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4.中央作出《關於張國燾同誌的錯誤的決定》,毛澤東說暫時不能開除張國燾的黨籍

  9月10日,中央機關和彭德懷率領的紅三軍團往北向俄界行進。11 日,安全抵達甘南俄界,與林彪、聶榮臻率領的第一軍團會合。

  俄界在迭部縣達拉鄉境內,是一個藏族村莊,村莊坐北朝南,一條清溪緩緩流過村前,村莊的西南有八座山峰突起半空,十分壯觀,故村名藏語稱“高吉”,“高”在藏語裏意為山,“吉”為八。“俄界”係紅軍翻譯“高吉”之誤。中“俄界”曆史可追溯到八九世紀吐蕃王朝時期,村民祖先是早年吐蕃的守邊軍士。

  9月11日,到達俄界的黨中央致電張國燾,嚴令其率部北上,內稱:

  一、中央為貫徹自己的戰略方針,再一次指令張總政委立刻(率)左路軍向班佑、巴西開進,不得違誤。

  二、中央已決定右路軍統歸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同誌指揮,並已令一、三軍在羅達、俄界集中。

  三、左路立即答複左路軍北上具體部署。

  張國燾在接到陳昌浩發來的急電後,已經知道中央單獨北上,他雖然惱火,但心裏也有著複雜的感情,臉上卻平靜地沒有表現出來,隻是說了一句:“木已成舟,就由他們去吧!”

  中央走了,張國燾現在更不把中央放在眼裏了。他以“這個電報既未告訴我們他們今後行動的步驟,也未告訴我們北麵一帶的敵情,因而我們不能據以行動”,嚴詞拒絕中央的命令,並怒氣衝衝地發去一封斥責中央的電報:

  林、聶、彭、李並轉恩、洛、博、澤、稼:

  一、據徐、陳報告:3軍撤去腳丈寺、班佑警戒,乘夜秘密開走,次日胡敵及番反占班佑,30團開班佑,在途與敵遭遇,團長負傷,傷亡百餘。貫徹戰略方針豈應如此?!

  二、紅大已分裂,劍英、尚昆等均負逃,兄等未留一人在徐、陳處,用意安在?

  三、兄等走後,次晨胡敵即知彭德懷部北竄,請注意反動乘機告密,黨中央無論有何爭論,決不可將軍事行動泄之於敵。

  四、諸兄不圖領導全部紅軍,竟率一部秘密出走,其何以對國際和諸先烈。

  五、弟自信能以革命利益為前提,雖至最嚴重關頭,隻須事實上能團結對敵,無不樂從。諸兄其何以至此,反造分裂重反團結?敬候明教。

  國燾親筆

  9月12日

  張國燾在給中央發出電報的同時,還誘令紅一、三軍團領導放棄北上正確路線。電報雲:

  林、聶、彭、李:

  (甲)一、三軍團單獨東出,將成無止境的逃跑,將來真會悔之無及。

  (乙)望速歸來受徐、陳指揮,南下首先赤化四川,該省終是我們的根據地。

  (丙)諸兄不看戰士無冬衣,不拖死也會凍死。不圖以戰勝敵人為先決條件,隻想轉移較好地區,自欺欺人,真會斷送一、三軍。請諸兄其細思吾言。

  9月12日

  張國燾在反對中共中央北上方針、分裂黨和紅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中央與張國燾的鬥爭已是不可調和。

  為克服由於張國燾的陰謀分裂所造成的危局,1935年9月12日,中央在俄界(高吉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張國燾的問題和下一步行動方針。

  毛澤東的神情十分嚴肅,革命向何處去?中央紅軍向何處去?又到了一個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他們麵臨的考驗,不亞於遵義會議的前夕。任何猶豫不決,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毛澤東語氣沉重地講道:

