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忘中囯之181: 張召忠--中國航母

(2009-04-27 23:23:44) 下一個
張召忠:曾有一套彈射器隨二手航母進入中國(組圖) 新華網

核心提示:今天絕大多數的中國海軍軍人依舊沒有機會親眼見到航空母艦。原因很簡單,中國海軍還沒有這種戰艦,迄今為止也沒有任何一艘外國航母訪問過中國大陸。

4月28日報道 “墨爾本號”和航母夢的開始

今天絕大多數的中國海軍軍人依舊沒有機會親眼見到航空母艦。原因很簡單,中國海軍還沒有這種戰艦,迄今為止也沒有任何一艘外國航母訪問過中國大陸。國防大學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副主任張召忠海軍少將對我說,他參加海軍15年後才第一次見到航空母艦,那還是緣於1985年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

準確說,這是一艘被外國海軍廢棄的退役航母。多少年後,外國的軍事專家們還在頗有深意地“分析”當時中國進口這艘航空母艦的緣由。他們說:1985年中國就以“拆卸”的方式購進一艘澳大利亞的退役航母“墨爾本號”,這艘航空母艦進入中國以後,在中國南海軍事基地進行了部分分解,其中升降機、蒸汽彈射器、主飛行甲板均得以保留。中國利用它進行了準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試驗。

極為珍貴的照片:1985年“墨爾本號”駛入廣東中山。

當年考察團成員在“墨爾本號”的留影

1985年“墨爾本號”被拖船拖入駛入廣東中山港

張召忠正好是“墨爾本號”考察團的親曆者之一。他說,事實根本不像外國所謂軍事專家分析的這樣“深謀遠慮”。今天看來,“墨爾本號”其實是改革開放初期,地方發展經濟帶來的一個意外的“寶貝”。

1985年3月,廣州造船廠通過華聯船舶有限公司,經投標向澳大利亞購買了這條軍艦,並與廣東中山市拆船公司聯合對其拆解。“墨爾本號”本是英國“二戰”時期設計的“尊嚴”級航母,1943年4月15日該艦在英國的巴魯·維克斯船廠開工建造,1945年4月28日下水。當它下水時還沒來得及棲裝,“二戰”就已經結束。於是這艘航空母艦一度停工,直到1949年才複工,進行了5年多的現代化改裝。

正是由於這次改裝,讓張召忠等幾十名中國海軍研究人員得以在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親眼看到一艘航空母艦,目睹上麵尚存的所有現代航母必備關鍵設備。因為“墨爾本號”的這次現代化改裝,為這艘“二戰”時設計的直通甲板航母改裝了現代大中型航母標誌性的斜角著艦甲板、蒸汽彈射器、新式阻攔裝置,以及幫助飛行員在航母甲板上降落的“菲涅爾”助降反射鏡。改裝後這艘航母於1955年10月28日正式編入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服役,次年成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旗艦。

“墨爾本號”在提前退役、轉賣給中國船廠前,澳大利亞方麵已經基本拆毀了所有裝備和電子係統,還將該艦尾舵焊死成一個固定角度。但軍艦飛行甲板上的彈射器和攔阻索等關鍵設備還在。中國的拆船廠當時不知道也不關心這艘龐大的廢艦上有這麽些關鍵性的東西,還是當地造船廠一位軍代表突然看見來了這麽個從沒見過的大家夥,立刻通知了海軍總部。海軍裝備部迅速派遣下屬海軍裝備研究所,臨時抽調由不同專業人員組成的30多人前往參觀。

當年考察團成員在“墨爾本號”的留影

之所以說是去“參觀”,可見這個臨時搭起來的團組任務來得突然。海軍當時其實沒有任何有關航母的具體研究項目和計劃。拆船廠不歸軍方管,著急拆船賺錢,所以團組當時預定的行程隻有幾天。張召忠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墨爾本號”是個下午。“當時就看到一個十幾層樓高的大家夥在那裏。我們所有人當時都是第一次見航母,什麽也不知道。別說彈射器,我當時連航母上的鞭狀天線都不知道是什麽東西。”張召忠說,當時不是今天這樣的互聯網時代,那時就連航母的圖片都很少。“墨爾本號”雖然隻是一艘廢棄的老艦,但畢竟是一艘近2萬噸級的真航母。而當時中國最大最先進的051“旅大”級導彈驅逐艦才不過3000多噸。

