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章 培養洞察力,探索未知的世界

  簡單地說,洞察力是人們對個人認知、情感、行為的動機與相互關係的透徹分析;通俗地講,洞察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用心理學的原理和視角來歸納總結人的行為表現。洞察力是人的能力之一,它和天生的能力及其後天積累的知識有密切關係。

  洞察能力是一種高級智慧,具備洞察能力往往能敏銳地察覺問題、找到原因、發現規律、預估趨勢。

  洞察是智慧的門徑,學會求知首先應從洞察開始。通過洞察,孩子能夠發現什麽和什麽一樣或不一樣,進而探究為什麽,是怎麽回事。孩子不單要喜歡觀察,而且要會觀察。孩子觀察事物往往受情緒影響,而且觀察得不全麵,時間也不會太久,因此,家長不僅要保護、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還要注意逐步引導他有目的、有係統地進行觀察。

  一顆充滿好奇的心

  孩子從出生起就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身邊的一切都是那麽新鮮和神秘,心中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到了三歲左右,更是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地追問個不停,為此許多教育家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孩子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凡是看到的就要知道“這是什麽?”“為什麽是這個樣子?”“為什麽會變?”……孩子喜歡探索,尤其是越不讓他動的東西,他就越想探個究竟。如下雪天,孩子會跑去踩雪、用手抓雪、把雪放嘴裏嚐一嚐是什麽滋味的;還常常會把玩具拆開,看看哪裏會轉動、哪裏出來的聲音;兔子喜歡吃什麽?孩子每天拿自己愛吃的東西去喂喂,試探著。

  也正是在這種好奇心的驅動之下,促使孩子去了解、探索和學習這個世界。任何人包括名人都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去認知世界的和成就自我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熱情不亞於科學家。

  有位年僅12歲的小姑娘名叫葉波,從小就好玩好動好琢磨,為了弄清鍾上的貓眼為什麽會動、收音機裏究竟有沒有人,把鬧鍾和收音機拆了。

  她有許多小發明獲得許多項大獎,被評為“中國少年科學院士”。由此可見,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是多麽的難能可貴。

  有一個美國人幼時上過5年學,11歲開始在律師事務所當勤雜工,並學排字印刷。不久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和詩歌,27歲任布魯克林《每日之鷹》報編輯。1840年轉向文學創作。他就是《草葉集》的作者,被美國人民稱為“美國現代詩歌之父”的惠特曼。

  美國長島的一個海濱小村莊是惠特曼出生的地方。他感覺敏銳,有強烈的好奇心,把看到的有趣事物都牢牢記在了心裏。那時候,惠特曼家的後院是個菜園子,園裏有豬有雞;太陽下山的時候,牛羊成群結隊地回來,它們脖子上掛著的銅鈴一路晃蕩著,發出“叮鈴”的響聲,這在惠特曼聽來,無異於最動聽的交響曲了;而院子裏的青草聞起來也香香甜甜的,十分舒服……惠特曼向往海洋,他就經常攀到島上最高的山頂,遠遠眺望著……。好奇心和想象力使惠特曼的幼年是充滿了樂趣,每一天都有新發現。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對生活發自內心的感悟,使惠特曼的內心逐漸豐富了起來。

  由於生活窮困,惠特曼隻讀了五年小學就被迫走向社會,自食其力了。

  但他把社會當成了一個大課堂,到社會上去學習書本裏所沒有的知識。從中,他接觸了不同階層、不同行業的人,也了解到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

  這極大激發了這位未來詩人的熱情,也豐富了他的想象力,啟迪了他的靈感。惠特曼開始提筆寫作了,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就成為了他筆下絕好的素材。

  可見,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一顆充滿好奇的心,家長必須去發現、發掘以及發展這種好奇心。

  失去好奇心的孩子,一定有一對自以為是的父母。他們一定很權威、很自負、很要麵子,但他們也許沒想到,自己的太“強”,也就剝奪了孩子的“強”。這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我們說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那麽孩子的好奇心到底表現在哪裏呢?

