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 2425:中國將迎第4次嬰兒潮

(2012-08-26 21:56:08) 下一個

中國將迎第4次嬰兒潮 新的牛市周期在醞釀(圖)

文章來源:

在下一輪牛市來臨前,投資者往往都準備著五花八門的“占卜術”,但相比於一些玄妙甚至匪夷所思的預測,“嬰兒潮”理論似乎更能打動人心。比如,有人根據華人著名經濟學家陳誌武理論推算,新中國二次嬰兒潮發生49年後,正好對應著兩波牛市開始,最近一次牛市(自2011年)則將綿延至2022年。

  嬰兒潮是否真與牛市有關,中國人口紅利前景如何,哪些行業最具潛力?

  嬰兒潮(Babyboom),簡單來說是指在某一時期及特定地區,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現象。這個詞的首次出現,主要是指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4664”現象,即從1946年至1964年,這18年間嬰兒潮人口高達7800萬人。近代曆史上幾次知名的嬰兒潮,通常是起因於有振奮人心的因素,像是農作物豐收、打贏戰爭或者贏得體育競賽等。

  至於嬰兒潮為何有49年規律,是因為耶魯大學終生教授陳誌武首次提出了 “人口紅利”說法,並於上世紀90年代初首次將儲蓄生命周期理論和嬰兒潮聯係起來研究,從而推算出當嬰兒潮出生人口達到49歲前,股市會走牛的理論。曆史數據顯示,美國、日本等國幾次嬰兒潮的出生率和該國股市之間的關係,都可以印證上述49歲“嬰兒潮”理論。

  嬰兒潮與經濟之間的理論微妙關係,讓人為之一歎,但這一邏輯是否適應中國的市場呢?

  即將迎來第四次嬰兒潮

  事實上,中國近代嬰兒潮現象的出現很複雜。據公開信息顯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曾有過三次嬰兒潮。

  首次嬰兒潮出現在1949~1959年。當時國家實行鼓勵生育的政策,一個家庭四五個孩子很正常,人口增長率將近300%。由於當時中國總人口隻有4億,基數小,此次嬰兒潮人口的絕對數量相對不大。

  第二次嬰兒潮則是自1962年開始,高峰出現在1965年,持續至1973年,是我國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的主力嬰兒潮。這段時期,國民經濟情況逐漸好轉,補償性生育來勢很猛,人口出生率在30‰~40‰之間,平均達到33‰,10年全國共出生近2.6億人。占當前全國總人口數的約20%。

  1986~1990年,上一次嬰兒潮新增人口已經成家立業,進入生育年齡,又產生了第三次嬰兒潮,稱作回聲嬰兒潮。其中1990年是這5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由於計劃生育政策,此次嬰兒潮出生人口總量雖不及主力嬰兒潮,但也有1.24億,接近當前全國人口的10%。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人口眾多的“80後”一代也已長大,陸續成家立業。在2015年前,我國將迎來新一輪的生育高峰,這也將構成第四次嬰兒潮。

  2008年熊市應驗

  從上述已發生的3次嬰兒潮年份對應來看,1949~1959年對應49年後即為1998~2008年,1962~1973年對應49年後即為2011~2022年,1986~1990年對應49年後即為2035~2039年。那麽,49歲現象是否也在我國有所應驗呢?答案是肯定的。

  從經濟指標GDP來看,在1998~2008年這段時期,我國GDP同比增長率1998年為7.8%,在2000年時達8.4%,2002年上升至9.1%,2003年突破兩位數達10%,2005年11.3%,2006年為12.7%,2007年達到最高的14.2%;到了最後一年2008年,GDP同比增長率則陡降至9.6%,“破10”再現。整體來看,這段時間的經濟一直呈現著高增長的態勢,而2008年的收尾,則正好印證了嬰兒潮49年末端經濟沉淪的理論。

  對應到股市,從上證指數來看,在1998年大盤指數在1000點的上方遊走;到了2010年年中,指數突破上了2000點;雖然後來逐步下探回到了1000點附近,甚至在2005年年中創出了曆史低點的998點,但是隨後的2006~2007年裏,經濟的增長將大盤指數一口氣拉上了6124點的高峰;2008年,眾所周知的熊市凶猛來襲,最終大盤指數快速退水至1664點,成就了股市史上最大起伏的一輪牛熊轉換。

  其實嬰兒潮與經濟之間關聯也並不玄乎,中國南京大學商學院經濟學係副主任、博士生導師葛揚教授就曾在去年提到過,此前房地產市場中,25~35歲的年輕人是第一大購房群體,約占購房者總數的50%;35~45歲之間的中年人是第二大購房群體,約占購房者總數的25%,而這部分人群大多屬於二次置業。這兩個階段的人群正好屬於中國的兩次嬰兒潮階段,也即是上述的第二個和第三個嬰兒潮。

  據葛楊教授分析,第三個嬰兒潮的成員也就是現在所說的80後這一代,生活在經濟富足、生活安逸的環境中,具備較高的購買能力,他們正進入婚育高峰期,同時普遍比自己的父母輩接受過更好的教育,具備符合時代潮流的消費觀和投資觀,這部分人群大多屬於首次置業。作為佐證,2006年內地居民登記結婚總對數上升到938萬對,進入婚育高峰期,所對應的正是小嬰兒潮初期出生的人25歲左右的年齡。第二個嬰兒潮的成員則正處於人生高收入的黃金時期,目前生活各方麵穩定,有一定的資產,期待改善住房條件來提高生活質量,並看好房地產發展前景,投資房地產增值、保值資產,從而成為房地產行業的第二大購房群體。