在南國炎熱潮濕的6月,這批老中青三代軍人興奮地“參觀”了幾天,意識到這艘即將被拆毀的航母的價值。緊迫的是它馬上就要被拆成一堆廢鐵。對於中國海軍來說,這可以說是天上掉下來的機會。張召忠說,當時他和大多數同事都隻有三十出頭,對航母的研究熱情很高,所有人都申請延長調研時間,住進了附近悶熱的工棚,開始一個艙室一個艙室地調研種種細節。

張召忠說,當時的“墨爾本號”沒有動力,船艙裏黑咕隆咚。垃圾堆裏混雜著廢棄的作戰值班記錄和被扔掉的私人物品。調研組成員一人一個手電,在十幾層樓高的船艙內測繪,逐步了解了一艘現代航空母艦的主體結構和艦上各種主要設備。“當時有幾個50多歲的老同事還感歎說,我們不行了,中國發展航空母艦是早晚的事,這看你們了。”

說起這些往事,張召忠感歎道:“這一下子,24年過去了。”當年的青年軍官如今步入老年。中國海軍經曆了80年代的“忍耐”時期,也迎來近10年來空前的大發展。唯一沒有改變的曆史,是當年“墨爾本號”最終調研報告裏寫的那句話:在中國海軍史上,航空母艦這一欄至今仍是空白。

80年代:呼喚航母的熱潮和高層推動

張召忠說,正是對“墨爾本號”的調研,讓他從此對航空母艦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開始了長期的關注。這次調研雖屬偶然,但在當時中國海軍高層,早有富於遠見的領導人給予航母極大的關注。

前中央軍委副主席、曾任海軍司令員的劉華清上將在回憶錄中提到,早在1970年,他在造船工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時,就根據上級指示,組織過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證。不過他本人也是直到10年後,1980年5月訪問美國時,才在美方安排下參觀了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劉華清說,這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科技人員首次踏上航空母艦。

劉華清上將是出身紅25軍的老紅軍,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到1958年間又曾赴蘇聯海軍指揮學院海軍指揮專業學習,不但有豐富的戰爭經驗,也是解放軍高級將領內少數懂得現代海軍和裝備科研工作的人。鄧小平同誌執掌中央軍委後,稱他是解放軍高層將領中最懂軍事裝備的人。劉華清認為,正是航空母艦的出現,把海戰模式從平麵推向了立體,實現了真正的超視距戰鬥。“以往,我隻是從‘外圍’觀察和思考航母問題。1982年,我當上了海軍司令員,航空母艦在我心頭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

1982年8月28日,一貫提倡研究、建造航母的劉華清就任海軍司令員後不久,很快就麵臨“百萬大裁軍”,海軍許多單位撤銷、降級和降格使用,為了配合經濟建設,軍隊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忍耐期。“當時海軍一年都造不了一艘驅逐艦,談何建造航母?”張召忠說。此時海峽兩岸關係緩和,都開始大力進行經濟建設,東南沿海一時平靜下來,海軍軍事重心轉向南海。可是隻要關係到南海主權問題,航母便是海軍繞不開的主題。

1984年初第一屆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上,劉華清說:海軍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時間了,現在國力不行,看來要等一段時間。不過劉華清說的“等”,並不是指無所作為。1986年他在聽取海軍裝備部領導匯報工作時,再次提到“航母是要造的”這個觀點。“2000年航母總要考慮;發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號,而先搞預研。”於是他在當時向裝備部門領導交代了開展航母論證的任務,“航母怎樣造法,是海軍全麵建設的事;是直升機航母、護航航母分步造,還是直接造護航航母,要好好論證一下”。

1986年11月,劉華清再次主持召開海軍發展戰略研討會,邀請了軍內外領導和著名專家。當時很多與會者從維護中國海洋權益等戰略任務需要出發,建議海軍發展航母。“這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劉華清回憶。

1987年1月召開的海軍裝備技術會議上,海軍請國防科工委、總參裝備部的有關領導到會。劉華清在會上再次提到,要把航空母艦搞得能適應未來戰爭需要,劉華清認為,世界各國都在發展航母,核心是為了解決防控和海上攻擊的問題。中國10年內不搞,10年之後再搞,也還是會有困難。“我要求早點論證,早點把這個問題研究透。”

