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遊戲的本質

  遊戲,是兒童的天性,所有兒童都曾做過或正在做著遊戲。遊戲給兒童帶來快樂和滿足。它是培養兒童興趣、能力,促進兒童身心全麵發展的最佳手段。

在遊戲理論中一個重要問題是,要揭示兒童遊戲產生的原因、回答兒童為什麽遊戲,這就是遊戲的本質問題。為了把握遊戲的本質問題,我們有必要對遊戲的定義、特征加以分析。

一、遊戲的定義

關於遊戲的定義,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爭論幾乎持續了一兩個世紀。由於對它的理解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各異,因而始終未能找到一個確切的定義。甚至對是否需要對遊戲下定義也一直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該而且可以對遊戲下一個準確的、科學的、可操作的定義;另一種觀點認為給遊戲下定義是困難的。

(一)定義派對遊戲的各種解釋

1.經典遊戲理論對遊戲的解釋

德國學者席勒認為,遊戲更多是享樂,是多餘生命力擺脫了外部需要的自由表現,愉快是從遊戲中得來的。

德國心理學家格魯斯則認為,遊戲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是本能的練習。

英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斯賓塞認為,身體健康的兒童在正常生活外,還有剩餘精力需要發泄,就產生了遊戲。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福祿貝爾指出:遊戲是兒童潛在本能的表現,是兒童內在需要與衝突引起的內部存在的自我活動的表現,是神的意誌的體現。

德國的拉察魯斯和裴茄克認為,遊戲不是發泄精力,而是工作疲勞後,恢複精力的一種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霍爾認為,遊戲是種族過去活動習慣的延續和再現。

美國心理學家加維認為,遊戲應當是由內驅力所策動的一種快樂的活動。

以上解釋雖說法不一,但都認為遊戲是一種本能表現,自發、愉快、自由是遊戲的基本特征。

2.現代遊戲理論對遊戲的解釋

現代遊戲理論的派別很多,有精神分析的遊戲理論、認知發展的遊戲理論、活動教育的遊戲理論、遊戲的覺醒理論和元交際理論等。各流派對遊戲定義都做了不同的解釋。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遊戲是表現原始的、受壓抑的衝動和欲望的最好方式。

認知發展學派認為,遊戲不是獨立活動,它是智力活動的一個方麵,是個體把信息納入原有認知圖式的方式,是同化超過順應的活動。

活動教育學派認為,遊戲是一種社會性活動,是兒童對周圍現實態度的一種表現,是真實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材料,再現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活動。

遊戲的覺醒理論學派認為,遊戲是對環境起作用的方式,遊戲可以探尋和調節外部與內部刺激的數量,以產生一個最佳的平衡,從而獲得更多的個人滿足,遊戲是激勵探索的手段。

遊戲的元交際理論學派認為,人類的交際還有一種意義含蓄的交際即元交際,元交際是依賴於交際雙方對於隱喻的信息的辨識和理解。兒童的遊戲就隱喻著“假裝的”、“不是真的”,這種“言外之意”正是元交際的對象。因此,他們認為,隻有參與者能夠攜帶著“這是玩”的信息的信號,達成協議或進行元交際,遊戲才能發生。所以,遊戲是信息的交際和操作的過程,元交際是它的特征。

以上各流派對遊戲的解釋,雖然觀點各異,但為我們進一步分析理解兒童遊戲,研究遊戲活動打下了理論基礎。

(二)遊戲定義中的困難

有人認為,給遊戲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是困難的。當我們在各種情景中看到人們的行為表現時,憑直覺都能做出是不是遊戲的準確判斷,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理解,但要用簡單明確的術語將遊戲做出專門限定時,便感到十分困難了,似乎無法找到大家都一致同意的隻適合於遊戲這一行為的標準。

另外,遊戲的形式、內容是千變萬化的,有時候一種行為在某種背景中出現被看作是遊戲,而同一種行為在另一個時間、另一個環境中出現時,我們就不認為它是遊戲了。

遊戲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屬於人文科學研究的內容,由於反映了人的主體精神的這種活動,具有極其豐富和複雜的內涵,因此才會出現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去關注、解釋、評價、定義遊戲的現象,每一種解釋和定義都預示著一種角度、一種眼光和一種理解。