  我們現在開會,張國燾至今沒有回答中央的問題,我們不能等他覺悟後再行動,我們要幹我們自己必須趕快做的事。

  向北行動問題,政治局已有決定。我們在兩河口一、四方麵軍會合後,中央就有了決議,現在中央堅持這個方針。有的同誌反對,有他機會主義的方針,這方針的代表是張國燾。中央過去用許多辦法爭取他。派代表談判、讓步等等,但終於分裂了。中央與他們進行了許多鬥爭,但至今未能達到目的。四方麵軍起初是按兵不動,7月中旬,黨中央指示紅軍集中,結果由於張國燾的阻撓未能實現。張到蘆花,政治局決定他為總政委,張國燾才把四方麵軍調動。但未到毛兒蓋即動搖,到毛兒蓋又完全推翻這一決定,而把主力走阿壩,右路軍走班佑。張到阿壩後,便不願意北上,要右路軍南下。政治局七個同誌(包括徐、陳在內)在周副主席處開了一個非正式會議,決定打電報給張國燾,要他北上。徐、陳當時表示,要他們再回頭走草地是不好,但張國燾堅決要他們回去,他們便主張回去。張國燾抵製中央決議是不對的。我們現在不能在這裏等他北上,現在不能依靠他們共同向北,而應該單獨北上。

  中央堅持兩河口會議確定的北上戰略方針。張國燾反對中央這個方針,主張向南在政治上是沒有出路的,中央不能把1、3軍也拉上這條絕路。由於張國燾的阻撓和破壞,使一、四方麵軍不能共同北上,因此,一方麵軍主力之1、3軍應該單獨北上。

  關於向南向北的前途,我們應該考慮清楚。向南最後是沒有出路的。地形上不好,少數民族地區給養無法解決,紅軍隻有減少沒有補充,戰略退路也沒有。南下在政治上是沒有出路的,中央不能讓1、3軍去走絕路,而變更北進的方針。

  毛兒蓋會議決議是紅軍主力向黃河以東。現在由於情況變化,1、3軍的行動方針應有所改變,首先打到甘東北或陝北,經過遊擊戰爭,打到蘇聯邊界去,打通國際聯係,得到國際的幫助,整頓休養兵力,擴大隊伍,創建根據地,再向東發展。從地形、敵情、居民等各方麵條件看,實現這個新方針,無疑是可能的。

  我們與張國燾的鬥爭,目前還是黨內兩條路線的鬥爭,作組織結論是必要的,但是否馬上下最後通牒?不應該的。我們現在還有兩個軍,還有很多幹部在那裏。我們要盡可能做工作爭取他們,我們還要打電報叫他們來,用各種名義(林聶、彭李、李德)打電報。我估計他們還有來的可能。

  毛澤東報告後,彭德懷接著做關於軍隊組織問題的報告。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機關人員過多,部隊中戰鬥人員太少,他建議對現有的部隊進行整編。精簡機關人員,充實到部隊中去。同時,部隊編製要縮小,以利於指揮。毛澤東提出了一個縮編方案,請大家討論。

  關於組織問題,會議決定:

  1.將原有一、三軍團縮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由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兼政治委員,林彪任副司令員,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楊尚昆任政治部副主任。

  2.成立“五人團”,作為全軍最高領導核心,由彭德懷、林彪、毛澤東、王稼祥、周恩來組成。

  3.組成編製委員會,主任為李德,委員為葉劍英、鄧發、蔡樹藩、李維漢。

  在討論中,鄧發、李富春、李德、李維漢、王稼祥、聶榮臻、楊尚昆、林彪、博古等相繼發言,他們一致同意毛澤東的發言,堅決支持北上的方針。對張國燾分裂中央、分裂紅軍的行為表示極大的憤慨。他們揭露了張國燾在四方麵軍中的軍閥主義統治,為四方麵軍南下的命運而擔憂。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大家也說了一些情緒衝動的話,貶低了紅四方麵軍的幹部和工作。

  張聞天指出:對張國燾這一事件,我認為應當廣為向部隊解釋。這是兩條路線的鬥爭。一條是中央的路線,一條是右傾的軍閥主義,這就是張國燾主義。無論在任何方麵,張國燾都充分表現出軍閥主義傾向。以後他們必然要組織第二黨。他們從退出通南巴起,已形成了反對中央的路線。他們對敵人是懼怕的。在紅軍建設上,張國燾不要黨的領導,把紅四方麵軍變成了他個人統治的軍隊。對幹部的培養,更是要擁護他個人。無論在哪一方麵,張國燾都充分表現了軍閥主義傾向,這是很明顯的。這個問題,應使幹部全部了解。當然,問題的轉化有沒有其他可能呢?也可能有。我們還有朱總司令、紅5 軍、紅32 軍在那裏,還有廣大的好的幹部。經過我們的工作,還是有爭取他的可能,我們應盡量爭取後一種可能。目前的戰略方針,是用遊擊戰爭來打通國際聯係,更大規模地進行國內戰爭。在行動中要盡量求得休息補充,擴大隊伍。我們的幹部要更加團結,堅信我們是唯一正確的。我們雖然身體削弱了,但政治上加強了。

