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忘中囯之318: 產能過剩 - From Guo Kai

(2010-02-20 18:04:32) 下一個
昨天,穀主給我看了一份北大的盧鋒教授去年十月份寫的關於產能過剩的報告,裏麵有這麽一張表格。
 
表1 有關部門預測市場走勢及其檢驗情況若幹事例
 
預測信息來源預測意見實際情況檢驗結果
2002年4月計委、經貿委《關於製止電解鋁行業重複建設勢頭的意見》2005年電解鋁年需求量550萬噸相比,過剩130萬噸。2005年電解鋁產量781萬噸,消費量774.85萬噸。對兩年後需求預測值比實際值低估40%。
2003年11月發改委等五部門《關於製止鋼鐵行業盲目投資的若幹意見》預計到2005年底將形成3.3億噸鋼鐵生產能力,大大超過2005年市場預期需求。2005年鋼鐵產量3.5億噸,消費量為3.4億噸,產能4.3億噸。對兩年後產能預測值比實際消費量低3%,對兩年後需求預測“大大”低估。
2003年11月發改委等七部門《關於製止電解鋁行業違規建設盲目投資的若幹意見》按目前發展態勢,2005年底電解鋁產能將超過900萬噸,遠遠超過2005年全國電解鋁預計消費量600萬噸水平。2005年消費量為775萬噸,產能1079萬噸。對兩年後消費預計值比實際消費量低29.2%。
2005年11月發改委等部門《關於製止銅冶煉行業盲目投資若幹意見的通知》目前在建、擬建銅冶煉項目總能力205萬噸,預計2007年底將形成370萬噸銅冶煉能力,遠遠超過全國銅精礦預計保障能力和國際市場可能提供銅精礦量。2007年消費量為399萬噸。消費量“遠遠超過”有關部門對兩年後原料供應能力預測值。
2009年3月《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09年我國粗鋼產量4.6億噸,同比下降8%;表觀消費量維持在4.3億噸左右。到2011年,粗鋼產量5億噸左右,表觀消費量4.5億噸左右。尚無最終數據待檢驗。從1-10月產量和消費數據看,預測值很可能再次低估。
2009年9月發改委等十部委行局會《關於抑製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目前在建項目粗鋼產能5800萬噸,多數為違規建設,如不及時加以控製,粗鋼產能將超過7億噸,產能過剩矛盾將進一步加劇。尚無數據由於文件沒有說明發生產能過剩具體時點,因而難檢驗。
 
 
 
 
 
 
 
 
 
 
 
 
 
 
 
 
 
 
 
 
 
 
 
 
 
 
這張表格大概隻透露了一個信息,以發改委牽頭的各部委在預測中國的需求,產能以及最終的產能過剩水平上,有著不算特別光鮮的曆史紀錄。對了,2009年的粗鋼產量和表觀消費量的數字也出來了,大概都在5億6千萬噸以上,比發改委預測的高出了一億多噸。
 
我稍後再回到這張表。我昨晚在想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如果讓我拍腦袋來說一個數,究竟什麽樣的產能利用率算是產能過剩,什麽樣的產能利用率算是產能吃緊,這個數對中國而言應該是多少?80%,90%還是70%,60%。
 
我得聲明,我這裏完全是拍腦袋,純粹是好玩,沒有半點嚴謹的成分:如果上天一定要讓我說一個數,我覺得這個數會是:70%。換句話說,產能利用率達到70%,就不能算是有產能過剩。再換句話說,如果中國去年用了5億噸鋼,7億噸的產能算不上產能過剩。請千萬不要誤讀:我說的這些都是以我拍腦袋拍的是對的為前提的,但拍腦袋的東西,一般都是不做準的。
 
為什麽會拍出70%這個數?我的理由很簡單(因此也可能很愚蠢),那多出來的30%,可以分成三塊,也就是三個10%。
 
第一個10%是落後產能要被淘汰的。10%基本上是很多人可以接受的資本折舊率(國外的資本折舊率低一點,中國的似乎要高不少)。你可以這麽想,一年有10%的產能因為技術,折舊等等的原因將要被淘汰,這大概不能算是一個特別離譜的假設。所以,這就去掉10%了。
 
第二個10%是為未來的增長準備的產能。中國的經濟增長大概10%一年,所以,平均起來對各種東西的需求大概也會增長10%一年,不同行業當然情況很不一樣。你總不能等到缺電了再去蓋電廠,缺鋼了再去建鋼廠,這些東西都是有建設周期的。在一個持續增長的經濟裏,產能高於當期的實際需求會是常態。你就看首都機場那碩大無比的T3航站樓吧,我每次路過那裏心裏都抱怨,心想這個玩意搞這麽大幹什麽,有時候過了安檢得走10分多種才能走到登機口。但我也明白,按照中國航空的發展速度,這個航站樓三五年後就未必顯得大了,現在的“產能過剩”是為將來做準備的,需要一點提前量。所以,這又去掉了10%。
 
第三個10%就是正常的檢修和應對短期波動的產能。滿負荷運轉對什麽東西都是不好的,總得有點冗餘量。這裏打出10%的冗餘,就是為了各種可能出現的意外和正常的維護。
 
去掉這30%之後的產能就是供應當期需求的了,因此我拍腦袋想:如果當期消費相當於產能(已有和在建)的70%,在中國的情形之下,恐怕就不能算是產能過剩。
 
好了,上麵的這些就當笑話看吧。我相信,很多人可以用充足的理由反對我的計算,然後給出一個他們覺得合理的數字,但所有這些都是紙上談兵。發改委的官員們不是沒做過調查統計,不是沒有找過專家論證,不是沒有進行過反複醞釀,最後不還是一次又一次差得很遠?整件事情的關鍵是,去微觀判斷一個行業是不是“產能過剩”,在大多數時候幾乎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然後政府再依靠不靠譜的判斷去微觀調控哪個行業該發展,哪個行業該限製,那就更加不靠譜了。
 
中國有很多國情,比如說要素價格沒有理順,地方政府有投資衝動,銀行的行為仍未完全市場化,大型國企在一些領域仍然具有支配地位,政府行為無處不在,價格等間接工具或是不願意用,或是不好用,使得宏觀調控最後就不得不變成微觀調控。
 
十年前,我們說中國的國情決定了宏觀調控必須伴隨著行政手段,今天,我們還說中國的國情使得政府必須出麵直接幹預。十年後,我們是不是還要繼續說,政府微觀調控是中國的國情所致?然後,讓前麵發改委那份不算光彩的“產能過剩”預測表繼續變長。國情在短期是不能改變的,在長期卻是可以的,有時候需要的隻是一點改革的勇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