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之 1136 --- 全球經濟前路坎坷

(2007-01-09 04:07:08) 下一個
Eric Chaney

隨著各國財政部長周三結束在新加坡的會談,一定會有一個問題讓他們寢食難安:一旦美國經濟顯著滑坡,誰有可能替代美國消費者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

簡單地說,世界其他地區大量的存款如果能減少一點,就足以推動全球經濟繼續增長。不過應該指出的是:沒有歐元區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盡管來年前景難以讓人樂觀,但也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跡象顯示,最終歐洲會有能力從美國手中接過接力棒。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存款總額約為10.5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總量的22.5%。這是扣除政府債務的家庭和企業存款淨額。美國和英國擁有全球存款的21%(這兩個國家的消費者在未來幾年減少支出的可能性最大),歐元區為20%,亞洲發展中國家為17%,日本為11%。

這些數據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英美兩國,存款率的大幅上升很容易被其他地區所彌補。二是在世界其他地區,歐元區存款占全球總量的近四分之一,幾乎是中國和日本的總和,大大高於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如果美國經濟滑坡而無歐元區來接棒,全球經濟的引擎將不會擁有足夠的動力。

那麽擁有大量存款的歐洲最終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嗎?根據最近的歐元區GDP數據(前四個季度折合成年率平均增長2.6%,最近一個季度達到3.6%的高點)判斷,應該能得出肯定的答案。所有的增長基本上得益於內需的增長,在過去12個月,歐元區內部需求增長了2.5%,大大高於前五年1.5%的平均年增長率。

不幸的是,歐元區的前景可能不象不久前人們預測的那樣一片大好。歐元區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德國和意大利已經決定無論出現什麽情況明年都要減少預算赤字。即使意大利隻實現其所宣稱的支出削減額的一半,這兩個國家財政支出的同步減少也將使歐元區明年的增長率下降0.5個百分點。再考慮到歐元走強和利率上升的影響,歐洲明年的內部需求增長可能會減少整整一個百分點。

人們希望這種短期悲觀前景最終會被證明是錯誤的。也許歐洲的消費者會暫停到銀行存款;也許企業不會提高產品價格(這對股東不是好消息);也或許政策製定者的樂觀是有充分依據的。但是這一切都隻是假設,很可能同以往一樣,隻是一廂情願而已。

不過,如果就此得出結論,認為歐元區在短暫的複蘇後又將陷入停滯,那顯然是錯誤的。有三個充分理由對中期前景持樂觀態度。

首先,生產力正在回升。根據我們的初步測算(官方數據缺乏,而且零散),企業平均勞動生產力在今年上半年提高了2%。而根據經合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估算,1999年至2005年間平均勞動生產力每年隻有0.7%的增長。更重要的是,歐元區平均工時生產力增幅從前六年1.3%的年均水平提高到了今年上半年的2.5%。歐元區生產力的提高具有一些周期性、暫時性的特點。不過,周期性的變化並不能解釋所有事情。深層次的企業重組、全球化的壓力和歐洲公司在信息技術產業的持續投資,這些因素都是生產力提高的更根本原因。

其次,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正在不斷改善。1998年,即歐洲經貨聯盟(Europea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成立的前一年,失業率為10%。今年7月,失業率已降至7.8%。幾年前,大多數學術研究都認為,如果失業率降至9%以下,將會出現工資通脹,從而迫使央行迅速采取措施,將通貨膨脹扼殺在萌芽狀態。但現在情況如何呢?私有企業6月份的工資增長幅度為2.4%,甚至還沒有達到2.5%的通貨膨脹率水平。

情況不僅僅如此。勞動力市場更大的改善是來自於深受高失業率之苦的兩個國家:西班牙和意大利。實際上,這兩個國家還有法國解決勞動力市場僵化的措施並不能令人滿意:他們針對某些勞工采取了靈活的機製,但對另外一些勞工依然采取的是保護政策。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可能會阻礙未來的發展,就象去年秋季法國貧民區所出現的騷亂一樣。但這不會妨礙失業率在無通膨情況下下降的總體格局。

第三,改革派正在取得未曾料想到的成功。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改革最堅決的竟是普羅迪(Romano Prodi)領導下的意大利左翼聯盟政府,雖說普羅迪最近也對經濟民族主義者做出了一些讓步。他正在放寬對服務業的監管,大幅調低社會保障稅,對國有企業和房地產資產實行私有化。這是不是比他的前任貝魯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更加撒切爾主義(Thatcherite)呢?在法國,明年總統大選的兩個熱門人選羅亞爾(Segolene Royal)和薩爾科奇(Nicolas Sarkozy)都似乎比1986年希拉克(Jacques Chirac)執政以來的任何候選人都更加支持改革。不幸的是,希拉克僅在擔任總理之後的兩年裏采取了支持市場化的做法。反對羅亞爾的人稱她是布萊爾主義者(Blairite),而反對薩爾科奇的人則稱他是親商主義者。這兩個說法可能都對。一旦德國在明年消化了財政赤字的苦果,經濟很有可能再次加速增長,因而也有更大的意願進行改革。

可喜的額外收獲是,歐元區將會全力參與到保持全球經濟平穩發展的努力中來。但在實現目標前,明年的路恐怕不會一帆風順。

(編者按:Chaney是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歐洲經濟學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