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园

野草的乐趣就是疯长。而且,杂草丛生的地方才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质、最能触摸到心跳的地方。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2015-03-11 10:57:07)
心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它除了源源不断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血液以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它会疼。 疼得你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疼得你肝肠寸断,潸然泪下。 它会让人突然之间就领会到灵魂的存在,否则怎么会有灵魂出窍、失魂落魄之说呢?如果没有灵魂。为什么会有如影随形的体验?又有什么力量会让人变得如此梦绕魂牵呢?为什么静止的物品一下子会在眼前变得如此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5-02-22 11:00:22)
ZT:《孔雀东南飞》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5-01-17 20:49:03)
甲乙两片桑叶紧邻而居。它们一块经历了冬的寒冷,春的和煦,以及夏的火热。它们约好,等叶子黄了,就一起随着秋风起舞,在夕阳的辉映下,依偎着、旋转着,缓缓飘落。 “疼——”甲发出痛苦的呻吟。 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条蚕,正在撕咬着甲。原本翠绿的叶子,已经被咬了一个洞。 乙看见了,觉得蚕在咬自己,它愤怒地大喊:“该死的虫子,你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12-31 12:52:54)
大道至简。很多事,只要回到生命之初,就好理解了。所以,要理解健康,首先要理解气血。从一个外行的角度看,中医的精华也许就在于对于气血的认识和调养。 “血所以丽气,气所以统血。非血之足以丽气也,营血所到之处,则气无不丽焉;非气不足以统血也,卫气所到之处,则血无不统焉。气为血帅故也”(《张聿青医案》) 既然外行,自然无知者无畏。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12-27 20:24:00)
生命的奇妙之处有很多,有些问题搞得清,有些搞不清。一个生命体,必须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生长,另一个是繁殖。可是这样一来,就有了先后的问题,就是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鸡生蛋,蛋生鸡,谁先谁后?如果让我来回答,我肯定说,先有鸡,但以前的鸡不下蛋,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繁殖,繁殖是必须的,否则,不可能有生命。慢慢的,繁殖方式开始出现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12-24 20:17:50)
男人创造生命的过程看来是以数量多取胜,千军万马,奔向同一个目标。女人则相反,一个就够了,以一当亿——数量少但质量无忧,以静待动。生命的结合过程堪称数量与质量的完美统一。莫非男人的主动与女人的被动、男人重数量与女人重质量可以借此看出端倪? 再者,如果精子奔向卵子的过程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赛跑,那上帝岂不是偏爱体育好的擅长奔跑的那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12-24 15:56:25)
“Tobeornottobe?”——生存还是毁灭,一直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为只有活着,才有人生可言。任何的物种其实都要面对这个问题,无论身处什么环境,要么放弃,要么顽强的活下去。有太阳的地方,万物欣欣向荣;没太阳的地方,也依然充满生机,比如苔藓,蘑菇一类。这就是生命的第一个特点:百折不挠,永不放弃,除非死了。也就是说,无论外界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12-20 12:34:29)
王阳明针对朱熹所提的“万物皆有天理”所以要“格物致知”,于是就开始“格”竹子,结果却一无所获。从此,他就转向“心学”,最后总结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俺的理解就是,鸟吃虫子,天经地义,飞到哪里,吃到哪里,无所谓善恶。可是如果希望自己多吃点虫子,或者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12-20 10:48:59)
肥胖的狮子? 孩子问:“为什么要锻炼?” “不知道。不过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回到原点,看看上帝是怎么做的,”我说。 “?” “自然界里你见过跑不动的胖狮子吗?” “没见过。” “这就是看问题的原点。如果狮子不奔跑,就无法捕猎。所以为了吃饱肚子,他就必须不停的奔跑,否则就无法生存。一直在奔跑的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晕轮效应(HaloEffect;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EdwardLeeThorndike)Thehaloeffectisacognitivebiasinwhichanobserver'soverallimpressionofaperson,company,brand,orproductinfluencestheobserver'sfeelingsandthoughtsaboutthatentity'scharacterorproperties.ItwasnamedbypsychologistEdwardThorndikeinreferencetoapersonbeingperceivedashavingahalo.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