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一章 從小善理財,培養一個商業頭腦

  理財是一種生存技能,讓孩子學會理財是非常現實的選擇。

  理財教育是家教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與伴隨孩子健康成長的方方麵麵息息相關的。

  如果你的孩子對金錢沒有正確的認識,有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父母千萬不要一味地批評、指責孩子,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點地培養出來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如果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指導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與工具,那麽從長遠來看,將有利於孩子及早具備獨立的生活能力,使其在高度發達、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美國教育基金會會長夏保羅先生,這位為世界各國培養出1000多名CEO的教育家說,美國許多家長在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問題上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在孩子IQ(智商)、FQ(財商)、EQ(情商)的教育培養中,FQ(財商)的教育培養最重要,要想子女成才,就一定要從他們小的時候開始進行理財教育。

  夏保羅先生說:一個人進入社會後,綜合素質是最重要的。綜合素質雖然包括很多內容,但首先表現為自信心,因此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關鍵在於幫他建立自信心。“美國人有一個共識:在諸多成功中,賺錢最能培養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所以必須從小教孩子理財,培養他們的財商。”

  據權威專家推算,目前,世界上95%的財富掌握在50%的人手中,更可怕的是,1%的人那裏擁有50%的財富。如果把所有的財富平分,5年之內,50%的財富仍然要回到那1%的人手中!

  窮人就算擁有和富人一樣的錢,到頭來還是要變回一個窮人,難道這是宿命嗎?當然不是!命運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隻不過富人對錢財更有感覺。具體點兒說,決定人們命運的,不是知識,也不是理性,而是潛意識中的理財觀念。

  一個富人有一位窮親戚,他覺得自己這位窮親戚很可憐,就發了善心想幫他致富。富人告訴窮親戚:“我送你一頭牛,你好好地開荒,春天到了,我再送你一些種子,你撒上種子,秋天你就可以獲得豐收、遠離貧窮了。”

  窮親戚滿懷希望開始開荒。可是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反而比以前更難過了。窮親戚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小羊長大後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

  他的計劃付諸實施了。可是當他吃完一隻羊的時候,小羊還沒有生下來,日子又開始艱難了,他忍不住又吃了一隻。他想這樣下去不行,不如把羊賣了換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點,雞蛋可以馬上賣錢,日子就可以好轉了。

  他的計劃又付諸實施了。可是窮日子還是沒有改變,反而日漸艱難。

  他忍不住又殺雞了,最後,終於殺到隻剩下一隻的時候,他的理想徹底破滅了。他想致富算是無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春天來了,富人興致勃勃地給窮親戚送來了種子。他發現,這位窮親戚正就著鹹菜喝酒呢!牛早就沒了,房子裏依然是家徒四壁,他依然是一貧如洗。

  理財就是要樹立一種積極的、樂觀的、著眼於未來的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對無儲蓄習慣的人來講,他們就像這個故事中的窮親戚一樣,吃幹花淨,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喝涼水,這種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是理財的大忌。

  理財教育應該從孩子開始。現代經濟是貨幣經濟,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每個人休戚相關。

  美國青少年理財手冊中要求: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5歲知道基本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麽來的;6歲能夠找數目不大的錢,能夠數大量的硬幣;7歲能夠看價格標簽;8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10歲懂得每周節約一點錢,以便大筆開銷時使用:11歲知道從廣告中發現事實;12歲能夠製訂並執行兩周開支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中的術語;12歲以後至高中畢業階段,除了學習經濟和金融知識外,還開始參與一些購買股票、債券之類的活動,並利用業餘時間從事打工或商務活動的賺錢實踐。

  不要讓孩子讚成類似於“金錢是萬惡之源”,“富人手上都是銅臭”,“為富不仁”的觀念,那都說明孩子潛意識中是排斥金錢的。錢並不是髒的,隻是有些人取得錢的方法不對,並不能一竿子全打死。

  金錢本身是單純的,要區分你所不喜歡的是那些為富不仁的人,是那些通過不良渠道獲取和消耗金錢的方式,而不是金錢本身。金錢隻不過是一種供需交換的媒介,是人們相互各取所需及表達感情的方式,它表達著人們對彼此付出和價值創造的尊重和感謝。

  如果孩子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理財觀,那麽首先就要給孩子梳理對金錢的潛意識。

  列出自己所想到的與金錢相關的字詞,寫出小時候他人灌輸的金錢概念,描述沒有財務困難的窘狀時,生活將是如何美好。完全消滅原有的對金錢的負麵聯想,將新觀念反複在心中默念,直至成為習慣。

  對孩子來說,找到自己的誌業,而不止是職業,非常重要。職業是我們投入主要精力以獲得收入的工作,而誌業是我們喜歡做的事,同時獲得收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同時為他人帶來莫大的益處,那麽孩子將會擁有大筆的財富。

  投資理財沒有什麽特別的奧秘,也不需要複雜的技巧,觀念正確就能完全做到,理財也不過是要培養一種別人很難養成的習慣。

  理財是一個觀念問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反映。很多陷入困境的人都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有過行動,但要堅持到底卻很難。一位非常有名的富人曾經說過:沒錢時,不管怎麽困難,也不要動用積蓄,要養成好的習慣,壓力越大,越會讓你找到賺錢的機會。

  沒有財商一切歸零

  所謂財商,是指一個人在財務方麵的智力,也就是理財的智慧。它包括兩方麵的能力:一是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二是正確應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財商是與智商、情商並列的現代社會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質。可以這樣理解:智商反映人作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為社會生物的生存能力;而財商則是人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中的生存能力。

  目前麵臨的生活狀況告訴我們,隻有擁有良好的財商,才能夠有效利用我們已經獲得的財富,讓我們的財富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讓我們一同來看一個故事吧:

  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人們發現坐在前排的美國傳媒巨頭ABC副總裁麥卡錫突然蹲下身子,鑽到了桌子底下。大家目瞪口呆,不知道這位大亨為什麽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做出如此有損形象的事情。

  不一會兒,他從桌子底下鑽了出來,揚揚手中的雪茄,平靜地說:“對不起,我的雪茄掉到桌子底下了,我的母親告訴過我,應該愛惜自己的每一分錢。”

  麥卡錫是億萬富翁,照理說,應該不會理睬這根掉在地上的雪茄,但他卻給了我們意想不到的答案。

  這是一種財富修養,這種修養正是他們創造巨大財富的源泉所在。

  所以說,麵對財富的態度,處理財富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財商,才是致富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點。

