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章 超強學習力,孩子一生皆受益

  為什麽我們的孩子學習很勤奮、很刻苦,學的知識也不少,成績也不錯,廣大父母也很努力、很認真,付出也很多,但就是難以培養出具有創造力、出類拔萃的人才來?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把重點放到了掌握多少知識或者獲得多少分數上,而不是放在培養和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上。以犧牲孩子創造力和原創力為代價而盲目追求漂亮的考試分數,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現在大部分已淪為平庸,他們在拿到優異的畢業成績時就注定了自己一生不斷貶值的命運,從而成為那種灌輸教育的犧牲品。

  學習力應該是包括學習動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綜合體。

  學習力的幾大構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疊加、互相促進、有機聯係的整體,是孩子自我學習、自我變革、自我超越、自我發展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孩子擁有學習力,從小就能高起點。

  培養孩子的學習力

  有這麽個故事:有一個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工作,成為學曆最高的一個人。

  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麵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

  他隻是微微點了點頭,跟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地從水麵上如飛地走到對麵上廁所。

  博士的眼珠子睜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飄?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

  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飄回來了。

  怎麽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哪!

  過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麵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麵廁所非得繞10分鍾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麽辦?

  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也起身往水裏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麵,我博士生不能過。

  隻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裏。

  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麽要下水,他問:為什麽你們可以走過去呢?

  兩所長相視一笑:因為池塘裏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麵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麽不問一聲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曆代表過去,隻有學習力才能代表將來。

  羅傑·依·黑曼在美國《未來學家》雜誌上撰文指出,要想成為21世紀最受社會歡迎的人應該具有以下技能:

  要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廣泛地搜集信息和理解它們並將之用於引導公司走向未來。

  要有廣泛的專業技能。了解並會維護各種係統,包括計算機係統、產品銷售係統乃至水管維修係統。

  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許多部門需要在物資供應、工作程序以及貿易往來、財政機遇等諸多方麵予以組織或重新組織。

  說服他人的能力。在21世紀,推銷技巧比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還要重要,一個有成效的工作人員應當善於向他人介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說清楚自己的觀點,使人能理解並支持某一特殊見解。細心聽取他人的意見,措辭準確的文筆、平和的語言、對事物的準確描述,這些將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在21世紀,商業環境的節奏會更快,隻有有限的寶貴時間來消除一些誤解,一個不善於交流的人是不能適應社會的。

  善於學習的能力。這一點比上述每一項都重要。信息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已經發展為學習力的競爭。信息更新周期已經縮短不足5年,危機每天都會伴隨我們左右。

  是的,當代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總量的翻番周期愈來愈短,從過去的100年、50年、20年縮短到10年、5年。有人預言:人類現有知識到本世紀末隻占當時知識總量的5%,其餘95%現在還未創造出來。

  這表明,曆史綿延很久的“一次性學習時代”已告終結,學曆教育已被終身教育取代。另一方麵,人類發展至今,大腦愈來愈發達,一個人腦細胞總量已超過150億,而人窮其一生隻會用其中的百分之幾。人腦的巨大容量為每個人都可能吸收、消化、儲存數以億計的信息、知識量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關鍵要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並貫徹終生,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永葆可貴的生命活力。

  學習,狹義的內涵是指通過讀書、聽課、研究、進行教學實驗、參加實際工作等途徑學得知識和技能。廣義的內涵是指一個人從外界獲取信息並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的全過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的學習過程說到底是不斷接受並與外界交換信息的過程,像電腦不斷升級換代一樣,人腦接受外界信息的過程,實際上是人腦不斷“升級換代”的過程。學習不僅有方法問題,而且有應用問題。見到什麽就學什麽,不僅無益,甚至對人的發展有害。因此,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背景下,培養學習的能力,即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提升學習力尤為重要。

  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或者說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核心。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教育順應時代要求的發展趨勢和必然選擇。

  學習能力,就是將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經由大腦進行加工和編碼,生成新的信息之後再輸出的能力。具體地說,也就是指與學習有關的聽、說、讀、寫、算、分析推理等能力。每一個智力正常的兒童應該具備與其年齡相符的學習能力。

  怎樣理解學習力這三個字呢?按照比較普遍的理解,學習力是由學習的動力、學習的毅力、學習的能力、學習的效率和學習的轉化力等要素組成。學習的動力來源於學習的目標;學習的毅力反映了學習者的意誌:學習的能力則來源於學習者掌握知識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學習效率是指學習的速度和質量;學習轉化力是指學習成果的轉化能力,這種能力主要體現在知識應用、更新自我、推進創新和變革社會的效果上。

  學習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兒童的學習效率、學習興趣和成績。學習能力高的兒童學習輕鬆,成績好;學習能力低的兒童則學習困難,成績差。

  大部分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和學習能力落後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學習力是一個人學習的動力、毅力和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習不是一時性的、階段性的,而是一個過程,也就是說學習是終身性的。時代在前進,知識在更新,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隻有終身學習,才能成為強者,成為有用之才。

