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見性貼之一 --- 非月非雲非鶴

(2005-02-10 21:28:31) 下一個

文章來源: 回眸

數載前,慕西湖之盛名,第一次到杭州。從靈隱寺到蘇堤白堤,從三潭印月到六合塔,處處都是熙熙的人流。盡管早已經習慣了喧囂和擁擠,依然頗有些遺憾。最後要離開時,想來尚有半天的時間,不曉得如何打發。翻翻地圖,附近隻有一個虎跑,遂欣然前往。

相比於其他名揚在外的西湖諸景,虎跑顯得有些冷清。三三兩兩的遊人很快就消失在曲折的小徑上。天陰陰的,與園中的密林,清泉及禪院相映成趣,更添靜穆的氛圍。盡管年輕的心不知道疲倦,幾天來的奔波依然令精神銳減,留在記憶中的隻有弘一法師和活佛濟公。

很早以前讀過一篇介紹弘一法師的文章,應該是畫家豐子愷的回憶錄,印象頗深。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出身江南世家,曾是名揚天下的風流才子。後忽然棄世離俗,皈依佛門,在花團錦簇,風花雪月的杭州,閉門謝客,潛心修行。最初他入住的就是虎跑寺,並自此斷食,進而出家。數月後的七月三十日,正式落發遁入空門。以我當年少得可憐的人生經驗,今古之人,往往是在紅塵中沉浮得不甚得意,心灰意冷時,才毅然斬斷“三千煩惱絲”。而像弘一法師如此傳奇的人生經曆,實在是常人難以理解更難以領悟的境界。及至看到虎跑寺內介紹他的文字畫像,更是從心底裏敬重。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我找遍所有有關介紹他的文字以期能解開這個超出我智商水平的謎,結果當然是不了了之。

從對弘一法師的好奇開始,我第一次接觸佛學,靜下心來認真讀了“金剛經”,似懂非懂。看似十分平實,簡潔,淺顯的文字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很多時候,自以為似乎看明白一點兒其中的含義,或者就在不遠處,仿佛觸手可及,但無論如何也走不完那幾步,頗有些鬱悶。

混混沌沌中走完一學期。暑假回家時,書包裏放的也是借來的有關佛教禪學的書。現在想來,更多的是裝模做樣,附庸風雅,真正了悟的成分少之又少。

照例,要去拜訪母親的一位遠房親戚,獨自住在郊區小別墅裏的老人。她是母親的表姐,其父曾是駐倫敦的外交官,早已過世。她在英國居住多年,後來葉落歸根回到中國。母親是她不多的親人之一。

記憶中,她是一位慈祥和善的老人。整潔合體的衣著,溫文而至的談吐,舒緩優雅的風度;滿頭如雪的華發,溫和睿智的目光,唇邊淺淺的微笑,集歲月的滄桑,溫柔中的寧馨於一體的和諧和沉靜,令我頗為敬畏。

此次的原本僅一日的拜訪,因了臨時的變故延長至一個多月。老人患有糖尿病,日常生活除了一位阿姨照顧起居外,還有一名專職護士負責測量血糖血壓,注射胰島素及定時吃藥。我們去時,恰巧護士的家人病重住院,所有的工作都由老人自行料理。言語間似乎頗有些困難。母親很熱心,先是建議幫助找臨時看護,後忽然想到我。老人似乎也有此心。一則對我相比於陌生人更了解,二則多少有一點醫學知識。三言兩語就說定了,我這當事人也就隻有微笑同意的份兒了。

打點簡單的行裝,入住老人家。生活倒還平靜,除了日常的任務外,大部分時間自由支配。很多時候,我就坐在客廳的落地長窗前看書。老人則多是在樓上的房間休息,下午太陽落山後到院子裏散步,並常常讓我同行。

院子很大,高大的鐵欄杆將之與外麵分開。沿著欄杆是一排樹木。綠蔭圍繞之中是草地和各色花木。一般情況下,同她散步時,她會講起一些年輕時在英國的往事,遊曆的各地風景,有時還會拿出一些老照片給我看。她也會問我大學的生活,功課等等。多數情況下,我僅是聽眾,有問方答。緣於個性的害羞拘謹,也緣於對她的敬畏。