  毛澤東作會議結論時再次強調指出:我們同張國燾的鬥爭,“是兩條路線的分歧,是布爾什維克主義與軍閥主義傾向的鬥爭。張國燾是發展著的軍閥主義的傾向。這是黨內空前未有的。”

  俄界會議正式作出《關於張國燾同誌的錯誤的決定》。《決定》指出:“政治局同意已經采取的步驟及今後的戰略方針”,並著重指出:

  (一)四方麵軍領導者張國燾同誌與中央絕大多數同誌的爭論,其實質是由於對目前政治形勢與敵我力量對比估計上有著原則的分歧。張國燾同誌從對於全國目前革命形勢的緊張化,特別是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積極侵略而引起的全中國人民反日的民族革命運動的高漲估計不足,更從對於中央紅軍在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鬥爭中及突圍後的二萬餘裏的長征中所取得的勝利估計不足出發,而誇大敵人的力量,首先是蔣介石的力量,輕視自己的力量,特別是紅一方麵軍的戰鬥力,以致喪失了在抗日前線的中國西北部創造新蘇區的信心,主張以向中國西南部的邊陲地區(川康藏邊)退卻的方針,代替向中國西北部前進建立模範的抗日的蘇維埃根據地的布爾什維克的方針。必須指出張國燾同誌這種機會主義的傾向,於勝利的粉碎了四川敵人對於通南巴蘇區的進攻之後,自動放棄通南巴蘇區時已經開始形成。目前分裂紅軍的罪惡行為,公開違背黨中央的指令,將紅四方麵軍帶到在戰略上不利於紅軍發展的川康邊境,隻是張國燾同誌的機會主義的最後完成。

  (二)造成張國燾同誌這種分裂紅軍的罪惡行為的,除了對於目前形勢的機會主義估計外,就是他的軍閥主義的傾向。這種傾向表現在張國燾同誌不相信共產黨領導是使紅軍成為不能戰勝的鐵的紅軍的主要條件,因此他不注意去加強紅軍中黨的與政治的工作,不去確立紅軍中的政治委員製度,以保障黨在紅軍中的絕對領導。相反的,他以非共產黨的無原則的辦法去團結幹部。他在紅軍中保存著軍閥軍隊中的打罵製度,以打罵的方式去淩駕地方黨的政權的與群眾的組織,並造成紅軍與群眾間的惡劣關係。此外,他以大漢族主義去對待弱小民族。這種軍閥主義傾向是中國軍閥製度在紅軍中的反映。這種傾向使英勇善戰的年青的紅四方麵軍,在其向前發展上受著莫大的障礙。

  (三)由於張國燾同誌的機會主義與軍閥主義的傾向,所以他對於黨的中央,采取了絕對不可容許的態度。他對於中央的耐心的說服、解釋、勸告與誘導,不但表示完全的拒絕,而且自己組織反黨的小團體同中央進行公開的鬥爭,否認黨的民主集中製的基本組織原則,漠視黨的一切紀律,在群眾前麵任意破壞中央的威信。

  政治局認為張國燾同誌這種右傾機會主義與軍閥主義的傾向是有著他長期的曆史根源的。張國燾同誌在中國共產黨內,犯過很多機會主義的錯誤,進行過不少派別的鬥爭。四中全會後一個短時期內,他雖是對於當時改造了的中央表示服從與忠實,但他對於自己過去的錯誤是並沒有徹底了解的。因此他在遠離中央,並在長時期內脫離中央的領導之後,又產生了新的機會主義與軍閥主義的傾向。很明顯的,張國燾同誌這種傾向的發展與堅持,會使張國燾同誌離開黨。因此政治局認為必須采取一切具體辦法去糾正張國燾同誌的嚴重錯誤,並號召紅四方麵軍中的全體忠實於共產黨的同誌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同這種傾向做堅決的鬥爭,以鞏固黨與紅軍。