  現在社會的競爭,關鍵是素質能力的競爭。素質能力的高低,主要決定學習能力強弱。當今社會發展一日千裏,如果沒有與之相適應的學習能力,就會被時代所拋棄。“活到老、學到老”,雖然是句老話,但對每一個孩子來說確實很重要。

  學習,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先進的理論、技術和方法,還要學習做人的道理和社會規範。學習是一個過程,是不斷地認識真理、把握規律、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學習還是一種方法,是使人更聰明地工作,更快樂地生活的方法。學習更是一種修養,是對待工作、對待生活、對待社會的一種態度,是人自身全麵發展的一種境界。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學習力就是生命力。

  明白學習目標的重要性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如果一個鉛球運動員在比賽的時候沒有目標,那麽,他的成績一定不會很好。如果他心中有一個奮鬥目標,鉛球就會朝著那個目標飛行,而且投擲的距離就會更遠。”這個比喻非常形象,它具體的說明了學習目標的重要性。當我們有了一個追求的學習目標時,才會有不懈的努力,向著心中既定的目標前進。

  成功的學習取決於學習對你的重要性,如果你不能使學習變得很重要,如果你不能使學習變得有樂趣和有收獲,你的學習將不會有多少進展。

  現在有很多家長不是在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隻是要求孩子多做額外的作業,牽著孩子的鼻子用功,結果隻會適得其反。

  在學習中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並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學習的時候,學習就不再是討厭的、與自己的人生無關的負擔了。這時,學習就成了有趣的、能夠決定自己命運的最緊要的事。隻有這樣,你的學習才是主動的、自覺的,而不是被迫的、壓抑的。

  有一個印第安人的傳說,也充分說明了目標對學習的重要。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一個印第安小男孩撿到了一隻鷹蛋,便把它放進了鬆雞的窩裏。後來小鷹和其他小鬆雞一起孵了出來,並和它們一起長大。這隻小鷹一直認為自己是一隻普通的鬆雞,所以做什麽事情都和其他鬆雞一樣。它在土裏找蟲子和種子吃,從來不遠飛,而且翅膀扇動起來也很難看,隻能飛起幾尺高,總之,鬆雞就應當這樣飛。

  當這隻小鷹長大後,有一天看見一隻矯健的大鳥在高空中翱翔,它那金色的翅膀是那樣有力,一振翅能穿入雲霄。

  “這隻鳥多美啊!這是隻什麽鳥?”這隻鷹向身邊的一隻鬆雞問道。

  “那是一隻鷹,是鳥中之王。”那隻鬆雞回答說。“但是你再也不要想這件事了,你永遠也不能像它那樣飛翔。”

  結果,那隻鷹也就再沒想過這件事。它從未試圖高飛過,最多不過揮動幾下翅膀,抖抖羽毛而已。一直到死,它心裏一直把自己看做是一隻鬆雞。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明明是一隻鷹,卻總認為自己是鬆雞,因此,也就隻能像鬆雞那樣生活一輩子。

  學習如果沒有目標,就如航海時沒有燈塔,很容易迷失了方向。學習目標“是學習中學習者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作為孩子,及早地明確自己應該學會什麽,並確信這些內容值得一學,他們就會自覺地、努力地學習。

  國內外的學習實踐都證明,學習目標具有導向、啟動、激勵、凝聚、調控、製約等心理作用。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比沒有目標對孩子學習活動安排、學業成績提高都會產生更積極的影響。一些研究表明,完成同樣的學習任務,如果其學習目標明確比沒有目標可以節省60%的時間。

  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沿著10公裏以外的三個村子步行。

  第一組的人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遠,隻告訴他們跟著向導走就是。剛走了兩三公裏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時,有人幾乎憤怒了,他們抱怨為什麽要走這麽遠,何時才能走到?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願走了,越往後走他們的情緒越低落。

  第二組的人知道村莊的名字和路段,但路邊沒有裏程碑,他們隻能憑經驗估計行程時間和距離。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多數人就想知道他們已經走了多遠,比較有經驗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於是大家又簇擁著向前走,當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時,大家情緒低落,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很長,當有人說:“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來加快了步伐。

  第三組的人不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公裏就有一塊裏程碑,人們邊走邊看裏程碑,每縮短一公裏大家便有一小陣的快樂。

  行程中他們用歌聲和笑聲來消除疲勞,情緒一直很高漲,所以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當人們的行動有明確的目標,並且把自己的行動與目標不斷加以對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進行速度和與目標相距的距離時,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人就會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努力達到目標。

  有人打過形象的比喻:沒有目標的學習像是飯後散步,有明確目標的學習像是運動會上賽跑。1970年,G·丹尼斯在他的研究中指出,當學習中行為目標十分突出時,對孩子後麵的學習能發揮最佳的作用。明確的學習目標有時還通過對孩子注意力的分配以及注意力集中的強度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使孩子明確學習的目標非常重要。

  學會製定學習計劃

  做事沒有計劃、沒有條理的人,無論從事哪一行都不可能取得成績。

  有一個商人,在小鎮上做了十幾年的生意,到後來,他竟然失敗了。

  當一位債主跑來向他要債的時候,這位可憐的商人正在思考他失敗的原因。

  商人問債主:“我為什麽會失敗呢?難道是我對顧客不熱情、不客氣嗎?”