“瓦良格”號航母近況(4月27日攝)

“瓦良格”號航母近況(4月27日攝)

“瓦良格”號航母近況(4月27日攝)

海洋戰略確定和航母計劃的冷熱艱難

早在1950年8月,海軍便確定了重點發展海軍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的決策。受蘇聯海軍的影響,潛艇部隊長期是人民海軍的建設重點。至於核潛艇,由於有毛澤東主席“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決心,早在1958年6月27日,就批準了國防工業委員會《關於研製導彈原子潛艇》的絕密報告,在聶榮臻元帥的支持下開始了研製。

有了國家領導人的支持,雖曆經了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的艱難時期,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還是於1968年11月開工建造,第一艘核潛艇在1974年8月1日就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

大國之間,核潛艇,尤其是戰略導彈核潛艇是一種強有力的威懾力量。然而正如一位外國海軍將領曾說的,潛艇無法成為和平時期行使和平威懾的力量,潛艇在水下隱秘的作戰方式,也注定它不可能前往他國出訪,而是否選擇航母,其實就是在選擇一個國家的海軍戰略。

人民海軍創始人之一張愛萍上將之子、前總參作戰部戰役局局長張勝指出,海軍從誕生之初,就是和國家對外戰略緊密相連的。“蘇聯人並不承認他們有海軍戰略,他們習慣的詞是‘戰略使用’”。而張召忠則特別指出,直到1986年劉華清司令員前往國防大學做了名為《海軍戰略》的演講,中國海軍才第一次明確了戰略。“在劉華清司令員這次演講之前,我們還沒有自己的海軍戰略。”

當時關於海軍的作戰方針,海軍內部尚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應從屬於積極防禦的戰略,這種觀點並沒把海軍作為一支獨立軍種來看待;另一種認為,海上作戰有其獨立性、特殊性,海軍應有適合自己的作戰方針。劉華清明確支持後一種觀點,並在其基礎上,形成了“近海防禦”的海軍戰略。

劉華清提出“我國的海軍戰略是近海防禦,屬於區域防禦的戰略”,他表示,“近海”表示作戰範圍,“防禦”表示戰略性質。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裏“海洋國土”的大國,隨著海洋開發事業和海上鬥爭形勢的發展,麵臨的海上威脅與過去大不相同。要對付具有遠戰能力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艦載航空兵,隻有中小型艦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不成。“積極防禦,當然包括戰略退卻中的進攻,沒有航母,不能遠距離作戰,仗打起來隻能望洋興歎。我們的海防邊疆遼闊,卻隻有中小型艦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發生戰事,有時隻能望洋興歎。發展航空母艦,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但是對於中國海軍的海洋戰略,卻還有一個理解過程。中國人民解放軍靠陸軍打下新中國的江山,幾乎所有高級將領都來自陸軍,海、空軍創始人也都來自陸軍。人民解放軍內部基本不存在美國那樣的三軍內部競爭,“陸軍老大哥”的思想長期以來在解放軍內部不可動搖。軍事科學院政委張序三說,外國人過去常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陸軍部隊,所以把海軍和空軍都當做陸軍下屬的兵種。

即使我軍內部,有時候也“犯糊塗”。張序三說他本人就經曆過這麽一件事:1992年10月,他從海軍副司令員調到軍事科學院當政委時,某上級機關發了個通知命令,要把他的軍銜從“海軍中將”改為“中將”。“中央軍委主席給我任命的軍銜,怎麽能由另一個機關隨便改?更何況軍銜一旦確定,除非重新任命,永遠不能改動。”我軍本身對於海軍,也有些微妙的認識誤區,這對於海軍裝備的決策自然也多少有些影響。

張召忠說,當時的南海,中國海軍不要說航母,就連大型艦艇都沒有幾艘,南海航空兵既沒有能飛抵南沙群島上空的作戰飛機,也沒有空中加油機和預警機。張召忠說,當時劉華清司令員提出海軍戰略,要求海軍開始研究航母,但當時的研究還隻是停留在軟科學和預先論證研究上,並沒有實際立項研製,更談不上建造。

