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乘周末和vp老友去了故宮博物院。非常好!..."> 昨天乘周末和vp老友去了故宮博物院。非常好!..." /> 易道民風之十六 --- ZT國立故宮博物院 - 博客 | 文學城

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易道民風之十六 --- ZT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7-03-17 00:36:30) 下一個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昨天乘周末和vp老友去了故宮博物院。非常好!

到台灣幾個月來,看到的東西隻能說乏善可呈,城市又亂又髒。不過故宮裏麵蔣介石從大陸運出來的古董確實讓人震撼,老友說後麵的山洞裏還有很多箱子都沒打開,已經打開的也隻是放了一部分,所以幾個月就可以來看一下,展品會輪換。這兩天博物館的側館在展出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一些展品,以前去倫敦的時候看過幾次,所以沒去。正麵主館上下三層,分別展出了石器時代,宋代,和清代的古董書畫,大部分是皇帝的收藏,也有來自從民間購得的。看到了翡翠青菜,和玉紅燒肉,還有無數幾千年來的珍奇古董,瓷器,金玉,象牙,還有很多米芾的字,和其他名家的真跡書畫。

博物館環境也不錯,放了不少大屏幕展示藏品和說明,就是空間局促了點,樓下就是公車站,進出還算方便。

故宮博物院出版的畫冊很有收藏價值,一樓有賣仿製品繪畫,臨走時買了幾本精裝畫冊,列印了在館內公開展出的基本上所有的古董和字畫。台灣的印刷質量很好,10年前得時候看到第一次台灣的“天下”和“遠見”雜誌,覺得內容和質量都很好,相對大陸那時候的類似雜誌,還處在蒙昧階段。

Quoted from http://www.powerapple.com/modules.php?name=forum&file=viewtopic&forum=42&topic=4647  :



??坐落在台北市西南部士林鎮外雙溪的台北故宮博物院,於1965年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落成。它仿照北京故宮博物院形製設計,背負青山,遠瞻綠水,黃牆綠瓦,巍峨壯觀,莊重典雅,是中國收藏文物藝術精華所在。這是一座中國宮殿式建築,麵積1.03萬平方米。從外雙溪孔子銅像前沿台階而上,經過由氣勢雄偉的“天下為公”牌坊,穿過整潔的廣場,經過題有“博愛”字樣的銅鼎,便抵達台北故宮博物院正門。整座博物院古色古香,極富有民族色彩。

??博物院有4層,正麵的平麵圖呈梅花形,分成5個大廳。第一層,為演講廳、辦公廳、圖書館;博物院正麵入口設在第二層。二層大廳內設有孫中山先生的銅質坐像,這座銅像是按南京中山陵的孫中山銅像原模翻製而成。銅像四周為8間書廊,展出曆代著名的書法和繪畫,陳列有銅器、瓷器等珍貴文物;第三層陳列有圖書、文獻、碑帖及玉器、琺琅器、雕刻和織繡等曆代珍藏;第四層則舉辦各類具有特色的專題展覽。巧妙的是第三層後麵有天橋,直通故宮後山腹。山腹已挖成空洞,洞深180米,高6米,寬3.6米,全以鋼筋水泥備護,裏麵才是存寶之處。洞內建有近千個小室,分類收藏文物,全部裝有空調、防潮、防火、防盜設備。1983年,又花巨資在全院安裝電腦自動監察係統。在全院的各個角落還裝有監視“電眼”,整個保安係統極為嚴密。

??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兩院隻有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故宮。兩院孰優?應該說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台北故宮博物院70萬件藏品堪稱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北京故宮博物院超過了100萬件的珍藏同樣無人匹敵。遷台的學者當時認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國家的象征,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銅器;文人重視書畫,書畫本身也好運載,能拿的盡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其中僅宋畫即達943幅,宋元山水畫係列可構成台灣故宮博物院的極品特展。

??被蔣介石帶到台灣去的原故宮珍品文物,數量極大,現存放於台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據台灣人講,現在留在大陸故宮的文物不過是他們當初挑剩下的垃圾而已。不過也不可否認,這些珍品文物在台灣也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