  夏保羅先生說:“一個人進入社會後,綜合素質是最重要的。綜合素質雖然包括很多內容,但首先表現為自信心,因此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關鍵在於幫他建立自信心。美國人有一個共識:在諸多成功中,賺錢最能培養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所以必須從小教孩子理財,培養他們的財商。”

  夏保羅先生對孩子財商的教育培養是從教他們記賬開始的。他在孩子有了數字概念後,把爸爸媽媽給的每一筆零花錢的來龍去脈都清楚地記錄下來,並每周都對自己的花錢情況進行一次檢查,看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哪些錢花多了,哪些錢該花而沒花出去,然後夏保羅先生會對他們進行講評和指導。

  從孩子們5歲時,他就開始教他們買賣股票,教他們關於利率、行業、公司、供給等基本常識。他說:“這樣,孩子不僅能加深對財富的認識,還能逐漸學會節流。同時,孩子學習理財,學會把錢花在刀刃上。”或許正是這種財商的教育培養,他的5個孩子的綜合能力都非常高。他們分別進入了美國著名的大學,並全部拿到了MBA學位。步入社會後,他們的年收入高的達到400萬美元,最少的也超過200萬美元。

  夏保羅先生說過:“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小孩不會理財,富不過三代。”美國家庭培養孩子對錢的認識和理財能力都比較早。

  相比之下,現在許多中國的父母還沒有意識到教會孩子理財的重要性。

  老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倘若孩子沒有理財的本領,你有多少錢也會慢慢花光的,所謂“富不過三代”就是指有財商的老子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錢再多,最後也會敗在無財商的子孫手中。財商是一個人最需要的能力,也是最被人們忽略的能力。

  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少年兒童都有零花錢,九成以上的孩子存在亂消費、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等問題。但與國外注重兒童理財教育不同的是,國內的許多父母仍然認為,孩子年紀還小,學習才是最主要的事情,不需要這麽早學理財,不然變成“小財迷”或者“吝嗇鬼”就麻煩了。

  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就像買電器需要使用說明書,給孩子金錢之前也要教會孩子怎麽安排零花錢和壓歲錢,千萬不要隻做孩子的提款機。如果說培養一個好習慣,就像往銀行裏存一大筆錢,那麽不要忽略了存上理財習慣這筆財富。

  全美最新兒童理財教育指南《富孩子》一書中寫到,我們不知道多少錢可以毀掉一個孩子,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如何教會孩子給予,從而使他們日後不至於迷失於一個日益被金錢所吞噬的世界。所以財商就顯得格外重要。

  國外家庭一直秉持“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觀點,日本父母主張孩子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同樣,美國父母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美國家庭讓孩子幹家務換取零用錢,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裏,也應該有工作的欲望和社會責任感。

  研究表明,5-12歲是兒童理財教育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金錢價值觀和消費尚未形成穩定的習慣。如果此時進行理財教育,那麽孩子學會安排10元錢的用途,明天給他10萬元、100萬元甚至更多的錢,都能遊刃有餘地處理好。徐霖認為,理財教育,是一種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體驗和管理金錢的實踐,也是引導孩子學會規劃夢想和管理人生的生存教育,更是引導孩子學會感恩父母、建立責任感、獲得獨立自尊等健全人格的教育。正確的財富觀念、理財意識和良好的理財習慣,將使孩子終身受益。

  當今這個時代的孩子是先學會花錢後學會掙錢,在花錢和掙錢之間有一個真空:理財。沒有經過理財教育的孩子,很多隻知道花錢,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如果說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前奏和預演,在這個時代,理財教育不應該再是一個空白。尤其是我們致力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致力於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複合型人才,孩子理財教育就更不能缺失了。

  我們常說“坐吃山空”,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理財,即使有再多的錢,終有被花光的一天。因此,科學理財能使有限的資產不斷累積,而正確的理財觀念必須從小養成,對於孩子來說,這才是留給他們的最有價值的財產。

  想讓子女步入社會後有正確的理財觀念,遠離財務危機的困擾,除了言傳之外,身教更為重要,家長應把握時機進行理財教育,讓孩子及早學會規劃收支並付諸行動,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

  零花錢怎麽才能不零花

  有家調查公司在深圳市進行了一次針對兒童零花錢的專項調查。調查顯示:深圳兒童每月零花錢為40.51元,年人均500元左右,每年得到的壓歲錢數人均為1015.32元,年均獲得的可支配收入為1500元左右。

  怎樣使用零花錢呢?有95.8%的兒童表示,不會一次花完。可見,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已沒有多少急需購買的東西了。

  誰有零花錢支配權?有84%的兒童回答“自己”,有5.5%的兒童回答“自己存銀行”。可見絕大多數兒童已有初步理財能力,這對培養兒童健康的金錢觀念很有幫助。

  零花錢都買些什麽呢?書籍、文具、零食是孩子零花錢的主要支出。

  兒童零花錢的30%用在了購買學習用品上。分析比較發現,男生活潑好動,消費傾向於零食、遊戲機和體育用品。而女生更傾向於娛樂性購書、小玩具、小飾品等。

  如果你現在有很多錢,最想幹什麽?“買學習用品”(20.9%)居第一位,“孝敬家人”(19.4%)居第二位。當問及“如果你表現好,希望從父母那裏得到什麽禮物”時,有32.6%的兒童回答“玩具”,居第一位;其次是“書籍”,占17.2%;再次是“學習用品”,占11.6%。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傳統中,父母們都會用零花錢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比如:勤儉節約,集腋成裘。但從以上的調查可以看出,隨著生活的富裕,孩子的零花錢問題已無可回避,包括農村孩子,都有了或多或少的零花錢。有些孩子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下,有了初步的理財能力,這非常好!但是,大部分父母忽視了這方麵的教育。孩子們逐漸有了對零花錢的支配權,且支配金額也在不斷增加。如何教育孩子使用好零花錢已成為擺在家長麵前一個迫切的問題。

  有人說,零用錢是孩子學習消費的“學費”。確實,花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分析需要、節製欲望到收集資訊、選擇商家、比較商品的質量與價格,再到討價還價、找零核對,在支配零用錢的過程中,孩子能學到的東西很多很多。所以,明智的父母不會排斥孩子用錢,而會教孩子如何花錢。下麵我們來看看擁有巨額財富的洛克菲勒家族是怎麽做的:小約翰·D·洛克菲勒(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的兒子)一直認為自己是父親巨額財產的管理者而不是擁有者。他把博愛當做畢生的事業,一生中為公共事業捐獻了5000多萬美元。而他在1920年5月1日寫給兒子約翰·D·洛克菲勒三世一封信,小約翰·D·洛克菲勒當時46歲,在信裏他為14歲的兒子列出了“財政”要求。

