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教論不可得,非不可知論

(2006-09-05 10:57:53) 下一個

佛教確也說不可得,但“不可得”不簡單等同“不可知”.龍樹钜著大智度論,揭“不可得”之義,然與吾人現在一般的“不可知”非一義.

龍樹八宗之祖,著作等身.其學能破以顯正,破常識的實有,及觀念的固執,蕩相遣執,顯中道真俗不二之妙.所作大智度論,釋論大般若經,講不共般若,按天臺的說法,為別圓二教之般若.龍樹此書既屬釋論,經文亦在內,順適經文言解.經旨在觀般若之妙,指出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經隻提法相法數之名,不加解釋,無所建立,隻為用來說明般若係無諍法之妙用.經共九十品,重重複複法數之名,僅為示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一切諸法性空,無所有、不可得之旨趣.龍樹所作,則對經中浩繁法數一一錄釋,論共百卷.如經中初品有十八空,龍樹皆予詳說.然果為十八空耶?空亦假名,般若活智,學佛學的是般若不是學空,不學空學智,又要經十八空而學,仍不離不捨不壞,卻不受不著不得,須活法方可具足一切法.

大智度論為釋論,龍樹之宗論,不在大智度論,而在其中論.論共廿七品,述緣起性空之諦境.智論重在說般若,採主觀之進路,中論轉言緣起,取客觀之進路,以中觀法表示緣生無性而無生,為一切法之說明.吾人欲窺龍樹學要義,不得越過中論,否則亦不明大智度論煩瑣辯破其義之所在了.

智論善用兩難之法與執實者直接搏鬥,使對手啞然,如欲學服人之口的辯術,可為範本.然辯非全無必要,龍樹能辯破假名,雖見無實,但名字出,佛弟子順俗語言,隻為權說,無積極義,可是卻反照映現超名言之實義.唯般若遍滿一切法,以無所得一切法而具足一切法.無所得亦即“不可得”之謂,完全是般若活智之活法,不是一般知識立場的“不可知”.龍樹的工作,是用語言去超越語言,與一般知識立場之語言應用目的不同.故“不可得”與“不可知”,非僅意義不同,範圍不同,層次也不同.龍樹之所說,實並非真正不可知論存疑之思考,而是起信之言說.

如要說佛教的“無神論”,是隱性無神論,不可隨便與唯物主義無神論之顯性無神論比附,此可看筆者《宗教,無神論的敵人?》之一文.如果要說佛教的“不可知論”,筆者雖不這麼說,卻以為也非絕對不可以,但隻是就一般邏輯常識地析理以說,如小乘析色入空之說空.通教別教圓教,體法入空,窮法之源,“不可得”者,斷非“不可知”,其為活智的正見真知,去煩惱,得解脫.甚至藏教亦無不如此,都不在說知識,而是在得般若,並非知識泛泛之一般.即使是小乘析理為空,也不過一時權便,都不是佛教命意之所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