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世界各大洲在哪裏分界 (圖)

(2007-06-16 22:58:31) 下一個


圖:

1。歐亞分界線紀念碑

2。巴拿馬運河

《環球時報》:世界各大洲在哪裏分界

歐亞分界碑位於俄羅斯 巴拿馬運河分開南北美

世界各大洲在哪裏分界

本報駐美國、俄羅斯、埃及特約特派記者 程崗 宋雅 黃培昭
《環球時報》 ( 2007-01-26 第09版 )

  誰都知道地球上有七大洲和四大洋,除了南極洲和大洋洲因為距離其他大陸較遠而無需多說外,其他幾大洲間的主要界線都被各種地理論著介紹過不少。不過事實上,這些分界線的背後還藏著很多故事。

  歐亞邊界變了3000多年

  一般認為,歐洲的全名“歐羅巴”來自希臘神話中女神的名字,但根據腓尼基人的傳說,3000多年前,以航海著稱的腓尼基人為了確定方位,把東方稱為“亞細亞”(日出之地),西方稱為“歐羅巴”(日落之地),從這個意義上講,歐亞這兩個擁有共同陸地邊界的大洲從命名那天起,便“難舍難分”了。

  可“邊界糾紛”也正從這一刻開始:日出日落的概念太模糊,哪兒算歐洲,哪兒算亞洲,就這麽一直吵了3000多年。其間,德高望重的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曾提出,就以土耳其海峽、黑海、亞速海為界,西邊歸歐洲,東邊歸亞洲,誰也別爭。對此,許多人都無異議,亞歐之間的南界就基本確定下來。可這位曆史學家沒去過北方,不知道其實亞速海以北,兩個洲還有幾千公裏的共同邊界,於是這場領土仗還要打下去。

  到了羅馬帝國時代,處理問題就“簡單粗暴”得多:他們設立了一個“亞細亞行省”,劃入該行省版圖的就算亞洲“洲籍”,否則就不是。這樣一來,印度、中國、東南亞都不算亞洲了,不但如此,這個“亞細亞版圖”也隨著帝國領土的變化像個氣球般不斷地膨脹或萎縮。

  到了16、17世紀,關於歐亞北部分界線的爭端也愈演愈烈,有些人希望把歐洲劃得盡量大些。1760年,法國人畫的世界地圖中,中國新疆的一大半都被算作了歐洲。好在俄國地理學家塔季曉夫通過觀察,發現烏拉爾山兩側動植物差異明顯,於是提出以此山為界,很快得到公認,後來人們又將發源於此山的烏拉爾河和橫亙裏海、黑海間的高加索山作為邊界的延伸,與之前確定下來的南界相連,打了3000多年的“邊界糾紛”至此總算告一段落。

  有趣的是,這場爭論自始至終發生在歐洲人之間,而亞洲人基本保持沉默,其實道理很簡單:那時的大多數亞洲人並不知道“亞細亞”這一說法是怎麽回事。

  少有的洲界紀念標記

  由於大多數大洲間的分界線不是海峽就是大洋,所以很難設立象征性的標誌物。作為特例,位於俄羅斯境內的“歐亞分界線紀念碑”,就成了世界上少有的洲界紀念標記。

  這座紀念碑位於葉卡捷琳堡市以西45公裏處。它的基座用暗紅色花崗岩砌成,正中用青灰色石磚分割成兩半,一麵寫著“歐洲”,一麵寫著“亞洲”。有人風趣地說,“如果說俄羅斯是隻雙頭鷹,一頭看著亞洲,一頭看著歐洲,那麽這個地方就應該是撐著雙頭的脖子。”

  有趣的是,住在分隔線亞洲一側的居民幾乎都認為自己是歐洲人。也難怪,俄羅斯幾百年的民族遷徙已改變了這裏的民族結構,如今分界碑兩側的俄羅斯人大多金發碧眼,的確看不出有多少區別。

  海底隧道連接亞非大陸

  按說非洲和歐洲隔著地中海,和亞洲又隻有很短的蘇伊士地峽連接,邊界不應該有什麽含混,可實際上這兩處邊界的糊塗賬也不少:最初歐洲人不知道撒哈拉以南還有大片土地,隻是籠統地把北非當作非洲,卻把埃及劃入了“亞洲”。

  公元30年,羅馬吞並埃及,後來又設立了埃及行省,埃及才因此回到非洲國家的行列。埃及行省和羅馬駐耶路撒冷總督轄區的邊界蘇伊士地峽,也就成為亞非邊界,一直沿用至今。


  1980年,埃及的蘇伊士運河海底隧道通車,成為從海底連接亞洲和非洲的第一條陸地通道。《環球時報》記者多次驅車穿越隧道。它本身的長度約為1.6公裏,由鋼筋混凝土構件組成,內部裝飾得很好看。開車的話隻需5分鍾便可從埃及的非洲部分到達位於亞洲部分的西奈半島。現在,這條海底隧道作為亞非連接線已成為埃及著名的觀光景點。

  相比起來,歐非兩洲的分界線要簡單一些。在15、16世紀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後,非洲版圖漸漸固定下來,直布羅陀海峽自然地被確定為歐非之間的分界線。

  南北美,最平靜的分界線

  要說最平靜的分界線莫過於南北美洲間的巴拿馬運河了。和上麵幾處爭執不同,這裏的分界似乎連異議都沒怎麽聽到過,原因很簡單:這裏是先有運河,才有的兩個美洲概念。

  15世紀末、16世紀初,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證實美洲不是哥倫布所說的“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最初的美洲指的隻是南美,因為亞美利哥並未到達北美大陸。後來,人們才又在地圖上把北美也加進去,統稱為美洲。

  相當長時間以來,美洲並無南北之分。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由於運河區歸美軍托管,這條本來方便海船通行的人工河卻阻隔了兩岸美洲人的往來便利,在這之後,“南美”、“北美”的說法開始流行,並被廣泛接受下來。由於是先有運河,後有南北美之分,因此這條事先存在的分界線便不存在什麽爭議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