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奏啟第二十三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漢之輔,上書稱奏。陳政事,獻典儀,上急變,劾愆謬,總謂之奏。奏者,進也。言敷於下,情進於上也。

  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觀王綰之奏勳德,辭質而義近;李斯之奏驪山,事略而意徑。政無膏潤,形於篇章矣。

  自漢以來,奏事或稱上疏,儒雅繼踵,殊采可觀。若夫賈誼之《務農》,晁錯之《兵事》,匡衡之《定郊》,王吉之《觀禮》,溫舒之《緩獄》,穀永之《諫仙》,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

  後漢群賢,嘉言罔伏:楊秉耿介於災異,陳蕃慢懣於尺一,骨鯁得焉;張衡指摘於史職,蔡邕銓列於朝儀,博雅明焉。魏代名臣,文理迭興,若高堂天文,王觀教學,王朗節省,甄毅考課,亦盡節而知治矣。晉氏多難,災屯流移。劉頌殷勤於時務,溫嶠懇惻於費役,並體國之忠規矣。

  夫奏之為筆,固以明允篤誠為本,辨析疏通為首。強誌足以成務,博見足以窮理,酌古禦今,治繁總要,此其體也。

  若乃按劾之奏,所以明憲清國。昔周之太仆,繩愆糾謬;秦之禦史,職主文法;漢置中丞,總司按劾。故位在鷙擊,砥礪其氣,必使筆端振風,簡上凝霜者也。觀孔光之奏董賢,則實其奸回;路粹之奏孔融,則誣其釁惡。名儒之與險士,固殊心焉。若夫傅鹹勁直,而按辭堅深;劉隗切正,而劾文闊略:各其誌也。

  後之彈事,迭相斟酌,惟新日用,而舊準弗差。然函人欲全,矢人欲傷,術在糾惡,勢必深峭。詩刺讒人,投界豺虎;禮疾無禮,方之鸚猩;墨翟非儒,目以豕彘;孟軻譏墨,比諸禽獸。詩禮儒墨,既其如茲,奏劾嚴文,孰雲能免?是以世人為文,競於詆訶,吹毛取瑕,次骨為戾,複似善罵,多失折衷。若能辟禮門以懸規,標義路以植矩,然後逾垣者折肱,捷徑者滅趾,何必躁言醜句,詬病為切哉!

  是以立範運衡,宜明體要。必使理有典刑,辭有風軌,總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不畏強禦,氣流墨中,無縱詭隨,聲動簡外,乃稱絕席之雄,直方之舉耳。

  啟者,開也。高宗雲:“啟乃心,沃朕心。”取其義也。孝景諱啟,故兩漢無稱。至魏國箋記,始雲啟聞。奏事之末,或雲謹啟。自晉來盛啟,用兼表奏。陳政言事,既奏之異條;讓爵謝恩,亦表之別幹。必斂飭入規,促其音節,辨要輕清,文而不侈,亦啟之大略也。

  又表奏確切,號為讜言。讜者,偏也。王道有偏,乖乎蕩蕩。其偏,故曰讜言也。孝成稱班伯之讜言,貴直也。自漢置八儀,密奏陰陽;皂囊封板,故曰封事。晁錯受書,還上便宜。後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機密也。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諤,事舉人存,故無待泛說也。

  讚曰:皂飭司直,肅然風禁。筆銳幹將,墨含淳酖。雖有次骨,無或膚浸。獻政陳宜,事必勝任。

  “大意”

  奏又叫奏疏,是臣下上書言事的文書。啟是魏晉時代用於陳述政事或讓爵謝恩的文書。篇中主要論述奏疏的作用、源流和寫作要求,同時也簡略說到了啟的作用和寫作要求。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