  由於孩子知識麵狹窄、生活經驗少,常常會提一些幼稚的、甚至讓人捧腹大笑的問題。對於一個家長覺得簡單的、已經作答的問題,他會刨根問底,問了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讓人難以招架。孩子好問是好事,但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得到滿意的回答卻是件難事。這就要求家長講究對待孩子提問的藝術。

  首先,家長要鼓勵孩子提問、啟發孩子提問,不要諷刺、嘲笑。一個孩子好問,說明他好奇心強、求知欲強,我們要對他進行讚揚和鼓勵,並及時、正確、通俗地回答孩子的提問。家長如果忽視孩子的提問,對孩子的問題置之不理,甚至嫌孩子煩,就會導致孩子不敢或不願再提問,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好奇與熱情。

  高爾基曾經說過:“對兒童的問題,如果回答說等著吧,長大了就會懂。這等於打消兒童的求知欲。”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提問應該耐心回答。

  對於孩子當時確實不理解的一些問題,不能給孩子以“等你長大了,讀的書多了就會明白”這樣的回答,應鼓勵孩子進一步學習知識,自己尋求答案。

  另外,回答孩子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對於定向性的問題如,那是什麽?

  這叫什麽?可以直接回答孩子,但對於有邏輯關係的以及其他較複雜的問題,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去思考,讓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觀察和總結找出答案。

  有這樣一件事例:一個小孩看著空中的滿月問:“爸爸,月亮會永遠永遠這麽圓,這麽亮嗎?”這位爸爸沒有直接回答,隻是說:“過幾天再來看,你就會發現這個秘密,知道答案了。”幾天之後,在一個月光朦朧的夜晚,爸爸帶著孩子出來看月亮。小孩看見了彎彎的月亮又說:“爸爸,彎月亮不好,還是圓月亮好,你說月亮還會變圓嗎?”這位爸爸仍未直接回答,而是答應過一段時間再帶他出來看。後來他又看到了圓圓的月亮,他高興地嚷道:“真有趣,月亮會從圓的變成彎的,又從彎的變成圓的。”這位父親的回答方式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他的回答既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又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明白了“月有陰晴圓缺”的現象。

  千萬不要敷衍孩子,要給孩子充滿好奇的提問以滿意的回答,如果不懂,就不要“不懂裝懂”,信口開河去哄騙小孩。另外,家長要學會說這樣一句話:“我真喜歡你愛提問題”,有時對孩子的提問,還可以不馬上提供答案,而是進一步提出一個疑問和懸念,激起他的更強的好奇心。

  孩子強烈的好奇心除了表現為好問之外,還表現為好動。由於孩子年幼無知又充滿好奇心,所以又十分好動。其好動傾向往往會導致一些破壞性行為的發生。對此,家長要正確處理,不可指責和懲罰孩子,而應該耐心地引導、教育孩子。例如,孩子拆壞玩具後,家長不應該訓斥,或是說再不給他買玩具了,而應該簡單地向孩子講述玩具的構造原理和安裝方法,然後與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並向孩子介紹玩玩具的正確方法,讓孩子學會使用玩具,並愛惜玩具。

  最後,為了培養孩子的好奇心,父母應該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讓他們隨心所欲地探索事物。對於探索欲旺盛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為安全而禁止他們去嚐試的事,孩子通常會更有興趣,但是過度的禁止卻會打消他的探索念頭。所以父母能為孩子安排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他們自由探索,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喜歡上繽紛的顏色

  孩子們玩的24色橡皮泥、36色繪畫水筆,總有一兩種色彩早早需要“補倉”;去童裝櫃台買衣服,款式再怎麽新穎可愛,售貨小姐也無法說服孩子接受他“意料之外”的顏色。由此看來,似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無意識的色彩偏好,孩子就是從偏好顏色開始他們的色彩之旅的。兒童一生下來就進入到一個五彩繽紛的絢麗世界,在美的感受中認識世界。孩子們更樂意用彩色的筆來畫他們喜愛的事物。我們可以通過孩子的畫,來了解孩子認識色彩和運用色彩的過程。