二、遊戲的特征

(一)遊戲具有主動性,是一種自發行為

兒童之所以遊戲,是因為遊戲的目的出於兒童的內部需要,遊戲是由內部動機引起的。兒童在遊戲中將現實難以實現的願望,降低到實際能力所能承受的水平,使自己成為遊戲的主人,主宰自己的世界,而不受別人的支配。因此,兒童在遊戲中總是積極主動地參與,表現出極大的主動性。

(二)遊戲具有虛構性,是一種假裝行為

遊戲不是兒童真實的生活。每個兒童在做遊戲時,都清楚地知道“是假裝的”、“隻是玩玩”,遊戲隻是一種願望和要求的滿足,是一種獲得愉快體驗的手段。兒童在遊戲中利用模仿、想象來創造性地整合和表現周圍生活,他們可以把日常生活暫時拋棄,也可以不受日常生活的約束,這種虛構的、不真實的情境,深深地吸引著兒童,使兒童在遊戲情境中,“神神秘秘”,“非同尋常”地玩耍。

(三)遊戲具有愉悅性,是一種娛樂行為

遊戲就是一種娛樂,遊戲能給兒童帶來快樂。自發的行為往往是趨樂的,機體的需要狀態隨時促使其為滿足需要而運動,以求舒適、安全、快樂,兒童在遊戲中因為需要的滿足而獲得快樂;他們自娛自樂,以不斷重複的方式,將有趣的情節保持下去;遊戲中兒童沒有任何心理負擔,不擔心遊戲以外的任何獎懲,他們是輕鬆的、自由的、快樂的。遊戲情境中兒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身體處於最佳、最自然、最輕鬆的狀態,遊戲能帶給兒童快樂的享受。

(四)遊戲具有具體性,是一種具體行為

遊戲活動雖是虛構的、想象的,但這種虛構與想象又是非常具體的。如做扮裝醫生打針的遊戲時,針筒雖是玩具,但它是具體的材料;“醫生”操作玩具針筒給“病人”打針的動作雖是假的,但它的操作性遊戲動作卻是實際動作;醫生雖是一個假扮的角色,但角色所表現的人物卻又是具體的;遊戲中的具體語言對遊戲者之間的交往和形成各種關係起著重大作用。遊戲中的動作、材料、語言等都是具體的。

三、遊戲的本質

研究遊戲的本質,就是要揭示兒童遊戲產生的原因以及要回答兒童為什麽遊戲的問題。這是遊戲理論中的重要問題。

(一)遊戲本能論

遊戲本能論者,從生物學角度去研究、解釋兒童的遊戲,把遊戲看成是一種生物現象,是生物本能的表現。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遊戲本能論者對遊戲做出了各自的解釋。如以德國的席勒、英國的斯賓塞等為代表的“剩餘精力說”認為,遊戲是由於機體中剩餘精力需要發泄而產生的。他們指出,遊戲是兒童本能剩餘精力加以釋放的最好表現形式。

由德國的拉察魯斯和裴茄克創立的“鬆弛消遣說”認為,兒童遊戲的本能不是剩餘精力的發泄,而是恢複精力的方式。他們指出,兒童在緊張學習之後需要解除精神疲勞,需要娛樂,兒童是為娛樂而遊戲的。

德國的格魯斯和施太恩是“能力練習說”的代表,他們認為遊戲是先於勞動、先於童年,對未來生活無意識的準備。每種動物為了適應複雜的生活都要有一個準備生活的階段,以鍛煉自己生存競爭所必須的能力,遊戲就是準備生活、練習本能的一種手段。

美國的霍爾創立了“複演說”,他認為遊戲是個體呈現祖先的動作、習慣和活動,是重演史前人類的祖先向現代人進化的各個發展階段。遊戲中所有的動作和態度都是遺傳下來的,如爬樹、搖樹是重複類人猿在樹上的活動,等等。兒童就是在遊戲中根除這些史前動物的殘餘狀態,讓個體擺脫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動作,為當代複雜活動作準備。

以奧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和美國的新精神分析學家艾裏克森為代表的“補償與發泄說”認為,兒童天生有著種種內在的原始衝動和欲望,它要求表現,得到滿足,並獲得發展。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受道德規範等的約束,這些衝動、欲望就難於充分表現,致使兒童內心產生各種抑鬱。而遊戲則可讓兒童完全自主地再現自己快樂的經驗或精神的創傷,在想象中發泄各種憂慮和煩惱,從而獲得快樂。