一日,談起了在這裏的生活。她問我天天呆在家裏,是不是感到很悶。我搖搖頭,說:“即使在自己家裏,假期也多數是讀書,陪伴父母。”知道我喜歡讀書,她來了興致,問我讀什麽書。我拿給她看,是一本有關禪學的故事。她微笑著問:“看得懂嗎?”我搖搖頭,“不懂,所以才要多讀,也許讀多了就會明白了。”依然是淺淺的微笑,沒有任何評論。

第二天,散步回來,她領我上樓來到她的書房。進得門來,滿眼都是書,占滿了四麵的牆壁。高大的書櫃裏分門別類地整齊排列著各種書籍。盡管知道她來自書香世家,但第一次看到這麽多書還是讓我很是吃驚。

她緩緩地走到一個書櫃前,指著對我說:“這裏麵都是與佛學有關的書,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拿去看。”又走到另一個書櫃前,“我倒是建議你多讀些史書,這還是我父親留給我的二十四史。”她打開櫃子,拿出一本,愛憐地撫摸著封麵。“那裏是原版的英文書......”

那一日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轉折點。後來的日子,平靜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生動的內容。往往是我當天讀了有關某人的傳記,就講給老人聽。有時是問一些問題,有時是講自己的一些感受,多數情況下,她會微笑著傾聽,然後慢慢得細致地講述她的觀點。時間長了,對她的敬重與日俱增,因了她淵博的學識,中肯的分析。更因了相處的和諧,觀點的一致,最初的敬畏似乎也少了很多。

及至後來,比較熟悉後,談起了以前我讀的禪學書籍。她頗為認真地說:“佛經是佛學的精髓,禪學則是印度佛學與中國精神的完美組合。其中的博大精深的精華所在並不是輕易可以領悟的。如果一味苦讀,或許因原有的慧根天分可以省悟,更多的則有可能誤入歧途。你涉世太淺,對生活的了解尚少,我倒建議你過些年後增長了人生閱曆,經曆了一些生活磨難後再讀。常言道“佛度有緣人”,隻要有緣終會了悟參透。” 除了心悅誠服的頻頻點頭,我無言以對。

多年後,母親還頗為感慨地提起她,因為她專門與母親講起我們的那次談話,旨在正確引導。母親向來知道我心向淡,但並不清楚我的具體想法。況且常年在外求學,對於我的所見所知,所思所想更是全然不曉。反倒是細心的她善意地提醒了母親。畢竟當年尚不足二十歲,實在是無力辨別是非,把握方向。若一味任性而為,終不知將是何種結局。

後來的日子裏,得益於她豐富的藏書,令我有機會接觸中華文化中的奇珍瑰寶,開闊眼界,拓展心胸。也是借助於她,使我了解了世間尚有如此洞天,神遊於曆史長河中,看亙古英雄縱橫馳騁,名垂青史;憶昔人文采飛揚,笑傲紅塵;歎千古紅顏低聲飲泣,惜風流遠去無跡可循......斷然不是當年麵對佛學著作苦思冥想而不得解的無奈。想來隻能歸於自己的悟性太低,她旁觀者清及時指點而已。

多年後隻身來到異國,周圍真正能夠烹茶深談的朋友寥寥無幾。前幾日,偶遇一位來自香港的老人,她對中國的曆史研究頗深。幾次的拜訪都令我有耳目一新之感。冥冥中,想起了遠在千裏之外的那位忘年交,不曉得她一向可好......


附:念奴嬌·賦雨岩

辛棄疾

近來何處有吾愁?何處還知吾樂?一點淒涼千古意,獨倚西風寥廓。並竹尋泉,
和雲種樹,喚作真閑客。此心閑處,不應長藉邱壑。休說往事皆非,而今雲是,且把清尊酌。醉裏不知誰是我,非月非雲非鶴。露冷風高,鬆梢桂子,醉了還醒卻。北窗高臥,莫教啼鳥驚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