  兒童認識顏色的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的。一般情況下,3-4歲兒童能認識6、7種顏色,5-6歲兒童可以認識12種顏色。有80%-90%的3歲兒童能認識紅、黑和白色,其次容易認識的顏色是黃色和綠色,再次是桔紅色、棕色和紫色等。4歲以前的孩子還分不清綠色和藍色,紫色和藍色也容易混淆。

  孩子運用顏色的能力,與年齡不是對應關係,它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也受兒童本人的經驗、情緒、情感等內部因素影響。一般來說,3歲以前兒童喜歡畫畫,就是喜歡塗塗畫畫本身,對塗畫的顏色並不關心,也不在乎顏色和圖畫的關係。他們覺得好玩,從中獲得快感。大約在4歲半左右,孩子畫畫開始有意識地變換著使用不同的顏色,其特點是任意用色。孩子長到5歲左右能注意圖畫的用色了,從色彩的順序上看,他的用色是有計劃的,並能夠運用顏色表現美和表達情感了。5歲以後,孩子就會慢慢意識到顏色和物體之間有著某種特定關係,於是他們在畫畫時就不再隨意用色,而是有意識地按物體的本來顏色塗色。

  孩子辨認和運用顏色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他們對色彩的接受度也需要慢慢培養。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們對顏色會愈來愈敏感,在繪畫時也不再拘泥於顏色和物體對號的呆板關係,會漸漸學會通過色調表現美好的情景與和諧的氛圍。

  孩子在4-6歲時已經有了自己的顏色喜好。這時候,孩子最喜歡的顏色主要是紅色調的顏色,如紅色、桔紅色和粉紅、玫瑰紅色,再有就是黃色,此後才是綠色等顏色。孩子的眼睛對鮮亮明麗的色調容易捕捉,相對來說對暗淡的色調容易忽視。

  成年人經常做一些顏色心理測試,通過選擇喜好或討厭的顏色來判斷人的性格及當時的心理狀態,比如喜歡紅色的人性格一般很活潑,喜歡黑色的人比較陰鬱等等。這對於幼兒期的孩子是不起作用的。孩子天生認色就有先有後,喜好顏色的先後也是天性使然,而性格及心理成長則是後天形成的,與很多社會因素有關。孩子對顏色偏好進入一種極端狀態是非常少見的,比如抓住紅色杯子不放,連睡覺都要抱在懷裏,怎麽勸說都不行,而且不肯將杯子換成其他顏色,做爸爸媽媽的就要提高警惕了——這可能是孩子存在心理障礙的信號,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或心理診所就醫。

  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對色彩的洞察呢?

  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中有色彩鮮豔的花卉、蔚藍的海洋和壯觀的日出,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色彩的美麗,為他們繪畫增加一些感性知識。以後就不會將樹塗成紅顏色,將太陽塗成綠色了。

  多欣賞一些塗色繪畫作品。引導孩子觀察別人的畫為什麽好看,還可以給孩子看一些不塗顏色的畫讓孩子進行比較,哪一種畫好看?為什麽?從而激發孩子對色彩的興趣。

  在孩子畫畫時,給予一定的語言指導。爸爸、媽媽要多肯定,少批評。要求他畫上漂亮的衣服和鞋子;要求他去觀察衣服用什麽顏色,褲子用什麽顏色,鞋子用什麽顏色?讓孩子自己用想塗的顏色塗,效果會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教育孩子。生活中,離不開色彩,所以,隻要有機會,父母就應該鍛煉孩子對色彩的判斷,比如:在路口時,可以讓孩子觀察紅綠燈,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對色彩的敏感,還可以學習一些日常的常識——紅色警告孩子們危險,綠色告訴孩子們安全。

  鍛煉方位感知能力

  我們常常發現,在孩子麵前並列放著兩塊積木,孩子所看到的僅僅是兩塊積木,而對它們的位置關係毫不理會。是並列,還是在左邊,在右邊?

