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節

  傳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懼,遂弑殤公1.

  君子以督為有無君之心2,而後動於惡,故先書弑其君。

  1此條當與上年傳文連讀。2“君子”三句:此釋《春秋》書法。宋督先殺孔父,後弑殤公,而《經》書“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因宋督擅殺大夫,早已目無君長。為:是。

  會於稷1,以成宋亂。為賂故,立華氏也2.

  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3,民不堪命4.孔父嘉為司馬,督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5:“司馬則然6.”已殺孔父而弑殤公7,召莊公於鄭而立之8,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9.

  1“會於”句:魯君與齊侯、陳侯、鄭伯會於稷。《傳》蒙經文省略與會之人。2以上四句謂《春秋》書“會於稷,以成宋亂”,因受賄之故,不討亂臣賊子,而反立之,實為助亂。“華氏”為後世追書之辭。賂:賄賂。3十年十一戰:隱公四年,與夷始即位,伐鄭,圍其東門;又取其禾;隱公五年,取邾田;與邾、鄭戰,入其郛;伐鄭,圍長葛;隱公九年,鄭伯以王命伐宋;隱公十年,魯敗宋師於菅;宋、衛入鄭;宋與蔡、衛伐戴;鄭伯入宋;隱公十一年,鄭伯以虢師大敗鄭師。4不堪:不能忍受。堪:能承受或忍受。5宣言:揚言。6司馬:官名,主管軍事。則:實,是。7已:既。8莊公:名馮,穆公之子,隱公三年奔鄭。宋莊公公元前710年—公元前692年在位。9相宋公:為莊公之相。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1:“君人者,將昭德塞違2,以臨照百官3,猶懼或失之4,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5,大路越席6,大羹不致7,粢食不鑿8,昭其儉也9.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郃、紘、倣10,昭其度也11.藻、率、鞞、鞛、鞶、厲、遊、纓12,昭其數也。火、龍、黼、黻13,昭其文也14.五色比象15,昭其物也16.倖、鸞、和、鈴17,昭其聲也。三辰旂旗18,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19,文、物以紀之20,聲、明以發之21,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22.今滅德立違23,而置其賂器於大廟24,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25,其又何誅焉26?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27.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28,遷九鼎於雒邑29,義士猶或非之30,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31,其若之何32?”公不聽。

  周內史聞之33,曰:“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34!君違35,不忘諫之以德。”

  1臧哀伯:魯大夫,名達,臧僖伯之子。2昭德塞違:昭示明德,杜絕奸邪。塞:閉塞,杜絕。違:邪惡。3臨照:臨。臨、照二字同義。4或:有時。5清廟:即太廟,天子的祖廟。茅屋:茅草所蓋之屋。6大路:祭天之車,以木為之,不加裝飾。《禮記·明堂位》:“大路,殷路也。”殷祭天以木路。《禮記·禮器》:“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犧尊疏布鼏,椫杓。此以素為貴也。”越(huó)席:蒲草編織之席。祭祀所用。越:通“括”,結。7大(tài)羹:水煮肉,用以祭祀。不致:不以五味(酸、苦、辛、鹹、甘)調和。《禮記·郊特牲》:“郊血,大饗腥,三獻爓,一獻孰,至敬不饗味,而貴氣臭也。”8粢(zī)食:用黍稷所做供神的餅。不鑿:謂不精舂。鑿本指米之細者,此用如動詞。9昭:示。10袞(ɡǔn):古代天子、上公祭祀宗廟時所穿的禮服。天子之袞紅色,公袞黑色。冕:禮帽。《荀子·大略》:“天子山冕,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韋弁,禮也。”黻:同“儅”。韋恥,古代祭服的蔽膝。用熟皮做成。珽(tǐnɡ):玉笏。朝見時所執手版。帶:大帶。亦名紳帶。以絲為之,在革帶之外。古代衣服外用大帶束腰,結於前,兩邊下垂的部分叫紳。裳:下衣。即裙。幅(bī):古人以幅帛斜纏於脛,自足至膝,類似於後世的綁腿。舄(xì):鞋。單底的叫鞋,複底墊木的叫舄。衡:橫笄(簪)。衡的作用是把冠冕固定在發髻上。郃(dǎn):帽帶。懸瑱(tiàn)(塞耳)之玉所係絲繩,垂於冠之兩邊。紘(hónɡ):冠冕上的帶子。以一端係於左邊笄上,另一端繞頤而上,纏於右邊笄上。倣(yán):覆於冠冕上的裝飾。11度:尊卑各有製度。12“藻”當指冕上垂旈之絲繩。《周禮·夏官·弁師》:“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紘。諸侯之繅斿九就,琘玉三采,其餘如王之事;繅斿皆就,玉瑱玉笄,……諸侯及孤卿大夫之冕、韋弁、皮弁、弁絰,各以其等為之,而掌其禁令。”率(lǜ):通“屘”,指帶上交叉縫製的緝邊。《禮記·雜記上》:“率帶,諸侯大夫皆五采,士二采。”鄭玄注:“此謂襲屍之大帶。率,屘也。屘之不加箴功,大夫以上更飾以五采,士以朱綠。襲事成於帶,變之,所以異於生。”鞞(bǐnɡ):刀鞘。鞛(běnɡ):通“琫”。刀柄上的飾物。天子以玉,諸侯以金。鞶(pán):革帶。在衣內,用以係恥韍(裳外蔽膝之衣)及其他飾物。厲:帶之垂者為厲。遊(liú):同“旒”。旌旗邊緣下垂的飾物。《廣雅·釋天》:“天子十二斿,至地;諸侯九斿,至軫;卿大夫七斿,至軹;士三斿,至肩。”纓:亦稱樊(pán)纓。馬頸上的革帶套環,及下垂之纓飾。各種車的等級不同,與之相配的纓飾也有十二就、九就、七就、五就的區別,見《周禮·春官·巾車》。13火、龍、黼(fǔ)、黻(fú):都是衣服上的花紋。火、龍象其形。黼、黻:均為五章之一,古代繡在冕服及旗幟上的文采。以黑白二色在禮服上繡成的斧形花紋,刃白身黑,稱黼。以黑青二色在禮服上繡成的亞字(兩個弓字相背之形,或說兩“己”相背),稱黻。14文:文飾,文采。15五色:青、黃、赤、白、黑。古代以此為正色。比象:次序。比:次。象:序。五色比象,謂以五色相配。