張召忠說,當時全年軍費大約80億~100億美元,分攤到海、陸、空、二炮四大家,海軍那點錢隻能用於人員開支和維護老裝備。倒是社會上老百姓非常支持,一時民間還掀起捐款造航母的呼聲。

另一方麵,中國海軍對航母產生興趣後,從國外外交、新聞和軍事領域迅速傳來各種聲音。張召忠說,此時作為航母第一大國的美國也開始對航母在未來的價值和美國海軍未來裝備的發展產生多種討論。這些討論也引起了中國海軍的關注。90年代初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歐文斯海軍上將曾提出“航母無用論”,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發展核動力潛艇。此後美國又提出“武庫艦”計劃,似乎美國海軍對於未來航母的發展也產生了懷疑。“進入90年代中期後,在多種背景製約下,中國海軍逐漸不再提航母的事,中國航母熱逐漸冷了下來。”張召忠說。但從現在看,美國其實並沒有停止航母研製,反而噸位越造越大,技術更是推陳出新。

重啟航母熱情的“瓦良格號”

“當時海軍是一直想要航母的,但上麵一直沒能批下來。”談到90年代前後關於航母問題的起伏,張序三說,這時突然出現了“瓦良格號”。此時適逢蘇聯解體,正在烏克蘭建造的前蘇聯航母“瓦良格號”尚未完工,成為烏克蘭財產,但該艦的編製卻在俄羅斯海軍。烏克蘭根本無力獨自建成這個尚未完工的航母,而俄羅斯則開出高昂的價格

1995年,“瓦良格號”正式退出俄羅斯海軍的編製,並以償還債務為由送給了烏克蘭。當時烏克蘭計算,解體該艦需2.5億美元,但出售解體後的廢鋼卻隻能得到500萬美元。“烏克蘭方麵找到我們,非常希望能把這艘艦賣給中國。”張序三說。當時中國派遣了5次代表團前往烏克蘭商量此事。中國此前從沒有搞過航母,找個航母設計師都找不到。

海軍當時的思路,一種是買個半成品,一種是自行研製,前一種更適合起步。不過從烏克蘭一開始試圖將“瓦良格號”出售給中國,就受到美國的粗暴幹涉。在美國製裁的壓力下,烏克蘭將這艘尚未完工、已報廢多年的廢航母上的艦載設備全部拆除或炸毀,使“瓦良格號”成為一個空船殼。張序三說,當時計算,要花500億元才能把“瓦良格號”完全建成,後來再一計算,費用追加到700億元。

張序三認為,中國早晚要有航母,早搞比晚搞好,“反正無論早搞晚搞,西方都會宣揚‘中國威脅論’”。不過,上級看到續建的費用太高,最終放棄

最終一家澳門賭博公司購買了這艘已經下水11年、停建8年的空船殼。即便如此,在美國的壓力和阻撓下,“瓦良格號”從1999年準備交付,直到2002年3月4日才最終運抵中國大連港。有趣的是,買船的老板竟然通過關係跑到北京,找到已經退休在家、仍然關注海軍的張序三:“他表示隻要軍方想要,願意原價賣給海軍。”

張序三說,有很多國人非常希望看到中國海軍能擁有航母,包括這個老板。但海軍沒有批準立項,就算再便宜,肯定也是不能買。於是張序三建議他可以問問負責艦船研究的船舶第七研究院。總之,在“墨爾本號”抵達中國17年後,中國再次迎來一艘可以起降固定翼戰鬥機的航母船體。

日韓航母“路線圖”:來自近鄰的借鑒

2007年5月,美國太平洋地區司令部司令基廷上將訪問中國時表示,他相信中國領導人對於擁有航空母艦“非常感興趣”。但他說,中國領導人需要了解如此強大、具有活動能力的武器係統可能產生的影響。基廷說:“一個國家的航空母艦駛入港口,是這個國家的意誌和決心的最明確無誤的展現。”在和中國海軍司令吳勝利共進午餐時,基廷強調了開發、建造和營運航空母艦的難度和複雜性。但他此後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如果中國選擇開發航母的話,我們願意在他們的要求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基廷的即興發言並不是美國官方正式聲明,但依舊引發眾多熱鬧的猜測。自1989年後,美中短暫的軍事蜜月期立刻封凍,美國對中國再次實行軍事禁運,多項進行中的軍事合作被立刻中止。美國對“瓦良格號”和中國從以色列進口“費爾康”預警機的堅定阻撓,就是美國對中國試圖擁有航母的根本態度。基廷隨後重申了他對中國在當年試射反衛星導彈時提出的批評,有趣的是,中國的航天工業,倒正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技術發展起來的高科技領域,今天在世界上也已經具備了很高的科技水平。