  信的全文如下:

  爸爸和約翰的備忘錄——零用錢處理細則:

  1.從5月1日起,約翰的零用錢起始標準每周1美元50美分。

  2.每周末核對賬目,如果當周約翰的財政記錄讓父親滿意,下周的零用錢上浮10美分。

  3.每周末核對賬目,如果當周約翰的財政記錄不合規定或無法讓父親滿意,下周的零用錢下調10美分。

  4.在任何一周,如果沒有可記錄的收入或支出,下周的零用錢保持本周水平。

  5.每周末核對賬目,如果當周約翰的財政記錄合規定,但書寫或計算不能令爸爸滿意,下周的零用錢保持本周水平。

  6.爸爸是零用錢水準調節的唯一評判人。

  7.雙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錢將用於公益事業。

  8.雙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錢將用於儲蓄。

  9.雙方同意每項支出都必須清楚、確切地被記錄。

  10.雙方同意在未經爸爸、媽媽或斯格爾思小姐(家庭教師)的同意下,約翰不可以購買商品,並向爸爸、媽媽要錢。

  以上零用錢公約細則將長期有效,直到簽字雙方同時決定修改其內容。

  以上協議雙方同意並執行。

  身為家長的你,這封信,可以給你一點啟示嗎?想想看,你是怎麽引導孩子處理自己的零用錢的。

  許多父母總是一味責怪孩子:怎麽零用錢花得這麽快?但是,孩子的錢都花在哪裏了呢?不僅孩子說不出來,有時,就連父母自己都弄不明白。

  這時,父母就要鼓勵孩子記賬了。

  也許,剛開始孩子不知道如何下手,這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買一個或做一個孩子喜歡的小賬本,上麵寫上孩子的名字或貼上孩子喜歡的小標簽。小賬本要記錄下孩子每次存錢的數目、時間及錢的來源;還要寫下每次花錢的數目、時間及用途。每隔一段時間,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來查看一下賬本,做一個小總結。

  通過記賬,不僅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意識和習慣,還很容易讓他們接受“花錢容易掙錢難”的觀念。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有10歲了,那你就可以嚐試為他開設一個銀行賬戶來代替儲錢罐了。讓他不要每次都把零花錢花光,將其中100或者更多的錢儲蓄起來,這不是小題大做,而是在培養理財習慣。孩子可以自行決定每部分用錢的不同比例,重點是要讓孩子明確財富積累的意義。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對於孩子來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學會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錢,是人生理財的第一課。

  首先,家長要幫助孩子分配他的零用錢。可以把錢分為三部分:短期用錢用於購買諸如糖果、漫畫書、電影票、零食和其他小東西,同時,可以從這部分錢中拿出5%-10%捐給慈善機構;中期用錢用於購買CD、玩具、體育用品、衣服和其他較貴的東西;長期用錢放人共同基金或做其他投資,也可以用於購車、學費和夢想已久的度假等大的開銷上麵。短期用錢可以放在錢包裏麵,而中期用錢要存到銀行的賬戶上,等用的時候才取出來。

  然後,還要考慮各部分錢的比例。比如可以把錢做如下分配:短期用錢50%,中期用錢25%,長期用錢25%。

  父母還可以幫孩子確定出他最想用金錢來完成的近期願望,將它列在紙上。然後,隨便拿一個罐子,把它作為儲蓄罐,在這個罐子上寫上夢想,把省下的每一分錢放進去。

  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在人們的行為中慢慢改變,而行為又會反過來影響人們的觀念。消費正是這樣的,它既受內在因素的影響,也受外來事物的影響,所以要用一種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勤儉節約和儲蓄行為是個良好現象,若能持之以恒,從小養成善理財的好習慣,做到聰明理財,理智消費,定會在以後的人生中受益無窮。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有經濟責任心的人,就得讓他們從小鍛煉如何管理和支配自己的金錢:在他們小的時候就讓他們經手一些錢,並了解定期把錢存銀行的重要性;還應該讓他們養成通過攢錢買貴重物品的習慣。這些知識可以使孩子們更全麵地了解金錢的內涵並學會如何對它進行管理。事實上,給孩子零用錢就等於為他學習管理金錢提供了鍛煉的機會,讓他為以後能過上一種有價值的、成功的生活做好準備。

  讓壓歲錢壓出一新意

  對孩子來說,春節無疑是一年中最熱鬧也最值得期待的節日,那是因為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長給孩子的壓歲錢也從過去的“表示、表示”轉向給較多的錢,春節成了孩子“致富”的好日子,今年春節很多孩子都有不錯的“收成”。每年春節剛過,不少孩子開始統計自己春節期間收到的“壓歲錢”。這筆可觀的“收入”讓孩子們歡呼雀躍的同時,卻令不少家長犯難。很多孩子由於壓歲錢來得太容易,一些孩子花起來大手大腳,無所顧忌,不少小孩的“壓歲錢”白白揮霍掉了。更令家長擔憂的是,孩子們之間還開始學會“鬥富”,相互攀比擺闊。種種現象都提醒我們,“壓歲錢”暗藏著隱患,處理不當,將帶來一係列教育問題。如何用好“壓歲錢”,已成為家長、孩子和社會共同關心的話題。

  有一項問卷調查專門針對某市城區部分學校孩子壓歲錢理財等問題,這項調查顯示,100個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28.7%的受訪學生父母給孩子在銀行開設了獨立的賬戶。

  農曆新年給孩子們壓歲錢,是中國人曆來的傳統。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壓歲錢的“分量”也越來越重。調查顯示,本市城區有55%的孩子表示壓歲錢收入超過500元,14.1%的孩子的壓歲收入超過1000元。

  同時,壓歲的形式按傳統習俗本可以多種多樣,如:壓歲書、壓歲小禮物等形式都可以嚐試,壓歲不必都用錢。但據調查顯示,給現金依舊是絕大多數人采用的形式。調查顯示,92.5%的父母給孩子的壓歲禮物是現金。

  對於孩子的“壓歲錢”收入,有的家長采取“沒收”政策,分文不留,“免得孩子亂花”;有的家長為了“照顧孩子的情緒”,將絕大部分收歸“家”有,僅留下極少的部分供孩子自由支配;而有的家長則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允許孩子完全獨立地支配這筆錢,為的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但是理財專家提醒,家長不要全額“沒收”孩子的壓歲錢,將壓歲錢專款專用,同時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

  為了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有近3成(28.7%)的受訪父母給孩子在銀行開設了獨立的賬戶,7成孩子的壓歲錢則由孩子自己保管,自己安排。

  除了將壓歲錢存人銀行外,有13.5%的父母將壓歲錢用於教育投資,15%的父母讓孩子自己獨立打理壓歲錢,還有4%的父母用於購買孩子的意外傷害保險和醫療保險,隻有0.5%的人購買銀行推出的兒童理財產品。對於目前社會上推出的兒童理財產品,有近57.3%的父母表示認可,還有29.3%的人持滿意態度。

  家長們要對孩子的壓歲錢如何管理進行引導,如用了多少錢,幹什麽用了,哪些是該用的、哪些是不該用的,對還沒有用的錢如何管理等進行引導和監督,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也能引導孩子形成會管理錢、會花錢、把錢用在該花的地方等良好的理財觀念。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用好“壓歲錢”呢?