  16物:色。17倖(yánɡ):亦稱當盧。馬額頭上的飾物,鏤金為之,行走時能發出聲音。鸞:亦稱鑾。銅鈴。有設在車衡上者,其形較大;亦有設在馬鑣上者,其形較小。和:設在軾(車前橫木)上的鈴。鈴:設在旌旗上的小鈴。18三辰:指日、月、星。畫於旌旗,象天之明。旂(qí)旗:旗有九種,旂旗是其總稱。19登降:增減。數:等級,等差。20文、物:指前所言花紋、顏色。21聲、明:聲承上文倖鸞和鈴而言,明承上文三辰旂旗而言。22易:違反。紀律:綱紀法度。23今:若。表示假設。滅德立違:謂棄德而立奸回之臣(華督)。違:邪。24賂器:賄賂之器。25象:效,效法。26誅:責,責備。27寵賂:寵愛行賄之人。28武王:周武王,名姬發。克殷:滅商。29九鼎:禹以九州所貢金鑄九鼎。夏滅,遷於商。武王克商,取其九鼎。雒邑:武王滅商,營雒邑而遷鼎於此,而後去之。至周公,卒營雒邑,謂之王城(在今河南洛陽市)。30義士:指伯夷、叔齊。非:鄙薄。以為德薄。31將:乃。違亂:奸邪。違、亂皆與德相對,訓邪。宣公十五年《傳》:“民反德為亂。”32若之何:對這事怎麽辦?33內史:官名,周室之大夫。34臧孫達:即臧哀伯。35違:邪。

  秋七月,杞侯來朝1,不敬。杞侯歸,乃謀伐之。

  1“杞侯”四句:僖公二十七年《傳》:“春,杞桓公來朝,用夷禮,故曰子。”此雲“不敬”,不知所指何事。

  蔡侯、鄭伯會於鄧,始懼楚也1.

  1楚:亦稱荊。國名,羋姓,周成王封熊繹於荊山一帶,都丹陽(在今湖北秭歸)。楚武王時,遷於郢(在今湖北江陵縣北)。戰國時滅於秦始皇。楚武王十九年為魯隱公元年,桓公二年為楚武王三十一年。

  九月,入杞1,討不敬也。

  1入:入其國而不占有其地。公及戎盟於唐1,修舊好也。

  1“公及”二句:隱公二年魯與戎盟,今複盟,為重修舊好。冬,公至自唐1,告於廟也。

  凡公行,告於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勳焉2,禮也。特相會3,往來稱地,讓事也。自參以上4,則往稱地,來稱會,成事也5.