  即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和一定的“空間”打交道,更沒有意識到自己本身就占有定的空間位置。

  孩子對空間認識的能力是需要家長有目的、有意識地加以培養的。

  孩子們識別方位是生活的基本需要和能力。清晰的方位感,能夠讓孩子準確地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事物,並幫助他們判斷這些人和事之間的相互關係。不僅如此,方位感的訓練,還有助於孩子智力的發展。

  5歲半左右,孩子開始出現左右的方位概念。訓練孩子左右方位感時,父母應先從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首先讓孩子認識左右手、左右眼:然後讓孩子交替舉起左手和右手,或交替伸出左腿或右腿;最後才可讓孩子用手拿勺子或畫筆來判斷左右。

  對孩子來說,遊戲總是最有吸引力的。比如讓孩子用左右腳交替踢球,或交替蒙住孩子左右眼。等到他們對左右的概念基本掌握後,父母可與孩子做一些較複雜的遊戲。比如用自己的左手摸右耳朵,或家長與孩子麵對麵站著,雙方同時伸出左手或右手,然後問他是左還是右。

  繪畫也可以開拓空間認識能力。它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手眼協調一致的能力。如飛機在天上飛,畫在紙上時飛機就要畫在紙的上方;水在橋下流,畫畫時水就一定要出現在橋的下麵。家長在和孩子對話時,要注意使用“空間詞”這個語言工具,使孩子了解兩個物體間的空間關係。

  像前麵舉的例子,就可以告訴孩子:在你麵“前”,“並列”放著兩塊積木。經常用些“空間詞”,比如“上、下”,“前、後”,“遠、近”,“這裏、那裏”等,這樣,既可提高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也有利於逐步提高其空間認識水平。

  此外,家長在講故事時,可以一邊講一邊畫在紙上,然後讓孩子指出故事中人物或物體的方位。家長還可找一些實物,來代替故事中涉及的對象,一邊講,一邊比劃,這樣也有利於增強孩子的方位感,從而提高孩子對整體方位的判斷能力。

  研究發現,兒童方位知覺發展的一般趨勢是:兒童剛會爬或在會爬以前就會辨別深度。3歲僅能辨別上下;4歲開始辨別前後;5歲開始能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6歲也隻能達到完全正確地辨別上下前後四個方位的水平。實驗還發現,由於左右空間關係的相對性比較突出,7-8歲兒童掌握起來都比較困難。

  在方位知覺方麵,初入學兒童一般已能很好地辨別前後、上下、遠近(在畫圖時,辨別遠近則很困難),但對於左右方位,則常常要和具體事物聯係起來,才能辨別。如上體操課時,對“向左轉”、“向右轉”的口令反應不夠靈敏和準確,有1/3的兒童出現錯誤。對字形的感知往往隻注意形狀而不注意方位,尤其在學習困難的兒童中,有0.5%的兒童出現書寫字母顛倒,呈現鏡中倒影的現象,如把“8”寫成“∞”,“b”、“d”和“q”、“p”不分等。

  根據觀察,隻要嚴格訓練,5-7歲兒童的方位知覺能力提高很快:能在團體操中隨音樂構成太陽、五角星、梅花等形狀,並能在成人的訓練下掌握左、右、斜前方、斜後方、轉體450等方位。

  兒童左右概念的發展有規律地經曆3孩子個階段:1.兒童比較固定化地辨認自己的左右方位(5-7歲);2.兒童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對性(7-9歲);3.兒童能比較概括地、靈活地掌握左右概念(9-11歲)。

  由此可見,兒童左右概念的發展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趨勢相符合,都有一個從直觀到抽象過渡的過程。這個過渡的困難在於,在感性水平上,空間方位比較固定,而在理性水平上,空間方位比較靈活多變。在正確的教育下,到三年級以後,小學生才能在抽象(詞的)水平上準確掌握空間概念。

  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動手操作,這一點對於10歲以下的兒童來說尤為重要。動手操作就是孩子通過外部的動作來學習有關的知識。家長一定不要用抽象的方位名詞說教,而是要有耐心,用操作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去感知。