??運台圖書文物,政府成立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聯管處將文物遷往台中縣霧峰鄉北溝新建的山邊庫房存放,又開鑿防空山洞。聯管處時期,也曾挑選精品前往美國,先後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等五處展出,先後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等五處展出,也參加過紐約「世界博覽會」。

??交通:搭聯營公車213、255、304於故宮博物院下車。 ??
??地址:台北市至善路2段221號

??台灣“故宮博物院”現收藏著從祖國大陸運去的5幹多箱、25萬件以上珍貴文物,10萬卷以上古籍,14萬冊以上珍貴圖書和曆史檔案。可以說中國曆代文物重器之精品幾乎盡存於此。所有珍藏文物精品分類陳列,每3個月更換一次,使一般觀眾都可得“窺全豹”,以廣眼界。但有些最富代表性的寶物仍然長期展出。陳列的展品均附有中英文說明卡片。

??台北“故宮”珍藏的書畫精品共6411件。書法方麵,有晉代書聖王義之傳世第一墨跡《快雪時晴》及《平安》、《何如》、《奉桔》》三貼,唐代格遂良《倪寬傳讚》、顏真卿的草書《祭 文稿》等,都是晉、唐真跡。宋代名家如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朱熹、陸遊、米芾等,也有不少真跡。曆代皇帝禦書真跡,有唐玄宗的行書《使鴿頌》,宋高宗行書《詩冊》,南宋高宗行書《付嶽飛手敕》等。明董其昌的《周子通書》,清廷的禦翰等。名畫方麵則有唐、宋、元、明、清各朝的佳作,堪稱無價之寶。每一幅古畫都蓋有禦印和禦筆題詩,畫龍點楮,更富生氣。唐代有閻立本的《肖翼賺蘭亭閣》,韓幹的《牧馬圖》,北派山水始祖李思訓的《江帆樓閣》,李昭道的《洛陽樓圖》,吳道子的《佛像》。宋代有宋徽宗的《溪山撩色圖》和《紅家白鵝圖》,郭熙的《早春圖》,馬達的《月夜探雪圖》,夏娃的《雪履探梅圖》。元朝黃公望的《富春山居》,明朝有王時的《山水》,王世昌的《俯瞰激湍圖》,唐寅的《函關雪並圖》,文征明的《雪山圖》等,都足以令人稱羨讚仰。描繪古代人民生活形象的,有閻立本的《職貢圖》,盧鴻的《草堂十誌》,周取的《內人雙陸圖》等,對於唐代的文物衣冠及社會的生活情形,都能獲得真實的印象。觀賞明代吳影所描繪一年十二月令行事的《歲華紀勝冊》,清室畫院《十二月景圖》後,便可了解明、清兩代人們十二月生活的情景。清人陳枚等5人集體創作的《清明上河圖》,長達數丈,其中人物、舟車、房屋等無數,與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台灣“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銅器精品,共有4402件,鍍金銅器717件。銅器中的古鼎,為古人煮肉用的一種鋼鍋,參觀各朝代的古鼎後,可以發現鼎的演進:最古的鼎容量較大,可供多人之用;其後愈來愈小,則供個人之用了。西周的毛公鼎,不僅刻有銘文,紋飾也精美絕倫,被視為“鎮院之寶”。自商、周一直到漢代以後的銅器和銅鏡,均為輝煌的藝術珍品。

??博物院珍藏的瓷器,共23780件,玉器3894件。在宋、元、明、清諸瓷器寶裏,以宋瓷廣窯獲最高評價。宋瓷的形致、胎骨、釉色,大多是單色的,意境淡雅,溫潤如玉。所藏的粉青瓷盤、粉青橢圓水仙盆等均極名貴。南宋廣窯的瓷琴,像真琴一樣,玉石光輝,撼人心弦。明代所藏廣窯“月白雕鑲蟋螃覦”、永樂窯“青花十彩八仙慶壽碗”、成化窯“青花三友梅瓶”等,都是珍品。有一清代的瓷器,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禦窯所製,不但瓷質精細、色澤鮮明,而且所繪山水、人物、花草、蟲魚、飛禽、走獸,無不栩栩如生。特別是“填鑲琺琅”、“筆繪琺琅”等琺琅彩瓷,更馳譽中外。