  “壓歲錢”存入銀行可以說是最簡單的辦法。有的家長和孩子商量好,從小學就開始把錢存人銀行攢大學的學費。如果孩子已經上中學,家長還可以將銀行的這筆錢交給他自己打理,並當參謀。

  值得一提的是,家長還不妨將銀行儲蓄的方法、種類、利率、計算利息等知識順便教給孩子,或者鼓勵孩子自己上銀行開設儲蓄自動轉存賬戶、買禮儀定期存單、辦信用卡等。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使孩子從小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幫助其成為“理財專家”。

  將“壓歲錢”攢起來作為下學期的學費,是大部分家庭的做法。對於不大富裕的家庭,更應該教育孩子這樣做。至於剩餘的部分則可以留下作日常零用,比如:訂購報刊、學習資料,可以幫助孩子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書報還可以與小夥伴交換閱讀,增進彼此的情誼和知識;購買學習用品及益智玩具,不僅能幫助孩子學好功課,也有助於啟迪思維、增長智慧等。

  為了監督孩子的開銷,家長還可建議孩子立個賬本,教會他做好預算與結算。如在新學期到來前幫助孩子開列生活學習所需的物品清單,對這些物品的價格做出預估並與自己的“存款”相比較,對預算超支,讓孩子決定裁減。

  這樣一來,孩子也可以了解父母是如何合理安排收支的,學會預算,財務決策等,而且,將每一筆日常開銷都記錄在冊,每月月末做一次結算。

  這一做法,既可以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還能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責任感,可謂一舉兩得。

  現在,用“壓歲錢”給孩子買保險成為越來越時興的選擇。據了解,各家保險公司針對孩子的成長需求,設計了多種險種,如“少兒保險”、“升學保險”、“少兒意外傷害險”。家長可視“壓歲錢”數目或買一次性付款方式的險種,也可以選擇買分期付款每年贈送方式的險種。

  不少家長認為,用“壓歲錢”幫孩子買一份保險,也就為孩子今後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保障,這也是父母對孩子的另一種關愛。

  除此之外,家長也可以指導孩子把錢用到幫助別人的身上,比如資助殘疾人、家庭貧困的人,愛心捐助讓孩子從小學會關心別人。

  兒童教育專家指出,無論是選擇哪種方案,要注意的是,一方麵要結合孩子的年齡、家庭經濟狀況等客觀條件,另一方麵也要結合孩子的理想、愛好等主觀需求。

  總之,“壓歲錢”不要在日常生活中零打碎敲地花掉,而是要以理財的觀念,將它用好,使之增值,並讓孩子能在這項理財投資並充滿樂趣的活動中,不斷地認識錢的意義及增值的方法,避免讓孩子誤入歧途,同時,又能使這筆家庭財富發揮最大效用。

  不要成為低齡的月光族

  月光族一般用來形容賺錢不多,每月收入僅可以維持每月基本開銷的一類人。所以有這麽一個“浪漫的”名字。孩子也有零用錢,如果家長不注意孩子理財能力的培養,那麽你的孩子,也許就是一個低齡月光族。

  在一次媒體舉辦的理財購物比賽中,主辦方要求每組孩子用200元購買規定的生活、學習、遊戲用品,沒想到孩子們的理財意識淡薄,買東西漫無目的,有些孩子花了近一半的錢隻買了規定的一件物品。

  從這次比賽來看,現在的孩子理財意識太淡薄,基本上對物價沒有概念,也不會進行購物規劃。在購物過程中,都是看到什麽就拿什麽。

  至於如何用最小投入得到最大產出,就更無從說起了。對於個人理財教育,學校、家庭都缺乏重視,以致當孩子走上獨立的第一步、需要自己去計劃生活時,就出現了不會花錢的事情。

  那麽,怎樣才能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低齡的月光族呢?父母必須首先反省自己。如今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過著衣食不愁、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父母辛辛苦苦掙錢,供孩子吃飯穿衣、讀書學習,而孩子們往往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本來就應該這樣的。

  有一位父親,她的女兒不大,隻三周歲多一點,卻早已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在她女兒還不懂錢的具體概念的時候,隻要看中了一樣東西後,就讓他掏錢給她買,仿佛爸爸就是她永遠取不完錢的取款機。

  為了讓女兒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爸爸還是試著讓女兒明白賺錢的不易。

  每次到商場見女兒動了購買欲,他就試探著對女兒說:“爸爸沒錢了,咱們別買了。”可女兒卻是一臉驚訝地看著他,說:“那回家去拿。”他說:“家裏也沒有錢。”女兒說:“你快去上班吧,上班賺錢後馬上給我買。”天哪!女兒的話讓他哭笑不得,女兒哪裏知道爸爸上班的辛苦,賺錢是何等的不易。

  那天,爸爸又帶著女兒去超市。在超市裏轉了一圈後,女兒卻看中了一隻陶瓷儲蓄罐,粉紅色的,是一隻胖胖的小豬的模樣。也許是看著可愛,女兒一定要他給她買一個。他想這個買回家去又不能玩,說不定一下子就給女兒摔破了,還是不要買的好。於是,他耐心地勸說女兒,這儲蓄罐是用來存放錢的,買回去不能玩。誰知女兒一聽,更是執拗地要把這隻儲蓄罐買回家。女兒還撅著小嘴對他說,她也要把錢存起來,將來自己可以買玩具。他心中一動,或許這也是讓女兒“棄邪歸正”的一個良機,便毫不遲疑地把那個儲蓄罐買了回來。