  家長還可以做小遊戲:聽口令,做動作;舉左手,舉右手;舉右手,舉左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腳跳兩下,右腳跳兩下。

  方位感知能力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用到的,如果這個能力發展不好,對孩子將來的生活會造成很大的不便,所以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方位感知能力。

  總之,在整個小學階段,空間知覺對於學生的認識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學習算術中的長度和重量單位,學習幾何中的麵積單位和體積單位,以及學習地理、曆史、物理、生物等,都離不開空間知覺,所以家長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發展學生的空間知覺。

  每天都要有新發現

  入學前後正是孩子大腦發育最好的時候,也是創造力和想象力最豐富的時候,他們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這個階段家長應該做個有心人,幫助孩子尋找知識的鑰匙,開啟他們智慧的閥門,讓他們在對萬物的探索中,在對大自然的觀察中體驗到求知後的樂趣。

  遊戲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下麵這個例子對家長們應該有所啟發。

  做遊戲的時候,劉老師把孩子分組進行活動,有的折紙船,有的做手工,還有的玩起了磁鐵遊戲。

  孩子們玩的正帶勁,忽然,張波很興奮地跑到劉老師跟前,拿出一塊磁鐵說:“老師,你看我會變魔術,桌子上的小鐵片會跳舞!”“是嗎?”劉老師裝出吃驚的樣子。“不信你看。”他把一塊小鐵片放在塑料桌子上,磁鐵放在桌子下麵,隨著下麵磁鐵的移動,上麵的鐵片也動起來,就像跳舞一樣。“桌子上的鐵片為什麽會動呢?”他支支吾吾說不出來。這是怎麽回事啊!孩子們都圍攏過來,好奇地盯著老師看。為了讓孩子們了解磁鐵的性質,劉老師借題發揮,拿出了芯片、鋁絲、鐵塊、木頭等材料,讓他們進行了實驗。

  孩子們積極主動,興趣很高。劉老師把鐵製品的好多材料都一一去試,又點明這些材料都是鐵製作的,另一個小朋友脫口說:“我知道了,磁鐵專門吸鐵。”“對了,磁鐵有吸鐵的性質,所以鐵做的東西,用磁鐵都能吸住。磁鐵有時隔著物品也能吸住鐵製品,就像剛才的小鐵片會跳舞一樣。”

  孩子們全神貫注地聽著劉老師的講述,不住地點著頭。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讓孩子在玩中學到了有關知識。

  生活中,孩子們經常會興奮地向父母報告他們的新發現。這些發現是如此珍貴,它不僅表明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而且表示他們在觀察和思考。但是,孩子的發現對於成年人來說,並不新奇,因此,我們往往會以自己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發現,認為孩子就是孩子,玩性十足,更令人痛心的是,父母往往把孩子的發現當做幼稚可笑的遊戲而忽略了。

  其實,孩子的新奇發現是他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而且,其中不乏很有價值的發現。

  賞識孩子的發現,就要善於觀察孩子,及時看到孩子的新發現。當孩子向父母報告新發現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像對待重大的發現一樣滿懷熱情,分享孩子的快樂,同時給予積極的賞識,激勵孩子發現更多的新事物、探究世界的奧秘。

  “是嗎?讓我來看看!哇!真的是這樣啊!”

  “你真是細心,居然能夠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

  孩子發現新事物的過程就是孩子學習與成長的過程,父母欣賞孩子發現的過程就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過程。在培養孩子時,父母親一定要多聽、多看、多引導,要一步一步地把知識傳授給孩子,千萬不能著急,更不能表現的毫無興趣。

  每個孩子都有一雙慧眼,隻要父母去賞識孩子、引導孩子、激勵孩子,他們總會給我們一些令人驚喜的發現。隻有在遊戲和活動中傾聽孩子的心聲、關注孩子的興趣,才能及時捕捉到孩子有價值的內容。

  換個角度再看一看

  世界誠實而公平地存在著,而每個人眼中都有著一個與眾不同的“小宇宙”。不同的人在各自的“小宇宙”中發現著不同的色彩,演繹著各自的人生。

  世界每天都在變化,但人們卻很少發現這種變化,這是什麽原因呢?