  債主說:“也許事情並沒有你想象得那麽可怕,你不是還有許多資產嗎?你完全可以再從頭做起!”

  “什麽?再從頭做起?”商人有些生氣。

  “是的,你應該把你目前經營的情況列在一張資產負債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後再從頭做起。”債主好意勸道。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資產和負債項目詳細核算一下,列出一張表格嗎?是要把門麵、地板、桌椅、櫥櫃、窗戶都重新洗刷、油漆一下,重新開張嗎?”商人有些納悶。

  “是的,你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的計劃去辦事。”債主堅定地說道。

  “事實上,這些事情我早在15年前就想做了,但是一直沒有去做。也許你說的是對的。”商人喃喃自語道。後來,他確實按債主的主意去做了,在晚年的時候,他的生意成功了!

  嚴格執行學習計劃,是孩子實現目標、克敵製勝的法寶。誰能根據奮鬥目標製定出科學的計劃,並且能按時完成計劃,誰就能無往而不勝。

  首先,你要讓孩子懂得把大目標切割成若幹個明確的小目標,合理分配時間。

  火箭飛向月球首先要擺脫地球的吸引,這不但需要一定的速度,而且要求火箭具有一定的質量。科學家們經過精密的計算得出結論:火箭的自重至少要達到100萬噸。而如此笨重的龐然大物無論如何也是無法飛上天空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科學界都一致認定:火箭根本不可能被送上月球。

  直到有人提出“分級火箭”的思想,問題便豁然開朗起來。將火箭分成若幹級,當第一級將其他級送出大氣層時便自行脫落以減輕重量,這樣火箭的其他部分就能輕鬆地逼近月球了。

  從中你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結論:學會把目標分解開來,化整為零,使其變成一個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對於每一個小目標,我們可以根據其難易情況,合理地分配精力、時間,這樣才能逐個擊破,層進式地慢慢接近終極目標。

  美國著名作家賽瓦裏德說:“當我準備寫一本25萬字的書時,我從不讓自己過多地考慮整個寫作計劃涉及的繁重勞動和巨大犧牲。我想不是下一頁,更不是下一章如何去寫,我想的隻是下一段。整整6個月,我除了一段一段地開始外,我沒嚐試過其他方法。就這樣,書自然而然就寫成了。”

  學會將目標分解開來,讓自己每時每刻都能看到希望的曙光,讓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都合理地被利用。如果每一個小小的目標都能夠在一段小小的時間中被你高效地實現,那麽成功離你也就不再那麽遙遠了。

  之後,你要檢查一下這些小目標之間有沒有衝突。目標之間必須相互協調,你必須事先化解存在於各個目標之間的衝突或矛盾,以免所獲得的各種成果因相互抵銷而徒勞無功。

  在實際過程中,不同目標之間的衝突是時常發生的,此時你一定要清醒地記住“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不同目標的重要價值及緊迫程度是不相同的,所以在處理這類矛盾時所要掌握的原則就是:在目標之間依照重要性和緊迫性進行取舍,或者是建立優先順序,保留或優先解決重要及緊迫的目標,使得最能體現你的人生價值的目標得到保留,得到彰顯。而其他的目標應該被忽略或者是在主要目標達到後再去考慮。

  還有就是注意大目標與其下麵小目標之間的協調。隻有各個目標之間互相協調,不發生內耗,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率,從而達到目標。

  然後,你要懂得給這些小的目標排序。

  一位教授為商學院的學生上時間管理課。他說:“這一課大家不用記筆記,隻要跟著我做一個小實驗就行了。”說完,他拿出一個大口的玻璃瓶子放在了桌子上。

  之後,他從桌子底下取出一袋雞蛋大小的石塊,一塊一塊地把它們放進玻璃瓶裏,直到瓶子放不下才停止。這時,教授問道:“瓶子滿了嗎?”

  學生齊聲回答:“滿了。”教授又問:“真的滿了嗎?”說著,他又從桌子底下取出一袋小石子,並分幾次將它們倒進了瓶子裏。教授問:“現在滿了嗎?”有的說:“滿了。”有的說:“還沒有滿。”

  教授又從桌子底下拿出一袋沙子,緩緩地倒進了瓶子裏,直到沙子溢滿瓶口。教授問:“現在滿了嗎?”有的說:“滿了。”有的說:“還沒有滿。”這時,教授又從桌子底下拿出了一瓶水倒了進去,直到水溢了出來。

  教授開始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麽道理?”

  眾說紛紜。有的說時間像海綿,隻要你肯擠它,就能擠出來;有的說在有限的生命裏,隻要我們努力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但都不是教授的本意。他做這個實驗是想告訴大家,我們有限的生命就像這個瓶子,它隻能放進去有限的東西。如果我們不把生命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這些大石塊先放進去,那麽,一生可能就會浪費在一些毫無意義的瑣碎事情上,讓小石塊充滿自己的生命空間。

  或許你以為自己什麽都沒有,有的隻是時間。這樣是不對的,遲早有一天你會為浪費掉的光陰後悔。人生苦短,生命結束的時候每個人都發現自己還有那麽多事情沒有做。在這有限的一點時間裏,你最想做些什麽事情、最需要做些什麽呢?

