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1 以思不如學章
(此章夫子進一步闡述‘思而不學則殆’的大道。嚐-嚐試;以思-勞心以必求,重苦思冥想,輕腳踏實地的讀書方法;)
子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5.32 君子憂道不憂貧章
(謀道-追求仁心仁德;不謀食-不以求利為目的;餒-音NEI內,饑餓;耕也,餒在其中矣-耕作辛忙,未必收獲而有饑餓之虞;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者以追求仁心仁德為目標,故唯憂學道不精、識理不深,君子者不以利益為目的,當無患得患失之心;祿-回報、收獲之意;)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學也,祿在其中矣。”
15.33 智及之章
(此章夫子授為政之道。莊-莊重自持;蒞-臨,臨民,轉摘管理百姓;動-運動百姓、攤派民役之意;)
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智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智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15.34 君子可大受章
(此章言觀察、考核人才的方法。不可小知-處理瑣事未必可觀之意;大受-才德足以任重之意;小人-此指知識缺欠或能力不足之才;)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67)
15.35 勉人為仁章
(此章記夫子勉人為仁之語。甚於水火-固水火於人一日不可或缺,但心中存仁更重要;缺水少火,隻是生活不便,心中無仁,是非不分,危害更甚,所以說‘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蹈-踩踏,轉指不慎被水溺、被火燒者;蹈仁-一心求仁之意;)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15.36 不讓於師章
(當仁-以仁為己任之意;讓-謙遜;師-前人、尊長者;不讓於師-勇往而必為之意,為仁在己,無所與遜也;)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15.37 貞而不諒章
(貞-正而固,也即有守誌不移的美德;諒-不擇是非盲信盲從謂‘諒’;)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15.38 事君章
(事君-為仕、服務社稷之意;食-奉祿;為官者必先盡職而後享其祿;)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15.39 有教無類章
(類-性相近,習相遠,因環境所染,當有差異,故有君子調教後,則人皆可以複於善,而不可以再以善惡分類也;)
子曰:“有教無類。”
15.40 不相為謀章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15.41 辭達章
(辭達-寫文章、出布告,必須明白達意,但求文質相當,不以富麗為榮;)
子曰:“辭達而已矣。”
15.42 相師之道章
(冕-音MIAN勉;師冕-盲人樂師,名冕;及階-走近台階;及席-走近坐席;端木賜-孔子的學生;相師之道-接待盲人樂師的禮數;聖人處己為人無不盡其誠也!)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端木賜問:“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待續)
三,必讀古代曆史文獻:
禮運篇(附現代文淺翻譯)
大同章(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現代語淺譯
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公共的,大家推選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為領導,彼此之間講究信譽,相處和睦。所以人們不隻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不隻把自己的子女當作子女,使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壯年人都有工作可做,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長,矜寡孤獨和殘廢有病的人,都能得到社會的照顧。男子都有職業,女子都適時而嫁。對於財物,人們隻是不願讓它白白地扔在地上,倒不一定非藏到自己家裏不可;對於氣力,人們生怕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倒不一定是為了自己。所以勾心鬥角的事沒有市場,明搶暗偷作亂害人的現象絕跡。所以,門戶隻須從外麵帶上而不須用門上鎖。這就叫大同社會。
既隱章(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現代語淺譯
現在,大同社會的準則已經被‘隱’了,人類生存在‘天下為家’的大格局中。
小康章(三)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製度,以立田裏,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現代語淺譯
人們各自親其親人,各自愛其子女 為家聚財出力、繼承先人職位已成製度;內城外城加上護城河,這被當作防禦設施。把禮義作為根本大法,用來規範君臣關係,用來使父子關係親密,用來使兄弟和睦,用來使夫婦和諧,用來設立製度,用來確立田地和住宅,用來表彰有勇有智的人,記錄有功勞的人,。因此,兵戎相見的事也因此而起。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佼佼者。這六位君子,沒有一個不是把禮當作法寶,用禮來表彰正義,考察誠信,指明過錯,效法仁愛,講究禮讓,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規可循。如有不按禮辦事的,當官的要被撤職,民眾都把他看作禍害。能做到如此這般-就是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