  回到家,女兒便是一陣忙碌。從她的玩具堆裏撿出幾枚硬幣,那是她以前玩過的。然後,又在抽屜裏東找西尋的,把抽屜裏的硬幣搜刮一空,然後把它們全都放進了儲蓄罐裏。聽著硬幣在儲蓄罐裏晃動的聲音,女兒也很是高興,特意跑到他麵前告訴他:“爸爸,我也有錢了。”他順著女兒的話說:“那你以後得把錢存起來,買玩具一定得用自己的錢啊。”或許是儲蓄罐裏有了錢就有了一種成就感,女兒競不假思索地點頭答應了。

  第二天,他和女兒去逛街,女兒又是獨具慧眼,看上了一個會唱歌的天線寶寶,這得花二十多元錢。他就對女兒說,你自己不是有錢了嗎,你要用自己的錢買。女兒一聽也對,競不做聲了。回到家後,女兒就讓爸爸幫她把硬幣拿出來。其實,那儲蓄罐裏的隻不過是幾個一毛錢的硬幣,買那個天線寶寶的錢遠遠不夠。

  他就對女兒說,你的錢還不夠,你得自己再攢錢。你隻要聽話,爸爸每天往你的儲蓄罐裏放一點錢,你錢多了以後就可以自己買玩具了。女兒這次並沒有像以前那樣,沒滿足她的願望後作無賴狀,而且還很高興,唱著歌兒獨自到一邊玩耍去了。

  幾天過去了,女兒上街時也沒有再堅持讓爸爸給她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可看著女兒每天盯著儲蓄罐的可憐狀,他也不忍心讓女兒不快樂,便每天在她的儲蓄罐裏偷偷地放了一些硬幣進去。過了一段時間,湊夠了買天線寶寶的錢。然後,他便幫助女兒把錢從儲蓄罐裏取出來,帶著她去街上把那個天線寶寶買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女兒並沒有像以前給她買玩具後的興奮狀,而是緊緊地抱著那個天線寶寶一言不語,並睜大眼睛驕傲地看著在她身邊經過的人,爸爸明白那是一種獲得成就感後的幸福。女兒一定懂得了攢錢的不易,在她幼小的心靈裏也肯定種下了一顆節儉的種子。

  下一次,孩子看到漂亮的衣服叫你買、看到同學的手機很時尚也想要一個時,你知道該怎麽做了嗎?從現在開始,拒絕孩子的需索無度,在他心裏埋下一顆儲蓄的種子吧。

  對孩子的浪費習慣負責

  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鋪張浪費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不少孩子出門忘記隨手關燈,吃不完的東西隨手丟棄,水龍頭流水不停也不去關……

  現在的孩子多數不懂得節約,亂花錢、隨便浪費的現象相當嚴重。有一所小學,撿拾的物品堆滿了一間屋子,大至皮茄克,小至鉛筆、橡皮。學校多次廣播,要求孩子們去認領,卻沒有人去。一次家長會上,校領導講了這件事,說再不認領就處理給廢品收購站了,也隻有幾個家長帶著孩子去認領。這種情況不能不引起家長的深思。

  孩子有哪些壞習慣?鄭州市某小學的61名學生,經過近一個月的調查,有了結果。其中較突出的問題是低年級孩子非常不懂得節約。

  482名低年級學生接受調查,浪費紙筆水電以85.4%的比例“當選”為最大陋習;時間觀念差,以72.3%的比例位列第二。一個小調查者說,低年級學生寫作業時一旦寫錯字,就把整張紙都撕掉,有時寫一次作業要撕三四張紙,一個作業本寫兩三次作業就用完了。鉛筆也一樣,不少小學生喜新厭舊,把還能用的鉛筆都扔掉,換新的。

  一個小小的調查就顯示出孩子們浪費的行為有多嚴重了。

  孩子不懂節約,這不能怪孩子,家長是有責任的。逐漸富裕了的家庭不再念叨古人的話語:“一絲一粟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當念物之唯艱。”家庭住房高檔化了、裝潢考究化了、穿著時尚化了、一日三餐小康化了,甚至連孩子的穿著都是名牌化了。其實孩子一開始根本不懂得什麽是名牌,懂名牌的是孩子的父母。你名牌,我也名牌,我怎麽可能比你落後。

  在明爭暗鬥、你追我趕的社會浪潮中,孩子的浪費就不再是浪費,反倒成了一種顯示家庭富裕的方式。富穿名牌,窮的照跟不誤,苦了爹娘,害了孩子。而且社會上的許多傳媒起勁兒地宣傳吃好、穿好、用好,刺激孩子盲目消費的廣告形形色色。家長出於疼愛“獨苗苗”,遷就孩子花錢自不必說,就連家長自身也往往產生了非合理消費的心理——攀比、從眾、追時髦、喜新厭舊等等。

  時代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確實應該改變。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人們吃飯更講營養、穿得更美、用得更可心自然無可非議,而且應該提倡;但盲目花錢、隨便浪費永遠是壞事情,是不良品質的反映。

  在貧窮的時代,我們有“小小針線包”、“革命傳家寶”的優良傳統,我們的孩子也都懂得父母所講的道理,過去孩子從小就受到了這種教育,現在孩子還應當從小就受到這種教育,無論你的家庭是否富有,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對孩子來講,教育他們不要浪費,主要在不浪費東西上。

  而有社會責任心的父母不妨進一步教育孩子為人類節省資源。

  美國的詹姆斯·杜布森博士在《孩子管理法則》一書中提出的尋找疼愛和管束之間平衡的5條原則中,有一條就是不要讓孩子沉浸於物欲之中。

  他指出孩子對於貴重玩具的需求,是製造商通過上百萬美元的電視廣告精心打造出來的。小消費者們在巨大的魔力麵前張大嘴坐著,5分鍾以後便能挑起一場戰爭。當同一街區的其他孩子得到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玩具時,自己的孩子為什麽不能得到?於是孩子想要什麽就買什麽,便成了理所當然的理由。

  也許有些父母會問:“為什麽不呢,為什麽我們不能讓孩子享受美好的時光呢?”讓孩子適當享受是應該的,但對孩子所渴望的東西,應該有一個合理的購買量。家長一定要認識到繁榮富足比清貧艱難對孩子的品格是更大的考驗。

  就像吃飯一樣,饑餓的時候,吃起來才香,而飽腹之時,即使山珍海味,也食之無味。因此,隻有孩子產生強烈的願望且這一願望是非常合理的時候,父母滿足孩子的要求才是必須和適當的。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成人的任何言行都能在那裏留下痕跡,日積月累,慢慢地就形成了孩子自身的言行了。為人父母,為人師長者,要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有沒有浪費的現象?孩子的浪費,根源不在孩子。要解決這個問題,也隻有從家長做起,讓整個社會都形成反對浪費的氛圍才是根本之道。