  有些目標的實現應該優先於其他的目標來實現的,這些目標是需要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重點,把自己的精力集中放在這些重要目標的實現上,兼顧著把一些次要的小事情做好,這樣才是上策。

  重要的目標可以為其他目標的實現創造條件,譬如先放石頭後放沙子;而有些目標若放在前麵則會阻礙其他更為重要的目標實現。如果自己把精力放在怎樣把小石子和沙子先放進瓶子裏,再轉而去放雞蛋的時候,就會發現已經沒有空間了。

  在實際學習生活中,許多孩子學習缺乏應有的計劃,從形式到內容全是被動式的,家長推一推,他就動一動。在學習的時間安排上,總是先鬆後緊:在學習內容的安排上,喜歡搞臨考突擊。這樣學到的知識,不但數量少,而且質量差,往往是“水過地皮濕”,經不起嚴格的檢驗。也有的同學,在該記的沒有記住、該懂的沒有搞懂之前就忙於去做課外難題,題是勉強會做了,但沒有掌握規律,沒有抓住根本。所以,要讓孩子養成按計劃學習的習慣,一定可以在學習上事半功倍。

  從人生成功的角度講,計劃觀念和計劃能力是孩子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素質,也是能讓孩子終身受益的一種能力,這種素質和能力隻能在孩子製定具體的學習計劃的實踐中才能培養形成。

  培養孩子善於觀察的能力

  斐塞司博士有一個習慣,總是在午後坐在門前曬會兒太陽。一隻母貓在陽光下安詳地打著盹兒,那種悠閑、舒服的樣子在斐塞司眼裏真是好玩極了。

  時間一分一分地流走,太陽一步一步向西邊走去,漸漸被拉長的樹影,擋住了母貓身上的陽光。母貓醒了,它站了起來,伸了伸慵懶的身軀,又踱到另一塊有陽光的地方,重新臥了下來,接著打盹。

  每隔一段時間,貓都會隨著陽光的轉移而不停地變換睡覺的場地,這一切在我們看來是那樣的司空見慣,可是貓的這些舉動喚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心。

  貓為什麽喜歡呆在陽光下麵?是光和熱,還是其他有原因?

  對,是光和熱。

  貓喜歡呆在陽光下,那麽這說明光和熱對它一定是有益的。那對人呢?

  對人是不是同樣有益?這個想法在斐塞司的腦子裏閃了一下。可就是這個一閃而過的想法,成為聞名世界的日光治療法的引發點。之後不久,日光治療便在世界上誕生了。斐塞司博士,也因為一隻睡懶覺的貓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看過《福爾摩斯探案全集》的人都會記得這樣一個場景:在福爾摩斯第一次與華生見麵時,就立刻辨別出華生是一名去過阿富汗的軍醫。福爾摩斯為什麽能夠那麽快地辨別出來麵前的這個人就是一名軍醫呢?

  是觀察。敏銳的觀察力使得福爾摩斯能夠迅速地辨別出一個人的職業、經曆。

  從上麵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福爾摩斯之所以能夠很快地偵破那麽多案子,敏銳的觀察力是其中的決定因素之一。

  美國科學家弗萊明也極為善於觀察,他能觀察到平凡情況中的不平凡線索。一次他在研究導致肺炎的葡萄球菌時,觀察到試管口長了綠毛,綠毛附近的葡萄球菌都死去了,他沒有放過這個司空見慣的情況,深入研究,從綠毛中提煉出了一種藥品,就是大名鼎鼎的青黴素,給人類戰勝疾病帶來了福音,弗萊明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

  觀察力的敏銳程度決定了從一個人身上得到的信息的多寡。也就是說,隻有敏銳的觀察力才能盡可能多地將一個初次見麵的人的信息更好地把握住。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據統計,一個人知識的90%是通過觀察得來的。生物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說過:“我沒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隻是在發覺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它細心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這番話說明了良好的觀察能力對於成功的重要作用。我國學者王極盛也強調說:“觀察力是智力結構的眼睛。”

  因此,對於青少年朋友來說,培養自己良好的觀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化學老師為了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帶了一杯煤油到教室。上課時,老師讓每個同學仔細觀察老師的動作。他將右手的食指伸進煤油,然後再用舌頭舔右手的中指,並且裝出很開心的樣子說:“真好吃。”然後,他又讓每個同學照著他的樣子也嚐嚐。結果全班隻有一個同學學會了老師的這一招。其他同學在嚐過之後,都大呼上當。接下來老師讓那個同學說明情況。因為隻有這個同學細致地觀察到老師在舔自己的手指時,已經悄悄地換了一隻手指。這個故事說明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影響著孩子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程度。

  觀察是孩子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研究發現,觀察力強的兒童,其智力水平明顯高於觀察力弱的兒童。觀察力是兒童心理發育的一部分,是從小培養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逐漸累積的過程。因此要重視兒童、尤其是學齡前兒童觀察力的早期培養。