“瓦良格”號航母近況(4月27日攝)

2001年底通過土耳其的“瓦良格”

與熱烈討論多年的航母計劃相比,海軍另一個核心力量——核潛艇,早就在軍方和民間的共同低調中先後完成了兩代型號。至今世界上隻有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和印度擁有核潛艇,倒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包括許多中國的近鄰,如泰國、日本、韓國等,都紛紛加入到航母俱樂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以堅定的步伐,分三步,隻用了15年便實際建成了航空母艦。”張召忠說。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海軍建成了4艘擁有“宙斯盾”係統的“金剛”級導彈驅逐艦。名為驅逐艦,排水量已經超過“二戰”時巡洋艦的噸位,日本海軍於是擁有了航母編隊的主力護航戰艦。第二步是建成了3艘“大隅”級兩棲攻擊艦,成為未來航母編隊的輔助攻擊力量。第三步是在2004年開工建造了“日向號”航母,這艘航母如今已經進入日本海軍服役。

2000年12月,日本防衛廳發表的《新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中,正式批準建造兩艘新型“愛宕”級宙斯盾驅逐艦,該型艦是“金剛”級的升級艦型,共計劃建造4艘。如此到2012年,完整的日本航母編隊將正式建成服役。

“日本海軍的航母‘路線圖’清晰、確定,對比中日航母研究計劃,我們是下手早,動靜大,全民呼籲,卻至今沒有結果。反倒是日本,軍方蒙蔽國民和國際社會,用護衛艦的名義立項建造航母。不過15年時間,兩個航母戰鬥群即將服役。”談到這一點,張召忠表示,“真是沒想到。”

中國需要什麽樣的航母

今天,當中國海軍走上迅速發展的道路,能夠擁有一個航母戰鬥群所需要的附屬艦船後,需要什麽樣的航母就成為要確定和解決的問題。

航母的大小自然要和國家戰略、海軍任務相適應。“中國的使命,第一是保衛南海傳統海疆線。”張召忠轉身麵對辦公室巨大的中國地圖,“當一個國家的海軍成立60周年的時候,還不能完全保衛中國傳統海疆線的主權,300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中還有一半存在爭議,台灣還沒有回歸祖國懷抱,這不能不說我們距離一個強國還有很大距離。中國海軍還有更加繁重的任務在等待著去完成。”

中國海軍還有另一個重要戰略任務,就是為拱衛陸上國土創造一個安全縱深。“中國不是一個向全球擴張的國家,中國海軍不需要去大西洋、印度洋和中太平洋以東作戰,但為了保衛國土、國家領海和第一島鏈內的水域安全,我們的海軍雖然實行的是積極防禦戰略,並不意味著隻待在第一島鏈內。隻有突破第一島鏈,才能為中國領海的安全拓展戰略安全縱深。從完成這個任務看,中國海軍並不需要美國海軍那樣龐大的10萬噸級的核動力超級航母,但類似泰國和西班牙那樣2萬噸左右的輕型航母或直升機航母也沒有多大用處。中國海軍最需要的,可能是5萬~6萬噸左右的中型或大型核動力航母,類似法國‘戴高樂號’那樣或者更大一些的。如果合適,最好是建造4至6艘以上,因為即便是建造4艘也隻能同時保持一兩艘在航,如果建造6艘則可同時保持3艘在航。當然,對於一個缺乏航母建造和使用經驗的國家,最好是從常規動力航母開始,逐漸積累經驗。”張召忠這樣認為。

