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北京人的幽默和上海人的滑稽 (京海雜壇之五)

(2006-07-04 09:22:59) 下一個

上海灘上有句諺語:寧願和蘇州人吵相罵,勿願和寧波人講閑話。為啥?蘇州人吳儂細語,即使吵架也跟唱歌似的,而寧波人張嘴就是“娘西匹”。

在全國各地的方言中,我最喜歡帶兒化音的北京話,杭州話雖然也帶兒化音,但比較硬,語音語調不像北京話那樣抑揚頓挫。其次我喜歡上海話,不像蘇州話那麽軟,也不像蘇北話那麽侉,獨具特色。

上海話雖然和北京話屬兩個語係,但在表達上有著同樣的機智。

北京人說:那是小菜兒一碟。上海人說:格是毛毛雨啦。

北京人說:你這是腦子進水。上海人說:儂格是神經搭錯。

北京人說:真棒!上海人說:瞎嗲!

北京人說:多得去了。上海人說:莫姥姥多。

北京人說:沒得比。上海人說:乓乓響!

北京人吵架時兩手叉腰:怎麽的,想練練?!

上海人吵架時雙臂抱胸:哪能個,白相白相?!

你看,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方水土一方人,北京人的機智造就了幽默的相聲,造就了侯寶林、郭全寶等一代相聲大師。而上海人的機智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滑稽戲,造就了範哈哈、笑嘻嘻等一代滑稽大師。文革以前,搬上銀幕的滑稽戲就有《三毛學生意》、《大李老李和小李》、《滿園春色》,更多的幽默則體現在《女理發師》、《今天我休息》、《李雙雙》等影片之中。

相聲和滑稽戲是六十年代的南北大餐,兩道風景,給千家萬戶送去了歡樂和笑聲。使人感到不可理喻的是它們之間還不能互換,北京的相聲如果用上海話表達則抖不出包袱,而上海的滑稽戲用北京話表現則難出精彩。

令人不無遺憾的是相聲和滑稽戲在文革動亂中遭到嚴重的摧殘,但是文革之後,相聲得以恢複,又湧現出馬季、薑昆、侯耀文、劉偉等一批笑星,如今從低穀中又冒出一個郭德綱,業內人士說他挽救了相聲。而上海的滑稽戲卻是一蹶不振,至今未能出現叫響全國的大腕。倒是讓從黑土地上走來的趙本山、潘長江,以幽默並且不無滑稽的風格吸引了全國觀眾的眼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清靜蓮花 回複 悄悄話 哈哈,形象生動,有趣。各地方言都很有特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