  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說:“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學離不開好奇。道理很簡單,隻有好奇才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可怕的是提不出問題,邁不出第一步。”

  一個人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越強烈,就越具有探索的眼光。如果一個人對周圍的事物都熟視無睹,就不可能發現新事物。正如愛迪生所說:“誰喪失了好奇心,誰就喪失了最起碼的創造力。”孩子的天性是對周圍世界好奇。對於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家長要積極地保護和利用。當孩子問“是什麽”、“為什麽”,除了一些不能通過觀察得出的結論,家長都不必急於將答案告訴他,而應引導他自己去觀察、去發現。經常讓孩子自己去觀察和思考,那麽孩子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會自己留意去觀察、去找答案。

  小孩子在家裏的時間比較多,對家裏的一切(親人、物品、家具)比較熟悉。家長可有意識地創造各種有利於孩子觀察的情境與機會。如電視放不出圖像,讓孩子親自看看,插頭是否插好?碟帶是否放人?比如天氣轉冷了,家裏人穿衣有什麽變化?客人來了,家裏人各自采用怎樣的行動招待客人?過節了,家裏擺設有什麽變化等等,讓孩子不斷得到觀察的鍛煉。

  大自然更是培養兒童觀察力的好課堂。如果家居城市,家長應帶孩子到公園、廣場、動物園、植物園去散步、遊玩、欣賞;或帶孩子去參觀自然博物館、花木蟲鳥展覽會等。每隔一段時間,帶孩子去旅遊或在假期讓孩子到農村的親友家小住,讓孩子盡可能地觀察在城市看不到的大自然美麗風光。如果孩子家居郊區、農村,家長可放手讓孩子去觀察、去動手,並有目的地加以引導。

  當然,觀察也要有正確的方法,教會孩子正確的觀察方法,對孩子是非常有益的。下麵介紹幾種常用的觀察方法:

  對比觀察法。比較是一個鑒別的過程,隻有通過比較才能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比如,讓孩子觀察其他孩子的繪畫作品,並同自己的作品進行比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

  順序觀察法。事物的發生一般都有先後順序,如植物的生長。讓孩子認識事物發展的全部過程,建立完整的概念,使孩子養成按順序觀察的好習慣。

  動靜觀察法。動態觀察指按先後順序或方向位置觀察物體的變化:靜態觀察指按物體的顏色、形狀等進行觀察,建立基本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法則。父母要指導孩子學會動靜結合觀察法,為孩子以後看圖數數和看圖列算式打下基礎。

  重點觀察法。在事物完整的發展過程中,必定有一個環節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長是其從生到死過程中的最主要的環節,這個環節是重點觀察的對象。這些訓練對培養孩子抓主要問題、抓中心環節、掌握大局都有好處。

  結構觀察法。城市當中各具風格的高樓、立交橋、雕塑、鮮花和草坪等,都是讓孩子從不同視角觀察的好目標,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探討設計者的目的、造型的意義,培養孩子的立體感和審美能力。培養孩子觀察力的關鍵是結合日常生活進行長期的訓練,逐步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並學會觀察的順序、步驟和方法,使孩子的觀察逐步成為一種有意識的、獨立的和有計劃的心理活動。

  信息時代中,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多信息,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中多觀察、勤思考,這樣就會有意外的收獲,有利於提高學習成績,並對將來的工作也大有裨益。

  記憶是智慧之母

  人們在生活中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感、練,習過的動作,都可以保持在大腦裏,在相應刺激的影響下,重現出來,這就是記憶。人的一切活動,從簡單的認識、行動,到複雜的學習、勞動,都離不開記憶。記憶是人的智力活動的倉庫。

  記憶造就了人的無比豐富的知識寶庫,使人有了不斷接受新知識的可能。正是有了記憶,人的思維和智力才不斷發展;人類如果沒有記憶,就沒有智慧活動可言。所以,阿斯基洛斯說:記憶是智慧之母。

  記憶力伴隨人的一生,記憶力的好壞對智力有重要影響。古今中外的神童大都有非凡的記憶力。德國的傑出詩人歌德在幼年時記住了很多歌謠,4歲時便能讀書,8歲時就能掌握4種語言;英國著名科學家道爾頓,1歲半就能讀書認字,5歲就能背出50多行的拉丁文詩歌。

  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也是一位記憶力超群的人。有位學者很幽默地說:“他的大腦就是一台驚人的計算機,其網絡係統比起北美洲全部電報、電話的通信係統還要複雜得多。”

  大家知道《雙城記》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有一次,馮·諾伊曼對他的朋友說:“我能背誦《雙城記》。”人家就挑了幾章作試驗,果然他一一背誦如流。他對於圓周率π的小數位數,自然對數的底e的數值以及多位數的平方數和立方數……等等,就更不在話下了。

