。道爾頓是用來衡量原子質量和分子質量的化學單位,有學生曾向他提出過這個問題,他不懂。那時沒有計算機和互聯網,他立即到圖書館用一下午功夫查找出,國際上通常將碳原子質量的十二分之一定義為一個道爾頓,解答了同學的問題。

張嶽對重視教育和重視實踐的人非常推崇。原西北林學院副院長趙師抃是一個務實的重教專家,張嶽對其十分欽佩,他多次在我麵前讚揚趙師抃的勤懇工作作風。他還對周堯教授的務實精神大加讚揚,說他是個能人,在漢中蹲點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而對於哪些華而不實、僻重就輕、不勤懇工作的人,他不屑一顧。

張嶽的重教思想對我幫助很大。

1959年我參加了高考,被分配到西北農學院林學係,認為很屈才。張嶽得知後,給我做了許多工作,使我很快克服了專業情緒,投身林業專業學習。隨後他告訴我,大專院校的專業課程是要與國際接軌的,視野要寬,必須學好外語。在他的啟迪下,我認真地學好了國家規定的外語課程 - 俄語,還選修了英語。改革開放後,經過進一步學習,我先後通過國家英語和俄語出國考試,並於1993年到美國進修。

十年動亂間我曾任《陝西林業科技》責任編輯,工作倒也輕鬆自在,生活穩定。但張嶽建議我,在年輕力壯時應當多作些實踐研究。1978年我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得到張嶽的鼓勵,我不失時機地報考了西北農學院林木遺傳育種研究生,投入了科學研究實踐工作。我選擇的研究內容是基因的最近生成物 - 同工酶,張嶽聽到後大為讚賞。他說:“就應當搞這些先進的東西。”我的研究生論文“楊樹酯酶和過氧化物酶同工酶變異與早期選擇的研究”得到牛春山教授的肯定,認為是當時國內同類研究最好的兩篇論文之一。我很幸運,後來張嶽又親臨了我的研究生答辯。我感謝他對我研究工作的關心和鼓勵。

作者張廷楨(左)於2023年11月30日看望張嶽教授

我和張嶽最後一次會麵是2023年11月30日。當時,他思路敏捷,談吐清楚。想不到一月後,他竟離開我們而去,願張嶽一路走好!

張嶽校長離開了我們,中國失去了一位傑出的教育家,我失去了一位良師益友和兄長。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繼承他尊師重教的思想,把中國建設成教育強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