  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或許你能找到答案。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的話總是那麽經典,而又耐人尋味。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天,一個美國人的兒子從幼兒園回來,鄭重其事地拿出水果刀和一隻蘋果,說:“您知道蘋果裏藏著什麽嗎?”做父親的不以為意:“除了果核還能有什麽?”兒子就把蘋果橫切成兩半,興奮地說:“看哪,裏麵有一顆星星。”果然,蘋果切麵顯示出一個清晰的“五角星”圖案。這位美國人沉默了,他已吃過多少蘋果,卻從未發現蘋果裏還有“星星”這樣一個秘密。

  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領悟到一個道理:隻有敢於突破思維定勢,換個角度去看問題,才能有新的發現、才可以取得成功、才會有創新,在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才能夠得到巨大的成績、才能夠不斷地走向成功。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位牧師正在家裏準備布道用的材料,不料他的小兒子卻一直吵鬧不休。牧師靈機一動,從雜誌上撕下一頁地圖,撕成碎片,對小兒子說:“寶貝,地圖被弄壞了,你要是能把它拚好,我就給你兩美元。”小兒子高高興興接過了那些碎片——牧師長籲一口氣說:現在好了,可以安心工作了。

  不料,沒到10分鍾,他的小兒子就回來了:“爸爸,給我那兩美元吧。”牧師看到那張拚好的地圖,大惑不解:怎麽會這麽快就拚好了呢?小兒子神氣地把剛剛粘好的地圖翻過來:“看,地圖背後是一位明星的畫像!我不熟悉要拚的地圖,但是如果這個明星的畫像正確,地圖就肯定也是正確的!”牧師拿出兩美元,說:“對啊,隻要人是正確的,那麽他的世界就一定也是正確的!謝謝你給我提供了講道的材料!”

  如果我們沿著固有的思路,認真地投入到支離破碎的地圖碎片中去,肯定會浪費很多時間,事倍功半;而牧師的小兒子隻是在開工之前多想了一小步,於是發現了地圖背後的秘密。想到別人所沒有想到的,這就是一種創新。

  但是,由於灌輸式教育的影響,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的思維方式都是螺旋式或直線型的,習慣地將學習中的問題化為一種非A即B的簡單判斷,認為一個問題隻有一個正確的答案,而換個角度看問題可以幫助你找到其他的解答方式。

  從烏鴉喝水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加深對這一學習習慣的理解。一隻烏鴉想喝水。它看到一隻瓶子裏裝有水,但水不滿,瓶口又小,自己的腦袋伸不進去。怎麽辦呢?這隻烏鴉看到瓶子旁邊堆放著許多小石子,於是它把這些石子一粒一粒地叼進瓶子裏,讓水位慢慢升高,於是便喝到了水。

  烏鴉的目的,是要解決喝水的問題,將石子叼入瓶子,似乎與喝水無關,但這樣做升高了水位,喝水的矛盾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決。

  用數學家馬丁·加德納的話來說就是:“你考慮的可能性(不管它多麽異乎尋常)越多,也就越容易找到真正的訣竅。”也就是說,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夠運用各種思維方式、善於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就能夠提出多種設想或答案,以增加選擇對象,產生新思路。

  為什麽常常是孩子們有發現的樂趣呢?為什麽孩子們眼中的世界總是那麽新鮮、有趣呢?也許正是因為孩子的“無知”,才使他們有探索世界的勇氣和熱情。於是,兒童有時讓人敬畏,而家長是否也可以從中得到些許啟迪呢?身為家長的你,要學會保護孩子這種探索世界的熱情,並鼓勵他們多換個角度看問題。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

  • 家教:與孩子同行

    作者:章創生主編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向家長和我們的孩子講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錯誤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給我們小孩以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