  馮·諾伊曼還是一位速算天才,他擁有進行各種心算的非凡本領。羅伯特·金克在其名著《比一千顆太陽還亮》中寫道:“1944年夏季,當時洛杉磯原子彈研製組顧問、目前已故的馮·諾伊曼教授就已經著手電子計算機的研究。他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工作就是研究核武器設計所需的大量數字計算。當時與他共事的有斯坦尼斯勞·伍拉姆、恩利科·費米、理查德·範曼等這樣一些第一流的學者。他們這幾個人喜歡競賽,當要做一個複雜的數值計算時,立即一躍而起。費米愛拉計算尺,範曼喜歡用台式計算機,而馮·諾伊曼則總是用心算。可是馮·諾伊曼往往第一個先算出來,而這三位傑出學者所得出的最後答數總是非常接近的。”

  我們並不能輕易斷言是記憶力讓他如此聰明,但正如上麵所說,記憶力與智力確實有些關係。

  記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孩子正在發展對信息記憶、重複的能力。

  記憶首先需要幾秒鍾的信息儲存,這也是最短期的記憶,然後需要幾分鍾,來掌握信息,這是積極的記憶過程。最後需要一個保持記憶的階段,這就是長久的記憶了。

  成人的記憶一般是通過對要記憶事物的理解,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內在聯係,摒棄事物非主要部分,進行意義識記,孩子們由於受知識和經驗的限製,不會進行這種分析,較多地對事物表麵進行機械識記。

  孩子成天學習大量沒有親身實踐過的理論知識,沒有一定的記憶能力是掌握不了的。因此,孩子在求知之時,應掌握一定的記憶規律和記憶方法,不斷培養自己科學記憶的習慣,發展自己的理解記憶能力。

  記憶方法是因人而異的,有位實驗者曾經用這3種方法讓三組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記住10張畫的內容。

  對第一組孩子,他隻告訴他們畫上畫了些什麽,並不給他們看畫。

  對第二組孩子正好相反。隻給他們看畫,可是不再給他們講每張畫畫了些什麽。

  對第三組孩子是又讓聽又讓看,實驗者不但給他們講畫的內容,同時給他們看那些畫。

  過了一段時間,實驗者分別問這3組孩子記住了多少畫的內容。結果第一組記住的最少,隻有60%;第二組稍多,記住了70%;第三組記住最多,達到86%!這說明隻聽不看的孩子記得最少,隻看不聽的孩子記得稍多一點,又聽又看的孩子記得最多。

  這還僅僅是兩種感覺器官並用,記憶效果就比隻用其中一種好得多,因此,如果幫助孩子把所有感覺器官一齊調動起來,記憶效果會更好。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的功能隻有很小的一部分被開發和利用,人的腦細胞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使用。人的許多能力的培養,大多要從掌握方法做起,人的記憶能力之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記憶方法的差距引起的。

  人們通常使用的記憶方法,多是運用了大腦左半球的一部分功能而已,右半球的功能隻是偶爾被利用一下。

  人的記憶潛能從理論上講是無限的。有的人記憶力好得出奇,是因為他們能天長日久地訓練自己的記憶力,腦子中的記憶方法越來越多,結果,記憶力就越來越好。因此,要想成功地改進孩子的記憶能力,關鍵在於要學習記憶技巧。

  注意集中。記憶時隻要聚精會神、專心致誌,排除雜念和外界幹擾,大腦皮層就會留下深刻的記憶痕跡而不容易遺忘。如果精神渙散、一心二用,就會大大降低記憶效率。

  興趣濃厚。如果對學習材料、知識對象索然無味,即使花再多時間,也難以記住。

  理解記憶。理解是記憶的基礎。隻有理解的東西才能記得牢、記得久;僅靠死記硬背,則不容易記得住。對於重要的學習內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誦相結合,記憶效果會更好。

  過度學習。對學習材料,在記住的基礎上,多記幾遍,達到熟記、牢記的程度。

  及時複習。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後慢。對剛學過的知識,趁熱打鐵,及時溫習鞏固,是強化記憶痕跡、防止遺忘的有效手段。

  經常回憶。學習時,不斷進行嚐試回憶,可使記憶中的錯誤得到糾正,遺漏得到彌補,使學習內容的難點記得更牢。閑暇時經常回憶過去識記的對象,也能避免遺忘。

  視聽結合。可以同時利用語言功能和視、聽覺器官的功能,來強化記憶,提高記憶效率,比單一默讀效果好得多。

  多種手段。根據情況,靈活運用分類記憶、圖表記憶、縮短記憶及編提綱、作筆記、卡片等記憶方法,均能增強記憶力。

  最佳時間。一般來說,上午9—11時,下午3—4時,晚上7—10時,為最佳記憶時間。利用上述時間記憶難記的學習材料,效果較好。

  科學用腦。在保證營養、積極休息、進行體育鍛煉等保養大腦的基礎上,科學用腦,防止過度疲勞,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能大大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這是提高記憶力的關鍵。

  對於求學期間的孩子而言,發展記憶的持久性和係統性是至關重要的,記憶的準備性則是各品質的綜合體現,隻有當保持在記憶中的知識牢固又係統時,才能從記憶中迅速回憶起來。

  讓孩子愛上閱讀

  瑪琪·科默是美國一位佃農的女兒,她隻讀過九個月的書。結婚後,她,養育了5個孩子,以給人當女仆為生來撫養他們。但是她不甘心孩子重複自己的人生。她借著給主人打掃清潔的機會,看他們是怎樣教育子女的。