對於一艘能起降固定翼飛機的中型航母來說,最關鍵的技術在兩方麵:合適的艦載作戰飛機,以及能把飛機彈射到空中的彈射器。

世界航空母艦固定翼艦載機的起飛方式有三種。大型航母通常采用彈射方式,英國的輕型航母則采用滑橇方式和垂直起降混合,俄羅斯最新型航母則采用大型固定翼戰鬥機滑躍式起飛。這三種方式中,俄羅斯方式對艦載機性能要求極高,至今也沒有正式形成戰鬥力。英國方式則必須具備垂直起降戰鬥機,這種戰鬥機世界上僅有英國海鷂式一種投入實際服役和實戰,我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放棄采購,更重要的是,海鷂式戰鬥機的短航程和低載彈量也無法有效覆蓋南海。中國最需要的中型航母,關鍵要解決的難題依舊是彈射器和艦載機。

航母艦載機彈射器最早是英國人采用了德國人的技術發明,美國海軍後來購買了英國人的專利,並最終將其發展成熟。其中技術最成熟的蒸汽彈射器,是以高壓蒸汽推動活塞帶動彈射軌道上的滑塊,把聯結其上的艦載機彈射出去。“墨爾本號”航母運抵中國時,上麵正有一套完整尚未拆卸的蒸汽彈射器,以及完整的降落攔阻設備和助降設備。如今除了美國航空母艦,世界上隻有法國“戴高樂號”航母從美國采購了彈射器。對於美國而言,這是絕對不能隨便輸出的核心技術。艦載機也是一個困難。不過中國航空工業近年來在技術上取得巨大進步,俄羅斯航母上的蘇33艦載機也是從中國海空軍擁有的蘇27係列戰鬥機衍生而來。技術或許永遠都會有障礙,但曆史證明,最大的障礙永遠不是技術本身。

劉華清任海軍司令員時期,曾經就技術上能不能自己製造航空母艦和艦載飛機與有關部門及專家研究後認為,“條件基本具備”。張召忠表示,今天或許還可以用更新的思維看待航母,這方麵,日本和印度研製和建造航母都能給中國海軍提供借鑒。

印度是“二戰”後亞洲第一個、長期以來也是唯一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擁有40餘年使用航母的經驗。張召忠說,印度從試圖自行研製航母開始一直舉棋不定,最開始準備造2萬多噸級,新領導人上台後將規模提高到4萬噸級。對於航母這樣大的項目而言,從2萬噸到4萬噸,整個平台都變了。

日、韓航母的另一個經驗,是他們建造了與以往不同的新型航母,也就是“信息化航母”。張召忠說,日本的“日向號”航母和韓國的“獨島號”航母都裝備了最新的相控陣雷達和新一代數據鏈,“日向號”裝備的11架CH-53“海上種馬”直升機,重量比俄羅斯米格29固定翼戰鬥機還重10噸。日本和韓國都是世界第一流的造船大國,從軍事上也完全能從美國獲得建造航母的關鍵技術,但卻首先建造了“日向”、“獨島”這樣的直升機航母,在於日、韓兩國有非常明確的海軍任務指向。

日本海軍的戰略,是協同美國第七艦隊在西太平洋海域作戰。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第七艦隊的作戰核心,正是以核動力航母戰鬥群的艦載機為作戰核心的製空、對海、對陸攻擊力量。日本海軍的戰略非常清晰,就是彌補和強化第七艦隊相對薄弱的反潛能力,以及進一步強化艦隊的防空能力。對日本海軍來說,其本土空軍基地距離東亞大陸不過100~500公裏範圍內,製空完全可以由F-15戰鬥機和F-2戰鬥機依托加油機執行。為此日本海軍並沒有將“日向號”造得大而全,而是強化其反潛能力和電子戰、信息化作戰能力。韓國的“獨島號”作戰目標更明確,就是維護日、韓有爭議的獨島及其海域主權,於是“獨島號”航母強調兩棲作戰能力。“韓國周邊海域就那麽大,先明確海軍任務,再據此建造相應的航母。從這個角度看,日本和韓國的新型航母在強調信息化作戰平台的前提下,從過去的使用艦載航空兵執行製空、製海和反潛任務,變為強化某一作戰形式,增加了兩棲對陸攻擊作戰方式,已經很大程度上改變和豐富了航母的作用和形式。所以不要再用傳統大海戰的航母來看待今天的航母了。”張召忠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