  九月十二日 俄界

  (這一決定隻發給黨的中央委員)

  俄界會議開了半天就結束了,因為時間緊迫,《關於張國燾同誌的錯誤的決定》在俄界會議上隻是原則通過。北上到達哈達鋪後,中央政治局常委在9月20日的會議上委托張聞天起草《決議》的文字。直到1935年12月,才在中央委員範圍內公布,在紅一方麵軍高級幹部中作了口頭傳達。

  在會上有人建議開除張國燾的黨籍。

  “不行,至少說現在不行。盡管張國燾所犯的錯誤已經構成可以開除他黨籍的條件,但這還有一個時機問題。”毛澤東說:“這不是張國燾一個人的問題,應看到四方麵軍的廣大指戰員。開除他的黨籍,他率領的那幾萬紅軍就不好辦了,以後就不好見麵了。”

  “這個《決定》隻傳達到中央委員,不要向全軍傳達。”毛澤東還交代說:“我們這樣做主要還是為了挽救和團結張國燾同誌,給其改正錯誤的機會。”

  一方麵軍孤軍北上,形勢相當嚴峻。俄界會議結束後,中央就率領紅一、三軍繼續北上,1 4 日他們到了磨牙寺,在沿途經過的橋梁道口,仍然留下了少量的哨兵擔任警戒,等待四方麵軍跟上來。這天,中央給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發去一封電報,再做爭取張國燾北上的努力。

  國燾、向前、昌浩三同誌:

  (一)一、四方麵軍目前行動不一致,而且發生分離行動的危險的原因,是由於總政委拒絕執行中央的戰略方針,違抗中央的屢次訓令與電令。總政委對於自己行為所產生的一切惡果,應該負絕對的責任。隻有總政委放棄自己的錯誤立場,堅決執行中央的路線時,才說得上內部的團結與一致。一切外交的辭句,決不能掩飾這一真理,更欺騙不了全黨與共產國際。

  (二)中央先率領一、三軍北上,隻是為了實現中央自己的戰略方針,並企圖以自己的艱苦鬥爭,為左路軍及右路軍之四軍、卅軍開辟道路,以便利於他們的北上。一、三軍的首長與全體指戰員不顧一切困難,堅決擔負起實現中央的戰略方針的先鋒隊的嚴重任務,是中國工農紅軍的模範。

  (三)張總政委不得中央的同意,私自把部隊向對於紅軍極端危險的方向(阿壩及大小金川)調走,是逃跑主義最實際的表現,是使紅軍陷於日益削弱,而沒有戰略出路的罪惡行動。

  (四)中央為了中國蘇維埃革命的利益,再一次的要求張總政委立即取消南下的決心及命令,服從中央電令,具體部署左路軍與四軍、卅軍之繼續北進。

  (五)此電必須轉達朱(德)、劉(伯承)。立複。

  中央9月14日

  張國燾沒有回電。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2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3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雜劇第二卷(二)

    作者:關漢卿等  

    經典名著 【已完結】

    關漢卿雜劇的劇場性和語言藝術:1.在創作劇本時,注意盡快“入戲” ,聚焦 到主要的戲劇矛盾上,從而迅速引起觀眾看戲的興趣。2.很注意處理戲劇衝突的節奏,注意...

  • 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雜劇第二卷(五)

    作者:關漢卿等  

    經典名著 【已完結】

    關漢卿雜劇的劇場性和語言藝術:1.在創作劇本時,注意盡快“入戲” ,聚焦 到主要的戲劇矛盾上,從而迅速引起觀眾看戲的興趣。2.很注意處理戲劇衝突的節奏,注意...

  • 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雜劇第二卷(四)

    作者:關漢卿等  

    經典名著 【已完結】

    關漢卿雜劇的劇場性和語言藝術:1.在創作劇本時,注意盡快“入戲” ,聚焦 到主要的戲劇矛盾上,從而迅速引起觀眾看戲的興趣。2.很注意處理戲劇衝突的節奏,注意...

  • 貞觀政要

    作者:(唐)吳兢撰  

    經典名著 【已完結】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