  她發現,這些富家孩子的房間都放有書架,書架上放著書籍和報刊。於是,她在自己家裏照葫蘆畫瓢,給孩子擺上書架和書籍,並督促孩子在課餘時間閱讀。她的努力沒有白費,十幾年後,她的5個孩子一共獲得13張大學文憑。其中一個兒子——詹姆士·科默,擁有醫學和心理學兩項博士學位,還獲得了36項榮譽學位,成為耶魯大學的教授。

  看到這個故事,每個人都會被這位偉大的母親所感動。例子中的瑪琪·科默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的偉大並不是因為她的孩子獲得了多少個文憑(在現代社會裏,文憑和成功並不能畫等號),而是她用最簡單的教育方法教出了最成功的子女。這位母親雖然自身不懂得如何教會孩子閱讀的方法,但是她仍然努力去做,學習別人的方法,最終把孩子培養成才。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30年的教育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科學家通過長期的研究發現:“通過大量的閱讀,可以促進孩子智力和個性的成長,而且對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發展良好的想象力大有益處。”因為在書籍中,包含了各方麵的知識,孩子通過大量的閱讀,能夠使他們受到這些潛移默化的熏陶,從小樹立高尚的世界觀,培養健全的人格,同時也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美國總統布什的母親常常在固定的時間送書給孩子。每個月的某一天,悄悄地把書放在孩子的枕頭下;在孩子生日時送一套書;家庭旅遊時,讓孩子帶一本心愛的書同行;外出用餐時,也可以帶一兩本書,讓孩子有書可翻。

  莊子認為:人的美醜是天生帶來的命運,有沒有素養則是書籍造就的命運。當孩子愛上閱讀,這美麗的書本世界就為他打開了,當然怎樣讀書,讀什麽樣的書,什麽時候讀什麽書,這都很有講究。成績不好並不是因為頭腦笨,反而是與會不會閱讀有關,同時閱讀也是提高情商的絕佳辦法,閱讀還可以醫治心理疾病。總而言之,閱讀是一生可以依賴。

  我們總是不斷地告誡孩子要多讀一些書,看到孩子玩的時候也會情不自禁地對孩子說“看書去”。或者拿別人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比較“你怎麽不像某某某那樣愛讀書”。從我們的切身體會來講,小時侯讀很多書對人的一生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們才會不斷地提醒孩子要讀書,可是孩子知道為什麽要讀書嗎?他隻是聽你一味地說要讀書、要讀書。也許他聽了你的話去讀了,並且發現了其中的樂趣,從此愛上了讀書,這固然是好事。

  可是大多數孩子呢?他們把你的嘮叨當成了耳邊風,對於這種仿佛被逼迫做的事情感到無奈,甚至產生厭惡感,不僅不愛閱讀,反而視其為苦差使。

  現如今由於信息技術的影響,很多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已經降低了,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現象。缺乏閱讀,使孩子無法深入理解一些問題,從而缺乏深刻的思考能力,也缺少廣博的知識。那麽,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愛上書籍呢?

  和孩子一起讀一本書,分享書中的樂趣和收獲是我們引領孩子走進閱讀最有效的方法。

  小布什的母親不僅給孩子送書,還非常注重親子閱讀。她說:“我總是盡可能多地與孩子們一起讀書,有時,我也讓他們讀給我聽。我的孩子直到很大後,還保持著與我共同讀書的習慣。當他們放假或有空閑的時候,我們就會輪流地讀一本名著。有時,還會就精彩的部分進行討論。”

  所以,我們不妨每天晚上或節假日裏,讀一些書、報,或當孩子安靜的時候,耐心地在他身邊富有感情地朗讀一首兒歌、一個故事,這將比我們一味地督促、強製孩子讀書有效得多。

  孩子的閱讀興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孩子通過不斷的閱讀逐漸形成的。我們要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應該從孩子最喜歡的書籍人手。比如,有些孩子比較喜歡科普讀物,我們可以先讓孩子閱讀科普書籍,讓孩子在其中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在閱讀科普書籍的過程中,孩子會發現自己知識的欠缺,再去引導孩子從相應的書中去汲取知識,以彌補這一欠缺。

  有的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往往隻講一半,正當孩子對這個故事入迷的時候,他們就停止了,然後遞給孩子一本書,對孩子說:“這個故事就在這本書裏,你想知道這個故事的結局嗎?自己看書呢。”於是,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地捧起了書本。還有的家長讓孩子續編故事、改編故事……這些都大大地調動了孩子的閱讀興趣。

  小毅剛讀課外書的時候,常常靜不下心來,不能進入角色。為了引他進入故事情節,媽媽陪著他一起讀,他先讀一段,讀累了媽媽繼續讀。有一次,媽媽帶他去公園,他們在山頂石桌上讀少兒版《三國演義》,媽媽一直和他一起讀到第七章,他才入了迷,晚上回家後,吃完晚飯他立刻就坐到床上去讀《三國演義》了,有時候讀累了就讓他爸爸讀。慢慢地,小毅已能默讀書籍了,並正在逐步愛上閱讀課外書籍了。