??玉器是所有展出古物中最美麗的部分之一。玉器分舊玉、新玉陳列。舊玉中如宋朝的“舊玉連環”,為整塊玉中刻成兩個圓環,另用一個小環係著。明代的“白玉鼇魚花插”,整塊玉白得十分透明,惟在魚嘴和魚鰭上現出天然黑色,使鼇魚活靈活現,宛然若生。新玉,從清代開始,如“黃玉連環鈕印”三顆印,用三條繩子連起,用三塊蛋黃玉雕成;“肉形石”,為一塊自然石,肉皮色彩逼真;“翠玉白菜刀,菜色脈絡分明,栩栩如生;”其他精品如乾隆年代玉雕“萬年筆”、“白玉茄式鼻煙壺”、“瑪揭佛手花”、“黃玉龍鳳雙連尊”等,都是無上精品。

??台北“故宮”珍藏善本圖書,共149514件,約50萬卷。首數文淵閣《四庫全書》,自然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史最重要的典籍,是七部《四庫全書》中最珍貴的一部。此外,尚有《四庫善要》和《四庫收本》,後者又名《宛委別藏》,係《四庫全書》編妥後,把繼續收齊到的書籍173種編成此書,其史學價值可想而知。在善本圖書中,可以見到宋元舊塹、舊鈔,如宋本《尚書》、《周禮》,宋版歐體的《大字蓮華經》,宋道藏本《雲寶簽》,元刊本《元豐類稿》、《宣和畫譜》、《元典章》,以及宋朝最古老的淳化、鹹平年間,由杭州龍興壽所刊的《華嚴經》等。明代永樂年間中國與鄰國交往的字典《華夷譯語》,實為研究中國古代外交史的珍貴工具。在蒙藏文書類中的《藏文甘珠》及《甘珠》等,全部用泥金寫成。至於文獻一類,共2892件,其中包括中國近代史每一個朝代的公文檔案,如來批與敕論,內外臣的題本與奏本,各國及外藩的國書表章,曆朝的“玉雕”、“聖訓”、“實錄”等,都是中國近代史極其珍貴的第一手史料。其中特別珍貴的有:明太祖朱書禦筆多件,清太祖本紀、清穆宗親政詔、韓國致清國國書、清國致英國法國國書、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致清帝宣統國書等等。

??除上述幾大類之外,還有雜項室陳列共19970件展品。如服飾、文玩、剔紅、織繡、雕刻等,都是珍稀古玩。服飾一項,有古代帝王後妃的龍袍鳳冠,文玩一項有文天祥寫字所用的“玉帶生硯”、蘇東坡所用的“東並硯”、乾隆帝所用的“耕織圖墨”及北宋勤有堂的紙張等。“剔紅”,又稱“雕漆”,所藏明清雕漆,都是稀世珍品。“織繡”,有宋沈子著綠絲《秋山詩意》軸,明絕絲《竹杖化龍》軸,以及清代宮廷刺繡作品等,藝術造詣極高。雕刻,起源甚古,在殷商出土文物中,就已有了雕刻牙骨的發現。這裏陳列有各朝的各類雕刻精品,如牙角雕鏤的龍舟,長不及兩寸,門窗曆曆可數,人物眉目清晰,可謂巧奪天工。象牙的“八仙渡海”臂擱,“竹林七賢”臂擱,技藝十分精絕。明代朱三鬆的竹雕仕女筆筒,上刻一女郎捧卷默讀,神態極為生動。

??有人作過估算,以現在展出的場地,將全部文物(不包括古代書籍)每季度換展一批,要33年才能展覽得完,可見藏品的豐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