  也正是兩個嬰兒潮的首次置業高峰和改善投資相重疊後,最終導致中國房地產市場需求旺盛從而推動銷售量的持續快速上漲,推高當前的房價。

  QFII抄底動作頻頻

  曆史與理論如果能夠契合的話,那麽第二次嬰兒潮對應的49歲年份就應該是2011~2022年,如今正好是起點,那是否說明新一輪的經濟周期正在形成呢?這個暫時無法定論,不過有個現象值得關注。

  據同花順iFinD信息顯示,目前總體市盈率已經從2000年的60~70倍,下降到當前的10.9倍,上證綜指的估值已經下降到曆史低位。就在不少投資者還在斟酌是該拋售還是補倉時,總是“先人一步”的QFII,已經悄無聲息地開始“抄底”之旅。

  證監會8月13日公布的QFII名單顯示,7月12日至今,證監會新批準4家機構的QFII資格,年內已新增41家QFII獲得A股“入場券”,超過以往任一年度。目前,共有176家QFII獲批。證監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除了1月份外,其餘5個月QFII資金全部呈現淨匯入局麵,且持續增長,上半年累計匯入資金104.22億元,同比、環比均大幅增長。而6月以來的短短兩個月中,QFII淨匯入規模為87.73億元。據不完全統計,在目前已公布半年報的上市公司中,QFII已經出現在17家企業的流通股東的名單之列。其中,有15家上市公司受到QFII增持,有9隻個股為QFII在今年第二季度才剛剛介入。

  比如剛介入蘇寧電器(002024,收盤價5.99元)、貴州茅台(600519,收盤價231.88元)的摩根士丹利,其在A股市場中的行蹤在公開信息中已經有些蛛絲馬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2年6月時,摩根士丹利亞洲及新興市場首席策略師郭強盛,曾公開對媒體稱,“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向有利的方向發展,並已經在二季度觸底;A股和H股的估值都顯著低於曆史水平,目前摩根士丹利已經在全球新興市場的配置中,將中國市場放到了第一位”。如此來看,QFII的“抄底”舉動,確實值得留意。

  /行業機會/

  人口結構影響消費嬰兒潮或有疊加效果

  其實從目前來看,是否有個新的長牛市姑且不提,但因人口結構變化而引起的經濟變化還是普遍的存在。華安證券分析師張兆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比如說嬰兒潮退導致的人口紅利消失,在人力成本逐漸增加的情況下,機械自動化就會得到發展,這樣的邏輯是存在的。

  那麽,如今應該從哪些方麵來判斷接下來的經濟發展?嬰兒潮在這當中又起到了一個怎樣的作用?

  回聲潮的婚育消費

  首先想到的就是“80後”這部分人群正在步入結婚和生育的階段。

  據中國民政部等公開信息顯示,2000~2009年年均有912萬對新人登記結婚,而2009年為1145.8萬對,連續第二年突破千萬大關;再到了2011年,這個數字更變成了1302萬對,同比增長4.9%。新人的登記結婚預計在近年內都將處於一個高峰期。新婚消費往往帶有濃厚的時代氣息,70年代是“三轉一響”,80年代是“三大件”,90年代是“無鑽不成婚”,那麽如今呢?

  據華泰聯合分析師的研究稱,結婚被視為人生最重要的裏程碑,利用男女雙方甚至父母的多年儲蓄(甚至負債)來鋪設“洞房花燭夜”的輝煌是人之常情,與其他消費相比,結婚消費的非理性成分更多。該券商預計,在婚育消費爆發期間,每年新婚直接消費將超8000億元,涉及地產、裝潢裝飾、家俱、家電、汽車、珠寶首飾、婚慶婚宴、旅遊等行業。

  另外,據《中國嬰童市場質量信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是目前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嬰童產品消費國,鑒於中國獨特的人口規模,以及培育孩子占家庭消費支出中的比重不斷增加,中國嬰童經濟依然以超過30%的年增長率高速發展。華泰聯合分析師預計0~4歲嬰幼兒消費規模到2015年或將達到1.67萬億元。育嬰涉及的板塊則有醫藥、奶粉、玩具、紙尿褲等。

  老齡化支撐醫、保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同樣是嬰兒潮效應,人口結構方麵中國老齡化日趨嚴重,這也是如今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正逐漸失去的人口紅利,從另一個角度也催生了機械工業發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1970~1980年間,日本工資漲幅遠遠超過了機械價格上漲幅度,從而推動機械化和自動化。數據顯示,1975~1980年,日本數控機床的銷售額增長7倍多,數控機床銷售額在機床銷售額中的比率從16%上升到43%;半導體元件和集成電路產值從1975年的2.764億日元增長到1981年的10.673億日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5.3%。

  就目前的中國來說,60歲以上人口比重已經達到日本1970年水平,而勞動年齡段的人口高峰也即將過去,勞動力成本上升將推動資本替代勞工,從而加速經濟活動的機械化,各種自動化設備企業自然是受益的。

  同樣是老齡化結構下,醫療業、保健業、保險業等也將得到市場的有力支撐。據海通證券分析師研究,美國20世紀老齡化和保費增長的對比顯示,保費增速與老齡化速度正相關,老齡化加速階段保費快速增長,老齡化速度穩定下來後保費增速快速下降。民生證券分析師則進一步指出,如今老年期特有的疾病主要有腦動脈硬化、慢性肺氣腫、脊柱及關節的退行性變化、骨質疏鬆症、腎萎縮、前列腺肥大等,這些疾病大多是由於組織的退行性變化引起的;而老年期逐漸增多的疾病,則有動脈硬化、惡性腫瘤、心髒病、高血壓、中風、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所以針對老年病的冠心病、高血壓和腦血管等居循環係統疾病首位的情況,民生證券分析師認為老年人用量最大的主要是調脂、降壓、保護心髒和改善冠脈微循環等心腦血管類藥物,這些涉及企業值得關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