  一位母親曾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她在聽了環保講座後對女兒解釋為什麽要節約用水。因為我們城市的地下水位低,氣候又比較幹燥,而用過的汙水都被排到了大海,回不到地下水中,這樣最終造成水源枯竭。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從自己做起,比如在淋浴時不要讓水嘩嘩地流淌,自己去幹其他事。從那以後,她經常聽見7歲的女兒喊:“別浪費水啦,不洗就關上。”而當她用浪費水來提醒女兒時,女兒會一縮脖子,馬上行動。她忽然覺得自己變得高尚起來,她的女兒也長大了許多。

  是的,不隻是這位母親變得高尚起來,孩子更是如此。讓孩子從小接受對社會負責的意識,長大才能成為有責任心的人,而有責任心的孩子最容易接受道理,也能避免許多無益的紛爭。

  重的是節約意識

  當年,白手起家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了一些積蓄的時候,開始準備自己創業。由於剛步入商界,經營步履維艱,很快就花完了他好不容易積攢的一點錢。他苦思冥想怎樣發財,卻沒有方法。一天晚上,他從報紙上看到一本書的廣告,書中推銷一種發財秘訣,洛克菲勒高興極了。第二天他急急忙忙到書店去買了一本,迫不及待地把書打開一看,隻見書內僅有“勤儉”二字,就再沒有任何內容了,他又失望又生氣。洛克菲勒反複思考這個“秘訣”的“秘”在哪裏,起初他認為書店和作者在欺騙他,一本書隻有這麽簡單的兩個字,分明是在“偷工減料”。後來,他越想越覺得此書言之有理。

  的確,要想發財致富,除了勤儉之外沒有其他辦法。此後他每天都會提醒自己節儉,每天都會因節儉而存下一點錢。同時他加倍地努力工作,千方百計地增加一些收入,這樣堅持了5年,積存下800美元,然後將這筆錢用於經營煤油。在經營中他精打細算,想方設法地將開支節省,把贏利中的大部分儲存起來,到一定時間再把它投入到石油開發中。照此循環發展,他的資本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經過30多年的“勤儉”經營,洛克菲勒集團成為北美最大的三個大財團之一,其財團下屬的石油公司年營業額可達1100多億美元。

  洛克菲勒利用節儉攢下的錢進行投資,獲得了巨大的財富,成為曆史上著名的石油大王,這和他早期形成的財富觀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洛克菲勒極強的執行力使他能夠嚴格遵循自己的計劃開展工作,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既要培養他財富觀念,又要在生活中鍛煉他使用金錢的能力。

  謝穎是某中學學生,家境優裕,父母對她甚是疼愛,除隔三岔五為她買名牌衣服外,每月至少還要給她五六百元零花錢。她告訴記者,零花錢是這樣開銷的:打電話或發短信跟朋友聊天,參加電台短信互動節目,月支出近200元話費;買書籍、CD等,月支出200多元;周末和同學打打網球什麽的,至少花費100元;偶爾宴請同學“搓一頓”,百八十元……如此下來,不時還得到爺爺外公、叔叔舅舅那兒“透支”點。

  時下高消費的孩子又何止謝穎一人,各大中小學周邊,眾多商家都目不轉睛地瞄上學生,各類促銷活動、誘人的折扣,讓眾多學子們心慌手癢。一身名牌、胸前掛手機的學生們,選購著價格不菲的文具,選購新款MP4.校園內外,孩子們有的打著手機,有的發著短信,紛紛邀約同學小聚。隨便打聽一下手機費用情況,高的每月150多元,少的也不下五六十元。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有多少並不富裕的家庭,父母抱著對兒女們“成龍”、“成風”的美好心願,在子女們的軟磨硬纏中,勒緊褲帶不得已而為之。有的孩子不顧家長債台高築也要圖虛榮、講排場,吃喝消費向廣告看齊,用品消費向名牌看齊,人情消費向朋輩看齊,美容消費向明星看齊,沒錢就向父母伸手,從不考慮父母的艱難和賺錢的不易,自食其力的意識更無從談起。

  長此以往,不少學生長期享受生活的優待,以至於“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心中唯有自我,無視他人,頤指氣使,集霸氣、嬌氣於一身。他們得之容易,享之奢靡,棄之如草芥,沒有體驗到貧寒、饑餒、磨難和委屈後產生的責任感,因而變得冷漠、不近人情。在麵臨挫折時,或是束手無策、或是驚慌失措,或是怨天尤人;在麵對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時,他們毫不猶豫又理所當然地考慮自我利益……這正應了大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的一句話:

  “過分的愛雖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殘酷的毀滅。”

  因此要從小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勤儉節約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也是一種美德。從小培養孩子的勤儉節約美德,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必將使孩子終生受益。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如果每一個孩子從小就接受勤儉節約這一傳統美德教育,將使孩子們終生受益。

  如今有許多家長都抱著“孩子是家裏的寶貝,錢要花在孩子身上”的態度,以孩子的需要為全家的需要,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給孩子買高檔的玩具、衣服。許多剛剛懂事的孩子見什麽要什麽,毫無約束,家長也咬緊牙關滿足孩子的要求,殊不知,這樣便為孩子的將來埋下了禍根。孩子從小在高質量的物質生活中長大,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水平,在大人的寵愛之下,難免會養成浪費、亂花錢的習慣。孩子小的時候會毫無節製地花錢,再大一點就會跟幼兒園、小學的小朋友盲目攀比,這樣很有可能養成他愛慕虛榮的性格。而一旦有一天家長不能滿足孩子過高的要求時,心理上的落差很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創傷。

  我們不應該忘記中國的古訓:成由勤儉,敗由奢。成功由勤勞節儉開始,失敗因奢侈浪費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錢的時候,這個樸素的道理也不會過時。節約是一個人的重要品質,很難想象,一個從小大手大腳隨便浪費的人能創造一番事業,建設好家庭。

  孩子消費行為是由被動逐步走向主動的,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應教孩子買東西,如何用錢、如何找錢、如何選擇物有所值的物品。教孩子把錢保管好,防止丟失、被竊。隨著年級升高,要讓孩子學會先認真思考再花錢,而且逐漸養成習慣,避免盲目消費。有些家長讓孩子“一日當家”、“一周當家”、“記收支賬”,是教孩子學會理財、培養節約品質的好方法。