遊戲本能論諸學說揭示了兒童遊戲產生的生物學因素,指出遊戲是兒童的天性,是一種與兒童在活動中的生物需要相適應,與兒童正在形成和發展著的能力相適應的活動。遊戲本質中的生物學意義是不可否認的,但本能論者在揭示遊戲生物學因素的同時,又認為本能是遊戲的根源,是遊戲產生的根本原因,這就使對遊戲本質的解釋具有了唯心主義的色彩。

(二)遊戲社會反映論

遊戲社會反映論者從社會學觀點去研究、解釋兒童的遊戲,把兒童遊戲看成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活動的特殊形式,是對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特殊的反映活動,它具有社會性。

原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遊戲是真實的實踐之外,在行動上再造某種生活現象的行為,在這種活動中兒童憑借語言,以角色為中介,了解、學習和掌握基本的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心理學家艾裏康寧同樣也指出遊戲是在真實條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現人與人的關係。可見他們在對遊戲進行概念式的解釋中,以兒童典型的象征性遊戲或角色遊戲為重點分析對象,突出強調了遊戲是對現實社會關係的反映。

我國的遊戲理論研究,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原蘇聯研究者的影響,也堅持遊戲是兒童的社會性活動的觀點。認為遊戲不是兒童的本能活動,他們並不是天生就會做遊戲,隻有當兒童的智力和體力發展達到了一定水平,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他們才會做遊戲。兒童生活在人類社會裏,他們所接觸的事物有社會性,反映到遊戲中來,遊戲必然有社會性。我國學前教育理論研究中,對遊戲概念的理解和解釋,深受這種遊戲本質觀的影響。

揭示兒童遊戲的社會性本質屬性,雖然在理論上劃清了兒童遊戲與動物遊戲的界限,而且也肯定了成人指導和教育影響的必要性以及遊戲作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但是僅僅將遊戲的本質定位於社會性活動這一層麵上,則掩蓋了遊戲活動的自由自主的基本屬性,否定了遊戲作為一種自發的、自由的活動的意義和價值。

(三)遊戲是幼兒的主體性活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於人的主體性及主體性發展與培養問題的討論,為人們認識遊戲的本質,重新審視這種自由自發活動的價值與意義提供了新的視點與理論背景。在我國,許多研究者開始嚐試把遊戲活動的本質概括為主體性活動,來探索建立一種更加科學的兒童遊戲本質觀。

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與客體相互作用而表現與發展起來的功能特征,包括主動性、獨立性與創造性等。

遊戲是兒童能動地駕馭活動對象的主體性活動,它現實直觀地表現為兒童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活動。

遊戲是主動的活動。遊戲是兒童主動的而非被動的活動。遊戲活動的動機特征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是由內部動機支配的活動,而非來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遊戲著的兒童,身心總是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與無聊、厭煩、無所事事、呆坐等消極被動的狀態有著明顯的區別。

遊戲是獨立的活動。遊戲是內部控製而非外部控製的活動,是兒童獨立活動的基本形式。兒童在遊戲活動中,按照自己的主體地位,決定對活動材料、夥伴、內容的選擇,決定對待和使用活動材料的方式方法,決定玩什麽、和誰玩以及怎樣玩。從而使周圍環境中的人與事物按照作為活動主體的兒童所確定的方式與主體構成特定的關係。

遊戲是創造性活動。遊戲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動”,遊戲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願望與想法來使用玩具與遊戲材料,表現與整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現個體獨特的創造性。

所以,把遊戲看作是兒童的主體性活動,比以往任何一種遊戲本質觀都更能充分地概括出兒童在遊戲中能動地駕馭活動對象的主體性特征,從而能夠更加真正地說明遊戲活動本身所固有的,決定其活動性質、麵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較科學地揭示出遊戲區別於人類其他活動的本質特征。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教子從此不累
10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平凡的家庭 傑出的孩子

    作者:石岩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教育孩子是件苦惱的事,許多中國家長為此費盡心力,本書結集古今中外各種名人的故事啟發家長換種方法教育孩子,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

  • 家教:與孩子同行

    作者:章創生主編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向家長和我們的孩子講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錯誤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給我們小孩以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