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之354 --- 中國與東盟並不缺乏經濟互補性

(2005-07-13 14:53:07) 下一個
7月20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降稅計劃將正式實施,這一計劃涉及700
0種產品的關稅。同時根據規劃,自貿區內到2015年將實現零關稅,屆時,一個
由中國和東盟10國組成的17億人口、GDP超2.4萬億美元的東亞自由貿易區
,將成為繼北美和歐盟之後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

  多元文化下的區域合作創舉

  10+1的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一個以優惠關稅待遇為主、實現商品貨物自由流
通的統一貿易區域,類似今天的歐洲統一大市場。歐洲統一大市場的建立,是一個西
方政治經濟學上的創新之舉,它強調在同一個區域內,將人員、資本、勞務和商品四
大要素組合起來,實現自由流通,通過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和勞動力的優化組合,達到
經濟學上所謂的“最佳配置”。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使兩大經濟實體間的貿
易額由2004年的1058億美元躍升到2010年的2500億美元,使東盟由
目前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躍升到前兩位。自由貿易區的實現必將推動中國與東盟在服
務貿易、投資便利化和解決爭端等方麵達成協議。由此可見,這一自由貿易區的經濟
內涵和開放程度都是當今的世貿組織所不能包容的。

  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既是發展中國家南南合作的一個創舉
,也是東亞區域合作的一個最佳範本。多元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的東亞
國家,同樣能像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那樣,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體製差異來實
現自由貿易,這應該說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中國與東盟領導人以卓識的遠見提出自
由貿易區的設想,可以說是一石三鳥的戰略考慮:一是通過建立東亞區域合作的模式
,實現參與國之間最優化的資源和勞動要素配置;二是有利於睦鄰友好,解決爭端,
實現“雙贏”;三是有利於提升東亞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更好地參與全球經濟競爭。

  資源、技術互補性強

  雖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近日在國內媒體上被炒的沸沸揚揚,但不少人並不看
好它,甚至認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缺乏中國與歐美國家那樣的經濟互補優勢。實
際情況並非如此。

  目前,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深受能源短缺的困擾。中國地大,但能源資源並不豐
富;東盟國家地小,但能源資源比較豐富。馬來西亞和印尼都盛產石油和天然氣,銅
礦和鋁礦等有色金屬儲量可觀。中國隻有雲南和海南產橡膠,而東盟的泰國、越南及
印尼等盛產橡膠,這些產品對比說明,雙邊合作的優勢互補性強。另外,東盟國家的
石化工業相對落後,雖然盛產棕櫚油,但在棕櫚油加工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等方麵,
沒有中國同行業的加工技術先進,這些因素為雙邊互補合作提供了機遇。中國在農業
、石化、輕工業、家電、農機、紡織業及地礦業等諸多領域,與東盟國家有很強的經
貿互補性。

  以下一組經貿合作數據也能反映出這種經濟互補性:到2003年底,東盟國家
在華投資項目為22075個,協議金額為646億美元,實投324億美元。同一
時期,中國企業對東盟國家投資項目僅為857個,總投資額不到10億美元,這說
明什麽?說明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並不對等,而不對等則暗含互補性強。實事求是地講
,中國與東盟合作中,中國長期處於貿易逆差狀態和不對稱投資狀態,要改變此現狀
,與東盟攜手共建自由貿易區就是最好的戰略選擇。

  當然,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畢竟東盟欠發達國家與我國一樣
,都缺乏較為規範的市場運作機製,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導,個別國家政府對市場的
控製能力差,政策變化大,這都是製約自由貿易區建設的不利因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