  教育,應該把生活權、生存權交給孩子,讓他們多一點挫折、多一點磨礪、多一點苦寒。因為“富而易汙”、“富而失義”、“富而損誌”,如果不經曆挫折和磨煉,孩子成年後就很難在社會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很難以獨立的人格迎接生活的挑戰。

  所以,請家長們記住:我們再富也不能驕縱孩子。要把生活權、生存權交給孩子,讓他們“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業自己幹”。

  用勤奮的雙手創造財富

  你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零花錢是哪裏來的嗎?可能大部分都是家長的“饋贈”吧?然而,在英國,孩子們的零花錢卻是來自勞動所得。據《每日電訊報》報道,一項調查顯示,幾乎2/3的英國孩子要靠幹家務賺取零花錢。英國哈利法克斯市儲蓄所所長彼得·傑克遜指出,通過這種方式,孩子才能更好地領會金錢的意義,並學會如何花錢。

  在英國父母的觀念裏,讓孩子們感受金錢的來之不易,遠比讓他們理所當然地享受家長的給予來得重要。

  所以,家長一般都會將家庭的經濟狀況告知孩子,父母如何給孩子零花錢也會取決於家庭狀況,家境比較好的孩子,零花錢會多些,家境差的就會少些。但不管是多是少,孩子們的零花錢都應該通過勞動來換取。因為父母擔心,一旦金錢是不勞而獲的,孩子們將不能理解金錢和勞動之間的關係,不知珍惜所得,進而逐漸變為紈絝子弟。

  例如,大部分英國孩子都會使用手機,因此父母每個月就要為小孩支付10英鎊左右的手機費。這筆錢雖說不算很多,但如果要求孩子必須用勞動去換取這些有限的收入,如收拾房間、修剪草坪、洗車和洗衣服等,他們就必然要小心地計算如何使用自己的珍貴所得,從而學會控製自己的消費行為,學會在付出與得到之間取得平衡。

  盡管在一些人看來,家長與孩子進行金錢交易會有損家庭關係,但實際上,讓孩子通過做事來換取零花錢隻是教育方式而已,家庭關係並非是用金錢來衡量的。

  我國一直以有勞動為榮的觀念,所以家長要堅決地給孩子多創造一些參與勞動的機會,讓孩子有機會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

  12歲的兒子回家,對爸爸說:“爸,我想買一隻長尾猴子。”看著孩子那雙伸向爸爸的手,爸爸突然想到以前看到的一本書——《窮爸爸,富爸爸》。上麵對家長們提出了幾點忠告。記得其中一條是:要從小教會孩子認識錢的價值。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要教孩子懂得用手中的錢“下蛋”。

  這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爸爸決定要和孩子一起嚐試。

  爸爸拿出50元錢,放到孩子手上,說:“這是我借給你的本錢,你可以用它去賺足你買到一隻長尾猴子的錢。”兒子用茫然的眼神看著爸爸。這時窗外突然響起小販的叫聲:“有廢書廢報的來賣。”孩子望著窗外,突然問爸爸道:“爸,他們收了廢舊書報,要賣到哪裏去?”爸爸說:“當然是廢品收購站呀。”回答完孩子的話,爸爸的眼前突然一亮,何不也弄些廢報紙送到廢品收購站賣?

  星期天的早晨,爸爸和孩子帶上家裏的小彈簧秤,到外婆、舅舅、姨媽和幾個要好的同學家去收購廢報紙。到中午時,他們倆已收購了85斤廢舊報紙,投資進去資本34元。然後,請了一個三輪車到一公裏外的廢舊物品收購站,賣了59.5元錢。來算算這次投資,兒子讓錢下了多少“蛋”吧。首先,59.5元中要扣除爸爸的本錢34元,還剩下25.5元,再扣除三輪車費4元,爸爸的勞務費4元,兒子最後共賺了17.5元。

  兒子用這17.5元,終於買到了他心愛的長尾猴。他還用剩下的6元錢,請他在小區裏的6名同學每人吃了一支冰棒,分享他的勞動收益。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孩子對金錢有了越來越強烈的追求意識,希望能有屬於自己的金錢,並讓自己自由支配。孩子有這種想法是很正常的,家長要做的就是把物質享受和創造的關係,也就是金錢和勞動的關係解釋給孩子,耐心地給他灌輸正確的觀念。

  如果家長簡單地告訴孩子:不勞而獲是可恥行為,孩子起初可能會納悶兒,會覺得家長在進行聳人聽聞的說教。是呀,過去都是家長一直在為孩子服務,一直都順理成章的,怎麽忽然間跟可恥聯係起來了?

  所以,家長有義務把勞動、物質創造與享受之間的關係給孩子講清楚,讓他知道,隨著自己漸漸長大,他就具有了參與勞動創造的義務,而且,勞動是每個人一生都必須從事的活動,我們所享受的物質生活,都是無數人辛勤勞動的成果。

  於是,孩子慢慢會明白,自己付出一定量的勞動,得到相應的金錢報酬,是合情合理的。而且,讓孩子有償地做一些事情,有助於讓孩子逐漸認識到金錢的數量概念、儲蓄觀念,並使他從中體會到父母親的辛勞。

  有的家長讚同用限額限量的方法對孩子的零花錢進行控製。還有一些家長規定讓孩子用勞動換取零花錢,比如,讓孩子一個月或一星期時間完成刷碗三次、掃地四次、每天喂一次小狗等,然後按照孩子的工作量給零花錢,這種方法有一種好處,孩子能夠對金錢有一個具體的概念:金錢是和他付出的勞動緊緊連接在一起的,這有助於孩子珍惜金錢。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養成珍惜物品的習慣,也對孩子采取一種所謂的經濟措施。比如,孩子在家因為不小心而打碎了盤子時,家長就決定讓孩子賠償,扣除孩子一定數量的零花錢,那麽,這些被扣掉的零花錢應該再從哪裏來呢?要讓孩子用額外的勞動做補償來獲得。

  還有的家長用金錢作為對孩子學習成績的獎勵,比如,要求孩子考多少名,如果做到了就給孩子一定數額的金錢獎勵;做不到就不給,這其實是不對的,這是對孩子獎勵的誤區。

  家長正確處理好孩子的勞動與報酬,應遵循以下幾點內容:

  讓孩子體會勞動的辛苦,更加珍惜零花錢。

  要適度,不能讓孩子產生一切都和金錢有關係的錯誤認識。

  要適量,隻能安排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勞動,而且事先講好了,隻針對安排的事情付酬。

  要合乎常規,不能隨意地指定勞動價值,要讓孩子的付出與所得合理地掛鉤。

  不能衝淡家長的義務。比如,孩子必要的花費,如學費、吃穿消費等,是家長對孩子的義務,和孩子是否付出等值的勞動沒有關係。

  正確指導孩子使用金錢,但不要過問得太細,讓孩子在正常的消費範圍內自由支配他的勞動所得。

  不能隨意遷就,事情完成得不好,就要進行必要的“克扣”,讓孩子養成認真對待勞動的習慣。

  家長應該讓孩子通過勞動創造價值、體會賺錢的不容易,從而可以讓他們學會節儉,更讓孩子們明白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造的財富才更有價值!