  1“公至”二句:《春秋》書魯公出行一百七十六次,書至者八十二,不書至者九十四。據《傳》釋經之凡例,反時告廟則書,不告則不書。2“飲至”句:國君出行,事畢返回,合飲於宗廟,叫飲至。飲畢,釋置酒杯,叫舍爵。舍爵後記錄功勞於策。3“特相會”三句:謂每會應有會主,公獨與一國相會,則雙方謙讓,不肯為主,會事不成,故往來書地,不稱會。特:獨。讓事:謙讓未成會事。4參(sān):同“三”。指三國以上。5成事:成會事。

  初,晉穆侯之夫人薑氏以條之役生太子1,命之曰仇2.其弟以千畝之戰生3,命之曰成師。師服曰4:“異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製義5,義以出禮6,禮以體政7,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8.易則生亂9.嘉耦曰妃10,怨耦曰仇11,古之命也12.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13,兄其替乎14?”

  惠之二十四年15,晉始亂,故封桓叔於曲沃16.靖侯之孫欒賓傅之17.師服曰:“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國18,諸侯立家19,卿置側室20,大夫有貳宗21,士有隸子弟22,庶人、工、商各有分親23,皆有等衰24.是以民服事其上25,而下無覬覦26.今晉,甸侯也27,而建國,本既弱矣,其能久乎28?”

  惠之三十年29,晉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30,不克。晉人立孝侯31.

  惠之四十五年32,曲沃莊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33.鄂侯生哀侯34.哀侯侵陘庭之田35.陘庭南鄙啟曲沃伐翼36.

  1晉穆侯:名費王,又稱弗生,公元前811年—公元前785年在位。條:條戎所在地。今山西運城縣安邑鎮北三十裏有鳴條鎮,當即其地。晉穆侯七年,與王師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穆侯生太子,故名之曰仇。“太”:據下文及《左傳》行文之例當作“大”。2命:名,命名。曰:為。仇:即後來之晉文侯。3以:於。千畝:地名,在今山西安澤縣北九十裏。穆侯十年,伐千畝,有功。生少子,故名之曰成師(後封於曲沃,號桓叔)。4師服:晉大夫。5名以製義:名當從其義。製:從。6義以出禮:謂禮由義生。《國語·周語上》:“夫義所以生利也。”出:生。

  7禮以體政:行政以禮。體:行。8聽:從,服從。9易:違,違反。10嘉耦:好的配偶。妃(pèi):通“配”。配偶。11怨耦:怨偶。12命:名,稱。13始兆亂矣:已經顯現禍亂之征兆。兆:現。14替:廢。15惠之二十四年:魯惠公二十四年。即晉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16封:建。謂建為附庸之國。桓叔:即成師。曲沃:在今山西聞喜縣東二十裏。晉文侯卒,子昭侯立,危不自安,故封成師為曲沃伯。17靖侯:桓叔之叔祖。傅:輔佐。18建國:封立諸侯。19諸侯立家:諸侯立卿大夫之家。20側室:支子,庶子。21貳宗:嫡子為小宗,次者為貳宗。22隸子弟:士卑,自以其子弟為仆隸。23分親:親疏之等級。分:等。24等衰(cuī):等差,等級。等、衰同義。25服事:事奉。服、事同義。26覬覦(jìyú):指非分之想。27甸侯:甸服內的諸侯。古代以京師為中心,每五百裏為一區劃,由近至遠分為侯服、甸服、綏服、要服、荒服,稱五服。甸服為王畿千裏之內的諸侯。28其:豈。29惠之三十年:公元前739年。30潘父:晉大夫。昭侯:晉昭侯,名伯,公元前745年—公元前740年在位。31孝侯:名平,公元前739年—公元前724年在位。32惠之四十五年:公元前724年。莊伯:桓叔之子。翼:晉國都城,在今山西翼城縣東南。33鄂侯:名郤(xì),公元前723年—公元前718年在位。34哀侯:名光,公元前717年—公元前710年在位。35陘庭:地名,在今山西翼城縣東南。36南鄙:南部邊境。啟:開啟,引導。

  經

  三年春正月1,公會齊侯於嬴2.

  夏,齊侯、衛侯胥命於蒲3.

  六月,公會杞侯於郕4.

  秋七月壬辰朔5,日有食之,既6.

  公子翬如齊逆女。

  九月,齊侯送薑氏於晅7.

  公會齊侯於晅。

  夫人薑氏至自齊。

  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8.

  有年9.

  1三年:公元前709年。2嬴:齊邑,故城在今山東萊蕪市西北。3胥命:諸侯相會,約言而不歃血盟誓。蒲:衛地,在今河南長垣縣東。4郕:國名,姬姓,在今寧陽縣東北。5朔:初一日。6既:盡。日食而盡,為日全食之象。此當為公曆公元前709年7月17日發生的日全食。7薑氏:其人已離開齊國,故不稱女;尚未至魯,故不稱夫人。晅(huān):魯地,在今山東肥城市南。8年:夷仲年,齊僖公之弟。聘:訪問。9有年:五穀皆熟。《說文·禾部》:“年,穀熟也。”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