  盡管閱讀不能改變孩子的命運,卻可以改變孩子的性格;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它卻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它可以豐富孩子的思想,提高孩子對生活的認識,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可使孩子更加理性地看待現實問題。從現在就開始努力,讓孩子愛上閱讀吧。

  專注是學習的法寶

  如果想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父母應該先讓孩子培養專注力,因為專注力是學習知識的第一要素。

  可以說,專注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征,每個人生下來頭腦裏都有著專注的成分,隻不過由於引導上的不同,導致了後天在專注方麵的差距。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專注力,加上父母的正確引導和培養,使他長大後能長期專注於計算機。

  對於孩子來說,由於自身好奇心強,可能同時對很多事物都感興趣,但往往很難專注於某事,總是淺嚐輒止,結果一事無成。有的父母也存在浮躁心理,喜歡攀比,見別人的孩子學什麽,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學什麽,恨不得天下所有的知識都要孩子知曉,所有的技能、特長都要讓孩子掌握。

  這隻會讓孩子看起來什麽都會,實際上卻無一技之長。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十分重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把孩子的專注力激發出來。當孩子做某事時,應要求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並幫助他排除外界的幹擾;讓孩子對感興趣的事總是不斷尋根問底,深入思考;讓孩子在興趣廣泛的基礎上,選擇最著迷的興趣點深入下去,此後,父母還應該有意識地強化孩子對於這個興趣點的專注程度。

  反之,如果一個人不能全身心地對一項工作或愛好投入進去,就永遠隻能在目標的外圍徘徊,很難創造出較高的成就。

  我們來看個幾個生動的例子:

  法國大作家巴爾紮克在一次寫作時,正好趕上朋友來訪,由於太過專注,很長時間他也沒有發現朋友來。中午仆人送來飯菜,客人以為是給自己送的,就把飯菜吃了,後來客人發現巴爾紮克還是那麽忙,就走了。天黑了,巴爾紮克覺得該吃午飯了,就來端碗端盤。看到飯菜已被吃光,他責備自己:“真是個飯桶,吃完了還要吃!”。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為了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慣,曾連續幾小時趴在潮濕、肮髒的地麵上,用放大鏡觀察螞蟻搬運死蒼蠅的活動。當時周圍有許多人圍觀議論,他競毫不理會。

  大文學家羅曼·羅蘭有一次跟著名雕塑家羅丹去參觀他的工作室,欣賞他剛完成的作品。可是來到塑像前,羅丹發現還有幾處地方不滿意。於是拿起鑿子就修改起來,口中還念念有詞,仿佛那座雕像是他的朋友。兩個小時後修改完畢,羅丹很是滿意地瞧了一會兒自己的作品,然後高高興興地離去,徹底把朋友忘在屋裏。

  專注之所以能創造巨大的成就,這是因為專心可以集中精力,調動整個大腦神經係統來解決問題,高效率地完成任務。而分心則會降低學習效率,甚至對本來可以弄懂的問題產生迷茫的感覺。

  如果能夠專注到忘我的程度,孩子甚至可以創造出奇跡。

  1858年,瑞典的一個富豪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兒。然而不久,孩子患了一種無法解釋的癱瘓症,喪失了走路的能力。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長的太太給孩子講,船長有一隻天堂鳥,她被這隻鳥的描述迷住了,極想親自看一看。於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長。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務生立即帶她去看天堂鳥。那服務生並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隻顧帶著她一道去看那隻美麗的小鳥。奇跡發生了,孩子因為過度地渴望,競忘我地拉住服務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來。

  從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長大後,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最後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也就是茜爾瑪·拉格蘿芙。

  專注、忘我都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因為隻有在這種狀態下,人才會超越自身的束縛,釋放出最大的能量。

  上麵這個故事可以告訴父母,要想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最重要的是讓他感興趣。俗話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對事物的興趣越濃,其穩定、集中的注意力越容易形成。所以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並借此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我們知道,孩子的興趣與喜歡的東西不會是單一的,這就需要父母來平衡。

  除了要引導孩子的興趣之外,父母還應該盡量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擁有一個整潔、有序的環境是培養孩子專注力最好的方法。孩子不會被周圍花花綠綠的顏色所吸引而分散注意力,做事情自然會更加專注。

  總之,一個人是否具有專注力,將決定他未來成就的大小。這就像晚上所有的燈都滅了的時候,打開家裏的燈,你是不是覺得特別亮,為什麽呢?因為電燈一下都滅了,你這個燈顯得特別亮。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精力全部集中起來做一件事,叫聚精會神。

  當然,當孩子在專注某件事上集中注意力一段時間後,最好幫助他換點別的專注對象,這是因為,長期做一件事情就會疲勞,就會處於精力不集中的狀態。所以父母要控製一下時間,讓孩子該集中的時候就集中注意力,該玩的時候就不提學習的事,專門玩。長此以往,孩子就能控製自己,這叫好習慣。

  請相信,從小培養孩子專心致誌的習慣,對孩子的一生是非常有益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

  • 家教:與孩子同行

    作者:章創生主編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向家長和我們的孩子講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錯誤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給我們小孩以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