  聰明的人靠頭腦賺錢

  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哈佛鎮,有群孩子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到火車上賣爆米花。

  一個10歲的小男孩也加入到這一行列。他除了在火車上pq賣外,還往爆米花裏摻入奶油和鹽,使其味道更加可口。結果,他的爆米花比其他小孩都賣得好。——因為他懂得如何比別人做得更好,更吸引顧客的口味,創優使他成功。

  當一場大雪封住了幾列滿載乘客的火車時,這個小男孩便趕製了許多三明治拿到火車上去賣。結果,雖然他的三明治做得不怎麽樣,但還是被饑餓的乘客搶購一空。——因為他懂得如何比別人做得更早,搶占先機使他成功。

  當夏季來臨,小男孩又設計出一個能挎在肩上的半月形的箱子,在邊上刻出一些小洞,剛好能堆放蛋卷,並在中部的小空間裏放上冰激淩。結果,他這種新鮮的蛋卷冰激淩備受乘客的歡迎,使他的生意火暴一時。——因為他懂得如何比別人做得更新,創新使他成功。

  當車站的生意紅火一陣後,參與的孩子越來越多,這個小男孩意識到好景不長了,便在賺了一筆錢後果斷地退出了競爭。結果,孩子們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不久,車站又對這些小生意進行了清理整頓,而他卻因及早退出而沒有受到任何損失。——因為他懂得如何比別人做得更清醒,一件事在大家都看好時,他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及時抽身出來。及時抽身使他成功。

  後來,這個小男孩成了一個不同凡響的人,他就是摩托羅拉公司的創始人保羅·高爾文。

  一個比別人做得更好、做得更早、做得更新、做得更清醒的人,一個懂得如何創優創新、搶占先機、及時抽身而退的人,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具有如此高明的商業頭腦,怎麽可能不擁有成功的人生呢?

  培養孩子掙錢的腦袋就是要讓孩子懂得以後在社會上如何生存。

  美國摩根財團創始人老摩根發家後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特別是在零花錢方麵。他規定孩子每月的零花錢都必須通過幹家務來獲得。最小的托馬斯因為老搶不到活幹,連買零食的錢都沒有,所以非常節省。老摩根對托馬斯說:“你不應在用錢方麵節省,而應去想怎麽多幹活掙錢。”於是托馬斯想了很多幹活的點子,零花錢漸漸多了起來,最後他明白了賺比省更重要的道理。

  寒假來臨的時候,某中學某班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業:寒假期間掙到20元錢。寒假快結束了,小宋同學跟幾個好朋友電話了解了一下,問了4個人,兩個完成,兩個未完成。據小宋的了解,同學們有的是給報紙雜誌投稿,有的是到小店裏應聘,“好心的老板會讓他們做些輕活,實在不行,也有同學去撿廢紙之類賣的。”

  學校就要開學了,這份寒假作業到底怎麽辦?雖說作業不是強製性的,但小宋不甘心就此放棄。看報紙時,小宋無意中看到報上有個“報料費”,頓時腦袋瓜子轉開了,但到底提供什麽樣的新聞才能行得通,小宋犯了難。

  苦苦思索後,小宋眼前一亮,“我們這份特殊的寒假作業不就是新聞嘛!”

  小宋立即撥通了報紙熱線,“領取報料費應該也屬於自己勞動所得!”

  根據報料獎相關標準,這家報紙照例獎給小宋報料費150元。

  小宋腦筋轉了一個彎,就是這個彎,讓他不僅完成了作業,還體會到了智慧賺錢的美妙。

  要想讓孩子靠頭腦賺錢,就應該讓他盡早接觸到投資。投資的本質是錢生錢,要讓孩子懂得隻要巧妙運用投資工具,就可以實現資產的增值。

  千萬別認為讓孩子學投資是件不可能的事!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知道一些簡單的投資知識,相信等他有屬於自己的資產時,他會更知道如何讓手裏的錢生出錢來。

  猶太人對小孩的理財教育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他們會送股票給剛滿周歲的小孩,這是他們的民族慣例,尤其是北美的猶太人更是如此。這種耳濡目染的投資概念最終會影響孩子,並讓他們對投資產生興趣。

  引導孩子熟悉複雜的投資工具,並最終學會操作工具是件非常複雜的事。家長可以先和孩子玩“大富翁”之類的遊戲,從遊戲中建立起對投資的初始印象,然後介紹給孩子簡單的投資知識。譬如將股票比做一件商品,先教會孩子股票價格漲跌的概念,再帶他們到離家最近的證券交易所,告訴他們大屏幕上紅紅綠綠的意義,然後挑一支熟悉的股票,並讓孩子試著操作一下,告訴他買入價格是多少,賣出的價格是多少,是如何實現盈利,或者怎樣才虧損的。

  鼓勵孩子用自己賺來的錢買一支股票更是一種很好的財商教育模式。

  美國俄勒岡州的帕特裏克·朗就嚐試了這種教育方式,而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的大兒子瑞安要求在12歲生日時得到一台割草機作為生日禮物,他媽媽明智地給他買了一台。到那年夏末,他已經靠替人割草賺了400美元。我建議他用這些錢做點投資,於是他決定購買耐克公司的股票,並因此對股市產生了興趣,開始閱讀報紙的財經版內容。很幸運,他購買耐克股票的時機把握得不錯,賺了些錢。”

  其實,家長對於孩子賺的錢不在乎有多少,甚至也不在乎虧損,因為虧損是教會孩子市場法則的必要通道,是必需繳的學費。讓孩子通過操作用自己賺來的錢購買的股票,徹底領會投資的意義和技巧,這比讓他上多少節關於投資的理論課都來得重要,這才是教孩子理財的關鍵所在。

  家長們,您的孩子開始學習用頭腦賺錢了嗎?如果沒有,那就現在開始行動吧!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

  • 家教:與孩子同行

    作者:章創生主編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向家長和我們的孩子講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錯誤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給我們小孩以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